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从感受高原环境出发,把体会高原生活环境的残酷作为学习的基点,组织学生的阅读,利于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提高阅读的质量。体会到这株高原柳的高贵。作者对这株柳的感情是“无限崇敬”,感受到高原柳值得崇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课前先学: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五、作业: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形状 枝干 叶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反思
2.《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案
3.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
4.《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5.《青海高原一株柳》同步练习题
6.青海高原一株柳300字作文
7.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
8.《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
第二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
张茜
课前交流
向台下老师问好
师:你初读课题可能会有你的感受和认识。
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给你的印象,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生存的环境。上节课我们强调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你记住了,是的,这是一株神奇的柳。这节课我们走进文中,从外形特点和神奇走近这株柳,读一读第五小节,哪些词值得你关注,你懂得了什么,自由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课文,仍是一起读。
师打断:孩子们你们心很齐,但强调一下各人读各人的。
学生读课文,仍有部分齐读。
师打断:哪些词引起你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百十余平方米。
师,相当两间教室呢,想一想怎么读出来。
生再读。
师,还关注到什么词
生撑立。
绿感到这棵树长得很茂密,师:我也关注到一个词:巍巍然,(板书)你怎么样读这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词带来的形象呢
生读。
师,我感受到巍然,但还差那么一点儿,你再来读。
又一生读。师:读得真好,立刻就有一种巍巍然。几笔就勾勒出这株巍巍然的柳树,想象这株柳树,再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如果再慢一些会更好。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连篇呢,想一想作者都想了什么?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在作者想象中,这株柳树生存得容易吗,那些词语感受到作者说它生存得艰辛。67节画下来。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选择一处作重点批注。
批注内容不要长,简单几个字,能表达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读书心得。
生:复苏,感受到艰辛。
一茬一茬,而它又生存了下来。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从这个句子感受它顽强的精神。
师:张老师的巡视中,许多同学关注了第7小节,言简而意丰。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读第七小节。
师:好的,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话,好好读一读,从句子与句子联系上或内容上你能有什么发现?小声读。
生默读。
师:有发现吗?只有一生举手。被我问愣了,张老师提醒下,第四句话又在写什么?发现了吗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
生生存不容易。
师可是这一小节都写了不容易。
生它经历的不容易,师:就是具体环境下的不容易,第三句话呢 生:总结了起死回生。
师:最后一句话呢,生:它的精神。
师:升华了。通过你们读书和思考。真了不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
师:你懂得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我来读一读。我读会有变化,注意我的变化。仔细变化。师读。听出来了吗?
生:经历的地方,高原加重,最后又读慢了。
师:感受到不易,高原环境的恐怖。怎样读?
生读文。
师:我听出来了一点点。我感受到高原的恶劣,但柳树的不易弱了一些。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第三句话怎么读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浓缩在这一句话中。
师:层层递进的句式。我想把我的感受也读给大家听一听。当我读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你们也来好好读一读。
生投入地齐读。
师:你们最想听谁读?谁最想读?
生读。师:难怪作者说神奇得令它——,还看板书。师复述课文。
这一实一虚,才使得这柳树丰满起来。以后写作也用这种写法。作者为什么还写家乡灞河柳呢。谁还没举过手。
生:相比较,反衬出高原柳树的不容易。
师你说作者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简介陈忠实。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
生我觉得他在写自己。我觉得与柳树有关。
师: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是因为他从这株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拿起文章,读最后一节。
今天有什么收获?读书方法、写作方法、生:我从读书方面,我明白了读书要有感情地读。要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写。
师:你们不仅读到了一株柳,还读到一种精神。
第三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穆村小学
李瑞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文中7个生字
2、通过拓展资料阅读、画面观察、想象感悟、视频观看等手段,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意思,进而认识到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
3、通过品析、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高大、茂盛、神奇。
4、借助画面,想象说话,感悟到一株柳生长过程的不易,命运的艰难,体会它的顽强精神。
5、通过助学案资料库中的“灞河”,观看视频对比感悟,想象说话,体会内心,认识到青海高原一株柳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进而感悟“生命需要顽强”的人生真谛。
6、在朗读理解中初步领悟作者想象、对比的写作方法。【学情及教法分析】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对生活于平原中的孩子来说,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是他们所不熟知的,柳树的平常与司空见惯又已成为他们意识中的惯性,如何在感悟到青海高原恶劣环境的同时,领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将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课标中指出,“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已的阅读面”,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习惯、方法,为此,本课教学中,应在学生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将“青海高原、灞河等相关拓展资料,青海高原原野、山峰、天空、高原天气、高原柳等相关画面,青海高原与灞河柳视频,《苏武牧羊》、《沃尔塔瓦河》、《春野》、《阳光总在风雨后》等音乐,风声、雷声音频”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在视听结合、画面感悟、想象说话、音乐渲染、感情朗读中,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与理解力。【教学重难点】
感悟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体会到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领悟以顽强的毅力与韧劲与人生作斗争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视频《青海高原》《灞河柳》,音乐《苏武牧羊》《春野》《沃尔塔瓦河》《阳光总在风雨后》,音频“风声”“雷声” 3.学生助学案设计 4.教学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读诗引文
(设计意图:由边塞诗的悲壮、苍凉,引出青海高原)
1、(播放《苏武牧羊》音乐,课件出示两首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两首诗,让我们伴着音乐,有感情地读一下。(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2、师:读了这两首边塞诗,你想到了哪个地方?(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说不到具体的地方,可能只会想到战场、边关等较笼统的词,这时候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某个省、市去说)
3、师:老师想到了青海高原。(板书青海高原)
二、资料拓展,观看视频,了解青海高原的环境与天气情况
(设计意图:将助学案中及学生搜集到的青海高原资料、画面感悟、情境理解、视频观察、文本语言等有机串接在一起,让学生对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及天气情况有深刻、完整的认识,让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1、师:通过我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你对青海高原有了哪些了解?(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到不利于高大植株生长这点,要相机引导,让学生阅读助学案资料库中青海高原的相关资料,并板书“不利于高大植株的生长”)
2、师:课文中是如何描写青海高原的?(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文字,课件出示)
师:现在,让我们认真地看着这段话,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片原野,这里的原野-------(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向远处看,我们看到了一座座山峰,这里的山峰-------(随机指名学生回答),抬头往上看,我们看见这里的蓝天-----,这里的白云------(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如果学生在说自已所看到的画面时,用了自已的语言,及时表扬鼓励,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巧用词语。)
3、①师:让我们走进画面看一下。
(设计意图:在画面及叙述性语言中,理解重点词的意思。通过层次递进性语言,加深学生感受。)师:(出示青海高原原野图片)
放眼望去,广阔的原野望不到边际,上面覆盖着一层青草,这就是------(出示词语,学生接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师:(出示青海高原山峰图片)
一座座山峰布满原野,上面堆满了石头,让青草无处可生,这就是------(出示词语,学生接读寸草不生、青石嶙峋)师:(出示青海高原天空图片)抬头仰望,蓝天是那样的深远,朵朵白云聚在一块,好像静止不动,这就是------(出示深邃、凝滞,学生接读)② 师:(出示青海高原原野图片)
继续往前走,依然看不到绿树红花,映入眼底的依然是-----(出示文字,学生接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师:(出示青海高原山峰图片)
这里怎会如此的荒凉呢?没有鳞次栉比的大厦,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最多的是一座座------(出示文字,学生接读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师:(出示青海高原天空图片)
这里的天空和白云与平原的如此不同,那是-----(出示文字,学生接读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③师:(课件出示文字“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继续往前走,看见的依然是------(随机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4、这是怎样的青海高原啊?(指名学生回答,板书苍凉、环境恶劣)
5、师:让我们一起坐着车走进青海高原看一下(播放《青海高原》视频,并请学生感情朗读)
6、师:除了这段文字,课文的6、7自然段还提到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哪位同学发现了?(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设计意图:认识到青海高原这四种特殊天气情况,为下面理解一株柳生长过程的不易做好铺垫)
① 师:谁来谈谈对干旱的认识(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青海干旱图片及文字)
② 师:今天的天气冷吗?是啊,寒冷的冬天来到了,我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袄,生起了炉子,可是,这样的天气在青海高原是不算冷的。(课件出示青海寒潮图片及文字)
③ 师:还记得前几天我们这下的雪吗?大吗?有多大?(指名回答,课件出示青海暴雪图片及文字)
④ 师:在青海高原,雷轰电击也是常有的事(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7、小结过渡:现在,我们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候,何止是不利于高大植株的生长,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想在这生长都是困难重重。但奇迹却在这产生,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之上,有一棵生长了许多年的高大的柳树。(板画柳树)
三、品析第3自然段,初识一株柳的高大、茂盛、神奇
(设计意图:在感悟青海高原荒芜、苍凉、环境恶劣的基础之上,品析第3自段段中的重点词语,让柳树形象印入学生心底。)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指名学生读有关文字,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文字)
2、师:自已读一下这段话,看看它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柳树有何不一样?
(学生行为预设:在说高原一株柳与自已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时,学生可能不知从何种角度去说,可指导学生运用“我们平常所见的柳树的(树干、树叶、粗细)是-------,而这株柳树它--------”这样的句式练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运用动作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事例说明,理解“百十余平方米”的概念;借助实物感悟“生铁铁锭”的“粗实坚硬”;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苍郁深沉”“锻铸”“巍巍然”等词,进而感情朗读)
3、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吧?(板书高大、茂盛、神奇)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此段)
四、想象经历的磨难,再识一株柳的顽强
(设计意图:在画面展示、音频渲染中,进行想象说话,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感悟柳树“顽强”精神)
1、师:在这样荒凉、恶劣、随时都可能发生干旱、寒冷、暴雪的青海高原之上,长成如此高大、茂盛的柳树,该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啊?作者没有亲眼见过,但他进行了猜测和想象,(板书想象),让我们也一起通过画面,想象一下。
2、①(课件出示干旱图片)师:你看,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树多么渴望得到雨水的滋润啊,我们看到它的叶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②(课件出示暴雪图,播放“风声”音频)
师:你听,刺骨的寒风刮起来了,铺天盖地的暴雪下起来了,风卷沙石,其它小树都被风连根拔起,我们看到这株柳树的身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
③(课件出示雷轰电击图,播放“雷声”音频)师:“轰隆隆”,惊雷在天空响起,闪电无情的劈向了这株柳树,我们看到它的叶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在回答仿佛看见的柳树的样子时,学生说的角度可能比较单一,此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多种角度去想象)
3、师:它经历的磨难很多很多,想象一下,它可能还经历过哪些磨难?(指名学生回答)
4、课件出示改写后文字:“它经历过无数天冷酷无情的干旱与寒冷,它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经历过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师生齐读)
5、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啊?(指名学生回答,板书顽强,百折不挠)
五、对比感悟,想象说话,体验一株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及拓展资料阅读,在对比中感悟一株柳命运的坎坷,同时通过想象说话,角色体验,认识到一株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1、师: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撑立,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灞河边的柳树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播放灞河柳视频,进行相关文字讲述:它生活在历史悠久的西安灞河旁,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争相观看,为长安之壮观。在这里,灞河边的柳树,沐浴着阳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吮吸着甜美的雨水,听着游人的赞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2、师:同是一株柳,它们生活的道路何其不同啊,高原柳的命运何其坎坷啊?可是,它抱怨了吗?它是怎样做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第一句,齐读)
师:是啊,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①(出示干旱图片)
师:当火辣辣的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它的身体,让它饥渴难忍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②(出示暴风雪图片)师:当狂风夹杂着暴雪重重地打在它身上,无情地撕扯着它的枝干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③(出示雷轰电击图片)师:当闪电无情地劈断它的枝干,让它疼痛不已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
3、(课件出示改写句子,播放音乐《春野》,师生合作读)
课件文字:即使风再狂,雪再大,闪电再无情,它都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即使高原环境再恶劣,高大植株的生命中布满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依旧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只要有一线希望,它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
4、(课件出示改写文字,播放音乐《春野》,指名学生读: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才能够熬过干旱,躲过寒冷,被冻死又-----,被劈断枝干又--------,它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它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5、师:同学们,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指名回答,板书与命运抗争)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依旧只会用“顽强”一类的词语来概括,此时,可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它的命运如此坎坷,但它都没有畏怯、没有退缩,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命运抗争”)
六、小结提升,感悟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性语言,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课文情感线索。回升感悟,领悟人生真谛,会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
1、师:初识一株柳,我们看到了它的高大、茂盛;想象一株柳,我们认识到了它的顽强、百折不挠;对比灞河柳,我们感悟到了它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它带给我们的感受何其之多啊。面对这株柳树,作者是望而生畏。(课件出示文字,齐读)面对这株柳树,你是一种什么心情?(指名学生回答)师:带着这种心情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播放音乐《沃尔塔瓦河》)
2、师:面对这株柳树,你想说些什么?
3、课文的最后,老师要送你们一首歌,一段话。(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教师朗读,出示课后作业)
第四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品味涵咏读写并举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常熟市琴湖小学潘慧红
教材简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教材。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作者陈忠实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一株有着坎坷经历,不愿屈服命运的顽强不屈的柳树,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范本。同时,文本的语言也很独特,不仅优美、耐人寻味,而且采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物喻人等一系列的写法,可以说它更是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范本。因此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涵咏,悟情悟写,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此前,学生已接触过不少状物类的文体,如《石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灰椋鸟》等,也已掌握了一般的观察叙述方法,即有顺序,抓特点。因此,我在教学第5自然段(描写柳树外形的段落)时,放手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进行交流,而把教学的重点定在学习品读感悟课文的第6、第7和第8自然段,因为“虚实结合”、“对比烘托”才是本文的最大亮点。“删繁就简三秋叶”也是长文短教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舍得放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从而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在诵读、品悟的基础上感悟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物喻人的写法,不断地丰富积累语言。
教学的重点:
紧扣文本语言,展开想象,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领会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的难点:
关注文本语言,感悟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诵读《凉州词》、《别董大》和《从军行》等
【设计意图:“诵读中华经典,提高学生素养”是我校的特色课题,为此学校编写了《相约经典》的教材,安排了每周一节的“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我想,要真正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机地渗透经典。另外,课文的第3自然段就提到了“古典边塞诗词”,课前的这一诵读可谓一举多得。】
一、复习检查,再现恶劣环境,明确学习目标。
1.伴随着悲壮苍凉之感的边塞诗词,让我们继续走进青海高原,去认识这里的一株柳树,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先来复习一组词语(课件出示),要求读出意境,读出画面。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简洁而开阔
【设计意图:以词串的形式出示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的词语,要求学生读出画面和意图,既巩固了词语的学习,又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还未下文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2.读着这一组词语,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荒凉、沧桑、苍茫„„)课文中描绘的这株柳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神奇)
3.那么,这株柳树神奇在哪?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它的神奇之处的呢?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始明确目标,课中以这两个问题为一条主线串联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走进文本,品味柳树的神奇及其写法。
㈠ 感受柳树外形之神奇
1.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棵神奇的柳树,先来读读它长什么样?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这株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
预设:
△ 这是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从两合抱粗,覆盖出百余平方米的树阴,这些具体的数字中感受到。
△ 这是一株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文中说“树干和树枝呈现生铁铁锭的色泽”,“生铁铁锭”的质地坚硬,颜色非常之深。
△ 这是一株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平时我们见到的柳树叶子是嫩绿的、青绿的,而它因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所以才会如此苍郁和深沉。
△ 这是一株给人以生命伟力的柳树,从“巍巍然”和“撑立”可以看出。
3.小结,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柳树外形的描写,学生已不陌生,不仅学过《石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广玉兰,还写过“喜爱的植物”和《秋天的树叶》。“以学定教”,放手把学习的权利让给学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4.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柳树吗?那是什么样的?(引导小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5.“婀娜多姿”和“风情万种”都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现在用来写柳树,那么突出了它的柔性之美。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一个铮铮铁汉的形象,是一种雄性美,一种阳刚之美。这一柔一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捧起书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本文写法上的一大亮点就是对比烘托,细读文本对比之处比比皆是,先从柳树姿态的对比开始感悟,相信学生的感受会越来越深,直至内化。】
㈡ 感受柳树生长之神奇。
1.柳树的神奇还体现在哪呢?快速浏览课文第6和第7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柳树的?(生长过程)
2.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的第6和第7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句子、词语,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味。接下去的时间就请大家细细读读课文,围绕“神奇”,划出相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3.学生交流。
预设:
△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补充材料:在青海高原上,有时一连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持续的干旱会摧毁生长在这里的所有生物。交流感悟“奇迹般”。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补充材料:在青海高原上有时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几十度,这里是生命的禁区。交流感悟“不可思议的奇迹”。
小结: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这株柳树不仅熬过了持续的干旱和躲过了严酷的寒冷,可以说是众死独生,这不能不说这是棵“神奇的柳树”。齐读以上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第6节的教学,抓住了“奇迹”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品味,完全摆脱了零碎的句子理解,融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理解于反复的诵读之中,融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于反复的诵读之中。】
△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从三个“多少”,感悟到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经历了千辛万苦„„;从两个“又”感受到了它的顽强不屈。
播放“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的录音,引导学生想象柳树是如何与恶劣地
环境抗争着。
△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感悟柳树的艰苦卓绝以及顽强不屈。
小结: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经受着大自然的考验、洗礼,凭着它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这真是一棵——“神奇的柳树”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表达我们对它的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第7自然段,作者用慨括性的语言描绘了柳树生长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通过播放录音,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柳树在狂风呼啸、雷电交加的环境中挣扎的样子,化概括的文字为具体的画面,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感悟了柳树顽强的精神。】
5.小结写法,第五自然段是写作者看到了,是实写,那么第6和第7自然段是写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是学写,这样虚实结合,变换角度写柳树,让我们看到了不仅看到了这株柳树外在的神奇之处,而且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它的内在的神奇,也就是它的那是坚忍不拔的意志,让柳树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设计意图:虚实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另一大亮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写法,所以要特别点明,让学生领会其作用。】
6.应该说,学到这儿,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搁笔,花了很多的笔墨写到了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它们的成长经历是如何的呢?这与写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关系吗?
(对比,生长的地方不同,环境不同,命运也就不同,突出了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
三、迁移内化,超越文本,由物及人。
1.就是这株神奇的柳树,面对恶劣的高原环境,它没有抱怨,也没有畏怯„„而是„„(引读第九自然段)
当持久的干旱来临,当严酷的寒冷到来,当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袭来,当铺天盖地的电轰雷击来到,它并没有抱怨,也没有„„(再次引读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内化。】
2.比较“九十九”和“一线”,你有话要说吗?
(对比,突出了生存机会微乎其微)
3.站在这样的柳树前面,你想到了哪些人,那些事?
(学生交流;海伦 凯勒„„;霍金„„,司马迁„„)
4.老师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陈忠实(出示他的相关资料)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他还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农村青年,在念完高中之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回到乡下务农成为他特定的命运。然而,这个农民的儿子,就像他的父辈一样,在他赖以生存的黄土地上,不断地开垦、发掘,若干年后,命运之手却为他掀开了另一页篇章。其中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发行,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学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被人们称为“文坛老农”。
只有一个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的人,才会有着如此独特的视角,如此独特的语言为我们描绘这青海高原的一株柳,他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在赞叹柳树的柳树的同时在感叹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读课文的题目——《青海高原一株柳》。
【设计意图: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人的化身,由物及人,由已经认识的生活强者到本文的作者——陈忠实,迁移内化,延伸主题。】
四、课外作业,:
1.推荐阅读陈忠实的《那年,女先生曾经为我流泪》
2.在积累本上认真抄写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对比
外形
神奇虚实
生长
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围绕“神奇”,突出文本内容及写作方法,以最简练的形式回答了贯穿整个课堂的两个问题,即“这株柳树神奇在哪?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它的神奇之处的呢?”】
第五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想请一个同学先来读。注意了,你如何去读课题才能够体现出你
对初课文时的感受和认识。指生读。A、你强调了一株柳,看来这株柳给你留下的很深的印象。B、你强调了一株柳的生长环境。上一节课,我们深入地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环境,看来留给你很深的印象。是的,正因为这株柳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所以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板书:神奇。
那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走近这株柳,从它的外形特点和它的生长过程去具体的感受一下这株柳树的神奇。不过我们还要好好地去揣磨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分神奇表现出来的。
二、学习第五节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己来读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呆会告诉老师,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关注,从
中你读出了什么。开始。
好,谁来说说,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关注?A指生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我听出来了,她强调了百
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我们的一间教室大概有四五十平方米的样子,百十余平方米相当于两间教室那么大的面积呢。你想想,一株柳树的树阴能够覆盖两间教室的面积,你怎么来读?就读这句。指生读———大多了枝繁叶茂呀。还关注了什么词句呀。B指生说读,说到了撑立。读出来。很好,你读出了你的感受。还关注到什么词了?学生说出绿字,好,读出感受。她关注到了这株柳叶子的颜色。老师在读这段话时,也感受到了一个词,你们看——板书,巍巍然。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两个山字头带给我们的形象,你来猜一猜巍巍然是什么意思,学生说高大雄伟的意思,是的巍巍然就是形容非常高大的样子,那么你如何来读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这是一株巍巍然的柳树呢?自己先练习下。。。好谁来读,看谁能让我感受到这株柳树的高大的样子。。让学生读。如果不行,说,我感受到你这株柳树的高大,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巍然伫立在高原之上,与巍巍然还有一点差距。读得真好,立即有一株巍巍然的柳树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同学们你看,作者就像一个画家,他把文字当成了画笔,即给我勾画了这株柳树整体的形状,又给我们描绘了局部的色泽。寥寥几笔就给我们勾勒出这样一株巍巍然的柳树。来,我们相像着脑海中的画面,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再读第五小节。
那么在这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能伫立着这样一株巍巍然的柳树,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
奇-的柳树。面对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怎能不让作者浮想连篇呢?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默读文章的67小节。好,在作者的相像中,这株柳它生存得容易吗?那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株柳它生存得很艰辛呢?你把它画出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注意,时间关系,你重点做一处批注就行了。分享读书心得。复苏、看下教参。发现许多同学对第七节做了批注,这个小节作者写得言简而意丰,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得去品味一下。我想先请一个同学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话。你把这四句话好好地整理整理,你看这段话无论从内容,还是句子与句子的联系上,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自己边读边思考。先说说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写的是柳树在具体环境下的表现。第三句话写了它多次被摧毁又多次起死回生。最后一句升华了。你们发现了这四句话内在的联系,你们很了不起。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把这段话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请一个读,好,你读出了这段话的理解,我也想读读,注意,我读这两句话的时候可是有变化的。你们可要仔细听,我在哪发生变化了。说说,我在什么地方有变化?你听出来了,真好,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我想让你感受到什么呢?高手呀,你是我的知音,你猜透了我的心思。你们觉得我这样读有道理吗?那你们怎么读才能让我感受到高原的恐怖与生长的不易?导读。
好这两句话会读了,第三句话怎么读?读出顽强。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板书:顽强。同学们,你们
看,作者在这段话中,使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非常有力地抒发了对这株柳枝的崇敬之情。所以老师每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心理总会感到心潮澎湃。我也想把我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配乐读。同学们,当我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被作者丰富的相像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感染着,我们也带着这样的情感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自己读。
请一个同学配乐读。把掌声送给她吧。她已经入情入境了。是呀。面对着这样一株柳树,难怪作者说这是一
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得令他望而生畏啊。同学们来看下老师的板书,作者陈忠实,通过描写这株柳树的外形,使得这株柳树巍巍然的样子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又通过丰富的相像虚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这使得这株柳树的精神立在我们的面前,这一实一虚相结合的写,才使得这株柳树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地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老师希望以后在你们的作品当中也能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我相信,它一定能让你的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那么文章写到这。我觉得这株柳的形象已经很丰满了,但作者再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家乡灞河的意图何在呢?让同学说说。是的,其实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它同样给我们展示了它美丽的风姿,同样值得我们去赞
美它。但是这株柳树却让我们崇拜到敬畏的地步了。回过头来看这个课题,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作者陈忠实写《青海高原一株柳》,他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老师这边有一段他的资料,我给同学们读读:陈忠实从小就渴望上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不得已做出了让陈忠实休学一年的决定。就是这一年的休学粉碎了陈忠实的大学梦。高考落榜的陈忠实无奈回到了农村,当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白天他下地干活,晚上在微弱的灯光下读书、创作。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51岁时,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从而一鸣惊人,陈忠实以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开创出一个格外壮美的天地。
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作者还是仅仅在写柳树吗?(写自己的人生,以景喻人,精神与柳树一样)说得好,你们都是作者的知音。他之所以对这样一株柳树情有独钟,正是因为他从这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节读读。
我想这株柳树不仅感召着作者也感召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当我们的人生旅途上再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想这一株柳树一定会再一次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来,一起再读读课题。
马上就要下课,能给老师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吗?(从内容、手法,读书方法或是其它)说说从哪方面做的总结。真好,你们今天不仅仅读懂了一株柳,还读懂了人生的一个道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