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最后一课》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3、感受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作者简介:同学们有谁了解本文的作者,请讲一讲: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
2.简介背景:同学们有谁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请讲一讲:
1871年,因为要争夺欧洲霸权,爆发了普法战争,两个月后,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进犯法国,尽管法国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但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执政者的妥协,结果赔偿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部分地区割让给了德国,这篇小说所写的就是普法战争中,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时所表现出来的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理清结构
1、由学生的话题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上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在你们的印象中哪一节语文课最令你难忘?-----让历史倒流到1871年,在法国阿尔萨斯的一座小镇上,也上演了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为什么这堂课令人难忘呢?因为那是阿尔萨斯人民学习祖国语言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所以这篇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
请同学们读文章,记生字,并思考:这种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在文章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要求大家看课后练习一,试着把课文分为四个阶段
引导生讲:(上学途中、课前、课上、宣布散学)(板书)
本文的这故事情节的四个阶段,按照小弗郎士的什么活动为线索来展开的 生讲:心理活动(板书)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找一找这四个阶段最能表现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这表现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心理活动的分析
整理学生回答,出示小黑板:
(一)1、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2、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二、三)
3、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4、这些课本、法语历史啦,刚才-----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5、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6、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7、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在教室里飘荡。
8、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四)9、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分析上学途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A、理解1、2两句话,可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生讲:贪玩、幼稚(板书)
B、但是他的这种幼稚的思想最后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生讲:上了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 分析课前、课上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A、听了韩麦尔先生开课前宣布的话,小弗郎士感到:这是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可见他心里感受如何?
生讲:难过,懊悔(板书)
B、于是他对书本产生了感情,“这些课本、法语历史啦,刚才-----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生讲:爱祖国(板书)
C、“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有没有背出,(没有)。当一个人希望背出却背不出来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讲:难过(板书)
小弗郎士会为自己背不出书而感到难过,可见已经产生了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D、于是当韩麦尔先生分析祖国语言的时候,他就能轻而易举的听懂了,“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他听懂了。
引导生讲: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化为强烈的愿望
E、为什么他觉得“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在教室里飘荡。”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引导生讲: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将永远把“法兰西——阿尔萨斯——祖国”牢记在自己心中。
F、“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这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生讲:表现了他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板书:恨敌人)
从刚才我们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分析中知道他对祖国语言的态度有了急剧的变化,由原本讨厌读书——认识到祖国语言的重要性——产生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的愿望——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层层深化,可见爱国心已深植在他的心中,对于自己以前虚度时光,他真正地“懊悔”了(板书:懊悔)
分析散学后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A、所以,当老师宣布散学的时候,小弗郎士的爱国之情达到了高潮。当他看到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时,他觉得他非常的高大,为什么“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引导生讲:他受到先生的爱国精神的感染更加敬仰先生。
B、他与先生在感情上产生了一种共鸣,可见他这次是真正的“懂事”了(板书:懂事)
(四)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分析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这是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整齐,以示这最后一堂课的庄重,表达了对母语的尊重。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他一定在想,多好的一切啊,可惜我要永远与它们分别了。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国土和母语的留恋。
1、小弗郎士的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也是韩麦尔先生所具有的。请看第四部分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生讲:神态、语言、动作(板书)
2、哪句是神态描写? 生讲:脸色惨白 为什么会脸色惨白?
生讲:他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哪句是语言描写?
生讲:只用了两个我和两个破折号 怎么理解这两个破折号?
明确:因悲愤、痛苦而说不出话来。
说不下去,有没有留下书面语言?怎样写的,找出动词 明确:转、拿、写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先生是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是一个悲壮、激昂的举动,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信念,是什么?
明确:法兰西人民必胜的信念。还有没有动作描写 明确:呆、靠、做。
9、从中我们知道,“散学了,你们走吧。”并不是语言描写,而是小弗郎士对这一手势的理解,这是全文的高潮,是爱国激情的最高点,他的基调是深沉的,悲愤的,请同学们用这种语气齐读最后一部分。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五)续写练习
小说在先生的手势中结束了,为什么小说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可以说,小说到此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无穷的联想,这回咱们也来做一回小作家,设想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在回家的路上再次遇到上学时景物有什么感受呢?
续写要求 出示小黑板: A题目:回家的路上
B要求:写小弗郎士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回顾小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所感” 生讨论回家的路上
(六)布置作业
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字数不少于300字。
(七)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途中:幼稚 管住自己
课前: 悔悟 难过 心 爱祖国 语言:哽住
课上: 懊悔 理 恨敌人 行动:转、拿、写、呆、靠、做 难受 神态:惨白 宣布散学:懂事
(八)巩固练习
1.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2.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韩麦尔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 ③表现了韩麦尔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小弗郎士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心理描写
③表现了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①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②“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③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D)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④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⑤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⑥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B)
(2)“散学了,——你们走吧。”
(C)
第二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3、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4、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看云识天气(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云识天气》17词语意思
峰峦 fēng luán 山峰和山峦
预兆 yù zhào 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 qīng yíng 本文只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匀称 yún chèn平均
崩塌 bēng tā 倒塌
弥漫 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 zhēng zhào 即将出现的迹象
一霎间 yí shà jiān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千姿百态 qiān zī bǎi tài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同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biàn huà wú cháng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最后一课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小说中小费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3.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4.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二.教学重点
1.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以及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
三.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初步感知全文。二.教学过程
1. 导语
2. 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3. 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4. 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语注音(请同学到黑板注音)
5. 听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然后请同学口头复述)6. 本文用了第几人称来叙述,这样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7. 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小组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过程——宣布散学
三.课后思考
找出每一个阶段中描写小费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小说中小费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分析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二. 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所学要点。
2.请同学朗读第一阶段,并找出描写小费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
3.“我想就别上学了”的原因有哪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怎样 的孩子?(请同学发言)
4.“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5. 体会“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请同学朗读第二阶段,并分析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小组讨论)7.请同学朗读第三阶段,在最后一课上,小费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小组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8.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9.请同学朗读第四阶段,并分析作者写钟声和号声有什么作用?(请同学回答)10.“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11.:“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三.课后讨论
列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以小组形式完成)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请同学讲讲上节课“课后讨论”的结果。
2.小组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简述其作用。3.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请同学回答)
4.“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的原因是什么?
5.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请同学回答).7..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8.小组讨论:谈谈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9..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10.交流学习心得(课后交流)
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和启发?(如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我们应如何对待我们的汉语呢?)
三.小结全文
1.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艺术结构的简朴和紧凑;出色的心理描写;“烘托”和“重复”的手法的巧妙运用。
四.课后作业
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是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
教案设计说明
《最后一课》选自初中七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下册第二单元,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经典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
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章。
在此之前,七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已有些了解了,他们学习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学习《最后一课》,我们能在这基础上加深他们对小说的了解,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及阅读兴趣。小说的教学除了抓好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以外,还注重美育的培养,培养同学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养同学们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
因此教学时,我想让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关键语句,来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遵循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理念下,我设计了此教案。
首先,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探讨精神。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生学,即教师说、学生听,是一种“知识传授式”“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同学们的思维是一种消极的接受状态。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偏离了语文教育真正的内涵,不再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我设计的这份教案,采用“教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注重“讨论法”的教学,遵循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原则。同时也遵循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上,我侧重同学们的讨论,让鉴赏由同学们自己来完成,在讲授课文内容的同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的问题,如:“小组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简述其作用。”、“小组讨论:谈谈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加深理解,澄清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的精神。
其次,体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的课堂,对学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那种灌输性的教育,不能强烈的“灌输”,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最后一课》就体现了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让同学们正确理解
文本思想。如“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谈谈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等问题,做到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相统一。同时此教案也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这种独特性。设计了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大家进行入情入境的阅读交流和体验感悟。
最后,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相促进。
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在设计此教案时,我注重了听说读写能力相促进。
在进入课文内容讲述前,先“让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口头复述课文的主要事件”。这样既能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又能培养他们的听与说的能力。同时教案设计的问题能让同学们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感想,不拿绳子去束缚他们的思想,给他们足够自由的“想”和“说”的空间。这样他们更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第二课时,分析每个阶段前,也让同学们朗读个段落。在第三课时,点评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布置了作业:“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读与写的能力。通过教案的设计,以课文为凭借和范例,以读促写,以读促说等,使几种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起来看,此教案设计充分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同学们鉴赏小说的能力和感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全面培养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使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使师生共同沐浴于一种至爱至诚、至真至美、和谐温馨的人文光辉之中。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学案
教学目标(知
识,技
能,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把握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理解韩麦尔先生有关法语的见解。
(4)感受小说中人物强烈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
(2)查找、对比、分析人物的言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民族危难之际人们对于祖国的眷恋。
(2)理解语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热爱祖国的文明和文化。
(3)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
方式一。教师谈话导入:事到危难之际方见英雄本色。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导入新。
方式二。质疑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这一刻究竟教给了主人公什么?
预习准备:自学生字词;寻找两个在危急关头为他人或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人物事例,做简单摘记。、堂交流预习成果。
2、介绍普法战争背景。
3、介绍作家都德。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概括文主要内容。
2、寻找、列举最后一上的不寻常状况。
3、思考:为什么他们在这个堂上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4、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家乡沦丧给人们带来的强烈震撼?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自看文,填写表格。
2、讨论后两题,班内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
回顾小说三要素。
学生自由表达。
时作业:
第 二
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文内容。
2、分层提高,深化理解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小说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试着分析文中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品性。
2、国家沦丧之际,有士兵浴血奋战,有国民奔走疾呼,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写?又为什么不写完整,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局?
3、“语言”与“钥匙”一句,该怎样理解?
2、在小说《羊脂球》中,作者写了一个受人鄙视、欺凌的妓女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来的爱国心;《米隆老爹》写一个普通的农夫心怀国仇家恨杀死敌兵;《四世同堂》以北京一个普通的家族在侵华战争期间的离乱生活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壮命运,都德则选择了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些本来应该过着平淡无奇甚至是浑浑噩噩的普通日子的寻常人物是千千万万个同时代人物的代表,他们言行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正是人们共有的心声。以一滴水来折射太阳的全部光辉,将矛盾集中爆发正是短篇小说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韩麦尔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老师,有时也粗心、应付、耐心不足,然而,在国家沦丧的时刻,他尽力向学生展现法文的美好,把自己对于民族的自豪、眷恋与热爱传递给学生。
3、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所有的文化传统、精神气质,都是通过特有的语言符号记录并流传下来,只要语言不消失,整个民族的感情纽带就依然存在,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自豪就在,反抗外部侵略者的决心和意志就可以延续下去,因此,保护民族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3、归纳总结
介绍普法战争的结局:法国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成功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
4、拓展提高
读书。读一读历史中朝代更替或生死攸关时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宁为玉碎的屈原,执节牧羊、矢志不渝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
三、板书
最后一
韩麦尔
小弗朗茨
最后的堂
温和可亲
因背不出分词而难受
乱哄哄——安静、整齐
穿节日盛装
从未这样专心听讲
空条凳——坐满了人
讲解耐心
舍不得离开、书包沉重
每个人都专心、小孩子也不例外
对法语和法兰西的热爱和眷恋
四、反思
第五篇:《最后一课》教学案
《最后一课》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并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走进作者:
作者,小说家。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普法战争”期间,他的《》《》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3)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哽.()踱.()喧.闹()祈祷..()()懊悔..()()钥匙..()()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讨论·理解 本文着重写了和两个人物形象。
2、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对普鲁士兵: b.对老师: c.对学习法语:→→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才艺展示------分角色朗读 分小组活动:请同学们仔细品味文中对小弗郎士心理描写(第14、17自然段),以及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第11、18自然段),然后每小组推荐2—3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该部分内容。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创新写作 文中重点刻画了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而对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 · · · · ·着墨不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故事情节任选一个角色,恰当的设计人物语言,或者刻画其心理世界。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拓展迁移,观看视频-----《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将会被人篡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除。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和摧残民族意识。面对此情此景,请你用属于你的语言来阐述心声吧,请同学们下面的格式续写句子: 祖国,母亲,我想对您说:
六、教师寄语:请同学们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