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

时间:2022-06-26 01: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人文要求: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知识要求:理解短文内容,积累主要实词和虚词,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自制光盘(音乐、画面、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读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片段,听着这雄浑而沉淀着历史沧桑的乐曲,看着这狼烟滚滚、旌旗猎猎的画面,我们就会想到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图片),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图片)的信赖,可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孙权屡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总是推三阻四,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处。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孙权劝学》。

二、第一次尝试读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章篇幅短小,注释详尽。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结合注解,争取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2、指定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是否听清楚他们所读的字音、句读。)

A、卿qing邪ye即更jingeng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第二次尝试读文:理清故事情节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找出来,可以和同桌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互相讲讲这个事故。

1、字、词、句质疑并解答(或将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提出来引起重视)。

①以:以……为借口

务:事物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②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意思、用法)

……

2、理清课文中故事情节(故事情节质疑并解答)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B、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吗?(辞——→就)

C、课文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议论)

D、鲁肃与吕蒙的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3、学生齐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故事情节。

4、小结:

孙权这一次劝学让武将吕蒙真的开始就学,而且取得了很大进步,就连文韬武略的鲁肃都愿意和他结为好友。

四、第三次尝试读文:揣摩人物语言

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位人物?(3位)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那么,我们接下来仔细品读品读短文中非常重要的语言描写,我们从哪些方面揣摩语言呢?(①身份②心理状态③语气)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表现出对话中的神态,看哪些小组做得最好?

2、播放音乐,创造情境,示范朗读

(小组比读,学生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3、动画配音。(由学生选出朗读的最棒的同学组合朗读。)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领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苦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称赞)

吕蒙: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得意)

4、教师小结:

东吴的君主孙权非常爱惜人才,语重心长的劝说吕蒙要涉猎群书;武将吕蒙通过学习有了进步深感自豪,得意之情益于言表;忠厚的长者鲁肃看到吕蒙进步,由衷的称赞,并大为惊讶。

五、第四次尝试阅读:拓展语言训练

1、自编故事一则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建议,我们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在座的老师们,让这些老师再讲给和大家一样的青少年朋友们,好吗?

2、尝试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孙权劝学》一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谁能谈谈学习的收获: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谈启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①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

(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3、写作训练

我们班上的刘明同学非常聪明,可是由于沉迷上网,厌倦读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老师觉得有很多话要对他说说,你们愿意劝劝刘明同学吗?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

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马上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一种促进与提高。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

1、资料补充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④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解说:本点拨内容首先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将课文注释中尚未交待的内容展示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他则重在帮助学生完成“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4和学习侧重点2,目的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认清人物形象,帮助其从艺术上掌握文章的特点,以便于在写作中模仿和借鉴。)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文中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下面的短文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将其与课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以下诗句、格言都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结合文中吕蒙的变化,写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与感想。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解说:第1、2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第3题做初步拓展,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最后一题则进一步拓展深化为谈对读书的认识与看法,这三个题目是按由浅入深,由窄而宽的顺序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既会读,又练写。)

〖参考答案

1、①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当涂:当道,当权。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③孰若:哪里比得上。

2、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3、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不同点:①课文主要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则作了清楚的交代。

4、略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疏通文意,揣摩对话语气,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材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材难点】

揣摩语气,分析人物。

【教材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白文断句

1、试读课文和注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组探究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给白文断句。

3、交流展示断句成果,点拨断句的简单方法。

4、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5、齐读课文。

四、二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对照注释,独立译文,若有疑问,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2、生提出未解决的疑难或教师出示文中重难点字词。

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

辞:推托以:拿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及,到了……的时候论议:谈论议事

3、译读课文,并把课文分两层、4、分角色表演课文,探究对话。

(点拨:对话形式呈现故事,找出文中对话揣摩语气,劝说有艺术等。)

五、三读课文,探究主旨

1、思考:

(1)文中的人物,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你更喜欢谁?说说理由。

(2)从文中的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2、交流展示

3、归纳提升

(1)孙权:关爱部下善劝;吕蒙:听取意见;鲁肃:爱才敬才

(2)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有所成等

六 四读课文,尝试背诵。

七、教师结语,寄托希望。

同学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黄金时期,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但愿大家趁着好时光,多读书,收获成长!

八、布置作业

1、设计微型试题(出题者要有正确答案),并在小组内展开互测互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五个字,每个字2分,共10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者词语。(十个字词,每个字4分,共40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两个句子,每句15分,共30分)

(4)结合课文提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一个问题20分,共20分)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全班齐读。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课后背诵全文。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十五、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教学课时:2 课时。

第 1 课时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 :卿 岂 邪 更 孰 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 卿:君对臣的称呼,你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辞:推托 多务:事情多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 但:只不过 涉猎:粗略地阅读 吴下阿蒙 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 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 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第 2 课时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叹学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谆谆(zhūn)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用自己的切身经历,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气、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跃然纸上。

(2)找出吕蒙前后态度的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语言(人物对话)(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在其中。

3、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不断进步,最终能够学有所成.。

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1、假设你也有个朋友象吕蒙一样不爱学习,你要劝你的朋友学习,你会怎么说呢?写写看。

2、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一位元元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 《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 字以上)板书设计:

1、孙权:劝学

①、不可不学(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②、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③、孤常读书(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孙权善劝: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辞学——就学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才略大有长进。论议 轻松调侃)

3、鲁肃:大惊——结友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

第三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知道三国演义的三个国家吗?曹魏、西蜀、东吴。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论议 — 吕蒙

大惊——结友

八、学后记:

教后记:

第四篇: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两峪乡中心学校

姜艾芝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说到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一首歌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可谓三足鼎立、水火不容。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可能我们了解最多的是他作为帝王的一面,而他的其他方面我们还很陌生,所以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1.简介作者。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简介作品。《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过渡:《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范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学生齐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读懂文意:

1、翻译方法指导。(文言文直译“五字法”)

2、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学习步骤:个人独立翻译→提取疑难组内交流→提取疑难上交全班。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定)

五、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理清文章的情节: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2、课文在情节处理的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3、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朗读孙权的话。思考: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思考: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朗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思考: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分析他们的特点。教师相机板书。

六、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方法。(边背边想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2、齐背。

七、说话训练: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结束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善劝

好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者:裴艳芳 性别:女 职称:中教高级 学历:大学本科

单位:萧县祖楼初级中学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祖楼初级中学电话:***

电邮:peiyanfang3569@163.com 邮编:235262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

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说到“劝学”,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吧。

同学们课外搜集了这么多的名言警句,相信大家对读书已有了很深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质疑、释疑

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

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读了课文你喜欢谁?

(3)、谁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4)、孙权究竟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呢?(5)、文中为什么要写鲁肃?

(6)、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2.设疑抢答

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3).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4).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5).吕蒙因学而才略大有长进的句子是(6).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

五、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展现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呢?

同学们表演得太精彩了,看来,大家对这则故事已经理解的非常透彻了。那么接下来,老师想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下孙权、吕蒙和鲁肃,或者说,我们来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

刚才呢,我已经让大家各自扮演角色,讨论了文章的内容。那么等下记者招待会开始之后,你刚才扮演什么角色,现在还扮演什么角色。我问哪个人,哪个人就从你的角色的角度来回答问题。至于问什么,暂且保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想想,我可能会问你什么问题。开始吧!请各位孙权把手举起来。

师:孙权先生您好,请问:您觉得吕蒙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师:(问另一名孙权扮演者)你说说。

师:鲁肃先生您好。您觉得,吕蒙先生能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哪一点也很关键?

师:(采访另一个鲁肃),在东吴,你的地位要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你为什么要和吕蒙结友呢? 师:(另一位鲁肃),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你呢?

接下来,吕蒙先生请把手举起来。

师:吕蒙先生,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您有什么话要给在座的各位晚生说呢?

师:好,说得多好啊!那么下面我要采访一下在座的同学们,采访生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已演变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采访生

2、俗话说:“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谢谢这位同学。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的话,我想大家应该时刻牢记。学习苦吗?的确苦,但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苦,又哪来的甜?以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应该说已经非常优越了。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产生厌学情绪?当你遇到这样的同学,你会如何劝说他呢?

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之后,能够端正起学习的态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的父母和师长。老师赠送大家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板书)

六、延伸

是读书改变了吕蒙的命运,是善于接受别人正确规劝的态度决定了吕蒙的成功,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车胤囊萤读书;晋,孙康映雪。)

七、总结、反思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八、作业设计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下载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复兴中学执教教师:杨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教学班级:七(4)班教者:周德玲时间:2011.0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熟读课文,理解......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孙权劝学_语文专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

    语文《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3、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4、明白后天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孙权劝学》设计

    一、引入:放歌(乐曲):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同学们,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三国英雄吗?三国时代确实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举贤任能的孙权真可谓三足鼎立......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练习题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练习题一.课文主旨: 课文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就学的历史记载,揭示了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学识修养时一个人才能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文学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