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教学设计修改(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1 21: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的教学设计修改(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的教学设计修改(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最后的教学设计修改(xiexiebang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初步感受作者借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并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教师借用课前播放地震的情景,引导出今天继续学习的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研读文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引导学生谈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自然引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也没有人来阻挡他。” 朗读体会,学生发言,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随机点拨。1.研读“时间长”和“父亲累”

(1)体会“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时间的表达方法上是逐渐增加,来达到很漫长的效果的。

(2)感受“父亲累”: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3)感情朗读。

(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1)了解内容: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2)扩展理解。

作者在写其他父母的举动和阿曼达的父亲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可学习这样的写作手法。(3)深究原因:后来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4)体会情感。

没人来帮助他,没人来阻挡他,更没人能理解他,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苦闷呢?谁能读出来。3.研读“可怕的样子”。

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分析外貌:“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2)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

(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你又会怎么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这样痛苦地挣扎,你又会怎样读这几句话呢?)4.总结提升。(1)自由讨论:

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2)引导理解: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3)总结升华。

(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老师把描绘这位父亲的话稍加修改成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这位伟大父亲的真实写照,让我们来一起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三、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引导学生交流: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和感动,并说说你的想法。

1.想象画面,感受“顽强”。(1)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2)细读推论: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3)想象艰难:大家认为阿曼达的同学害怕了,那我们讨论一下:阿曼达害怕过吗?让我们再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4)想象写话:在漆黑的废墟底下,如果你是7岁的阿曼达,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同学说些什么?请写下来。(5)师生对读。

(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小男孩的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感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把奇迹出现的一幕呈现给大家。)

2.感情朗读,感受“无私”。

(1)语言渲染:(同学们,他们刚刚经历了38小时,不,几乎是39小时的生离死别呀!现在,儿子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掌了,儿子一定也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的,因为,他盼得最急,等得最切。可是„„)

(2)加深体会:请倾注你的真情,对阿曼达说句话。

四、品味感悟,升华情感

1. 品味结尾。

(让我们深情地朗读结尾,回味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2. 拓展延伸。

(这对父子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是因为——爱。因为这样一种亲人之间的爱,使他们变得伟大、勇敢、变得无私、高尚。在我们的身边也很多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例,就在今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也有一位伟大的父亲像阿曼达的父亲一样在废墟中用自己的双手挖掘出了自己的女儿。)

3. 升华情感。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父爱母爱。

(让我们把这些感人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这

——地震中的父与子。

永远记住: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第二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修改

2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一、谈战象揭课题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没有)好的,那我们一起轻轻地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

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那么这群战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师:是呀,就是这样一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寇、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埋葬他们尸体的时候,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战象,它叫嘎羧,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我们一起来读课题。我再读一遍。

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121页。(板书)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师:这篇课文比较长,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在临死之前主要做了哪些事? 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很好,用自己的坐姿告诉了老师。课前我们都预习过课文,课文中的词语你都解决了吗? 生:读(课件出示)

日寇、浴血搏杀、焦躁、泣不成声、横遭不幸、焦躁不安、威风凛凛、悠哉游哉、炯炯有神。

师:这些词语中有你不理解的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生:

师:是的,工具书是我们的好朋友,联系上下文也是我们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2、师:嘎羧在临死之前主要做了哪些事情?谁能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概括一下?指名说并板书:

嘎所年老(英雄暮年)

披挂象鞍(重披战甲)5---11

重回战场(凭吊战场)12---16

抓事件

庄严归去

17---23

总结: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就是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临死之前(披挂 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这么几件事情。我们在阅读这种篇幅较长 的文章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抓主要事件(板书:抓事件)的方法,快速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一)披挂象鞍

1、师:这是一篇动物小说,它的作者沈石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谁 自告奋勇地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

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

——沈石溪 师:那么课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它的情感的呢?首先我们来看披挂象鞍这一部分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9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出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并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师:交流反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 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师:恩,你真是好眼力,找到了这一部分中最感人的一句。其他同学也找到这 一句的请举手。哇,有那么多呀!看来大家都是“英雄所见略同呀!”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把他圈出来。指名交流:你觉得是哪个词语? 生1“泪光闪闪”

你关注了嘎羧的神态,请把你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我注意到了他把它泪光闪闪这个词读得特别好。生2:“久别重逢”

师:它们是多久没见面的老朋友了? 生:(二十六年)

师:对,分别很久,再次见面,就叫做“久别重逢”。生4:“摩挲”

师:你关注了嘎羧的动作。而且是“久久地摩挲着”,应该怎么读。生4:“呼呼地吹”。

师:为什么嘎羧见到象鞍会如此激动?

生:是因为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

师:他联系到课文的后面,非常好!我们一起来默读一下。嘎羧见到象鞍上的弹洞,斑斑血迹,闻着上面的血液和硝烟的气味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

师:是啊,象鞍上有着它辉煌的过去,有着它出生入死的经历,所以他看到象鞍是如此的激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师:(课件出示)同学们,作者正是这样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把嘎羧内心情感刻画下来,我们也正是这样圈划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就读懂了嘎羧的心,体会到了它内心的情感。这就是品细节的方法。(板书:品细节)

(二)重回战场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自学重回战场这部分的细节描写,请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自学提示: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用“——”划下来。

2、圈出描写嘎羧动作或神态的词语,体会它内心的想法,批注在旁边。师:批注好的,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大声说出你的体会。

交流反馈:好,经过刚才静静地批注,热烈的讨论,大家一定有一些品细节的感觉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生:读找到的句子。(课件出示)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 ──口欧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师:谈谈你们的体会

生1:“吼叫”——嘎羧似乎在呼喊着战友们的灵魂,诉说着自己对战友们的深深怀念之情。

师:评价:你似乎已经读懂了嘎羧的心!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2:“亲了又亲”——那块龟形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许是战友们牺牲的地方,他太怀念过去的往事了,所以亲了又亲。

师评价:你能抓住亲了又亲展开想象,非常棒!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3:“久久凝望”——嘎羧一定是想起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全班读

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子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在这久久凝望中,嘎羧的思绪不断地往前往往前„„26年前浴血搏杀的战又一幕幕地在它的脑海中盘旋。小练笔:

同学们,嘎羧伫立打洛江畔,它久久地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想起当年和战友一起浴血搏杀的场景,请你展开想象,写下来。

师:此时的嘎羧,内心涌动着战斗的激情,就象发起冲锋的战士一样,焕发了青春的英姿,你看(女生读)

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嗄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也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的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少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的黄瓜。,就是这样一头老象,重回战场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请男同学读)

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到你再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而此时的嗄羧,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生1:是一头仿佛年青的战象。„„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嘎羧最后的生命历程。

一日做士兵,终身为战士,嘎羧26年后忘不了它的象鞍,请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课件1描写象鞍的句子),抽生读。

师:26年了,它也忘不了它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请你读。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动物,其实实质上是在写它内心的情感,难怪作者这样说。(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沈石溪)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事件,品细节,感受到了嘎羧像人一样的情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最后一头战象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教学设计修改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战争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内战的起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概括归纳信息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3)通过学习对林肯作出评价,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北方战胜南方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先进的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制度;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通过战争中林肯和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与否的根本原因,个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正确评价林肯,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和战争的性质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2、师生互动,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的美国总统是谁?大家知道哪些美国总统呢?

出示美国总统山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美国历史上的哪几位总统吗?

师:这四位总统分别是华盛顿、杰佛逊、林肯、罗斯福。其中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他被列夫托尔斯泰评价为“音乐中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耶稣”,为什么对林肯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学完今天的内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美国南北战争,历史上又叫做“美国内战”。出示课题。〔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主学习

利用学案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学案。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小组汇报成果,展台展示各组最优秀学案,进行评比。环节二:深入探究

第四篇:教学设计修改(推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及相关练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一个框架式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为学生准备一张底为6 cm、高为4 cm的平行四边形纸张。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播放运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火箭成功发射的录像。

2.师: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拼出了这个火箭的平面图形!

3.(课件出示拼成的图形)提问:你怎样能知道这个火箭图形的面积?

反馈重点:①数方格;②转化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4.(出示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关于平行四边形,大家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设计意图】转化的思想是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指导思想,通过计算火箭模型的面积,让学生意识到不仅可以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图形的大小,还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熟悉的图形进行大小比较,既富有趣味性,又能为新知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学

(一)合理猜想

1.确实,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会怎么计算?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数方格的方法。

预设2:底边乘高。预设3:领边相乘。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猜想?理由是什么?

3.反馈想法。

预设1: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邻边。把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就可以变成长方形。

预设2:用底边乘高来计算。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计算面积。

(二)验证猜想

同学们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方法更合理呢?

1.底边乘高的想法

(1)数格子验证

教师:这里的一些不是整格的怎么数?

学生:可以通过拼一拼,变成整格的再数。学生:每个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算。

教师:拼一拼后,就变成了什么形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所以面积是多少?

(2)剪拼验证

教师:谁来展示你是如何进行剪接的?

学生:沿高剪下,补到另一边,拼成长方形。

教师:拼成的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长6 cm,宽4 cm)

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 cm2)。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数格子、剪拼等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在操作反馈中,让他们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思考,对于知识的获取是很有益处的。

(三)公式推导

教师:仔细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中的哪两部分?

学生: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教师: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

教师:如果我们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S=ah来表示。

(四)回顾总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相同点之后,沟通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邻边相乘的想法

教师:就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拉”的方法。(出示教具)请看,我们再次慢慢地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仔细观察拉动前后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边的长短没变,高和面积变了。

教师追问:周长变了吗?面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能在图上更直观地表示出来吗?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这种拉的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是的,在拉动前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不相等。用底乘邻边算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是拉动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所以用拉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正确的。

【设计意图】利用教具进行操作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自觉修正自己的想法。

三、拓展导学

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4 cm,高是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

1.引导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2.请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

3.教师: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出多少个?(无数个)它们的面积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4.教师小结:是的,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剪拼之后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4 cm,宽3 cm 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由此,可以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

5.思考: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已知条件求面积”到“根据条件画图形”,让学生在画图反馈的过程中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导学反馈

1.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1)请学生计算,并进行订正。

(2)反馈小结:在计算时,可以先写出面积公式,再进行计算。

2.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1)请学生计算,并进行反馈。

(2)反馈侧重:最后一小题引导学生注意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补充练习。

【设计意图】教材本身就提供了多层次的练习,教师在这里进行合理选择,通过基础题、变化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所需要的条件,巩固所学的知识。

3、总结提示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总结:我们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种转化的思想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很重要。【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通过回忆帮学生把本节课得到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也利用转化的思想对图形的面积进行自主探索。

第五篇:教学设计修改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创新整合点:

本课的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了其形象、直观、生动、容量大、操作方便、视听效果好等特点,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播、反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成就了学生课外自学......信息技术成为了语文课堂中提高效率的催化剂,是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的一个片段, 选自《儒林外史》,这个节选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油灯里燃着两茎灯草,于是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紧紧抓住严监生神态和动作上的细微变化,抓住那经典的“两根指头”,采用艺术化的白描手法,把严监生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守财奴形象。那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充分展示了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功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强,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在理解人物性格和学习写作方法上较弱;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上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古代白话文的情味,掌握阅读此类文本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比较、品味等手段走进文本,体会严监生的形象,感受严监生的心理变化以及他的性格特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运用,致力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感悟形式上得到和谐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严监生活灵活现的吝啬形象,激发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嘎子和胖墩摔跤》的精彩片段。这节课一起走进《临死前的严监生》。齐读课题,轻声的临死前。二.走进名著,解读课题;

齐读课题,轻声的临死前。师:监字可以这样读: jiān(监考)(监督)监: jiàn(监生)知道“监生”吗?。介绍“监生”的含义。

严监生这个形象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 《儒林外史》,(出示《儒林外史》书本的封面)儒林,就是众多的读书人。

1、相机介绍名著、作家及其主要内容;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

3、严监生是个穷人?结合课文回答(老爷。请来郎中,吩咐银子)

4、出示原著片段。(家财万贯、富可敌国)

师:这样一个大富翁就快要去世了,你觉得他临死前应该是怎样的?(生谈自己的猜想)那严监生死之前是不是也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与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和用语习惯方面有所不同,读起来会比较拗口,请同学们先去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注意把词语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抽生读词语;检查对词语的理解,讲不懂的词语提出来,弄明白的同学帮帮他。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抽生答并齐读。四.品读文本,走进人物;

(1)感知病重

课文中有一个句子直接、生动的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下来。

抽生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读过句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病得很重)

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病得很重呢?生结合相关句子发表看法。严监生此时病得如此严重,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抽生感情朗读。生活中,你积累了哪些形容病重的词语? 师出示:

病入膏肓 奄奄一息 无药可救 危在旦夕 半死不活 行将就木 气若游丝 命悬一线 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记录在课题旁边。(2)体会吝啬

就是这样一个奄奄一息、气若游丝的严监生在即将离世之际,还颤颤巍巍地从被单里伸出两个手指头,他到底想要告诉诸亲六眷些什么呢?这引发了众人好一番猜测!

1、他们是怎么猜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2、师问:都有哪些人猜测了?他们猜对了没有?严监生是什么反应?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3、从严监生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猜对。

4、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作者突出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细节呢?(动作、神态)

5、其中有两个动作极为经典,那就是:摇头、指。

6、在诸亲六眷的一次次猜测之后,严监生的这两个动作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而大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变化,将这两个动作写得极为生动、传神、富有变化,你发现了吗?

7、人的动作神态都是受心灵的支配,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严监生怎样的心情呢?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并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相关句子。

(失望——急切——绝望)

8、我做了个实验,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看过这本书的人,我问了好几个人,没有一个人能猜得到答案。为什么这个答案这么难猜?(是啊,按照这个情节要担心2茎灯草,让我们感觉这个人应该是很寒酸的。所以一个强烈的反差,就像那位女同学所说的,真是太吝啬了。因为这个结局太意外了。)

9、同类材料阅读

师:有悬念,有意外,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严监生是这样的一个人。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古今中外,写吝啬鬼的文章多了,很多人也都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位国外的作家的描写。

师:契科夫的《醋栗》里面的两个片段。我读给大家听:从前我们城里有个垂危的商人。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端来这碟蜜是为了干什么呢?而且这个答案很意外。而且这个意外的答案体现出他是一个吝啬的人。再看第二个片段:有一回我正在一个火车站检查牲口,正巧有个马贩子摔到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汨汨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是他老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着急……干嘛要找回他的腿呢,答案是很意外的,而这个意外的答案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吝啬鬼。考虑一分钟,请大家猜测。

(生思考)

好,我请同学来猜一猜。第一个,端来一碟蜜是为了为什么呢?

比较常规,虽然合情合理。

第二个,已经伤成这个样子了,还要找回她的腿,为什么?

有些艺术不能模仿,是来欣赏的。因为有些东西是学也学不会的。我们来欣赏契科夫的这两个情节的设置,看看他怎么留悬念,怎么给我们个意外的结局。(师出示完整片段)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把他所有的钱钞和彩票就着蜜一股脑儿吃到肚子里,让谁也得不着。再看第二个:他老是着急;原来那条压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深怕那点钱丢了。哪位同学也猜对了,给她点掌声。

(生鼓掌)师:你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和这两个片段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跟我读:

(生跟读)

师:但是,这是表现吝啬鬼的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细节,就像凤辣子里面的语音、动作、神态。下面请大家欣赏另外一段描写吝啬鬼的,他是用语言来描写的。

师读:可是,没多一会儿,后面花园里传来阿巴贡捉贼的喊叫声:"捉贼!抓凶手啊!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了,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我求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是不是吝啬鬼?这段话不是白听的。请大家拿起笔,当这个情节发生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严监生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请你将心比心,把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你甚至可以像这位作家一样,稍微夸张一点。联系上下文,以严监生的口气、心理活动来写。

(生写,师巡回。)

师:我们来欣赏几位,严监生在这样的关节点,心里会想什么?

10、有了这些角色的体验,相信我们再读这些句子,一定更加贴近严监生的内心了,一起试试吧!(齐读)

11、师小结:虽然这三位的猜测都符合人之常情,可却不合严监生的心思,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请默读最后一部分,揭晓答案——两茎灯草!这结果太出人意料了!

12、此时,你想说什么?以“严监生啊严监生,你真是一个()的人,()”开头,说出你的内心感受。(生自由发言,师板书:吝啬 爱财如命)

师: 哎,为区区两茎灯草咽不了气!两茎灯草对他这个大富翁而言又算得了什么呢!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在严监生的眼里,这灯草比亲人更重要!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大跌眼镜、啼笑皆非!简直难以置信!作者采用了这种极尽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严监生的吝啬,这就是讽刺!这就是本文乃至整本名著的写作风格!也正是这高超的讽刺艺术,使《儒林外史》成为了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作品。

五、同学们,小说中的严监生为了给犯事的哥哥拉关系,花费大量银子,安葬大老婆也用了很多钱,就这样一个吝啬鬼怎么舍得呢?严监生又有着怎样复杂的人格呢?请继续走进名著《儒林外史》。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亲人?

奄奄一息 银子? 吝啬、爱财如命

两个指头 舅爷?(讽刺)

灯草!

下载最后的教学设计修改(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的教学设计修改(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辖权异议(最后修改) 范文

    答辩状 答 辩 人: 宜宾海斯特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冯涛职务:董事长 住所地:宜宾市南广盐坪坝 被答辩人:沈阳新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孟宪辉职务:公司经理 住所地:......

    主持词最后修改5篇

    年终总结表彰会主持词李冰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2011年年终总结表彰会”,旨在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号召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创先争优。参加今天大会的有:镇机关全体干部、各村......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案 景泰三中田种霞 【教学目标】 1. 从整体入手,再回到局部,最后回到整体的认识过程。 2. 文章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3. 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提示: 1. 熟读文章,处理字词。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 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3. 试着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 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