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1: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山界》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山界》 教学设计》。

第一篇:《老山界》 教学设计

《老山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3.学习红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填写表格,理清结构。

二、理解写“红军与瑶民攀谈”的作用。

作者一开始就简单地记叙了老山界的高,并且借红军队伍的走走停停,暗示行军的不易。接着,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共8个自然段)写“我们”与瑶民的攀谈情况,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从“我们”与瑶民攀谈的内容可以看出:红军队伍是代表穷苦老百姓的利益的,这是红军队伍能够翻越老山界的思想基础。)

〔说明:这是一个学习难点。因为,表面上看,这一内容与红军战士爬山无多大联系;实质上,它能揭示红军这支队伍的性质是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正因为如此,红军战士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三、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提问:这几段话生动地描写红军队伍星夜登山的壮观场面,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势之陡的?(文章写道:“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里,作者从仰视的角度极写山势的陡峭,试想:行军队伍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相接,分不出哪是火把,哪是星星,这样的山不正是高耸入云的山吗?作者并没有就此收笔,相反,他综合运用了仰视和俯瞰两个角度进一步凸现山之高、山之险:“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面对如此险绝高峻的大山,红军战士表现怎样?(红军战士登山时,士气高昂,表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面貌。)

指名朗读课文:“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提问:这一段里共有几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啊!”这里,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则暗示出山之高,让人联想到“仰可摘星辰”的诗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当然,这种天籁,也只能在险峻的老山界的半山腰上听得到。因此,这里写的是听觉感受,表达的仍然是山的高和险。红军战士半夜被冻醒之后,还能欣赏如此美好的景象,听到如此美好的声音,这不正体现出他们宽阔的胸怀、乐观的志趣吗?)

〔说明:重点理解课文中两处描写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两处描写,都能再现出山的高大和险峻,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的气概,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点拨关键语句,深刻领会文章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这一中心,教师可针对下列关键语句作些点拨。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说明红军战士当时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山高难爬,而且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很多时候要忍受饥饿和疲劳的折磨。)“远远的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这说明红军队伍还时刻要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是红军所面临的又一困难。)

〔说明:以上两处点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从多个方面写红军面临的困难,这些都反衬出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个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说明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课文结构特点

文中生动描写的作用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教材,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本设计对教材内容作了一些详略处理,取得了“长文短教”的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得。]

《老山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 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 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 朗诵带 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 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 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第二篇:老山界教学设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趣引思简介长征的历史。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老山界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自学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缴(jiǎo)租欺侮(fu)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骨碌(gūlu)浑身打着颤(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视,又有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习本课前,先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对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本课理解难度不大,先让学生课前阅读,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同志这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蒋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

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历任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四、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小结: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五、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小结: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

(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第三篇: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一: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表

课程名称:语文

设计者:申秀平单位(学校):

篇二: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 山 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写法。

2、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乐观精神,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学法指导:默读和赏析相结合

教学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律

长征》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中的越城岭,也就是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里?而当红军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却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红军是靠什么才赢得一次次胜利的?让我们仔细阅读陆定一写的《老山界》,去找找答案。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2、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3、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quán)呜咽(yè)点缀(zhuì)澎湃(péng péi)咀嚼(jué)

篱笆(bá)

酣然入梦(hān)苛捐杂税(juān)

惊惶()

.欺侮().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4、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写作者的感受。

五、小结。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课堂练习题:

1、注音或写字:

蜷缩()呜咽()

点zhuì()澎湃()咀...

嚼().

hān然入梦()

苛juān杂税()

惊huáng()

欺侮().

2.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3.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仍以“人生”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参考答案〕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翻山经过

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2)

第 23 节

2、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13段描写: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奇观”是指什么?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

山谷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②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 驰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3、生朗读、感悟、背诵。

4、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二、问题讨论: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1、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2、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3、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

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4、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品味语言:

1、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2、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3、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四、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

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五、作业布置: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并默写第23节。

3、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3)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二段景物描写,填写下列内容。

观察点:________________观察角度:先________后________ 参考答案:

3、(1)叹服;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2)山路难走,红军深夜行军困难。(3)崎岖,陡峭

;高,险,陡;(4)“之”字拐的路上;先仰视后俯视;

板书: 老山

陆 定 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教学反思: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篇三: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

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词语分析,比较全面地分析人物特点。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课本:

1、大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出感情。

2、老山界是否是红军长征中经历最困难的地方?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二)合作、探究

活动

(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试着背诵)

1、赏析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

活动

(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

由)

1、鉴赏精彩语句:

(1)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

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2)讨论话题:

书后2、3、4题 活动

(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读完这篇文章,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三、小组合作总结:(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略)

五、巩固、拓展延伸:

1.下列语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键。

B.中学时期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使他的大学学习生活很轻松。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

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D.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

下降了一倍多。

4.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

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

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

越老山界”联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的一些下层 官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抗日的心愿。

六:反思:

《老山界》课堂练习2 长征回忆录

草地天常阴暗,不定什么时候忽然来一阵雨,风吹雨打,世界就剩下了眼前一

片。雨过天也不晴,太阳不知道躲在哪里。大家总是埋头走路,但这样的路走不多

远,天也就黑了。先头部队选取了适宜的地方搭了一些棚子,有些还能利用,或稍

加修理还能避风雨,有些里面还躺着病号,等待恢复体力再前进。许多单位已经只

能够烧点开水吃干粮,然后就躺在油布上睡觉,用热水洗脚早已没人指望了。

经过两天的草地生活,好像一切都已经习惯了。无非是走路“嚓……嚓……”的响声,无非是一阵雨来,叫你湿上加湿,无非是湿地上露营,无非是冻醒过来冷

颤一阵等等,如此而已。草地上有很多条不知何来何去的小河,大家互相搀扶着渡

过去,有的被流水冲倒了,立刻被拉起来。饿了就抓一把炒米或面粉,往嘴里送,几乎每一个人嘴都是白胡子。第三天早晨淋了一阵大雨后,走了十多里路,草地上

先头部队立了一个木牌,写着“分水岭”三个大字。这里地势较高,站在这里,可

以说是“眼中无物”。傍晚到了一条河沟边,有些矮树,大家尽量把棚子搭好一些,煮了麦面疙瘩吃,肚子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饱餐。夜里没下雨,还见到了几颗疏星,算是过草地的良宵美景。

第四天黎明起来,发现了一个病重的同志已经停止了呼吸。大家非常悲痛,有的同志发出声音来:“同志,你已经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尽了最后的力量!”

旁边的马上接着:“不要紧,你的任务我们来完成!”“我们一定为中国的独立、解放流最后一滴血!”大家默默地从牺牲了的同志的身边走过,又走上了极目青青的草原。

1.从自然情况看,草地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草地情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束时写“大家默默地从牺牲了的同志的身边走过,又走上了极目青青的草原”。如果此时此地你也在红军队伍当中,当时有什么想法呢?

1.常阴暗、不定什么时候忽然来一阵雨、有很多条不知何来何去的小河。2.交代环境,表现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精神。3.傍晚到了一条河沟边,有些矮树,大家尽量把棚子搭好一些,煮了麦面疙瘩吃,肚子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饱餐。夜里没下雨,还见到了几颗疏星,算是过草地的良宵美景。4.提示:可围绕“化悲痛为力量”来写。

第四篇:《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山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反思2

推荐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3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老山界》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老山界》教学反思5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6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教学反思7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段落。

设计说明: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背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阅读思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三、精致品读,揣摩细节。

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方法。

(2)学生展示行军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那里,为什么?

五、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

活动课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的核心是片段仿写。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最后一个版块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落得更实些。

教学步骤:

一、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仿写用声音表现寂静的方法: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以声写静。因为静极了,才会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习: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2)仿写一个博喻的句子。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3)仿写变换立足点和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示例: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下,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俯视。

练习: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子,从什么角度拍摄的。

(4)仿写巧妙生动的词语运用。

示例:远远的还听见敌人的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

练习: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仔细品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能否在一些句子中换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词语。

(5)从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进行仿写。

二、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三、带着写作问题,再次品读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8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山界》教学反思9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第五篇:《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反思2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段落。

设计说明: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背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阅读思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三、精致品读,揣摩细节。

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方法。

(2)学生展示行军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那里,为什么?

五、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

活动课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的核心是片段仿写。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最后一个版块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落得更实些。

教学步骤:

一、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仿写用声音表现寂静的方法: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以声写静。因为静极了,才会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习: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2)仿写一个博喻的句子。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3)仿写变换立足点和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示例: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下,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俯视。

练习: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子,从什么角度拍摄的。

(4)仿写巧妙生动的词语运用。

示例:远远的还听见敌人的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

练习: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仔细品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能否在一些句子中换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词语。

(5)从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进行仿写。

二、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三、带着写作问题,再次品读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3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4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老山界》教学反思5

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 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老山界》教学反思6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老山界》教学反思8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教学反思9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山界》教学反思10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下载《老山界》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山界》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6篇 《老山界》教学反思1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

    《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1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

    《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

    《老山界》读后感

    《老山界》读后感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捕,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是一种时代象征,也......

    《老山界》教案(合集)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法: 教学过程......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教学反思(合集5篇)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