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绍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责骂。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班通
教学过程: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1、“只许”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能不能把“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此两句去掉?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他们不得不告别。(仿写)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第二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课标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内容,体味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结合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两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小说这种体裁也略知一二,但对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的作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所以在教学时,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实为教学的重点。
4.本单元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文章,教学本课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念,有利于主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阅读能力,所以本篇课文先重点让学生自己读,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然后由老师做点拨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学生对小说有着较大的兴趣,但缺乏深入钻研的方法和耐心,读小说往往流于对情节的大致了解而已,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同时侧重于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更要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4.品析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品析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词及作者、时代背景;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了解作品背景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
导入(PPT显示):
当他爱他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莎士比亚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被剥夺,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在“最后一课”上,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民族精神,的确可敬可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课”。
1.老师板书题目:最后一课(“课”字加着重号)——“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加副标题)
2.出示任务:
(1)从全文看,这“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2)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二:为什么要加这样的副标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谁?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
3.反馈指导:
(1)指名回答,教师补充。(理解“最后一课”是一堂法语课,更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2)副标题的功能也正是对主标题加以解释说明,明确并且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 “小弗朗士”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3)读文感受交流,互相补充。(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战争能使我们更爱自己的祖国。珍惜母语,珍惜和平。)
过渡语:同学们,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通过我们的阅读,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交流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一,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都德、相关的故事背景。
2.反馈指导:
预设: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普法战争”期间,他的 《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PPT显示)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PPT显示)
指导:(1)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2)齐读课本“预习”部分及补充资料。
二、交流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一)小组交流,扫清字词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中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讨论,强调易错词语。
(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学生指出,本课易错词语,老师强调在预习本上纠正。
(2)教师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强调加粗加红颜色的字。全班齐读。
(3)学生在交流行文思路,谈出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课堂交流,理清情节
1.出示任务: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指导:
(1)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学生在交流时,谈出自己的见解。
(2)把握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词语。(“那天早晨”、“平常日子”、“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三、默读课文,感受气氛,梳理心理活动
(一)感受气氛,体会不同
1.出示任务:
(1)体会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2)学生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学生发言,老师点拨。
2.反馈指导:
指导:
(1)答题技巧:抓住关键语句,加以概括。
(2)教师指导:除以上三方面外,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观众,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也是“最后一课”与众不同的地方。
3.小结过渡:平日的课堂和最后一课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非同寻常的大事发生。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情、态度变化的句子,分析他的心路历程。
(二)梳理情感,体会变化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语句,来谈谈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小组讨论)
(2)每组派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拨。
2.反馈指导:
预设:
上学路上(幼稚、怕骂)——课前(疑惑、诧异)——课上(难过、懊悔)——下课(悲愤、懂事)
指导:
(1)答题技巧:勾画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仔细品读、加以概括。
(2)教师指导:概括的词语要准确,要用表示心情的词语。
(3)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3.小结过渡:上课前,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老师责备、提问,想逃学。到了学校,发现课堂与平时大不一样,感到十分诧异。待到上课后,知道是自己最后一节法语课了,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敬。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让我们追根溯源,探究原因。
(三)追根溯源,探究原因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发言,老师点拨,补充答案。
2.反馈指导:
预设:(变化原因)
(1)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4)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指导:
(1)答题技巧:从对上学的态度、韩麦尔先生的态度变化以及对祖国的情感变化方面去剖析。
(2)教师指导:概括要全面、具体,层次要清晰、明确。
3.小结过渡,总结提升: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四、布置作业
(一)人物形象分析: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二)爱国故事收集:自己再找一个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概括大意,下节课在班内交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分享爱国故事
(一)激趣导入,渲染课堂氛围
导入(PPT显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出示任务:
(1)朗读名言,思考这则名言的意思。
(2)调动知识储备,理解“苟”、“以”、“岂”、“趋”的词义,(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教师点拨:苟:如果,以:为、做或从事,岂:难道,趋:靠近、趋向。
(2)学生理解:如果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难道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或福气就选择避开或靠近吗?
3.过渡:林则徐的这句名言表达了一腔爱国之情,一番报国之志。我们同学昨天也查找了爱国的故事,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二)课外拓展,分享爱国故事
1.出示任务:
(1)四人小组交流,分享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
(2)小组代表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反馈指导:
预设:爱国诗人屈原,不屈使者苏武,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龚自珍,爱国思想家魏源,以身报国的邓世昌,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伟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还有我们熟知的文学家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这些人都是爱国的楷模,他们身上的爱国故事像星星一样多。
(1)教师点拨: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皆可。
(2)学生回答:故事要简洁、要有概括性。要拓展视野,将爱国这本书读厚。
二、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分析人物之变
(一)默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出示任务(PPT显示):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交流上节课作业: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句子,并做一些批注。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前后有无变化?
2.反馈指导:
预设:
(1)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庄重服饰别样情!韩麦尔先生穿戴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对就要失去的国土表示敬意。充满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2)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3)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相信法国人民只要掌握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指导:
(1)学生回答: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教师点拨:作者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需要通过对外部特征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外部特征描写,即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他是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工作不算认真,但善于自我反省,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爱国的热情。形象变化:普通教师——可怜的人——悲愤的爱国者、革命者。
(二)梳理情感,体会人物感情之变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2)圈点批注,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1)学生勾画表示人物感情变化的句子,逐句分析。
(2)讨论明确:“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总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任命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人物前后的情感变化显得合情合理、十分自然,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
三、品读课文,体会环境作用,感悟课文主题
(一)品读课文,体会环境作用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对人物有什么烘托作用?
(2)个人圈点批注,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2.反馈指导:
(1)学生勾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逐句分析。
(2)以序幕两处环境描写为例:
自然环境:“天气”“画眉”风和日丽——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态。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3)其它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分析。(课前的环境气氛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
3.总结: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课文研讨,归纳课文主题
1.出示任务:前面作者为什么不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2.反馈指导:预设:以小见大的写法。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3.总结: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三)总结归纳,探寻写人技巧
1.出示任务:纵观全文,本文的写人的技巧很多,选择其中一点,做一总结。
2.反馈指导(PPT显示):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弗朗士:幼稚的孩子——成熟、懂事的学生;韩麦尔先生:普通教师——可怜的人——悲愤的爱国者、革命者。更有利于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的烘托: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3)以小见大凸显主题:选取小人物(学生、老师),表现大主题(爱国、爱语言)。
3.总结: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讲话中说:“越是饱尝苦难的民族,越理解盛衰的意味;越是历经沧桑的国家,越懂得自强的重要。”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国难当头的的时候,都自觉地集中到了民族语言的旗帜下,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瞬间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这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让我们敬佩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再次怀着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一起来朗读这样的句子——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四、布置作业(二选一)
(一)创造性续写: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300字左右)
(二)第一人称改写: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300字左右)
第三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
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网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赚()踱()捂()惩罚()
祈祷()诧异()宛转()
解释: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心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作业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教学后记】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平凡人的爱国情怀
——小说中爱国形象探究
李大学
辉县市占城镇中心学校
平凡人的爱国情怀
——小说中爱国形象探究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中通过各种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2.理解感悟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小说中通过各种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分析主要人物,联读相似作品,感受爱国情感
一、导入
当国家危难、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总会有许多英雄挺身而出,战死沙场、或英勇就义,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但我们今天不学英雄,其实平凡的人也有伟大的情感,他们的精神和作为也是那么地悲壮。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小说中平凡人的爱国情怀。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中通过各种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感悟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爱国情怀。
三、品读人物,体味感情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本课的两个主要人物,请1234小组的同学去找出小弗郎士的人物描写,并注意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请5678小组的同学去找出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 ②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总体上把握)明确:有这样三个变化:
一是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二是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三是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③小组讨论: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用例举法具体回答一个问题
A组——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学习的态度有变化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组——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态度有变化如:“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组——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祖国的情感有变化如: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后,心里万分难过!④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明确: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生性顽皮,要求不严,但热爱祖国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A 品外貌:“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
明确:表示他“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之情
B 品神态: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
明确:脸色苍白是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堂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苍白
C 品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D 品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②纵观全文,结合刚才的分析,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板书:穿着随便,自己要求不严格,但教学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生质疑(老师应答预案)①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如:挂在铁杆上的字帖、飞进来的金甲虫、鸽子、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等,有何作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正如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了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是小弗郎士的联想,这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②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一是让小弗郎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二是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三是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4.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知识放射: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选材的匠心也正在此,大家可要记住哟!画外音:当然,可能还有一些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智慧性,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容应答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过渡: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国家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人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的中国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郑振铎所写的《最后一课》和老舍先生所写的《四世同堂》中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
三、联读类文,深化情感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两个文段,在文段中找出对老师的人物描写,并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1234小组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5678小组阅读老舍的《第一堂课》)
2.比较阅读的方法,关键是要寻找出比较点,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三篇文章可以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比较
明确:多媒体出示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作家 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郑振铎(中国)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
上海被日军占领后
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第一堂课的最后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
悲愤情绪和
悲愤情绪和
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描写方法 外貌、动作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语言、神态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
3.韩麦尔先生、祺瑞宣和郑振铎都是平凡普通的人,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之时,他们没有像英雄那样在战场上,用生命谱写赞歌,他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做出了一个国人应有的反抗与悲痛感情,也可以说他们的精神是悲壮的,那么作者正是通过平凡的人的爱国情感,来反映整个民族的不屈精神,四、生活链接,分析时事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日本与我国的钓鱼岛之争时,当你听到韩国同意美国在其半岛上布置萨德系统时,当你听到我国足1:0战胜韩国的时候,当你看到我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提示:学会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学会用具体的事例支撑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分析了几篇小说中平凡人的爱国形象,知道从多个方法对人物进行描写,才能突出人物形象。今后我们在写作中就可以试着用最普通的形象,来反映重大的社会变革,写出平凡人的生活。
六、作业
韩麦尔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小弗郎士 生性顽皮,要求不严,但热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 穿着随便,自己要求不严格,但教学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附页】 1.文章链接
(1)《四世同堂》片断(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这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2)最后一课(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第五篇: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七、《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1、1870年7月法国首先普法战争。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禁止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都德,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写于1973年,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
幻灯显示:
1、《最后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而这“最后一课”为题,不仅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更包含了一种悲愤的情绪,暗示了本文的主题。
3、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用对比手法,写了最后一课与平时的不同之处,烘托了严肃、庄严的氛围。
三、仔细探究——人物
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原因在之一就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在这篇文章里,细致地描写了当国土遭到践踏,当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一)关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之前,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齐读第1— 6小节,这一段发生在小弗朗士去上学的路上。
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对学习不感兴趣)—— 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 —— 但他还能管住自己,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情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2、来到学校之后,听韩麦尔先生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心情? 我读课文11小节,学生齐读12 — 17小节。听老师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他“心理万分难过”。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留恋、不舍、懊悔、难过)
包括下文整个第14小节,也都是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表现的都是这样的感情。自由读,体会。(刚才是用词语来概括,现在提升一步,用完整的句子来概括。)——对课本的留恋、不舍。——对自己以前不好好学习的懊悔。
——对再也不能上法语课,再也见不到韩麦尔先生的难过。“可怜的人”——写出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同情!
3、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关于韩麦尔先生
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韩麦尔先生。
在文中小弗朗士对他的评价——可怜的人,小弗朗士为什么会这么评价他的老师? 在你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自由朗读)
(读文章19—29小节,19、20我读,余下学生读,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给三个选项,任选其一,用至少四句话来证明你的看法,当然要结合文章来说。)——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参考:
一、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二、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写。(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