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⑪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⑫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⑬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⑪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⑫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⑬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⑪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⑫“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⑬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⑭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⑮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⑯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草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第二篇:长征组歌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
张春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征组歌》的写作背景;品评歌词概括性语言的表现力;了解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学习和掌握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歌词融会长征途中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的发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唱长征组歌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唱,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毛主席领导的英明和伟大,激发热爱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再现诗歌的画面,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理解歌词的内容,分析用词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从歌词中领悟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教学要点
1.了解有关萧华的文学常识和《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历史知识。
3.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4.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长征组歌》演唱片段。
2.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萧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轲、遇秋作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片段。这是萧华同志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的佳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
二、作者简介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解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川黔滇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运动战,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
是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走,调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得意之作,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
四、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语言,体味情感。
五、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红军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
3、哪些内容表现了毛主席的用兵如神?这首歌词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红军面临的困境:①自然环境的恶劣(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②敌军的凶猛攻击(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红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有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对这些困
境的渲染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3、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袭(巧渡)金沙(江)等,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二)、品味语言
1、自由朗读歌词,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喜欢的原因。喜欢的诗句: 例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再如:“天如火,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两句突出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2、赏析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这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参考〗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三)、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这首歌。
第二课时《过雪山草地》
教学要点
1.了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背景。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革命前辈不怕艰苦的优良传统,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创设情境
1、播放中央电视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片断。
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2、出示诗作: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1、自学思考: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 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学唱这首歌。
七、拓展延伸
1、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
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2、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八、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
(二)赏析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神兵()扫敌骑()手携手()2. 概括一下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战士经过千辛万苦,胜利到达吴起镇大会师的喜悦与自豪之情。3. 这首歌词开头的两句连用4个三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诵读?(4个三字短语激昂、欢快,表达出军民同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宜用欢快、自豪的语气来读。)
(三)“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策吗?请写出4个。(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赵等)
第三篇:《长征组歌》教案
总第课时
《长征组歌》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情境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正音、正字、释意
1、正音 皑 ái 黔qián 毡zhān 草毯 tǎn 扎zhā
2、辨形 黔─铃 皑─铠 锤─捶
3、释义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三、整体感知
1、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1)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2)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2、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第一部分(第1—6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7—18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7——10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如“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五、课堂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 了表达效果。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朗读歌词
三、整体感知
1、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2、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四、合作探究:
1、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2)炊断粮;
(3)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
2、“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拟人、比喻、对偶
(2)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
3、“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4、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
(千锤百炼不怕难 最后一句)
5、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四篇:长征组歌方案
《长征组歌》尚义县宣传及启动方案
策划单位: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尚义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青岛德瑞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职业高中
协办单位:待定
活动名称《长征组歌》大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一、活动背景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而且在这场远征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理。
1964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将军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柯、遇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十首谱成组歌,分别描述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的把各地区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197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不顾“四人帮”的阻挠,决定复排《长征组歌》。伟大的长征再一次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励了革命斗志,《长征组歌》再次响起让人们看到一丝光明,相信希望就在前方。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这一代人对80年前中国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的历史、背景、意义及长征精神淡忘了许多.......许多.......。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了解、认知长征的历史。当年,年轻的红军战士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革命信仰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的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何培养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信仰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今天我们重访长征路,带领孩子们访红军长征的足迹,观万水千山、大渡河、赤水河、雪山草地等。聆听当地革命老人讲述红军长征英雄的故事。接受长征英雄主义和爱国思想教育。让孩子们体验长征时期,年轻的红军战士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吃草根的革命意志和不怕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长征精神。让孩子们感悟到今天我们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什么?是为了振兴民族精神和中国梦:是为了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努力奋斗。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小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理想、有信仰、有意志、有品德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长征组歌》少年版大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的推出,有利于青少年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利于发扬长征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激励青少年刻苦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本次活动自2014年--2019年历时五年,在全国中小学及中等院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近5000万青少年受到长征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当中生根发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总体内容
《长征组歌》-大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将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开展,核心内容是纪念长征80周年、培养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信仰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理想、有信仰、有意志、有品德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活动以“重访长征路 誓做接班人”为主题的长征精神体验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讲座和长征知识问答及以阅读、问答、集邮、网络、体验、实践等多种形式让青少年“了解长征 认知长征”。此活动时间长、覆盖面广、意义重大。是新世纪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典范,具有里程碑意义。
活动主题
重访长征路
誓做接班人
首席支持单位: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
活动对象
(一)年龄在6-16岁中小学、职高、中专、大专在校学生及海外华侨、香港、澳门、台湾青少年均可参加。
(二)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登陆全国组委会官方网站和国家青少年艺术人才网报名
四、活动内容
(一)中小学校组织长征知识问答和爱国主义讲座
(二)长征知识阅读、问答、短文征集(读后感、寄语均可100字以内)
(三)以“重访长征路 誓做接班人”为主题的长征精神体验活动。
(四)成果展示、现场直通车、颁奖晚会
(五)10月1日将进入北京水立方进行面向全国演出
五、活动总体方案
1.前期准备
(一)由张家口市尚义县职业高中组织人员,在文化部人才艺术中心专家指导下练习其中五首《长征组歌》的系列歌曲。并组织人员场地。邀请本地区领导、嘉宾、媒体。
(二)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和青岛德瑞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组织服装,邀请媒体及文化部相关领导。
2.前期准备
嘉宾资料收集
启动仪式前一个月前开始征集与参加代表,具体流程如下:
针对举办地实际情况和举办地意见,收集可能出席的相应政府领导、相关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资料及联系人、企业界代表资料。
举办地相关单位资料收集
举办地应向组委会提供举办地相关教育和经济方面资料。具体内容有:举办地本次活动宣传重点,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准备本次活动新闻采访人员名单及方向。
邀请嘉宾
举办地内的企业、专家、政府官员及本地媒体由举办地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青岛德瑞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邀请文化部官员、专家及区域外媒体参与。
汇总和准备材料
启动仪式前各方准备好宣传材料,并于启动仪式开幕前准备好资料。宣传材料应包括:活动举办日期、主办方、承办方、举办地情况、活动举办意义和目的。有能力的情况下,应制作一份全面介绍举办地整体发展或形象的报告材料一份,由举办地相关单位负责,承办单位进行协助。对确定媒体发布。
3.前期组织
地区主办方最迟于启动仪式开幕3天前设立会务组,负责启动仪式参加人员的接待工作。接待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签到接待、食宿、交通、场馆、参观陪同安排。主要接待工作由举办地政府相关单位负责。组委会最迟于论坛开幕1天前进驻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地点尽可能靠近启动仪式现场或主要住所)调度各项接待活动。
签到接待:举办地相关部门应于启动仪式开幕2日前解决征集接送与会人员车辆的问题。重要领导和专家代表要逐个敲定到达时间,并在不迟于到达时间15分钟前抵达机场或车站接站。设立组委会接待台,力争24小时接通电话,方便为开车嘉宾电话指路。在接站人员陪同嘉宾抵达预定宾馆后要第一时间登记到达嘉宾的资料,并发放启动仪式资料,安排嘉宾入住。如有条件,应在宾馆门口设立水牌,公示活动时间地点、接送车辆、带队人及其联系方式。接待室应保持和举办地政府相关单位的联系,在嘉宾入住当天就应声明报销范围,随时为嘉宾报销差旅费用并随时解决其他问题。启动仪式结束后,接待组核验嘉宾所退房卡,并认真收集嘉宾遗失物品,并联系嘉宾设法归还。
食宿:举办地相关部门应当在核实所有嘉宾抵达时间之后立即解决住宿地方,并同时解决宾馆进餐问题,和宾馆及时结清账目。如有个别嘉宾不能及时确定抵达时期,就应于不迟于启动仪式开幕前1天彻底敲定所有住宿问题,绝对保障嘉宾参会期间有地方吃住。确定吃住问题后组委会应及时确保用餐券制作完工,在嘉宾抵达宾馆时及时发放。
交通与参观陪同:举办地相关部门应在不迟于启动仪式开幕1天前解决接送嘉宾参会的常用车辆。并同时解决预定参观的企、事业单位或学校的陪同工作(参观企、事业单位或学校在参观时委派至少一人陪同嘉宾,组委会应派出至少一人全程陪同参观嘉宾)。
场馆:举办地相关部门最迟应于启动仪式开幕前3天确定启动仪式场地,并向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青岛德瑞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出通知。场地涵盖:新闻发布会场地、启动仪式场地等。组委会最迟于启动仪式开幕前1天布置完所有场地并通过验收。还应安排现场维护人员。
4.新闻发布会
启动仪式开幕当天,在举办地举行活动的新闻发布会,邀请举办地新闻办人员主持,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等活动负责人和举办地相关负责人,举办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应派员参会。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负责人和举办地政府负责人向媒体介绍活动安排和举办本次活动成果,并接受媒体提问。
5.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当天,邀请所有重要领导参加。领导包括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领导,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领导,本县主要领导,教育部门主要领导,启动仪式根据天气和各地偏好放置室内或室外。
启动仪式流程大致如下:
1)主持人宣布启动仪式开始,并介绍嘉宾 2)由组委会负责人宣布启动仪式组织情况和流程。3)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领导致辞。4)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领导致辞 5)举办地主要领导致辞 6)教育部门领导致辞并宣布开幕
6.对话会和推介会
对话会和推介会应于启动仪式结束后进行,其目的是为了给在启动仪式上互相了解的专家、政府、企业、媒体各方以互相交流的平台。其中对话会、推介会的主体是本地政府,专家,企业界与媒体对话会、推介会。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界关于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教育而进行的推介和洽谈(最好有对本地区做出推介的宣传性材料)。
对话会、推介会主体要求采用双方平等对话的形式,可参考济南食品文化节“红与黑的对话”研讨会的组织形式,也可部分参考美国大选的一些具体设计,大致应有由主持人组织本地政府官员和专家同另一方先进行各自观点的陈述和展示(在展示中推介地方发展情况及招商引资或对周边地区影响等工作)。政府和企业界的资料应当于对话会、推介会1天前发至媒体参会人员手中。其主要流程如下:
1)主持人介绍参会嘉宾。
2)企业界或政府管理者代表阐述本地区发展的观点、工作、业绩等情况。3)主持人应关注媒体的随时提问,在相应话题告一段落时注意节奏及时掌控进度。
推介会由于涉及政府工作细节,将采取展示-提问和沟通阶段依次进行。根据产业推介的特殊性,推介会可采用不公开的形式开展。具体流程有:
1)举办地深入介绍当地政府对本地区发展做出的工作和努力及近远期规划。
2)与会本地重要企业做产业和技术展示。3)本地重要企业推介自身。
4)进入沟通阶段,对有意向采访企业的媒体进行洽谈。
7.成果发布
可考虑网上发布或现场发布。如现场发布,应有活动负责人与举办地相关负责人参加,在对话会、推介会进行到沟通阶段时进行。主持人宣布开始-公布《长征组歌》活动的最终方式及办法-公布《长征组歌》进程中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政府效应-宣布具体演出时间和演出地点-答记者问。
六、活动时间、地点安排
进京时间:2015年9月30日(水立方)。启动时间:2015年7月1日(尚义县城内)
七、活动现场和后期宣传
1.提前做好宣传计划。对于宣传做出整体规划,并严格付诸实施。
视活动规模邀请媒体。重点邀请的媒体有两大类:举办地地方媒体。文
化类媒体可视情况邀请、网络媒体有承办方自行发布(包含当地启动仪
式和进京演出的文稿和图片宣传),发布网站主要为:
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央视网+光明网+新华报业网+中国新闻网+中国
广播网+中国青年网+大公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 中华网+中国创
新网+中国企 业新闻网+消费日报网+中原网+中国商报网等
2.充分发挥传统宣传方式,可以以幕布和地方报纸媒体广告方式宣传活动。并由承办方和举办地相关部门共同进行活动推广。
3.在推介活动中,有承办方进行网络媒体报道,同时还应该进行后续报道,力争把活动效应宣传到最好。
4.活动过程中,各媒体要及时发布活动进程,借用本次活动,地方政府可组织媒体对本县要推介的情况进行集体采访会。5.活动后,注意总结具体活动成果,并注意发布后续成果。
第一阶段: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放置《长征组歌》大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宣传幕布或易拉宝。有条件的话,力争地方相关部门在车站的幕布宣传。同时力争在涉及学校、企业、政府官网上进行宣传。
第二阶段:活动进行期
阐明本次活动在尚义县的思想教育和政府工作成果,并做深入后续报道。由国内一些较大型网站以软文的形式大力推广尚义县在全国的形象和影响力。
八、安全预案
1.启动仪式和对话推介会
活动需向消防部门、公安部门上报安全预案,明晰安全出口。防拥挤、防纠纷等。过程中如出现骚乱,参与现场服务的成员将进行调解,并准备采取安全预案。
2.参观过程
领导、专家、企业高管组团参观时,应有承办方、举办地相关人员、参观地相关人员至少各派一人随行,负责安全,了解参观地构造和安全通道,并随时注意参观人员安全。
3.整体工作
(1)组委会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2)活动过程中如出现骚乱,参与现场服务的成员将进行调解,并通知组委会。(3)活动过程中如出现人员受伤, 参与现场服务的成员将联系附近医院和卫生院;如果伤势严重,将拨打“120”急救电话。
(4)活动过程中如出现火灾参与现场服务的成员将立即拨打“119”急救电话,同时引导现场观众疏散。
九、合作分工
鉴于《长征组歌》-大型爱国教育活动是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和尚义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合活动,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和尚义县人民政府应存在协同分工的工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和尚义县人民政府都应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创造最优条件。出于两所单位不同的性质和地位,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和尚义县人民政府承担的工作不尽相同。
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是文化部下属单位,在中央政府资源和艺术人才资源资源上更优,在重要活动举办上也具有较高水平。因此,邀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负责邀请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领导、歌唱家、艺术家等,联系重要行业媒体、活动宣传升华等主要任务。同时协助尚义县人民政府做好现场疏导、活动接待等工作。
尚义县人民政府作为活动的承办地负责机构,应主要负责活动的活动接待、现场维护、嘉宾食宿差旅、场地提供、活动准备设备制作、现场配套设施提供、联系当地媒体企业等工作。活动组织由合作双方共同负责。
十、推广效果
通过举办《长征组歌》大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可以有效的宣传尚义县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广泛扩大尚义县的知名度,尚义县的经济发展也能借此机会得到广泛交流,这就推动了尚义县经济发展中与其他地区的联动。这一联动将扩大尚义县的产业链和资金链,为尚义县经济的快速壮大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此外,推动地方政府、专家、企业的对话,为尚义县经济发展三方自觉进行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监管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必将为尚义县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将大大有利于尚义县经济的建设和规划。进而对尚义县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效应。望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和各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能高度重视此次机遇,为推广尚义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为尚义县今后的良性循环发展打下良好夯实的基础。
第五篇:长征组歌教案
<长征组歌 > 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体会歌词精当的语言,领悟两首歌词蕴含的丰富感情;
2.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歌词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学习,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了纪念长征,为了铭记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长征的精神,我们的肖华先生,也是曾参与长征并在长征中担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1965年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长征组曲》,生动形象的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场面,展示了红军在长征艰难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黔境()皑皑()草毯()泥毡()七律()2.教师播放《四渡赤水》视频资料,了解背景 【教师补充】: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4.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全诗大意。
5.诵读诗歌:听录音——跟读——自读——齐读
三、自主活动,指导自学
(1)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困难?
【明确】严酷的自然环境——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残酷的社会环境——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2)面对这些困难,毛主席领导了红军展开了哪些战斗? 【明确】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3)你觉得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毛泽东用兵真如神”——在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4)诗歌小结: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明确】“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2.这首歌词也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找一找,并任选一种举例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明确】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四渡赤水》;2.学生课后收集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重历史真实。
二、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过雪山草地》背景视频;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全诗大意;
3.诵读诗歌:听录音——跟读——自读——齐读
三、自主活动,指导自学
(1)红军在过雪山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环境恶劣、饥寒交迫,生存危机。
(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明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3)你觉得这首歌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因为官兵能同甘共苦,充满着革命的理想,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也点明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
(4)诗歌小结:这首诗描写了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创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过雪山草地》也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找一找,并任选一种举例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明确】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2.比较《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异同。【相同】
(1)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
(2)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都通过自然环境的恶劣来衬托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3)句式相对整齐,韵脚和谐,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不同】(1)《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2)《四渡赤水》表现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同时侧重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侧重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也解释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
五、拓展延伸
1.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2.比较阅读
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