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册3课老山界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老山界》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方法导航】
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聚集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教具学具的准备】
1.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画面。
2.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
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
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
③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
〔提示〕① 应找到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示:在第二段里找。
② 从吃饭、走路、睡觉、处境难上来思考。
③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小结〕①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峭极了……只有一尺
多宽。”山路陡峭,悬崖峭壁。);二是,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半夜冻醒。);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
③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
3.放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形成应用 巩固提高
〔应用〕
1、文章当中写到睡觉难,在一尺宽的地方,路又不平,红军战士横着心躺下。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红军战士睡觉的情景是怎样的艰难。
〔注意〕此题让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领悟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应用〕
2、红军过瑶民,瑶民“照着惯例”,给红军“一点米”,红军给瑶民“一袋米”等的修饰,在这里起何作用?举一些现时生活中,能充分体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典型事例。
〔注意〕本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别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在小组交流。提示:可以从98年的抗洪救灾说起,也可以从平日里拥军爱民的事例说起。学生广泛发言,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讨论〕
3、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红军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快心情,说说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
〔注意〕此题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
(五)课后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小结〕: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的,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难。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顺当,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相结合。
〔拓展延伸〕:
1、〔应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照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方法组织安排材料。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衬笔陪笔相结合,伏笔和补笔相结合,淡笔和浓笔相结合,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处。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
2、〔实践〕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主题” 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
3、〔积累〕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语段摘抄在本子上。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归类摘抄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老山界的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看待的? 谁能用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句诗 来概括出来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
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投影出示)
①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
②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红军的乐观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词语运用的最恰当?
〔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注意〕应抓住上山、宿营、下山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心情上来思考。
4.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得出答案。
〔小结〕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①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
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②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
5、引导学生背诵重要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背诵完同桌交流。
(三)形成应用 巩固提高:
〔讨论〕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一段话中的“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谈谈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提示〕对课文中的这段话可这样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谈自己感受的时候要谈的真实,运用比喻要合情合理,语句要流畅。
〔讨论〕
2、“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注意〕“像山泉在呜咽”一句有不少人认为“呜咽”的原意是低声哭泣,文中是修饰形容凄切的流水声。这种解释与通篇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悖。应解释成流水声若断若续,好像山泉时而流时而止。这样使整个乐观主义的基调不至于失去一致。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形象贴切的比喻,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感受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
〔讨论〕
3、“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你是怎样看的,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后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小结〕: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他们认为:“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这充分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特别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
〔拓展延伸〕:
1、〔模仿天地〕
仿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请你发挥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组排比句式。
〔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贴切,语势要一致。
像,像,像,像。
2、〔比较阅读〕阅读短文,讨论问题。
①再往前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②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③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④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很少飞来,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⑤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⑥从偶尔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⑦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①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②山色逐渐变得轻柔,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胭似的感觉。③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④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花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⑤马走在花海中,显得的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⑥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 思考与解答〕比较阅读阅读后,思考: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和老山界里的“四个像” 的修辞手法,有何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 点评〕要从文章的景物描写入手,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文章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
3.〔写作训练〕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留心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记录你自己所见所闻,模仿上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抒情短文。
〔注意〕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观察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形象、细腻生动地描写出来。
【语文资料采撷】
1.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部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2.明白晓畅 引人入胜----《老山界》的叙事特色
作为一篇记叙文,《老山界》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个记叙要素交代得非常明确,堪称典范。它不仅内容完整,眉目清晰,而且在叙事方面有许多特色,概括起来就是:明白晓畅,引人入胜。作者就像一位讲故事的老手,采用我国传统的叙事方式,把红军长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讲述得有头有尾,波澜迭起,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老山界》的叙事特色之所以如此显著,是因为作者行文时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是善于安排结构。
在记叙文中,要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就必须善于安排结构。《老山界》是侧重于写事的记叙文,它要写的翻山经过,头绪比较单纯,并且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时间地点的推移是一致的。因此作者把“事”作为记叙的线索,顺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安排结构。显然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顺叙法”,既适合这篇文章的内容,也符合我国叙事的传统,作者易于掌握,读者也喜闻乐见。
二是善于激起波澜。
用顺序的方法叙事,最忌平淡呆板。《老山界》的叙事,做到了有抑有扬,忽虚忽实,又张又弛,且开且合,因而全文波澜迭起,妙趣横生,令人越读越有兴味。
三是善于进行表达。
《老山界》的叙事能够做到明白晓畅、引人入胜,除了上述两点外,还同作者表达有密切关系。
这篇叙事文在运用语言方面十分出色。它通篇都是朴素的口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爽悦耳,真正做到了博采口语、明白如话。例如,“满天都是星光……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些语言不仅质朴自然,而且富有诗意,造成一种美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老山界》在文字表达上非常讲究文采,既博采了口语,使文字如行云流水,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来叙述故事和烘托气氛。请看“山腰露宿”那一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有睡着了”。这一段文字并不长,却兼用了明喻、警策、对偶、博喻、排比五种修辞格。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格,这段文字充满诗情画意,在全篇中最为精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文中其他段落还用了拟人、抑扬等修辞方法。
——摘自《语文教学》1980年第4期
第二篇:《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法:
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板书:老山界 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回忆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翻山为索(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之后)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
时间 地点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山脚 傍晚
天黑
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 上半夜 山顶 二天下午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的,半夜里 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特别是红 黎明的时候 军战士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下午两点多钟 下山
2、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克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如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
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机关枪声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性有充裕的时间吃饭。
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星星——宝石 上
所见 山峰——巨人 奇伟 镇定
山谷——井 下 豪迈 醒来奇观 野马 乐观
远大 波涛 声
所闻 寂静
春蚕 静
近切 山泉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四、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一)《老山界》(节选)(18分)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①。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7.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8.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3分)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3分)
10.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3分)
11.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2分)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12.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 觉角度突出夜之,从 觉角度暗示山之,从 觉角度反衬夜之。(每处填一字)(3分)13“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波涛在澎湃“这四人比喻用来形容怎样的声音(用文中原句回答)这样写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14下边的诗句哪一项与文中写法一样()
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8.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9.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10.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11.C
12.感、寒、视、高、听、静
13、这四个比喻用来形容“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级细切的”。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声响的起伏错落,变化无穷。
第三篇:《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方法导航】
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聚集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 ③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提示〕① 应找到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示:在第二段里找。
② 从吃饭、走路、睡觉、处境难上来思考。③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小结〕①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峭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陡峭,悬崖峭壁。);二是,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半夜冻醒。);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
③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3.放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形成应用 巩固提高
〔应用〕
1、文章当中写到睡觉难,在一尺宽的地方,路又不平,红军战士横着心躺下。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红军战士睡觉的情景是怎样的艰难。
〔注意〕此题让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领悟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应用〕
2、红军过瑶民,瑶民“照着惯例”,给红军“一点米”,红军给瑶民“一袋米” 2 等的修饰,在这里起何作用?举一些现时生活中,能充分体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典型事例。
〔注意〕本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别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在小组交流。提示:可以从98年的抗洪救灾说起,也可以从平日里拥军爱民的事例说起。学生广泛发言,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讨论〕
3、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红军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快心情,说说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
〔注意〕此题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
(五)课后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小结〕: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的,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难。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顺当,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相结合。〔拓展延伸〕:
1、〔应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照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方法组织安排材料。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衬笔陪笔相结合,伏笔和补笔相结合,淡笔和浓笔相结合,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处。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
2、〔实践〕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主题” 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
3、〔积累〕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语段摘抄在本子上。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归类摘抄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老山界的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看待的? 谁能用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句诗 来概括出来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投影出示)
①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②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红军的乐观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词语运用的最恰当? 〔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注意〕应抓住上山、宿营、下山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心情上来思考。4.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得出答案。
〔小结〕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①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
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②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③“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
5、引导学生背诵重要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背诵完同桌交流。
(三)形成应用 巩固提高:
〔讨论〕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一段话中的“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谈谈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提示〕对课文中的这段话可这样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谈自己感受的时候要谈的真实,运用比喻要合情合理,语句要流畅。
〔讨论〕
2、“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注意〕“像山泉在呜咽”一句有不少人认为“呜咽”的原意是低声哭泣,文中是修饰形容凄切的流水声。这种解释与通篇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悖。应解释成流水声若断若续,好像山泉时而流时而止。这样使整个乐观主义的基调不至于失去一致。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形象贴切的比喻,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 4 感受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
〔讨论〕
3、“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你是怎样看的,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后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小结〕: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他们认为:“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这充分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特别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拓展延伸〕:
1、〔模仿天地〕
仿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请你发挥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组排比句式。〔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贴切,语势要一致。像,像,像,像。
2、〔比较阅读〕阅读短文,讨论问题。
①再往前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②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③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④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很少飞来,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⑤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⑥从偶尔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⑦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①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②山色逐渐变得轻柔,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胭似的感觉。③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④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花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⑤马走在花海中,显得的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⑥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 5 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 思考与解答〕比较阅读阅读后,思考: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和老山界里的“四个像” 的修辞手法,有何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 点评〕要从文章的景物描写入手,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文章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3.〔写作训练〕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留心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记录你自己所见所闻,模仿上文的写作手法,写一 篇描写景物的抒情短文。
〔注意〕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观察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形象、细腻生动地描写出来。
【语文资料采撷】 1.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部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2.明白晓畅 引人入胜----《老山界》的叙事特色
作为一篇记叙文,《老山界》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个记叙要素交代得非常明确,堪称典范。它不仅内容完整,眉目清晰,而且在叙事方面有许多特色,概括起来就是:明白晓畅,引人入胜。作者就像一位讲故事的老手,采用我国传统的叙事方式,把红军长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讲述得有头有尾,波澜迭起,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老山界》的叙事特色之所以如此显著,是因为作者行文时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是善于安排结构。
在记叙文中,要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就必须善于安排结构。《老山界》是侧重于写事的记叙文,它要写的翻山经过,头绪比较单纯,并且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时间地点的推移是一致的。因此作者把“事”作为记叙的线索,顺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安排结构。显然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顺叙法”,既适合这篇文章的内容,也符合我国叙事的传统,作者易于掌握,读者也喜闻乐见。
二是善于激起波澜。
用顺序的方法叙事,最忌平淡呆板。《老山界》的叙事,做到了有抑有扬,忽虚忽实,又张又弛,且开且合,因而全文波澜迭起,妙趣横生,令人越读越有兴味。
三是善于进行表达。
第四篇:《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 “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
篱笆
骨碌
酣
蜷
缀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呜咽
落得很远
词:攀谈
苛捐杂税
奇观
绝壁
骨碌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澎湃
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
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 “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板书设计:
老 山 界 陆 定 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第五篇:老山界优秀教案
《老山界》是陆定一创作的文章,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2019年被选入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书第六课。下面给大家分享老山界教案,欢迎借鉴!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篇3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篇4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段落。
设计说明: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背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阅读思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三、精致品读,揣摩细节。
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方法。
(2)学生展示行军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那里,为什么?
五、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
活动课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的核心是片段仿写。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最后一个版块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落得更实些。
教学步骤:
一、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仿写用声音表现寂静的方法: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以声写静。因为静极了,才会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习: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2)仿写一个博喻的句子。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3)仿写变换立足点和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示例: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下,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俯视。
练习: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子,从什么角度拍摄的。
(4)仿写巧妙生动的词语运用。
示例:远远的还听见敌人的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
练习: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仔细品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能否在一些句子中换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词语。
(5)从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进行仿写。
二、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三、带着写作问题,再次品读文章。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相关文章:
1.《老山界》教学反思
2.老山界教学设计
3.《老山界》教案范文模板
4.长征故事:老山界
5.《老山界》 阅读答案
6.老山界教学反思范文
7.老山界课文主要内容
8.《老山界》的原文阅读
9.《老山界》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