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全

时间:2020-04-30 18: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全》。

第一篇:《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全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通过速读,感知文意,明确文章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3.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并反思自我的生活、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进校学习已有近十年了,大家中间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抱怨学习很累,其实老师有时也会抱怨教书这工作太辛苦。怎样才能让我们把学习与工作当成一件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梁启超先生有关人生与事业的宣讲——敬业与乐业,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创作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二、文体知识:

1.演讲词

2.议论文常识(多媒体出示:1.演讲的概念及要求;2.议论文三要素。)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大声准确地读出这些生字词(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旁骛 解剖 亵渎 骈进 强聒不舍 佝偻 承蜩 百行业为先

2.整体感知:《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现在请大家速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有何作用?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由此看出“有业”应是前提。“第一要敬业”,“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敬业应是人生的基础。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教师在此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思路。(多媒体出示课文结构图)

四、研读揣摩,合作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解读文本,探究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1.跳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什么是“敬业”,什么又是“乐业”?

2.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再次跳读文章,结合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点拨: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文中作者对于“敬业”是如何论说的?作者认为在工作与生活中怎样才能感受到快乐呢?)

①.文中“业”的含义并不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业”在此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出示图片:1.热情的乘务员2.快乐的邮递员。)

从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我们可以充分感知到“乐业”的含义包括四方面:一、在工作中寻找快乐;二、在奋斗中感受快乐;三、在竞争中体味快乐;四、在投入中享受快乐。

②.“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二是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提示:紧密联系有业、敬业、乐业三点来理解。)

五、课堂拓展,质疑辩论。

课堂讨论: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结合实际生活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读了文章,在作者的启发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列举文章中的观点: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3.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4.不论自己的才能、境地如何,凡做一种劳作就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出示图文,便于学生直观地去感知。)

5.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6.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7.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质疑问题较多的是第2、3条,许多学生对此有疑问,例如:人活着就要每天都劳作吗,那不就很容易身心疲劳吗?不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吗,每个星期都要放假休息两天吗?作者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恶德。”那节假日休息放松,外出游玩,娱乐都是恶人了?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去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胆的质疑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六、当堂检测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

例如,“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六、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深山信使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以一匹马为伴,风雨无阻、跋山涉水,为山民们传送信件,孤独了自己,温暖了他人。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明确了文章阐述的三大问题:有业、敬业、乐业,并进而分析了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在课堂讨论中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课堂检测中掌握了议论文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即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本节课后请大家各自完成一篇短文,利用本文所学到的去劝说你身边仍在抱怨生活的人。

【《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3.敬业乐业教学设计

4.《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5.《敬业与乐业》课件

6.《敬业与乐业》教案

7.敬业与乐业原文

8.敬业与乐业的教案

9.敬业与乐业的读书心得

第二篇:《敬业与乐业》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能说出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2、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中心论点和作者写作思路。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难点:理解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课题导入法、点拨法、归纳法、学习方法:默读法、快速浏览法、自学法、圈点勾画法、归纳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运用:电子白板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生回答:

(1)你所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呢?(快乐的工作)

二、预习检测

1、作者及背景简介。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旁骛(wù)

惟其(wéi)衔着(xián)佝偻(ɡōu)(lóu)骈进(pián)亵渎(xiè)(dú)强聒不舍(qiǎnɡ ɡuō)承蜩(tiáo)

3、解释词语。

亵渎:轻慢,不尊重。骈进:并进,一起前进。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内容,只是根据自己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话。安居乐业:使人民安定生活,快乐劳作。

心无旁骛:心中没有正业以外的任何追求。强聒不舍:硬要啰唆个不停。聒,喧扰。言不及义:说不上正经事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对很融洽。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三、新课讲解

学习目标1:

快速浏览课文,能说出敬业和乐业的精神。自学指导: 内容: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什么是敬业?2.什么是乐业?3.业的含义是什么?

方法: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用信息。时间:6分钟。

浏览课文,找题干中关键词在文中出现的区间,并进行适当的圈画,以典型的句子回答,六分钟内看谁找得又对又好。自学检测:

1.什么是敬业?

主一无适便是敬。--朱熹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

2.什么是乐业?(1):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2):在奋斗中感受快乐。(3):在竞争中体味快乐。

(4):在投入中享受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谋生职业,它同样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要点归纳:

把握文意的方法:

1.读懂课文,找准要点。确定答题区间,抓关键词句。2.确定答题区间,抓关键词句。学习目标2:

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中心论点和作者写作思路。合作学习指导:

内容:课文。

方法: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用信息。时间:15分钟。

要求:通过朗读课文,能独立完成下列检测题 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4.给本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合作成果展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①有业之必要

②要敬业

③要乐业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明确: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4、给本文化分段落并归纳段意。一:(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观点:“敬业乐业”(1)二:(分析问题)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2-8)2—5:论述“有业”的重要。6、7:论述“敬业”的重要。8:论述“乐业”的重要。三:(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9)要点归纳:

1、议论文找论点的方法:

(1)看题目

(2)看开头

(3)看结尾

(4)自己综合归纳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四、课堂总结

这篇演讲词针对听讲者(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引名言,举事例,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作者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其次,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忠实地把它做好。再次,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五、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心无旁骛()________(2)痀偻丈人承蜩()________(3)强聒不舍()________(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 2.课文第八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wù 马乱跑(2)tiáo 蝉(3)guō 喧扰(4)hào 喜爱 2.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六、作业布置: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附: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观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1)二:(分析问题)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2-8)2—5:论述“有业”的重要。6、7:论述“敬业”的重要。8:论述“乐业”的重要。

三:(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9)

第三篇: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归纳出作者论述的主要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论据并说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课前学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梁启超其人其文;

2、通读课文,查阅字典词典,疏通字词;

3、查阅相关资料,把文中涉及的古文名言警句摘录下来,并尝试用现代汉语写出它们的大意。

课堂学习:

一、故事导入

请同学们听一个故事,听完,请你用一个词概括听故事的最大感受,并简单解释。

故事:一位老和尚让小和尚下山打油。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小和尚别打翻了油罐洒了油。小和尚一路上小心谨慎,一直盯着油罐,可到山上时,油罐里的油还是所剩无几。第二次,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去打油的路上,顺道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但不要误了回来的时间。小和尚提着油罐,一路倾听鸟语领略花香,回到山上的寺庙时,居然一滴油也没有洒落。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总在提倡的“专心”竟没有带来好结果?是故事骗了我们还是我们理解错了故事?读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二、通读课文,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据此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提纲。以4人小组为单位,完善一份用作全班交流的提纲。

三、精读文章内容,赏析论据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过渡:条理清晰的结构层次有助于我们认识、把握作者的观点。但是要是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还需要充足的材料加以支撑。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呢?

给出示例:文章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两件事,证明人的地位有高下,但“凡职业”“其性质都是可敬的”。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各类论据,独立思考并写出其表达作用。

3、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论据归纳准确性和论据表达作用是否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价。也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提点论据的类别,一齐帮助学生更多更准确的阅读、思考和表达。

四、课后学习:

根据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写出对“打油”故事的思考、认识。

第四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计划第一课时

《敬业与乐业》教学计划(第一课时)

教材解读: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文章的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学习课文,不仅要体悟作者论证的生动和严密,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文章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演讲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文章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演讲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运用了设问和反问,引用不少古代名言,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让文章有活力。

教学目标:

1.感受演讲词条理清晰、论证生动有力的特点。

2.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3.联系语境、借助注释理解一些古代名言的含义,体会课文演讲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晰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难点:理解“敬业”“乐业”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体会作者妙用口语及引用名句演讲的精妙。

教法与写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课文中的“业”不仅仅指工作,也可以指学习、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结合紧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

2.诵读法:课文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作者演讲的精妙。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2.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勾画、圈点出关键词句,以帮助理解内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搜集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自古至今,从中到外,有许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无限热爱的人。比如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职业精益求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

再比如诺贝尔,他全心研究炸药,一次,发生了爆炸,炸死了他的父亲和弟弟,他从爆炸的烟雾中跳出来,激动地喊道:“我成功了……”

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令人感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聆听一下智者的教诲吧。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一生著述宏富,所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被尊为一代宗师。

3.背景资料。(多媒体出示)《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9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该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学校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4.生字、新词。(多媒体出示)

禅师(chán)佝倭(gōu lóu)蜩翼(tiáo)羡慕(xiàn)妥当(tuǒ)旁骛(wù)亵渎(xiè dú)层累(lěi)骈进(pián)强聒不舍(guō)

敬业乐群:专心于学业,朋友和睦相处。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主眼:重点,主旨。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征引:引用。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骈进:并排前进。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杜绝:彻底制止:禁止。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及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掌握,为分析、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本文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词,又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它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那么什么叫“论点”,什么叫“论据”,什么又叫“论证”呢?

举例引导:(举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例子)小丘同学学习怎么样?——讨论的问题

小丘同学学习认真,成绩好!——你的看法,观点

小丘同学上次月考成绩总分660分,排名全年级第一。——依据,事实 像上例中,你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或观点,在议论文中就叫作“论点”;用来证明你的观点的材料和依据,就叫作“论据”;而运用那些材料和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的过程和方法,就叫作“论证”。

2.《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请仔细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根据这几个问题,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由此,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引用名言入手,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设计意图】交代议论文的三要素,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作铺垫。

第三阶段:合作探讨

(一)学生自读课文第1〜7段,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相关句子,试作分析说明。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中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画满呢”过渡并引导,最后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比如,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则是举例论证。

(二)学生自读课文第8、9段,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末作者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生活。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明确: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并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设计意图】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要求。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罗素 3.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罗佐夫 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 6.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杨振宁

7.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一

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加深对本文观点和内容的理解。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1.下列引文和出处有误的一项是()A.“安其居乐其业。”——《老子》

B.“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D.“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C.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3.解释下列经典语句和格言的意思。

(1)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1.D 2.A 3.(1)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儿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2)庄子说:“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3)孔子说:“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4.(示例)引用论证:引用孔子言论、朱子言论等。举例论证:讲百丈禅师的故事。

反面论证:不讲“有业”有什么好处,而讲“无业”有什么坏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道理论证:“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举例论证: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当木匠做桌子和当政治家建共和国,其实质是一样的。

第五篇:《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九上《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王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亵渎 强聒不舍 佝偻 承蜩

三、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用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七、布置作业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七、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什么是“敬”

敬业 论证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与 如何做到敬业

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为什么要乐业 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宜昌市第十六中学 吕 韦华

【教学依据】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是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被称为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文学巨匠雨果唱给思想巨人伏尔泰的赞歌,他以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自由、平等、良知的呼唤。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一篇演讲,《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诗化的语言风格,澎湃的情感浪潮和闪耀的思想光辉,使它成为朗读教学的难得材料,同时,“演讲”文体的教学也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给学生了解演讲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作为一篇外国的19世纪的作品,其中所称颂的思想――自由、平等、正义、良知、博爱等已成为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初三的学生来讲不难理解和接受,但由于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时代和思想背景极为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对于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如: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等等。)、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如: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等等)难以理解,很难激起感情共鸣。要做好朗读教学这篇文章,又要解决以上难题,就需要我们拓展教学视野,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如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一个体验演讲的教学气氛,如可以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抗争事迹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阅读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从而达成对时代背景的认识,明了启蒙运动的意义等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文诗化的语言凝练而含义隽永,如“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微笑,就是伏尔泰”、“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等等,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提供了舞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文是一篇演讲这个的特点,决定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赞美” 的感情是全文的旗帜,我们将把朗诵的教学贯穿始终,通过读来感受、理解、欣赏精彩的语言和澎湃的情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演讲的特点,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培养朗读能力,根据语言的描述的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演讲的知识,查阅历史课本中的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预先了解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其中的一幅漫画――《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很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理解课文极有帮助。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朗读教学的气氛,抓住“赞美”这一全文的感情基调,在反复地朗读中体验演讲的风格、语言的风采和澎湃的激情。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给予充分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章富于人文特色,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通过对雨果对伏尔泰的崇高赞美的理解、认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高尚情操。

〔教学方式〕

1、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离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任何教法和学法都会如失去了水份的花朵,干瘪、没有灵性。课文语言精彩、感情澎湃,再加上演讲的实践性特点,为我们不断激活课堂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将朗读进行到底。演讲本身就讲究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要求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因此演讲稿可以说本身就为朗读量身制作的材料。

3、注重传授学习方法,重视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创造、发现和体验。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搜集资料,学会抓文章的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演讲的实践性和文章语言思想性强、含义隽永的特点,会使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更容易多元化,这可能会导致很多教学契机的出现。

4、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学生的感性体验,淡化理性分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精彩的演讲实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对伏尔泰诗化的赞美背后的含义,对启蒙运动思想的阐发等内容不宜作专题的分析,将它们作为疑问留下来,只要扣住“读”这个中心环节,读出感受,读出感悟,读出兴趣就行了。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融入教学过程中,而不应将它当作独立环节来处理。〔教学构思〕

演讲篇目的教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上本文思想性强,在教学前学生应查阅相关知识.教师给出两个方向:一是演讲的一般知识;一是要求阅读历史课本中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

教授本文从如下四个步骤入手:

其一、激趣,了解演讲的特点。开始就要营造出一个演讲的气氛。教师范读课文,调出学生关于演讲的知识积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演讲画面,加深对演讲的理解,为下文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二、感受课文的激情,认识伏尔泰的伟大贡献。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赞美,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列举雨果对伏尔泰的赞美语言,认识这些语言是评价伏尔泰哪一方面的贡献,学生不能理解的就存疑,不深究。

其三、体会文章富于激情的语言,认识本文的语言特点。重点认识诗化的语言,理解其含义,认识演讲的口语化特点等,通过朗读有代表性的段落强化获得的认识。

其四、拓展,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归纳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尚未发现的问题,提出课外学习的任务,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

【教学实录】

一、朗诵课文,走进演讲,激发学习的欲望。

师: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即1878年5月30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的百年冥诞上,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板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老师富于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打开书本边看边听。

(点评:教师率先示范,给学生提供了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平台,便于让学生进入情境,获得整体印象。)

师:老师刚才像不像在作演讲?

生:(齐声地)像!(有几个学生在摇头)。

师:意见看似一致,仍有不同意见。(指一个摇头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不像作演讲。

生:是在朗读课文,虽然比平时感情充沛一些,但没有演讲的场景和氛围,一般演讲者有动作配合。

师:以课文开头的两句示范一下,好不好?

生:(有些腼腆地)“一百年前的今天”,(右手抬到胸前),“一颗巨星陨落了。”(右手向下按),“但他是永生的。”(仰头,右手挥向右前方)。(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师:看来演讲还是得有“演”才能算数了。

生:不一定,我在电视上看到江泽民在布什图书馆发表演讲,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并没有什么“演”的表现,报纸、电视还不是都说他们在演讲?

师:看来都是言之有据。我们要求收集了演讲的资料的,有谁能说说演讲的特点?

(点评:让学生明白演讲与朗读有别,激发学生了解演讲一般知识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伏笔。)

生:(查看摘抄本)。我摘抄到邵守义关于演讲的介绍,他认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他认为演讲的特征是“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演讲的传达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老师板书“演讲者”“听众”“媒介”“时间、环境”和“有声语言”“态势语言”“主体形象”等关键词)

师:“有声语言”好理解,“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指什么?

生:态势语言指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主体形象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

(点评:给学生提供展示预习阶段准备的内容机会,同时也进行了检查。收集资料学习的方式有了反馈,才有了保持这种良好习惯的可能。)

师:演讲的学问真不少呢,纸上得来终觉浅,我这里有一小段演讲影片,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正大光明殿教训大臣们的情景。我们零距离感受一下?

生:(热烈欢呼)。(学生看影片,结束后还想再看一遍)。

师:谁能概括一下康熙演讲的特点?

生:声情并茂,加上皇帝的权威,看得人心惊胆颤。

生:态势语言相当丰富,有手势、走动、落座,表情有愤怒、无奈、失望等。

(点评:零距离感受演讲,便于学生将表层习得变为深层吸收,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也为下面理解课文等环节的教学蓄势。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展示,首先得有知识的储备与吸收,可见教师着眼于学生整体提高的思想。)

二、感受课文的激情,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

师:观察得很仔细。动人的演讲离不开一个“情”字,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去,把握雨果情感的浪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确认文章的感情基调,找一个恰当的词进行概括。(板书:感情基调――)(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老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询问)。

师:现在交流一下看法。

生:课文中用了大量的褒义词来表现伏尔泰,如“一颗巨星”“伟大人物”“永恒的光荣”“睿智”“肃然起敬”等,我觉得感情基调可用“赞美”表达。

师:可不可以用“赞赏”?(学生讨论)。

生:不行。“赞赏”有“欣赏”的意思,一般欣赏者比被欣赏者显得有优势,从文中看雨果对伏尔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还是赞美好。

(点评:通过词语辨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师:思考问题细致入微,值得肯定。(板书:赞美)。从此认识出发,我们想象一下雨果当时的“态势语言”可能是怎样的?

生:很庄严,表情是敬仰的。

师:你觉得在哪部分的演讲中会是这种神情?

生:第一段,第十四段的前半部。

(点评:在理解作者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着眼于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在表层习得、深层吸收的前提下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和提高。)

师:试着读这两段,将你的理解表现出来。

生:(朗读。节奏较快,面部绷得很紧,声音显得低沉了些。第一段读完后老师进行了指导,读第十四段时较好)

师:雨果的表情就这么一直“庄严”到演讲结束吗?

生:还有“厌恶”和“愤怒”的表情。(老师示意举例)。如第六段中的“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

生:还有“骄傲”的表情。如第十三段。

师:没有动作吗?这可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啊,有可能比康熙更激动呢。生:康熙是在教训大臣们,他当时又气又恨又悲哀,动作很多;但雨果的感情主导是赞美,又是纪念人的场合,气氛比较隆重,他不可能走来走去,动作可能以手势为主。

生:我赞成。也许还会有左右转身的动作,因为听讲的人很多。

师:你认为在哪里最有可能手势比较强烈些?

生:(翻书寻找)第四、五段,还有第十四段里的“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

师:你试试。

生:(读四、五段,读得激昂、慷慨,动作夸张,使声音有些变调。学生大笑。)

(点评:用学生的已知来调动他们对未知的思考,往往有奇效。可见教师着眼于学生,不拘泥于教材。)

师:看来“声音”和“动作”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家注意了没有,这里人称上有个改变,是不是弄错了?

生:变成第二人称了。用“你”显得距离近,仿佛就对着伏尔泰在赞美了,情感更激动。

师:你们是说这种改变是表达感情的需要了。我们将“你”换成“他”比较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后认可了以上看法,老师要求全体同学放声朗诵这两段,读后学生意犹未尽,自我感觉满意)。

(点评:抓住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凸现对教材的把握。并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可见学生、教材、教师的一体化。)

师:嗯,同学们已经走进了雨果现场中的感情世界了。找找看,那些语句表达了对伏尔泰伟大成就的赞美。

生:“一百年前的今天,„„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师:开篇即赞美,伏尔泰是人类文明的导师。

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师: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陷入沉默中)。看来这是个问题,不过我们已经认识到它是对伏尔泰贡献的赞美了,已经够了。我们将它存疑。请继续说。

生:“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

师:有这方面的例子吗?

生:注释中列举了他为四个人斗争的例子,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和拉巴尔。

师:这四个人都是平民。你们阅读了历史书中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的内容吗?(大部分学生表示已读)。记得那幅漫画――《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吗?在当时,平民受尽压迫和凌辱。伏尔泰为弱势群体抗争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令人钦佩。

师:(指名读这四个例子)。西尔旺杀女,蒙巴伊弑父,卡拉斯杀子难道法院不该处死他们?拉巴尔的案子最终怎么样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外查阅资料去求证。请继续。

(点评:再次强调,课内得法,课外丰富,暗示收集资料学习的重要。)

生:“微笑,就是伏尔泰。”

师:读懂了意思吗?(学生表示否定)。我们再存疑。请继续。

生:“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师:请齐读这句所在的段落,说说这个新纪元有什么特征。

生:(读)。理性,文明,自由,光明,法治等。

师:评价何等崇高。在雨果的赞美声中,人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现场气氛如何?

生:现场气氛很热烈,从段后括号中的说明就可见当时是群情激动。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赞美的对象是伏尔泰,但为什么听众高呼“维克多•雨果万岁”,而不是“伏尔泰万岁”?(问题一出,如石破天惊,教室里一时议论纷纷。)

师:你很敏锐。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交给同学们来解决好不好?(提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许可)。

生:演讲者是雨果,雨果是当时的文坛巨星,表达了人们对雨果的热爱崇拜之情。

师:噢,听众都是追星族。(学生笑)。

生:我觉得是被雨果精彩的演讲折服了,说明人们对雨果很崇拜。

生:表达对雨果对伏尔泰的赞美的认可和接受。生:演讲中还提到了卢梭等哲学家的名字,他们与伏尔泰一样都是人类的思想先驱,雨果对他们一样表达了赞美之情,如果不喊“维克多•雨果万岁”,也应喊“先驱们万岁”。

师:(看着提问的学生)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学生表示同意)。

(点评:难点突破,贵在用疑。因势利导,一气呵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好。)

三、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

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告诉我们,本文的语言“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着深刻的含义。你能找出“诗化的语言”来吗?

生:第一段的末尾:“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这一句有诗的意像,如摇篮、余晖、深渊、微光等,很形象。

师:眼光独到。还有吗?

生:“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生:“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师:雨果在本文的语言运用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语言有重复现象,奇怪的是读起来并不感到重复。如:“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职能”和“使命”意思差不多。“他用这武器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重复了“他用这武器”。第十段讲“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第十二段又说“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

师:这种现象,在口语中特别明显。口语化是本文语言上的另一特点。雨果根据自己感情表达的需要,把要表达的内容充分展开,充分强调,使人印象格外明确,因而我们并不感到啰嗦。

本文第十四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以上语言风格,让我们调动起感情,将该段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点评:体验语言特色,便于学生形成语感,语文学习的根本之一正在于此。有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作铺垫,因而这里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所得。)

四、交代疑问,提供资源,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师:从课的一开始,我们就一直沉浸在感情激荡的洪流中,我们在诵读中体验了雨果澎湃的激情,接受了雨果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的熏陶,感受了伏尔泰睿智的思想和浩瀚无际的心胸,但我们也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诅咒与祝福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为什么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怎样伏尔泰面对的是轻薄无聊而又凄惨忧郁的社会?”还有我们存疑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去了解一下法国十八世纪的历史,了解一下伏尔泰的生平、言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布置作业:

1、以“启蒙运动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主题搜集资料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2、搜集伏尔泰与教会的斗争故事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交流。

(点评:课后存疑,既避免了反复纠缠课文,又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余地,当止则止。再次强调收集资料学习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会提高。)

【教学反思】

在构思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曾显得很是茫然,课文的内容要学生来理解,是难的;要把朗读贯彻下去,又不能使教学内容单调,是难的;雨果的血是沸腾的,在教学中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他澎湃的激情,或者至少有那么一点共鸣,是难的。教学的切入点放在哪里恰当呢?这期间我反复做两件事,一是一遍遍地读课文,一是找演讲方面的影视片断观看。通过读,我意识到文中的“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人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一句可以作为文眼来对等。我觉得这两句中的感情“赞美”与“仇恨”正是雨果发表演讲时的真实心情:对伏尔泰的赞美和对专制、野蛮、战争的仇恨。而欣赏演讲影视的结果使我感悟到在演讲人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和语音、语调、语气表现出来的。讲授本文的切入点就因此找到了。课堂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我采用了存疑的方式,通过设置更多疑问的办法予以放弃。这实际上是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我深信等到适宜的时候它就会长出芽来,开出花来的。学会放弃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我还应该感谢那个提为什么不喊“伏尔泰万岁”问题的学生,这是我根本没有考虑的问题,这横来的一杠不仅进一步激起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活跃了课堂,而且简化了我的教学环节,使上课的流程即有波澜又很经济。相信学生的智慧,他们会给我们许多的欣喜。

下载《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3、分析本文结构,学习论证方法。4、仔细体会演讲......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4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 课文介绍 (一)教材简介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梁启超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3、“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 4......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七《敬业与乐业》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把握中心论点和作者写作思路。 ⑵ 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⑶ 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礼县三峪乡九年制学校蒲亮 设计说明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本文紧扣中心“敬业与乐业”展开论述。开始援引古籍提出中......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北京第十三中学分校 张 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积累所引用的经典、格言,体会演讲词语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5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设计者:关庙中学 徐啸 教材简析: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