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导语:以下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借鉴浏览!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文言文教学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与好友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后写下的佳作,描写了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抒发了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同学们经过了两年多的文言文学习后,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主题能力还不够,好在学生和老师较为熟悉,能很好的进行互动.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赏析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
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使用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投放本节课的讲课思路,及重点问题和练习题,节省时间,丰富课堂,加大容量。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一、导入
时近中秋,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怀人的诗句
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浓厚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幸福了多少游子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投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有关作者
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讨论所了解的关于苏轼的故事或传说.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三、整体感知.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⑴月色入户
窗户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2、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投放练习题
四、精读课文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赏析一下。适当指导学生诵读技巧。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5、补充说明文章的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1、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明确:、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问题投放
五、拓展延伸.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精彩的瞬间。
学生用3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6、7分钟以后,小组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六、背诵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赏了美文,观了美景,体会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深情诵读,再次感受作者的别样情怀。
诵读课文
七、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翻译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次交横,盖竹薄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耳两人者耳
七、教学特色200字左右
1、采取“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在了解作者环节,学生讨论苏轼的故事和传说,补充了教师幻灯片资料的不足,也体现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2、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在第四环节的设计,就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作用,通过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和同学们讨论集思广益,同学们在问题中学,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进而对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赏析水平.
第二篇:信息化教学设计
最近,在网上找了一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知识,依个人的理解对其整理了一下,现传给大家供参考,有问题之处多谅解并欢迎指正。石强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
第二,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
第三,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可操作性好: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3、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合理、恰当、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教师要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项目活动。
4、怎样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任务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源,提出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的设计、收集和利用;新型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及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不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以学为中心,倡导三种新型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信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目前各地探索试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使同化和顺应发生困难。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关注一个中心,两个方面。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两个方面中,一个方面是强调对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从学科知识、教学任务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角度来设计 “问题”或“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以讲解、探究、讨论、协商、协作与反思等方式展开;另外一个方面是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实现它们与学习过程的柔性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网络及其它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给学生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建议等,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 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特征
关键要素 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
教学策略 教师导向 学生探索 讲授方式 说教性的讲授 交互性指导
学习内容 单学科的独立模块 带逼真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
作业方式 个体作业 协同作业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知识施与者 教师作为帮促者 分组方式 同质分组(按能力)异质分组
评估方式 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的评估 基于绩效的评估 基本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开发模式 编辑本段开发模式 教学目标分析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可以包括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潜在的学习结果。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习问题与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信息化学习就是要通过解决具体情景中的真实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标。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learning context),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由于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是一种支撑作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在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支持的程度如何。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形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主要由教学情景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
(1)教学设计方案;(2)多媒体教学课件;(3)学生作品规范/范例;(4)学习参考资源;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第四篇: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芝角中心小学
苏淑芳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正确读写3个生字。2、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点,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明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与责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萌发科学探究精神。
5、对地球产生强烈的感激、热爱之情,知道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要爱护地球,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点,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认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与责任,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难点】
地球美丽壮观而又渺小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不够,因而不易理解;尤其是说地球像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学生更是很难体验;“生态平衡”、“生态灾难”等科学术语,亦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从电视上、书本上,有条件的可到网上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滥伐森林”投影片和“读一读”录音、备有课文朗读、地球美丽、地球渺小、地球易碎、保护地球等内容的课件。
【教学理念】
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借助卫星资源优势,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帮助学生体会地球的特点,明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采取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读助悟、以悟促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
1、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生灵,并且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
2、对,她就是地球。让我们一起跟她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
3、在茫茫的宇宙海洋里,有几个地球?所以,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太珍贵了,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问候她吧!(再读课题)
4、地球母亲非常高兴,正在欢迎我们呢!今天,我们就以一颗感恩的心走进地球。(播放课件封页,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观看相关图片。
2、听完之后,请同学们想想: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三、细读课文,探究地球特点及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读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一)感悟地球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内容体会到地球的可爱?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同学们,我国的神舟飞船在太空遨游时,拍摄了我们美丽家园的很多照片,老师有幸从杨利伟叔叔那儿弄到几张,你们想看吗?
2、播放课件:美丽壮观、晶莹透亮、裹着水蓝色“纱衣”的地球图片。
①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喜欢吗?请用自己的话,夸夸我们的地球。
②谁能根据课件中所观察到的图片,具体说说地球如何漂亮?着重从“晶莹透亮、裹着水蓝色‘纱衣’”来体会地球的美丽。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自然段,将地球的美丽读出来。
④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吧!齐读描写地球美丽的部分。
3、地球的美丽仅仅在于她的外表美吗?你还从文章哪些段落看出她的内在美?
①读3、4自然段中有关的语句,理解“无私”“慷慨”,说说你从中体会到地球母亲的什么品质?
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读3、4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4、导读:理解了课文意思之后,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谁再读这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说说为什么用这种感情去读; 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这句话。)
(二)体会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
导语: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她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可她又是渺小的、容易破碎的,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潜心读课文,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写在书上。
1、了解地球的渺小。
①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课件出示有关文字,提醒学生注意红色标记的字最能体现地球渺小,应重读。)
②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后,播放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一叶扁舟”体会到地球的渺小。
③课件出示说明方法及运用说明方法作用的比较题,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其作用。
2、明白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地球容易破碎。
①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你从这几个数字:“几百万年、几亿年、二三百年”中感悟到什么?
②谁来说说可再生资源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文字让学生朗读。)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谈。
③过渡语:是呀,人类为了眼前的发展,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乱挖乱采、过度开发,把我们的地球母亲摧残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她向我们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老师收集了有关的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
④展示人类毁坏资源、破坏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⑤看完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之后,此刻你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第4自然段。
⑥同学们,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在哭泣,你想说点什么吗?此时你又将怎么样读这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课件出示这句话)
(三)领悟地球的唯一性及环保的重要性
1、展开小小辩论会。
同学们,我们的宇宙飞船已经遨游了太空,假如地球上不能居住了,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同学间相互讨论,说出理由。
2、激情呼唤。
是呀!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可敬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的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①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看到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的灾难,你会想到什么标语呢?想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课件出示相关标语让学生齐读,展示全国各地保护地球的宣传图像以及保护地球的策略供学生观看参考。)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问题:地球还面临着什么危害? 组织学生根据课件拓展资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积极探讨解决地球危害的办法。
2、课件出示配乐朗读《每天,我们的地球有„„》,学生听完之后,引导学生说说感受并将感受送入对诗歌的朗诵中。
3、组织学生畅谈学文后的感想,让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总结升华: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五、反馈练习,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练一练,让学生口头作答。
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和蔼可亲(ái ǎi)
毁灭(huǐ fěi)
薄薄的(báo bó)
② 在()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地球适合人类生存,()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③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张桌子长1.6米,宽1.2米,高1米,真够气派的。
●中午的太阳宛如一个装菜的盘子。
2、出示“查一查”,让学生自主选择:
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环境,看看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可以拟出几条环保标语,可以写一封建议书向有关部门反映,有条件的也可以制作环保网页,发出环保倡议,发送到网上去。!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教材所在的本组教材是围绕“壮丽的祖国河山”这个专题编写的,从导语到课文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描绘了北国各个季节的不同景色,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总结出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于上个单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过程中,对于学习此种类形的课文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再学起来就不会那么陌生了。而且,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小兴安岭的资料搜集对于学生理解其特点有一定帮助。课文的景色描写非常有特色,语句也很优美,相信学生学习起来一定会非常愉快和投入.学生在上一单元已经学习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把课文读通,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再加上课文里对小兴安岭美丽景色的描写,更能使学生理解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三、教学目标
1、“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感受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特有的美;
3、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本节课最大的难点在于利用高效的教学方式解决孩子对课文四季的鉴赏感知,如果采用读、说、谈的单调方式,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单一。于是我在这节课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的特点,以环境教学方式为主体,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在明确目标环节中,我创设情境,课件出示通知:“为了加强旅游业,林业管理局决定招收一批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吗?”激起孩子探究愿望。
其次,在“闯关第三关”时,体会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茂盛时,先让孩子看一看课件。再从句子中找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再如:“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太阳的光会像利剑。这时,课件出示阳光穿过树林的图片,结合图片,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最后,在“闯每一关”时,我设计了“说、划”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尊重了学生的写作个性,在“闯关结束”还让学生自己统计闯关人数,评价“导游”竞聘的表现,使学生学习信心倍增,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攻克了本课教学难点。
五、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的情感熏陶来自于学生对小兴安岭四季美的鉴赏,通过鉴赏作者语言美,课文的插图美,鉴赏出小兴安岭物美,更要鉴赏出人美,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因此,我在设计中紧扣语文教学中“读” 的有力条件,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图片,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回味,进而达到美读的效果。如: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品味。
如:开火车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师生共同读,引读,交流读等,充分给孩子读的时间,让孩子“在读百遍之中,体会课文的美”。
再如:读中体味之后通过美读表现学生的内心的感悟。“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在评价中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尊重孩子的个体感受,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师生情感共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