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2:3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康熙帝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康熙帝教学设计》。

第一篇:康熙帝教学设计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少年皇帝

1.康熙继位时的政治形势

〔材料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圈地议自此始。„„圈①顺直各州县地百万九千馀晌,给满洲为庄屯。„„康熙初,鳌拜专柄,欲以正白旗屯庄予镶黄旗,而别圈民地圈补。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本年所圈房地俱退还。又以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地,并令新满洲以官庄余地拨给,其指圈之地归民。是为旗退地亩。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一二〇《食货志》

〔材料二〕康熙六年五月丙午,谕吏部等衙门:“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民业,方可称太平之治。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为悯念。或系官吏贪酷朘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视野,果何道以遂其生耶?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

【解读】《东华录》是一部编年体清史史料长编,主要取材于《清实录》,叙事自清初至雍正十三年。虽然取材于《清实录》,但是它保留了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它不专抄实录,也采取了其他文献的著述;还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所以本书对清代前期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上材料反映清朝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的政策。最初是无偿圈占土地,后来又以张家口、山海关地无主土地补偿给被圈地之人。但是,由于所圈占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张家口等地的土地是荒地,需要投入很大劳动才能变为肥沃土地,这引起了被圈占人士的不满。其次,满族贵族圈占土地后,用奴隶制方式来剥削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引起逃亡、反抗等事件。因此康熙初,由于重新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以上材料说明:①清朝圈地政策,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争议与矛盾。②圈地使直隶周边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当然,康熙帝没有将这种矛盾归于圈地,而是将其主要归于地方官吏的腐败。

【注释】①顺直:顺天府和直隶。

2.鳌拜专权

〔材料一〕鳌拜以苏克萨哈与相抗,憾滋甚。鳌拜日益骄恣,苏克萨哈居常怏怏。康熙六年,上亲政,加恩辅臣。越日,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余生。有旨诘问,鳌拜与其党大学

③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狱上,上不允。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卒坐苏克萨哈处绞,余悉如议。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苏克萨哈传》

〔材料二〕鳌拜受顾命,名列遏必隆后,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侍读熊赐履应诏陈时政得失,鳌拜恶之,请禁言官不得陈奏。上亲政„„鳌拜益专恣。户部满尚书缺员,欲以命玛尔赛,上别授玛希纳,鳌拜援

④顺治间故事,户部置满尚书二,强请除授。汉尚书王弘祚领部久,玛尔赛不得自擅,乃因事而去之。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鳌拜传》

〔材料三〕(康熙八年)五月,上以辅臣公鳌拜结党擅权,弗思悛改,命议政王大臣等逮治鳌拜罪。上曰:“前工部上述员缺,鳌拜以朕素不知之济世妄陈才能推补,通结同党,以欺朕躬。又奏称户部尚书应授二员,将马尔赛徇情补用。有鳌拜于朕前办事不求当理,稍有拂意,即将部臣叱喝,引见时在朕前施威震众。科道官条奏,鳌拜屡请禁止,恐身干物议。凡用人行政欺朕专权,恣意妄为,文武各官欲尽出其门。”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鳌拜处死苏克萨哈时,是强迫康熙帝下命令的。作为至尊的皇帝,连一个大臣的生命都无法保住,竟被一个辅臣逼迫,说明实权掌握在鳌拜手中。②朝中大臣多依附鳌拜门下,其亲信控制了中央政权的各个要害部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了朝廷的政权。③鳌拜根本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对鳌拜的种种不法行为,早就忍无可忍。

【注释】①憾滋甚:非常恼怒。②怏怏:不满意。③攘臂:挥舞着胳膊。④:毁伤,倾轧。

3.剪除鳌拜

〔材料一〕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

①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

②③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

④格塞皆诛死。余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

①② 2 〔材料二〕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康亲王

⑥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⑦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鳌拜传》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对鳌拜专权忍无可忍,在准备除掉鳌拜过程中有周密的安排。②康熙在处置鳌拜过程中,并没有扩大牵连,稳定朝廷的秩序,最大程度维护了满族贵族的利益。这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提高了皇权的权威。康熙将君权收回自己手中,真正开始亲政,逐步把清朝推向新的发展时期。③康熙帝通过处理鳌拜及其党羽,实际上也是进行了一次政治大清洗,纯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队伍,深得人心。

【注释】①掊:击,击破。絷:抓获。②贷:免除。③籍没:开除祖籍,即不承认是该家族的人。④坐:获罪,定罪。⑤悛:改,悔改。⑥鞫:审问,审查。⑦褫职:剥夺职位。

4.康熙勤政

〔材料一〕(康熙四十一年)五月,传大学士、九卿„„至保和殿,颁赐御书有差,并论曰:

①“寻章摘句,华丽词藻,非帝王之本务,朕四十余年惟日兢兢,未尝晷刻稍释万机,自警有始无终②③之诮,年兹在兹也。”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八

〔材料二〕(康熙四十三年)十月谕大学士等:“户部呈样之斛斗升,朕俱注水详加测量,其样升上下四角,宽窄不匀„„其样都上下四角宽窄亦不匀„„与今之铁斛较多二万分,因铁斛用之已久,不可轻改,是以依今之铁斛五斗为准,造新样斗一具„„若依此样十升一斗,五斗一斛。毫厘不差。”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九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非常勤奋、刻苦,几十年来一直勤于政事,每天处理政事时间很长。②康熙帝知识渊博,事无巨细,都要躬行。当时由于容器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民交租负担轻重,康熙帝重视容器标准,采取从下原则,说明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注释】①晷刻:深夜。②诮:讽刺。③年兹在兹:每年都是这样。

⑤ 3 巩固统一国家

5.三藩势力膨胀

〔材料一〕三桂复请敕云南督抚受节制„„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通使**喇嘛,互市北胜州。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货财充溢,①②③贷诸富贾,谓之“本”。权子母,斥其羡以饵士大夫之无籍者。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肄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部兵多李自成、张献忠百战之馀,勇健善斗,以时训练。所辖文武将吏,选④用自擅。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又屡引京朝官、各省将吏用以自佐。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七四《吴三桂传》

〔材料二〕使通**喇嘛,奏互市茶马与北胜州,于是西番、蒙古之马由西藏入滇者岁千万匹。

⑤假浚渠筑城为名,广征关市,榷盐井,开矿鼓铸,潜积硝、硫黄禁物,重敛土司金币,厚自丰殖。散财结士,人人得其死力。专制滇中十余年,日练兵马,利器械,水路卫要遍置私人,各省提镇多⑥⑦其心腹。子为额驸,朝政纤悉,旦夕飞报。诡称蒙古侵略丽江中旬地,及调兵往,又称寇遁,挟边防以自重。而尚可喜老病,以兵事属其子之信,以酗虐横于粤。耿精忠以税敛暴于闽,皆为三方患。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三〕康熙五年,迁左都御史。时三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熙首疏请裁兵减饷,略言:“直省钱粮,半为云、贵、湖广兵饷所耗。就云、贵言,下官兵岁需俸饷三百馀万,本省赋税不足供什一,势难经久。臣以为滇、黔已平,绿旗额兵亟宜汰减,即下馀丁,亦宜散遣屯种,则势分而饷亦裕。”复疏言:“闽、广、江西、湖广等省官吏,挟赀贸易,与民争利。或指称下,依势横行。宜饬严禁。”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五〇《王熙传》

【解读】《圣武记》,清魏源著,十四卷。前十卷记载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再从进关直到道光年间对内对外的主要战事,归纳为开创、藩镇、外藩、土司苗瑶回民、海寇民变兵变、教匪六个专题。叙述其本末,详其经过,问题集中,条理清楚。武功是清朝兴起和长期统治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叙述,可以了解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历史的梗概。

以上材料说明:①三藩势力强大,特别是吴三桂,有独立的财政权,人事权和军权。②三藩不受朝廷的节制,是朝廷的心腹之患。③三藩的存在,在经济上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

【注释】①权子母:指发行货币。②羡:剩余,有余,这里指通过发行货币而获利。③无籍:这里指没有在朝廷做官。④自擅:自己安排。⑤硝、硫黄:古代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所以是禁物。⑥子为额驸: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是驸马。⑦纤悉:很小的事情都很熟悉。

6.三藩造反过程

①〔材料一〕方是时,圣祖亲政数载,春秋日富,习知中外厉害与前代方镇得失。而尚可喜适有归老辽东留子镇粤之请,盖受制于其子之信,不得已用其客金光计,冀见上得自陈,时十二年三月也。部议遂令其尽撤藩兵回籍。三桂及耿精忠闻之不自安,亦于是年七月疏请撤兵,以探朝旨。„„上念藩镇久握重兵,势称尾大,非利国家,有三桂、精忠诸弟皆宿卫京师。谅无能为变,特允其请。徙藩山海关外。

②时三桂冀朝廷慰留„„及命下,愕然,即与其党聚谋,阴勒士马,禁遏邮传,惟许进不许出。„„反谋益急,谅中朝诸将无足当己者。„„欲行至中原据腹心始举事,复空日久谋泄。遂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发兵反。„„举朝震动。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圣祖察三分镇擅兵为国患,得三桂疏,下议政王大臣会户、兵二部议奏。诸王大臣度三桂疏非由衷,遽议迁徙,必致纷纭,议移不便;独尚书米思翰、明珠谓苗、蛮既平,三桂不宜久镇,议移便。乃为二议以上:一议移三桂山海关外,别遣满洲兵戍云南;一议留三桂镇云南如故。上曰:“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遂命允三桂请移,并谕如当用满洲兵,仍俟三桂奏请遣发。即令侍郎折尔肯、学士傅达礼赍诏谕三桂。

三桂初上疏,度廷议未即许,冀慰留久镇。九月,诏使至,三桂大失望。与所部都统吴应麒、吴国贵,副都统高大节及其婿夏国相、胡国柱谋为乱,部署腹心扼关隘,听入不听出„„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帜色白,步骑皆以白氈为帽。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七四《吴三桂传》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三藩希望割据一方的局面能世袭。②康熙帝撤藩决心由来已久。③吴三桂蓄谋造反准备已久。④朝廷对吴三桂造反还是缺少必要的准备,对其造反估计不足。⑤吴三桂在造反过程中,以恢复汉人统治为旗号。

【注释】①春秋日富:年龄增长,执政经验日益增加。②阴勒士马:暗中准备兵马。

7.平定三藩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①②诏回牧听调。„„西藏**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请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③,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了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①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康熙帝比较讲究策略,对耿精忠和尚可喜拉拢,对吴三桂坚决打击,分化了三藩之间的联盟。②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③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族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④康熙帝重用汉人和绿营。

【注释】①穷蹙:走投无路。②宥:宽容,饶恕。③鸱:一种凶猛的鸟;倘竟鸱张,意思是万一吴三桂势力强大,不容易对付。

8.收复台湾的原因

①②〔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

③④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弁兵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先是,刘国轩⑤贻书总督姚启圣请如琉球诸国例⑥,称臣入贡,启圣以闻,上不许,趋令施琅进兵。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康熙帝要收复台湾的原因与决心:①认识到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不允许分裂。②保证东南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可靠的财政支持。维护东南稳定,并减少军费开支。③保证东南社会及驻守军队的稳定。

【注释】①薮: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②资:资助,有利于。中国:中原等内陆地区。润:滋润,这里指经济发展,财赋增加。③匪特:不仅。④蹇:困顿。⑤刘国轩:当时台湾军事上的负责人。⑥琉球诸国例:琉球,今属于日本统治,当时是清政府的属国。

9.对台湾的处理结果

〔材料一〕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①,耕桑并耦②,鱼盐滋生。满山皆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黄、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施琅题为恭陈台湾弃留事本》

〔材料二〕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③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且此地原为红毛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海外无敌,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如仅守澎湖,则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远隔金门、厦门,岂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居哉?„„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疏入,下议政王大臣等议,仍未决。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

三、府

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六○《施琅传》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物产丰富,不可废弃。②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③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注释】①溥:广大。②耦:双,成双。③红毛:指荷兰,后泛指西方国家。

10.平叛准噶尔部

〔材料一〕康熙中„„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旋取青海和硕特车臣汗女,而袭杀车臣汗,①②兼有四卫拉特,复南摧回部城郭诸国,尽下之,威令之卫藏。则有思北并喀尔喀,乃自伊犁东徙帐阿尔泰山,并使杜尔伯特部屯田,且耕且牧,以峙其食。„„噶尔丹既兼有回部、青海、漠北,则益骄蹇,不奉命。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二十九年,以追喀尔喀为名,选锐东犯。五月,及乌尔会河。„„

③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和鄂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且喀尔喀不可使无地游牧也,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八月朔,我抚远军遇

④贼于乌兰布通,噶尔丹遣使来言:“追喀尔喀仇人,阑入中国汛界,非敢妄行。请执土谢图汗及其弟哲卜尊丹巴大剌麻畀我,即当班师。”翌日,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备钩距,谓之驼 7 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自晡至暮,驼毙„„阵断为二。步骑争先陷阵„„翌日,遣西藏剌麻济隆来军乞和。奏闻,诏:“速进兵,毋堕贼计。”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

⑥〔材料二〕三十四年,噶尔丹果率骑三万入寇„„明年,上复牙亲征„„贼奔驰五昼夜,中途欲拒战于拖诺山,而众奔不能止„„适我西路兵邀之于昭莫多„„诱贼之昭莫多„„天明收军,斩数千级,获马驼、牛羊、庐帐、器械无算。„„噶尔丹以数骑遁。

三十六年春二月,驾复渡黄河,幸宁夏,命马思哈、费扬古两路进兵,噶尔丹使子塞卜胜巴珠征粮于哈密,为回人禽献。„„左右亲信„„闻大兵将至,先后望风款附,密乡道大兵深入。„„噶尔丹进退无地,不知所计„„自知人畔天亡,旦夕比就俘,遂仰药死。„„于是自阿尔泰山以东皆隶版图,拓喀尔喀西境千余里。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

【解读】以上材料表明:①噶尔丹对回部的征服,不利于清朝对南疆地区的统治。②噶尔丹在北方的分裂活动,康熙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

【注释】①卫藏:今中亚地带。②喀尔喀:游牧在今外蒙的蒙古部落的一支。③鄂罗斯:即俄罗斯。④阑入:擅自闯入。⑤晡:下午三点到五点。⑥祃:祭祀。

11.尊重儒学

①〔材料一〕(康熙)十七年,诏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

②③荐。”嗣膺荐人员至京,诏户部月给廪饩。明年三月,召试体仁阁。凡百四十三人,赐燕,试赋

一、诗一,帝亲览试卷„„命阁臣取前代制科旧事,查议授职。„„俱授为翰林官。以光禄少卿邵吴远为侍读。道员、郎中汤斌等四人为侍讲。进士出身之主事,中、行、评、博,内阁典籍,知县及未仕之进士彭孙等十八人为编修。举、贡出身之推、知,教职,革职之检讨、知县及未仕之举、贡、、监、布衣倪灿等二十七人为检讨。俱入史馆,纂修明史。时富平李因笃、长洲冯勖、秀水朱彝尊、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皆以布衣入选,海内荣之。其年老未与试之杜越、傅山、王方穀等,文学素著,俱授内阁中书,许回籍。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一百九《选举志·制科荐擢》

〔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十月祭酒王士祯请修国学所藏《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④板,及饬督抚查明南监板,令学臣收贮儒学尊经阁,从之。„„乾清宫进讲毕,上问理学之名,始于宋否?张玉书奏:“道理具在人心,宋儒讲辨加详耳。”上曰:“日用常行,无非此理,自有理

⑤ 8 学名目,彼此辩论,朕见言行不符者甚多矣,终日讲理学,而所行全与其言背谬,岂得谓之理学乎?若口虽不讲,而行事自然切合,此即真理。”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清]蒋良骐《东华录》十三

〔材料四〕玄烨在位六十一年,虽外讨内绥,兵势甚盛,然亦知汉族之不可以武志也。乃用儒术以束缚之。计其政策有六:

一、崇祀孔子。亲往释奠,并饬国子监讲录程朱性理之学以风示汉民。

一、举博学鸿词科,以网罗明季遗民及奇才杰士。

一、开馆编《会典》、《字典》、《明史》、《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书,俾士人奉为准则。

一、巡游江南,召试名士,藉以觇察民心。

一、开千岁宴,诏天下不论满汉官民,凡年过六十五者,皆得与宴赋诗,以示满汉一体。

一、采鄂尔泰奏议,取士复用八股,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自是以后,汉族始安,帝业始固。说者谓满清之命脉,全在于康熙一朝能以儒术笼络天下之人心者,非虚语也。

──[民国]汉史氏述《清朝兴亡史》第三十一节《用儒术以笼络汉族》

【解读】《清朝兴亡史》是民国初年的一部关于清朝兴亡的野史著作,该书以极为简练的语言叙述了清朝兴亡过程之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与事件。

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利用博学鸿儒吸收了大量硕儒名士,并尽量笼络,极力推崇,使得很多名士逐渐放弃了对清政府的敌视。②康熙帝鼓励学术的发展,并且坚持学习,比较精通经书义理。③康熙帝对汉族尊奉的孔子像拜跪,说明他冲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消除满汉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对清朝有敌视态度的明末遗老对之态度发生转变。④康熙帝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拉拢汉族知识分子,缓和了民族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注释】①博学鸿儒:是科举进士的一种,开创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做“博学宏词”。被录取者必是博学的硕儒,才冠当世。它是在进士之上的最高级的科目,要求极高,录取极难。唐宋两代,登此科者,未有几人。②廪饩:俸禄。③燕:通“宴”,宴会。④南监:明代南京国子监称南监。

12.对西藏的管理

〔材料一〕噶尔丹者„„自言受**封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败窜,慰其部下曰:“此行非我意,乃**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上谓**存必无是事,乃遣使第巴桑结书曰:“朕询之降番,皆言**脱缁久矣,尔至今匿不奏闻。且**存日,塞外无事者六十馀年,尔乃屡唆噶尔丹兴戎乐祸,道法安在?**、**分主教化,向来相代持世。**如果厌世,当告诸护法主,以**主宗喀巴之教。尔乃使众不尊**而尊己,又阻 9 **进京,朕欲和解准噶尔部,尔乃使有亏行之济隆以往。乌阑布通之役,为贼军卜日诵经,张盖山上观战,胜则献哈达,不胜又代为讲款,以误我追师。„„可令与**相见,令**来京,执济隆以畀我。如其不然,朕且檄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五二五《藩部八·西藏》

〔材料二〕当康熙二十一年,五世**卒,桑结密不发丧,自立六世**。他部之拉藏汉恶之,杀桑结,囚六世**,而立新六世**。西藏之喇嘛,不悦拉藏汗,蒙古诸部,亦不服新立之**喇嘛。因别选**喇嘛,奉之于甘肃西宁。准噶尔之策妄拉布坦知之,乘机入西藏,袭杀拉藏汗,西藏喇嘛多应之。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

〔材料三〕大臣惩前败,亦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憨、王、贝勒、台吉各帅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喇嘛入藏。

诏加封„„第六世**喇嘛于九月登座„„柳蒙古兵二千,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

【解读】能否有效管理西藏关系到清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因为蒙古族也信奉黄教,因而**喇嘛在蒙古族中也有崇高的地位。

以上材料说明:①噶尔丹叛乱过程中,得到了部分西藏势力的支持,并且噶尔丹把叛乱责任全部推到**喇嘛身上,妄图迷惑不明真相的信徒。②由于不能对西藏进行有效统治,导致西藏发生内乱,引起蒙古的干涉,不利西藏的稳定与国家的统一。③康熙认识到西藏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出兵和蒙古族平定叛乱。④康熙战后,朝廷对西藏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直接的行政管辖制度,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具有开创的意义。首先是派驻军队;其次向忠诚于清朝的当地重要人物授予职衔,把西藏上层人物纳入到朝廷命官的序列,加速了西藏与中央的一体化进程。改变了此前西藏由第巴掌管全藏政务,易形成专权擅政的局面,采取了分权分治而一统于中央的办法。初步改善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建置体制,直接置于中央的严格控制之下。

13.对蒙古的管理

①〔材料一〕(康熙三十年)五月丙戌,上驻多罗诺尔。喀尔喀来朝。„„戊子,复召土谢图汗、哲卜尊丹巴、策旺扎布、车臣汗及喀尔喀诸部济农、伟征、诺颜、阿玉锡诸大台吉三十五人赐宴。谕曰:“朕欲熟识尔等,故复飨宴。赐之冠服。”„„以车臣汗之叔扎萨克济农纳穆扎尔前劝车臣 10 汗领十万众归顺,身为之倡,请照四十九旗一例,殊为可嘉,许照旧扎萨克,去其济农之号,封为郡王。馀各封爵有差。传谕喀尔喀曰:“尔等困穷至极,互相偷夺,朕已拯救爱养。今与四十九旗一体编设各处扎萨克,管辖稽察,其各遵守。如再妄行,则国法治之矣。”„„庚寅,上按阅喀尔②喀营寨,赉牛羊及其穷困者。辛卯,遣官往编喀尔喀佐领,予之游牧。乌珠穆秦台吉车根等以降附厄鲁特,按实罪之。

──《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纪二》

〔材料二〕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材料三〕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③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节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解读】实录是一种较详细记载皇帝日常生活、活动的著述题材。一般皇帝生前都有人专门负责记载皇帝日常活动,在皇帝死后整理成著作,是为实录。

以上材料涉及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与认识。①材料一涉及清朝对蒙古管理中的重大事件多伦会盟。这次会盟根治了喀尔喀的内乱,重新实现了团结,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将这一广大领土置于清朝的直接控制之下,从而真正实现了统一。这不仅有利于对噶尔丹的继续斗争,也为清朝的长治久安,为疆土的统一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②长城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是,长城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长城如一道藩篱,把中国隔为南北两部分,即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隔离开来。由此而形成内外分治的传统的政治观念,不能不影响到中国真正的全面统一。同时,这也限制了内地和边疆的交往交流。

康熙帝突破了因长城而形成的政治地理的传统观念,除内外之分的界限,视为一体;破除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华夷”之限,实现“要荒总一家”的政治理想。康熙帝认识到,不能通过防御来解决全部问题,关键是要对蒙古控制有道,所以康熙帝的国家观念突破以往以长城为限的狭隘观念,把大统一发展到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将其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注释】①多罗诺尔:今内蒙古多伦。②赉:赐给。③太祖:指努尔哈赤。

维护国家主权

14.雅克萨之战

初,俄罗斯东边接黑龙江,江者以外兴安岭为界。当明末季,我大清方定黑龙江索伦、达瑚拉及使犬、使鹿各部,东北际海。而俄罗斯东部曰罗刹者,亦外兴安岭侵逼黑龙江北岸之雅克萨、尼布楚二地,树木城居之,两师相值罢兵。既又南向侵掠布拉特乌梁海,夺四佐岭。崇德四年,大兵再定黑龙江,毁其木城归,而未及戌守也,兵退而罗刹复城之。顺治十一年,遣兵于黑龙江逐之。十五年,调高丽兵逐之,又数遣大臣督兵,以饷不继,半途返。顺治十二年、十七年,俄罗斯两附贸易商人至京,奏书绝不及边界事。

康熙十五年,贸易商人尼果赉等至,圣祖召见之,贻察罕汗书,令约束罗刹毋寇边,久之未答也。而罗刹复东略人畜于赫哲、费雅哈地,薮①我逋逃,阻我索伦貂贡,将割据黑龙江东北书千里瓯脱地。上以期密尔留都,不可滋蔓,有重开边爨②,乃于二十一年遣都统彭春等以兵猎黑龙江„„二十四年四月,官兵乘冰解,水陆并进,克其城,纵其人归雅库旧部。二十五年正月,罗刹复以火器来据城,我师围攻之,死守不去。„„二十八年十二月,始与我大臣索额图等会议于黑龙江„„于是东北数千里化外不毛之地尽隶版图。

──[清]魏源《圣武记》卷六《国朝俄罗斯盟聘记》

【解读】雅克萨之战,是一个新兴起的封建王朝同变革之中的沙俄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清朝获胜,从而阻挡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渗透。

以上材料说明:①俄罗斯逐渐蚕食中国领土,早已引起了清朝的不满与反击。②康熙帝认为不解决边界问题,对国家领土有着巨大的威胁,所以派军队收复固有领土。

【注释】①薮:隐藏、藏匿。②边爨:战争。

15.《尼布楚条约》

①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俄罗斯国„„两国使臣会于尼布楚城附近,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

②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见,特协定条款如左:

一、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一带土地及诸川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

„„此约将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之于石,而置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之界碑。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尼布楚条约》拉丁文译本

【解读】《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正式文本是拉丁文本。由于当时中俄双方都不通晓对方的语言文字,谈判中用耶稣会传教士作为译员,以拉丁文作为中介语言,所以条约也以拉丁文正式写定。除了正式的拉丁文本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文本。这些文本在个别文字以及分段、译名等方面有某些差异,但基本内容及其规定的边界线走向都是一致的。

以上材料说明中俄两国政府由于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而各自得到了利益。中国方面,虽然在领土问题上作了较大的让步,但是促使俄军撤出了雅克萨,收复了长期被俄国霸占的国土,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和俄国订约停战,清政府也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叛乱势力,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俄国方面撤出了雅克萨和其他侵略据点,但却使清政府承认对尼布楚及其以西地区的占领,因而极大地巩固了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

【注释】①中国:称中国而不称大清,主要是在法律上有继承性,符合国际法惯例。②如左:如下,古代书写由上及下,由右及左。

16.开启康乾盛世

①〔材料一〕将天下地丁钱粮,自康熙五十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是率土黎庶,普被恩泽。除将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北、②湖南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历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外,所有江苏、安徽、山东、江西四省,除漕项外,康熙五十二年应征地亩银„„俱著查明全免;历年旧欠银„„亦并著免征,计三年之内,总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各

③该督抚,无须实心奉行,体朕轸民生至意。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四

〔材料二〕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见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宣布新生人口,永不加赋,具有划时代意义,无论对农民还是其他劳动者都是一次解放。农民负担大为减轻。②康熙帝宣布三年之内,全国普遍免钱粮一次,总数达3 200多万两,超过了此前全国年景最好的年收入。这说明国库充足,政府财政宽裕。以上两件大事,反映了康熙后期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可以标志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代。

【注释】①是率土黎庶:全国老百姓。②蠲免:免除。③轸:悲痛,怜悯。至意:最大的诚意。

第二篇: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和插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走近历史,兴趣盎然地去走近历史人物

一、少年亲政(阅读)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顺治帝遗照: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然而,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等重要。结合教材,归纳当时康熙(清朝)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二)统治不稳而面临威胁:

1、郑成功据守台湾,坚持抗清;——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遗留抗清力量的存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材第14页表述)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智擒权臣鳌拜一事,显示出年轻皇帝卓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三、教学设计

二、巩固国家统一

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这除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有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内):

(一)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

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

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

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

(二)接管台湾

1、原因:

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

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

——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

1681年,康熙抓住郑经(郑成功儿子)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

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攻克澎湖,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影响: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

(三)平定准噶尔叛乱

1、原因:

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

① 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

以后,清帝继续与噶尔丹余部作战,前后持续约七十年,到1757年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

② 为了加强对蒙古贵族的控制,清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管理蒙古各部军政大事;

③ 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④ 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等

3、影响:

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

(四)推行文化宽容政策

1、崇尚汉族儒家文化

(1)表现:①祭拜孔庙②恢复科举③令人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弘扬传统文化

(2)影响: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接受汉族先进知识文化,还利用儒学尊孔,维护封建统治。

2、尊重喇嘛教

(1)表现: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直辖于清廷,俯冲中央命令,代表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

(2)影响:既保护佛教,尊重**,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维护国家主权。击退沙俄侵略——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外)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

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目的: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退沙俄。

3、性质:反侵略战争。

4、经过:结合教材15页,简要介绍。

5、结果:俄国战败,被迫接受中国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注意引导学生按教材第16页和配套历史地图册,掌握条约规定的界限。——性质: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影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6、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四、综合评价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材标题把康熙帝定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那么,我们如何全面认识康熙帝,给他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呢?(再次回顾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1、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 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仍有局限: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显示优越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3、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 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接触的地主阶级政治家。③《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四、通用课件:另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PPT

五、课后练习:

少年康熙继位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但康熙却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据此回答1~5题。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① 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 对边疆地区未有效控制 ③ 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④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平定“三藩”表述无误的是()A.“三藩”是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B.平定“三藩”极大地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C.平定“三藩”进行得一帆风顺

D.平定“三藩”标志着清王朝全国统一的完全实现 3、1683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最确切的的评价是()

A.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扑灭反清武装

D.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4、台湾收复后,隶属于()

A.江苏省

B.福建省

C.浙江省

D.广东省

5、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熙面临沙俄的侵略,毅然行使和维护国家的主权。据此回答6~10题。

6、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7、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8、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主权

9、康熙帝的行为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典型表现()

A.亲自东巡,了解敌情

B.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对方谈判

C.签约时使用“中国”这一国号

D.极力维护满州的统治

10、康熙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康熙良好的个人素质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小结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课后习题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5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20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1)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2)康熙皇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统治的?(1)三征噶尔丹,控制新疆;进兵西藏,维护西南稳定;统一台湾;反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2)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团结汉族的上层人士,重用汉族官员;全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尊孔崇儒。

板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

孝庄垂训——亲政——除鳌拜(2)面临的严峻形势

辅政大臣专权

满汉矛盾尖锐

郑氏政权对峙

蒙古贵州反叛

外——沙俄侵扰东北

2、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地区,设台湾府 镇压噶尔丹叛乱

加强民族团结、崇儒、册封

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三藩之乱 ①三藩的由来 ②从降清到反清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③平定三藩之乱  统一台湾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郑氏政权与清政府的对峙 ③统一台湾 平定噶尔丹叛乱 ①蒙古的分裂

漠南蒙古

漠北蒙古

这三部曾先后归附清政府

漠西蒙古 ②噶尔丹分裂祖国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  加强民族团结

对汉族:崇尚儒学,拜谒孔庙

对满蒙:尊崇喇嘛教,册封四大**  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①沙俄侵略我国东北 ②两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帝指出:“征剿罗刹似非甚紧要,而所关甚巨。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③《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第三篇:康熙帝景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康熙帝景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皇天眷佑我国家,显谟盛烈,世世相承。太祖肇基东土,缔构鸿图。世祖混一寰瀛,克诚骏业。笃生我皇考皇帝宣神圣之姿,立君师之极,大德广运,健行不息,至明如日,至仁如天,集皇王之大成,亘古今而首出,书契以来,罕有伦比,以扬列圣之耿光,以裕我无疆大历。服予小子,缵承基绪,既奉册宝,恭上尊谥,山陵礼毕,宜建穹碑,颂扬功德。钦惟我皇考临御六十余年,厚德崇功,布蔓宇宙,盈溢简牒,巍巍乎荡荡乎不可殚述。谨掇大概,镌勤贞珉,用昭垂亿万祀。叙日: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第三子也。母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崇天育圣章皇后在妊时,孝庄文皇后见孝康章皇后衣裾若有龙绕,知为毓圣之祥。逮降诞之辰,异香盈室,经日不散,五色光华与日并耀。宫人内侍,咸所瞻仰。天表奇伟,耳大声洪,双瞳日悬,隆准岳耸,肤理莹白,皎然玉质,举止严重,性度恢宏,敦敏聪明,出言中理。辛丑正月嗣登大宝,时甫八龄。孝庄文皇后问所欲,对日:惟愿天下安,兆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孝庄文皇后动容嘉叹,知能荷神器,为生民主也。自幼读书十行俱下,略不遗忘,讲幄既开,日与儒臣论难往复,虽烈暑洹寒,款尝暂辍,焚膏继晷,常至中宵。逊志覃思,好古敏求,勤笃甚于儒素。谭经评史,发挥道奥,流览之功,遍于七略,缓及纬象,声律、算数,百家之书,莫不触类洞辙,得其精要。故知性知天,察人伦而明庶物,虽一名一物,皆研究精微,而一以贯之。敬天尊祖,桎祀必亲,齐明圣服,率礼无怠。至年逾六十,颇艰拜起。冬至上辛袷祭,群臣恳请遣官恭代,犹必亲诣郊庙,省视陈设,行迎神之礼,退居斋幄,默致精诚,俟礼毕,然后旋略。天性纯孝,事孝庄文皇后垂三十年,致爱尽诚,委曲周至。从幸时,乘马不离左右,道路不仄,即下马扶辇,逾岭则扶掖升降,弥加恭谨。康熙二十六年冬,孝庄文皇后圣体不豫,皇考亲尝汤药,席地而坐,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者,三十五昼夜。逮疾大渐,自撰祝词,步祷南郊,请减已算以延慈寿,伏地诚恳,涕泪交颐。至居庐时,哀瘠过甚,不盥沐者数十日。释服后,仍处偏殿,衣布素,恭送龙蟾,每日必步随数里,朝夕恸戚如初丧。终身思慕,每一言及,声泪俱发。事孝惠章皇后垂六十年,备极孝养。省方江南,避暑塞外,必奉銮舆以行。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章皇后寿跻七旬,皇考亦年近六旬矣。正月元夕,宫中张灯设宴,躬亲起舞,称万寿觞。中外传为天家盛事。友爱裕亲王等,同问安慈宁宫,每叙家人之礼,亲亲之谊,久而弥笃。其疾也,屡亲视之;其薨也,屡亲临也。宗室中用其才俊而礼其高年,无爵位者亦有常廪。自康熙六年始亲政事,未明求衣,日昃忘食。数御门延见公卿,详论得失,综理万见,日有常程,靡所稽滞。尝于巡幸之次,章奏未至,秉烛以俟。或于四鼓披览达旦,遂忘寝息。孜孜图治,不自避逸,六十余年,始终惟一。虚已求言,以广视听,片词之善,必蒙采录。或星象示异,水早为诊,即命臣下直陈休咎所起,无所隐讳。又命督抚诸臣密奏地方利弊,所宜兴罢者,虽在万里之外,周悉情状,视若目前。审官班禄,必唯其当,内自六卿之属,外自县令以上,临轩召见,观其可否,然后命之。其以清修苦节荐闻者,立行甄擢,以劝有位。介胄之士,无小大,必亲视其能。开霁天颜,从容询问,寸长微绩,并加奖励,人皆感激自奋。圣性天授,一经觐竭,历久不忘。故文武之选,程材使器,官得其人,人称其职。皇考智勇天锡,庙算如神。三逆未叛之前,即烛其终为悖乱,宜早定大计,遣大臣趋召之。吴三桂果反,耿精忠继之。乃宣睿略,简禁兵守荆州、安庆、镇江为声势,命诸王大臣为大将军,分道并进。三桂自出至衡州,湖南皆陷。王师扼之于岳州,用战舰据江湖,断贼饷道。三桂忧怖死。遂拔岳州,尽收湖南地。由陕西取汉兴,定四川。明年定贵州,又明年定云南,逆孽自焚,余党悉平。精忠兵出仙霞,旁扰温、台,大兵遏之衢州,屡摧其锋,遂北人仙霞,顺流而下。精忠自缚军前,温、台贼悉破散。尚之信最后反,王师北自韶州,东自潮州蹙之,之信束身乞降。其间孙延龄跳梁于桂林,王辅臣溃乱于宁羌,戈铤所指,不久就俘。当贼势之炽,大江以西,五岭以南,悉为贼踞,烽火几半海内。皇考默运神谟,不动声色,八载之间,再定寰宇,廊清氛翳。耿精忠之乱,郑经自厦门盗踞下游三府。精忠败,大兵乘胜复三府,经遁归厦门。越二年,克厦,门,经遁归台湾,以海舟守澎湖为门户。皇考决策命帅,治艨艟,以六月乘北风攻澎湖,再战败之,台湾震慑乞降,遂以其地为郡县。海氛起于明季,自郑成功巢穴兹岛,传子经及其孙,历三世,出没为闽南患,至是悉靖。察哈尔部布尔尼者,元之遗裔,其先世纳款,献传国玺,故荷特恩,尚主封王。父阿布奈渐为狂恣,皇考不忍臵之法,羁诸盛京,俾布尔尼袭封,召之不至,遂以所部叛。遣将帅劲旅讨之,两月之内,歼厥渠魁,招抚其众,北藩以宁。俄罗斯夙慕德化,奉职贡,及其边人罗刹踞雅克萨城,纳我逋逃,以扰索伦。兴师徂征,拔其城,纵其俘,振旅而还。会俄罗斯之国遣使上疏谢罪,命大臣往定边界,东北数千里延及海边,胥隶版图。厄鲁特者,元之牧牲人也,其头目噶尔丹,枭桀习战斗,劫服诸番残回子数百余城,复与喀尔喀构难,潜劫其众。故喀尔喀七旗数十余万众皆称臣内附。皇考亲巡塞外,受其朝谒,锡之名爵,颁谕两部落息兵宁人。噶尔丹顾顽梗弗率,以追喀尔喀为名,阑入边界。皇考计藩服,躬申天讨,以康熙三十五年春,亲统六师,由中路直抵克鲁伦,料贼必逸而西,另遣大将由西路进兵土刺。噶尔丹闻天兵至,弃其辎重,连夜西奔;恰遇西师于昭木多,大破之。噶尔丹收合余众,窜伏穷荒。其冬车驾再出,至鄂尔多斯,遣使招附。明年春,又出宁厦,循贺兰山。哈密擒其子以献,其族类丹济拉等潜输诚款。师次狼居胥山,天兵四布,噶尔丹势孤援绝,仰药自尽。丹济拉携其遗骸及子女人口来归,朔漠荡平。其兄子策妄阿拉布坦,素与噶尔丹有隙,乘其南发,潜据其地,诱致逋逃,种类渐滋,因图青海诸部及西域诸番,暗遣人攻拉藏杀之,掠踞藏地。皇考以太宗文皇帝时**额尔德尼、**喇嘛知东土有圣人,遣使归命,追念厥诚,不可以勿救。于是分遣诸将,率西宁诸路之兵自青海人,四川、云南之兵自拉里入。整旅前驱,不遣一矢,遂定藏地,复**喇嘛之位,安西域之众。其他西番诸国,无不欣喜感戴,委贽恐后,轸念东南水患,屡勤翠华,躬视河淮,每步长堤,或驾小舟,周回观览,高下险易,嘹如指掌,授策河臣,罔不奏效。开中河以避黄河百八十里之险。沿下河则疏人字芒稻河注之江,浚虾须诸沟注之海。沿清河则培高堰,塞六坝,以蓄其势,开张福口、裴家场,以畅其流,治清河则竣云梯关,以通海口;筑排水坝,开陶庄引河,以导其北向;筑减水坝,修盐河,以泄其旁溢。于是淮不东漫而北敌黄,黄不南灌而东趋海。下河七州县,化浸为沃,农桑遍野;漕艘商舶,上下数千里,安若衽席。其在畿辅之内,是堤子牙而漳、滏、滹沱无泛滥,开柳岔口而芦沟不横决。皆皇孝频年巡省,面授经画,用迄于成绩。勤求民瘼,凡能在呖雨之期,封疆大吏随时奏闻。偶有旱潦,无不周知,赈恤之恩,不稽自日,筹画详尽,溥遍优渥,故虽有愆伏而民忘其灾。远至蒙古诸藩,并廑睿虑,分遣使臣,教以网罟、耒耜之利,俾知鲜食艰难,每闻积雪荒歉,即赐之牲蓄米粮,咸获赡给。康熙三十六年,朝鲜以大饥告,截河南漕米,由登州泛海,发盛京仓储,合水陆运至数万石,平粜赐赉,凋瘵尽起,举国忭庆。蠲租之诏,无岁不下,所在灾伤见告,即与减除,积年逋负,辄免追征,积算无虑亿万计,人用底殷阜。四十八年,特敕递免天下地丁钱粮,三岁而遍。八埏之内,次第沾被,宽仁之泽,浃于黎蒸。隆冬停流遣之期,盛夏鲜囹圄之禁,法司奏谳,多所矜释,和气熏陶,万方康泰。至于三藩之乱,所全宥不可胜纪。明降敕谕,尚之信、耿精忠罪大恶极,法应及族,但念尚可喜、耿仲明航海归诚,著有劳绩,其兄弟俱从宽免罪。属下人有父兄子弟在贼中者,一无所问。又如噶尔丹子女赦勿诛,俾子有室,女有家,仍官其子。自秦、汉以降,叛逆之条,蔓及宗族,横枉无辜,皇考弘旷荡之恩,遂除二千年诛戮惨酷之弊,慎兹祥刑,复于三代。兴行教化,申之以诫,御制训饬士子文刊于学宫,圣谕十六条颁于州县。训词深厚,丁宁周至,士习民风,于焉丕变。崇敬先师,表章前贤。东巡狩至于兖州,亲诣阙里,致祭孔子,拜跪之仪有加于往代。广贤裔博士之封,宋儒周、邵、二程、张、朱,皆称子而不名。升朱子祀于堂。寿考作人,开乡会试者各二十有二科,髦俊蔚一兴,相继辈出。增江渐人学名数,广直省乡试解额,文思光被。苗"瑶之秀,隶籍黉宫,岛上君长,遣子弟就业辟雍,穷山越海,靡然向风。右文稽古,命儒臣纂修《周易折中》,图象卦爻之蕴,亲加论定。又修《书》、《诗》、《春秋传说会纂》、《性理精义》、《朱子大全》,经籍之道焕然大明。又亲授词臣,考订律历,历合得天,律谐真度,诚万世不易之法。按北极之高,测地理南北东西,差得《黄舆全图》。其他所编辑,卷帙繁富,充于内府。听政之暇,喜操翰墨,文成典诰,诗为雅颂,书迹神运天矩,为百代楷模。阎五钧之弓,射大镞之矢,发则必中,中必洞贯。文事武备,并臻其极。所谓天纵之圣,又多能也。致敬前代,礼逾常典。自夏商以及元、明帝王膺历服者,成人庙而享祀焉。前后南巡亲祭明孝陵者三,又欲封其后裔,俾承世祀。予小子祗奉遗言,锡之侯爵。公卿大臣,戎行将帅,多服官至四、五十年皇考眷待耆旧,恩礼优渥,凡朝会燕享,庞眉皓首,济济盈廷,三代而下,诚为盛典。皇考自幼龄奉孝庄文皇后慈训,凡饮食起居,视听言动,皆有规度。盛德自然周旋中礼,端康莅政,天颜肃穆。虽宫廷闲燕,一言一笑,不似假人。太和元气,充于四体,冬不炉而自温,夏不扇而手足未曾濡汗。正衣冠、尊瞻视,终俨乎若思。逮于耄龄,圣敬日跻,敦尚俭素,衣不辞洗濯,食不取珍异。宫掖人数至少。光禄寺一岁所费,较之前代,仅十之一。服御器用,历久不易,未尝以故敝弃遗。巡幸所至,不烦民间一物,宫室舟舫,纯用朴斫,无丹青之饰。秉德谦冲,自平定三逆,肃清朔漠,凯旋告功,及五旬、六旬万寿节,五十、六十年宝历国家大庆,诸王公、文武臣僚、太学生徒、京兆耆老屡请恭上尊号,云集阙下,备陈丹恳。皇考频下谕旨,让而弗居。于戏!惟我皇考,躬备圣德。久道化成,风教翔洽,锡福蒸人,胥跻于仁寿,乃至鸟兽草木咸若。守成之业,恢于创造。拓开疆宇,广袤各数万里。在昔未宾之国,重译踵至。戴天履地,含生负气之伦,莫不尊亲。自有生民,盖莫盛于斯日者,然且兢兢业业,缉熙单心,敬上天之明威,察下民之视听,焦劳万务,未尝以天位为乐,忧勤惕厅,以迄于终身。是所以接尧、舜、禹、汤、文、武、孔子之心传,优入圣域,而仁覆天下也。康熙六十一年冬十一月甲午崩,圣寿六十有九。雍正元年九月丁丑葬景陵。谨拜手稽首而作公颂日:维我皇清,上天眷命。二仪凝社,三朝笃庆。皇考绍烈,建中表正。室聪童明,乃神乃圣。翼翼昭事,仰格高穹。化将道赞,祭以诚通。虔承九庙,孺慕两宫。大孝备矣,至德光融。爰在冲年,夙成睿智,至泰之甚,微乎言志。日就月将,古训是嗜。至数兼该,穷源抽秘。万几在御,八表君临。克勤于政,无逸为箴。求户记食,日昃宵深。虑周禹迹,事麈尧心。广听并视,树旌建鼓。无情不达,有善必取。四门攸辟,百司式叙。文采谁璋,武罗貔虎。苞有三蘖,怙势悖思。默运神机,载奠乾坤。旆麾烽熄,驽指鲸奔。提封式廊,截海为藩。亢裔速辜,不修厥职。禁旅一临,凶渠伏殛。罗刹扰边,边师计贼。拔城纵俘,感恩怀德。维彼雄枭,构难比邻。比邻内附,稽颡称臣。敢抗明诏,怙恶不悛。天子三征,扫荡边尘。蠢兹遣孽,构氛西檄。自恃荒退,狂跳纵暴。堂堂天兵,何幽不到。底定三危,恩同再造。瑶池之水,昆仑之冈。穷域绝漠,越海逾洋。书传所记,成我版章。敷天率士,无不来王。隧念河淮,频乘四载。既安二渎,亦通百派。一授成功,万世永赖。胥乐同忧,仁膏遍沛。周诗时迈,虞典岁巡。省方询俗,辇路生春。蠲租赐复,风有恩纶。惠心溥渥,益道平均。呖雨偶愆,恩泽已布。朔漠朝鲜,同沾膏露。象魏既悬,鸡竿屡树。贯索其空,桁杨可厝。德唯善政,道在遗径。纡御东鲁,亲奠两楹。礼明乐备,桧柏增荣。光华复旦,天下文明。覃心四府,研精儒术。典籍大兴,英耄踵出。爰在玑衡,协时正日。玉振金声,审音调律。海涵地负,大哉王言。鸾骞风翥,焕乎宸翰。文经武纬,异用同源。道高能博,艺备德尊。历代帝王,祀典弥厚。备列几筵,光延笾豆。修敬前朝,亲临钟阜。三恪垂封。蒸尝有后。功勋耆阳,思礼优容。庞眉皓首,济济雍雍。捞谦克让,川受谷冲。穆穆其敬,安安其恭。六幕启宇,八垓肇域。维我皇考,忧劳靡极。三灵集佑,五纪膺历。维我皇考,兢勤不患。贻我臣庶,食德难忘。贻我子孙,卜世无疆。昌瑞之山,峰峙川长。功德穹碑,天日同光。

雍正五年闰三月二十一日孝子嗣皇帝谨述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分层测评(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康熙是我国古代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政治家。下列对康熙帝的评述正确的是()A.收复台湾,设台湾行省 B.首次册封**、**等** C.南巡到曲阜,亲书“万世师表” D.御驾亲征,收复雅克萨

【解析】 台湾设行省是在1885年,故A项错误;首次册封**是在顺治帝时,故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收复雅克萨时康熙帝并没有亲征,故D项错误。

【答案】 C 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解析】 题干中出现的地名“乌兰布通”应该是蒙古地区,三藩之乱发生在云南,故A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B项错误;准噶尔叛乱属于新疆地区,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答案】 C 3.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D.册封**——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解析】 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杭州二中高二期中)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A.《康熙王朝》中,康熙亲自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解析】 A项错误,康熙帝并未亲自平定三藩之乱;在施琅攻取台湾后,清政府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故选B项,C项错误,康熙帝未御驾亲征雅克萨;D项错误,并未进行多伦战役。

【答案】 B 5.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两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信息主要从引号内原文中提取,④结合清朝统一的角度入手分析,均符合题意。

【答案】 A 6.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

C.抗击外来侵略

B.废除分封制度 D.建立交通网络

【解析】 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度只符合秦始皇,故B项错误;抗击外来侵略只符合康熙帝,故C项错误;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只符合秦始皇,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摘编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1)根据材料,概括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解析】 第(1)问,从材料“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台湾乃中国之领土”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台湾的立场;材料“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可以看出郑氏集团对台湾的立场。根据两段材料的对比可以得出二者的根本分歧。第(2)问,根据材料“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可以得出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导致康熙帝政策的变化。

【答案】(1)观点:康熙认为大陆和台湾之间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实现中国的统一;郑氏集团企图把台湾和朝鲜相提并论,实质是要分裂台湾,实行台湾独立。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2)变化:由政治招抚或劝降(和平统一)到武力统一。原因: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

第五篇: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教案

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2)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加以解读、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研究性学习,从知识的深度、广度上延伸教材,拓展学生思维,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历史人物——康熙帝为载体,用人物的形象感染、熏陶、警示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学过程: 庙号、谥号和年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一般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到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清朝皇帝世系表:

太祖 1616-1626 太宗 1626-1643 顺治1643-1661 康熙1661-1722 雍正1722-1735 乾隆1735-1795 嘉庆1796-1820 道光1820-1850 咸丰1850-1861 同治1861-1874 光绪1875-1908 溥仪 宣统1908-1911

一、少年亲政

1、幼年即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鳌拜等四位功勋卓著的老臣为辅政大臣。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顺治帝遗照: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2、面临的形势、任务:(1)康熙初年,生机勃勃的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2)但是,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3)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4)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5)满洲贵族人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6)不久,辅政大臣鳌拜开始骄横跋扈。

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3、总揽大权

(1)经康熙帝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允许,14岁的康熙帝亲政。

(2)智擒权臣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年轻皇帝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3)总揽朝政大权后,更是兢兢业业,每晨御门听政,风雨不误。这表明他正像祖母教诲的那样,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

二、巩固国家统一

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这除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有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

1、平定三藩之乱(1)原因: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 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收复台湾

(1)原因: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

1681年,康熙抓住郑经(郑成功儿子)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攻克澎湖,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影响: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关于台湾

①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②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③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④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⑤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⑦1885年,中法战争后,鉴于海防上的重要性,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

⑧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⑨1945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要求归还日本占领的台湾,抗战胜利,中国收回台湾。⑩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致使海峡两岸再次分隔,祖国至今也没有统一。

3、平定准噶尔叛乱(1)原因:

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

①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以后,清帝继续与噶尔丹余部作战,前后持续约七十年,到1757年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

②为了加强对蒙古贵族的控制,清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管理蒙古各部军政大事。

③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④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等(15页历史纵横)

(3)影响: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

4、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1)崇尚汉族儒家文化

他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尊重喇嘛教

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直辖于清廷。这样,既保护佛教,尊崇**,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 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到**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

2、经过:

(1)制定方针:康熙帝不能容忍国土被侵占,臣民遭涂炭。在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后,他将战略目光转向北疆。他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

(2)组织战争:康熙分别命令都统彭舂、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3)签订条约:康熙帝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①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

②意义: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清朝在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浪潮之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作为签约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3、意义: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4、评价:(1)自我评价: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说自己身为皇帝,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总体评价: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的子孙雍正、乾隆继承他的基业,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

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1)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①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2)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①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②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③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④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

康熙帝: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1、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2、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3、缓和民族矛盾: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学,尊奉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4、局限:但在他统治时期加强君主专制(设南书房),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阻碍社会进步。

学思之窗

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答案提示: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2.康熙帝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1)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2)降服郑成功的儿子郑克塽,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3)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4)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答案提示:(1)康熙8岁即位,16岁智捕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表现了他的机智与果敢。(2)平定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使台湾重新归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4)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5)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因此,康熙是一位对多民族国家有着杰出贡献的封建帝王。

本课测评

1.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表现在哪些方面? 2.康熙帝是怎样维护国家主权的? 学习延伸

答案提示:康熙认为,国家的统治、边境的稳固,最重要者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统治者以德治民,则国家的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清朝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的人民为清朝所用,用民心和老百姓的力量去建立一种无形的“长城”。这样就可以众志成城,不用修长城了。

下载康熙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康熙帝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

    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人物的魅力。 2、 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3、 学习作者......

    教学设计

    《尊严》 教学设计 付廷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付出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不认识的字,......

    教学设计

    海市蜃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况说明文内容的方法并能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3、感受海市蜃楼景观......

    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

    教学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小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

    教学设计

    《小动物过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2012-03-02 来源:原创 编辑:宋彤浏览:243次 【大 中 小】核心提示:教材解析、单元主题: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