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第9期教育技术二级培训班作业
作者姓名 题
目
信息化教学探究 机电工程学院 2014年11月5日
所在单位 日
期
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机电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各个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的重心应该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学习方式。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策略;
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化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发展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他的特点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其缺陷则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它不仅能提供充分的交互性,通过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而且能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过程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和课本,而是利用信息资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目前,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组织教学,而课件往往是书本内容的电子版,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其他形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最常使用的是讲授法,而研究性学习法、游戏教学法则很少被采用。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认为信息化教学对课程学习有很大帮助,它培养了自学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了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但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迁移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做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综合系统,它需要各种教学因素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通常有三种学习策略:
1、任务驱动学习。采用各种类型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将学生置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可以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与协作式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3、研究型学习。研究型课程任务通常用于课后延伸,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协作学习问题。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非常有效。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协作小组借助于网络对学习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竟争、辩论等。协作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供学习者查阅,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源放到网络的资源中心。
2.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经历存在差异,因而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教学之初,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交互式课件中,可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在资料库中应包含与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信息化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还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充分交流,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在信息时代,各种网络信息已取代教师成为知识的主要源泉,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4.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想像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像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
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并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知识重新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开放的课程系统,此外还需要建立多元化、多角度的考评系统,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晓,浅谈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2] 杨润强,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0).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徐雷1,张莉2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沈阳市金融学校,辽宁 沈阳 110031)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信息化教学,不仅要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更要从观念、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走进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育特征
国家教育部曾多次强调,信息化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信息化教学以及相应的教学新模式,离开了信息化教学,教育创新就没有载体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管理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从而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表现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更从观念、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它是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理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化教学模式结构是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所构成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来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的链接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源丰富,有利于创设情境。
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分层次交互,有利于因材施教。
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的交互给学生提供了分层次学习的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与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逐步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了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因材施教。
3.个性化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
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是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多形式互助,有利于协同合作。
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很有好处,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育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它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我们按教育形式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分类,并概括了各类模式的关键特征。
1.个别授导类,具有针对性。
典型模式包括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教学测试、智能辅导。
教育特征:计算机作为智能导师直接与学生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内容特定,形式灵活,实现个别化教学。
2.情景模拟类,具有趣味性。
典型模式包括教学模拟、教学游戏、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
教育特征: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为学生构造仿真模拟的体验情境,可操纵,可建构,可竞争,寓教于乐。
3.调查研究类,具有主导性。
典型模式包括案例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
教育特征:计算机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检索工具,帮助学生分析和决策。4.课堂授导类,具有直观性。
典型模式包括情景化学习、计算机支持讲授、电子讲稿、问题解决。
教育特征:计算机作为教具及助教,创设实际情境,进行信息播送、收集与处理。5.远程授导类,具有开放性。
典型模式包括虚拟教室,包括实时授递、异步学习、作业传送、小组讨论等。教育特征: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工具,利用实时通讯功能和异步通讯功能构造学习环境,实现教学活动。
6.合作学习类,具有交互性。
典型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协同实验室、虚拟学伴、虚拟学社。
教育特征:计算机与网络作为虚拟社会,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的交互和协作,是对真实与虚拟的集成。
7.学习工具类,具有辅助性。
典型模式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解题计算工具。教育特征:计算机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保存信息和处理信息,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
8.集成系统类,具有综合性。
典型模式包括集成学习环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集成教育系统。
教育特征:把授递、情境、信息资源、工具、教学、管理等功能综合在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系统中。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望
教学模式是教育系统的文化敏感因素,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只要是真正有效的,还是比较容易被教育者所接受的。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正面临着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走进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已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已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Internet和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起来,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并使其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如虎添翼,蒸蒸日上。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网络课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商们的不断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教学会有一个新的飞跃,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徐雷(1970-),男,辽宁锦州人,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张莉(197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市金融学校商贸系副主任,讲师。
第三篇:探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案例设计
探究范围:人物形象、人物态度 探究过程:
一、人物形象的变化 范进身份的变化„„
前:书生 下人 后:举人 老爷 范进地位的变化„„
前:被统治者、被剥削者 后:统治者、剥削者 范进家境的变化„„
前:穷、老母快要饿死 后:富、送老爹六两银子 范进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
前:恭敬、岳父 后:倨傲 老爹
二、人物态度的变化
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
前:现世宝 癞虾蟆 后:贤婿老爷 文曲星 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
前: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后:品貌好 体面相貌 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评价的变化„„
前:无才 文章不好 后:才学高 胡屠户祝贺范进礼物的变化„„
前:一幅大肠 一瓶酒 后: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
前:横披 腆 骂 啐 后:手颤 不敢打第二下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变” „„ 前:不屑一顾 毫无往来
后:叙“世好” 送赠银、房子 竭力讨好 巴结拉拢 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速变” „„ 前:无人过问
后:殷勤送礼(鸡蛋、白酒、斗米、鸡)奔走效劳
三、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引发他自己及身边各色人等态度的巨大变化?分析作者刻画各种人前后变化的意图,在“变化”中探究隐含着的内涵。
示例:1.探究原因:范进人物形象变化的原因是自己中举了,意味着自己有权有势了,由被压迫被统治阶级变成了压迫者统治者,其他人物的态度变化也因此而起。
2.归纳人物形象的共同点: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贪婪自私、巴结逢迎、腐化堕落„„ 3.主旨鉴赏:通过范进的典型形象及其他各色人等的形象刻画,让学生客观的、全面的、合理的认识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世态炎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鞭挞、嘲讽、同情等等的思想感情。
4.自由评点:让学生立足作品,然后走出作品,最终高于作品,在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端正态度,立足现实,学有所成,做一个现代的中学生。
四、师生互动开放性小结:
示例:可让学生从影响深刻的方面进行。
五、学法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从人物形象变化和人物态度变化入手学习小说的这种方法。
第四篇:探究教学设计
化学探究实验课教学设计
课题 化肥的简易鉴别 王常中学 黄桂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氮肥、钾肥和磷肥的简易鉴别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和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常见化肥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通过探究实验,使同学们了解区分它们的方法。
难点: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五、教具准备
仪器:试管、药匙、擦拭纸、研钵、滴管
药品: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
熟石灰、蒸馏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家去年种地,买的化肥氯化铵、过磷酸钙、硫酸钾都有剩余,但又都剩得不多,就单例放在了几个塑料袋里,结果后来再想用时,却记不清分别是什么肥料了,你能帮他分出来吗?学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可以帮小明的忙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化肥的简易鉴别探究之旅吧!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探究初步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磷肥,钾肥的状态、颜色、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展示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各化肥样品,让同学们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演示在水中的溶解性。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三种化肥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实战演练:【实验一】仍提供以上六种化肥:分别标号为1、2、3、4、5、6.请同学们按分组合作完成以下实验:(1)通过观察六种物质的状态、颜色,先鉴别出两种物质,(2)再闻气味鉴别出一种。
实验完后,学生汇报结果。
【提问】剩下的化肥我们再怎么鉴别呢?学生思考,教师提示: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即铵盐可以与碱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请同学们按课本内容继续探究。【实验二】取剩余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判断是什么化肥。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
实验完后,学生汇报结果。师生再一起归纳氮肥、磷肥、钾肥的鉴别方法,可以先学生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
板书:化肥的鉴别方法:
一、看状态;
二、看颜色;三闻气味;
四、看溶解性;
五、加熟石灰研磨。
【提问】剩余的两种钾肥再怎么鉴别呢?
二、探究钾肥中硫酸钾和氯化钾的鉴别方法 【启发学生】利用复分解反应,选用何种试剂? 讲解:选用硝酸钡溶液或氯化钡溶液
【实验】往硫酸钾和氯化钾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说出结果。
【提问】氮肥种类很多,如何一一鉴别出来?
三、探究氮肥: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尿素的鉴别方法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学生再看课本氮肥的鉴别流程图。验证自己的方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帮小明鉴别硝酸铵、过磷酸钙和硫酸钾三种化肥。
2、小明能否将草木灰与硝酸铵一起上到地里?
(四)总结反思
学完今天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如何简易鉴别化肥,同学们应当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化学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就科学施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设计
最近,在网上找了一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知识,依个人的理解对其整理了一下,现传给大家供参考,有问题之处多谅解并欢迎指正。石强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
第二,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
第三,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可操作性好: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3、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合理、恰当、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教师要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项目活动。
4、怎样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任务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源,提出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的设计、收集和利用;新型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及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不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以学为中心,倡导三种新型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信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目前各地探索试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使同化和顺应发生困难。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关注一个中心,两个方面。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两个方面中,一个方面是强调对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从学科知识、教学任务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角度来设计 “问题”或“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以讲解、探究、讨论、协商、协作与反思等方式展开;另外一个方面是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实现它们与学习过程的柔性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网络及其它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给学生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建议等,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