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老山界1
第8课《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畏、坚定、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学会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字词积累: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关于作者:陆定一,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3.课文背景资料: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4.收集、朗诵长征诗词,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5.观看影片《长征》片段,体会并畅谈对长征的感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知道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今天我们来学习陆定一的《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一)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理清思路: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三、粗读概括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格?请用《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来概括。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小结。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一、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细读品味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着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惊惶——哭——欢喜。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景物描写作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
视觉、听觉。
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排比。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归结知识点: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
3.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4.小结:文章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4)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情感。
三、综合实践
1.说说心里话: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参观了“长征纪念图片的巡展”后,对那些曾经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却又未曾谋面的革命先辈,你想说些什么?把你的心里话记录下来,送给那些永眠地下的最可爱的人吧!
2.在和平年代里,我们的物质已经不再贫乏,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那么,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是否应该有新的内涵和解释?我们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畅谈)
四、布置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一定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么,把课前准备的关于 长征的图片、诗歌、故事加以整理,做一期关于长征的手抄报。
第二篇:《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 “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
篱笆
骨碌
酣
蜷
缀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呜咽
落得很远
词:攀谈
苛捐杂税
奇观
绝壁
骨碌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澎湃
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
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 “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板书设计:
老 山 界 陆 定 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第三篇:苏教版初二语文《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课文反映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红军有组织有纪律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点反映红军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红军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峭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陡峭,悬崖峭壁。);二是,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半夜冻醒。);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
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
2)文章写我们与瑶民攀谈,是为了消除瑶民对我军的误解,为了证明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有本质的不同,是为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而战斗的思想境界的表现。这是红军战斗的宗旨。红军长征的深远意义就在于长征途中红军宣传了自己,让人民群众相信红军,支持红军,赢得民心。这是红军长征的最大收获。
3)“我”不仅要和大部队一样翻山越岭,而且和瑶民攀谈,联络群众,打探路程,争取民心,还一路写标语,宣传鼓动,维护军队纪律,维护行军秩序,督促部队前进,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一天半时间发生的事情。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悬念叠生,前后呼应,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妙趣横生。如下午才动 1 身,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顿生悬念;第10段里说“打听前面的路程„„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这里笔锋一转,悬念产生。第28段里又说“我以为30里的山就那么一点”,其实“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这样形成悬念,突出老山界陡峭。悬念的产生使文章趣味良多,突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前后呼应主要有两处。一是“我”在瑶家了解到雷公岩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翻山时发现“简直是绝壁”,第二天看到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来宽”。文章这样多次点明雷公岩的陡峭,前后呼应,突出雷公岩的陡峭,突出红军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二是文章多次提到饥饿,没吃饱,也前后呼应,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和红军的顽强意志。
文章张弛交错,红军过雷公岩一段是紧张的,特别是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浓墨重彩,而和瑶民攀谈那一段却是温馨的,飞跑下山那一段却是轻松的。可见文章虽然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但笔法十分灵活。
2)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见闻和言行贯穿全文,把“我”作为线索,反映头绪繁多的生活情景。文章开始写道部队走不动,“我们”趁机和瑶民攀谈,消除瑶民对咱军队的误解,打听路程,写标语,砍竹子做火把,接着重点描写夜里行军的情景和半夜醒来的情景,黎明准备出发,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不多久到了雷公岩,验证了瑶民的话。快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因为一路都要写标语等。这时又交代后卫部队正在和敌人开火,听到敌机的“叹息”,点明红军翻越老山界是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进行的,更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到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下山时,我们一气儿跑下去。这些情景都是通过“我们”来贯穿全文,把复杂的战斗生活情景反映出来的。
3)文章不仅通过平实的叙事,而且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反映生活。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露宿山腰的场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明喻、对偶、博喻、排比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追问:假使你在现场,向上看,向下看后感觉如何?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火把“排到天空”,“就在脚底下”,必然使人感觉山太陡峭了,感觉红军太高大了,但如果不设身处地替红军想想,是感觉不到的。)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追问:敌机怎么会叹息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敌机没有用武之地,既不能奈何红军,又不能上前线抗日,表明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追问: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何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不在翻越老山界本身,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培养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红军排除万难北上抗日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此句妙在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意义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追问:“笨重的队伍”怎么理解?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为一个队伍,必然有一 2 些装备,思想要统一,行为要一致。行军中要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还要联络群众,摆脱敌人等。部队的事务太繁多了,简直可以说是太“笨重”了。)
分析第13段描写: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仰望:“之”字火把连到天上、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俯视: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奇观”是指什么?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细切而极近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 洪大而极远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以“我”的见闻言行贯穿全文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春游》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班级组织的一次集体春游活动。文章要把春游繁杂的情景反映清楚,必须有主有次,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叙事描写结合。
1、背诵课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和第13-19段,揣摩生动的描写。
第四篇:《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6篇
《老山界》教学反思1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山界》教学反思2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3
推荐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4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教学反思5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6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第五篇:《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反思2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段落。
设计说明: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背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阅读思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三、精致品读,揣摩细节。
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方法。
(2)学生展示行军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那里,为什么?
五、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
活动课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的核心是片段仿写。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最后一个版块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落得更实些。
教学步骤:
一、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仿写用声音表现寂静的方法: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以声写静。因为静极了,才会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习: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2)仿写一个博喻的句子。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3)仿写变换立足点和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示例: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下,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俯视。
练习: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子,从什么角度拍摄的。
(4)仿写巧妙生动的词语运用。
示例:远远的还听见敌人的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
练习: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仔细品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能否在一些句子中换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词语。
(5)从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进行仿写。
二、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三、带着写作问题,再次品读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3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4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老山界》教学反思5
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 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老山界》教学反思6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老山界》教学反思8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教学反思9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山界》教学反思10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