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时间:2022-07-29 02: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 yu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4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00个樊川小学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

评:1、你读的时候强调了数字,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这种奇迹。

2、你读得声情并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师: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男女生读)

d。引读:

师: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生: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板书: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句子)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理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另一种东西”)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板书: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B、黑龙江省铁力市市政府在铁力林区前修建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纪念碑,将铁力林业局第二中学改名为马永顺中学。此时,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

现在,请左边两组同学来写老人想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来写我想对老人说的话。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的家乡——风景秀美的莒南(出示图片),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还有这样的地方:

(1)出示词语:

狂风呼啸

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

黄沙满天 天寒地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生交流)

2.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板书:青山不老)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 险?(板书:险恶)

(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5)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3.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

(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4.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环境衬托)

(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 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二)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1)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相信你一定能解开心中的谜团!(2)是谁创造了绿洲?(是一位老人)(3)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①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③齐读。

评:数字最有说服力。

(4)用心读课文,我们解开了两个疑问。那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出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谈一谈

①“每天”,是15年的每天,是5400多个每天,你又感受到什么?(十几年如一日,有毅力)

②从“他组织了7位老人,现在已有5人离世。”又看出什么?(治理时间漫长;工作辛苦)

③把你的感受融入这段文字中,谁来读?

就这样,一日一日,一年一年,老人始终坚守在这里——(出示,指读)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另一生接读)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④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请再读读这个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评:真是令人惊叹哪!(板书:奇迹)

2.聚焦写法,学习表达。

(1)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15年的心血,15年里,历经生离死别,经历风风雨雨,静静地,再读读这段文字(第三自然段,配乐)(2)如果你是作家梁衡,你想问老人什么?(生交流)

评: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询问着老人,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梁衡。

(3)这么多对话作者都写了吗?没有。老人这么多事例都写了吗?没有。他仅仅用朴素的语言写了5位老人离世、老伴过世,女儿接他不走三件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这是人物专访又一个特有的表达方法。

(4)抓住典型事例能够让人物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老人的了不起!(指生读)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三)走进青山,再识老人

1.感悟杨柳之“品”

(1)让我们随着这位执着的老人,去看看绿洲之上的那一棵棵杨树、柳树。指生读。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这是怎样的杨树、柳树?(抓住“如臂如股”“劲挺”“顶住”等词语感受杨树柳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3)读出杨柳的品格。

(4)树的品格就是老人的品格,树如人、人如树。再读。评:你们不仅仅读懂了一棵树,还读懂了老人的心,作者的心。2.村口道别,深化主题(1)师引读:

出示: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青山不老,为什么?(因为老人在这里奉献了全部)(3)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老人)

为什么?(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的无私奉献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评: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板书:不老)

(四)走出青山,定格记忆

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

(1)出示原来县志: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2)这样的县志用在今天的青山还合适吗?如果要写一个新的县志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想一想写下来。(交流)

(3)小结:县志记载历史,开创未来。在同学们写的这一段段县志上,我们知道了老人的背后是一座不老的青山,青山上有一位不老的老人。

2.补充资料,定格不老

(1)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课件出示)

①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从他46岁开始,领着全家人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

②马永顺,劳动模范。自1960年,40多年种树不止。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乃至一大批干部、学生都参与植树,到马永顺2000年逝世时,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已经植树5万多株。

(2)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3)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青山会老吗?(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4)回读课题(出示)青山不老 3.推荐阅读

出示:2011年作家梁衡出版了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散文集,书中精选了梁衡先生最知名的散文佳作,所选文章以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篇目为主,分为写人篇、记事篇、抒情篇、说

理篇,并附有作者自注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解读赏析,极具学习价。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奇 迹

险恶

绿洲

典型事例 老人不老

环境衬托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word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第四篇: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记录肆虐,根深蒂固,治理,通过厚薄,重复的时间,目的地,不匆忙,尊重,涟漪,理解等字。并了解肆虐,目的地,涟漪的手段。2.在情绪上阅读文本并理解文本的内容。

3.了解句子的深刻意义,感受老农民的转变,绿色家园的坚定和决心。[学习重点]了解老人的奇迹,创造和创造奇迹。

[难以理解]理解深刻词语的意义,感受老农民的转变,绿色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产生两张图片,一是贫瘠的荒山,一是风景如画的山地图。

老师:学生们,仔细观察在两张图片中产生的课件,你能找到什么吗?我想我们会发现两幅地图的区别,一是荒山,一是青山。在这个迷人的青山后面,体现了对老人的辛勤工作和持之以恒的追求的尊重。他绿色为绿色的池塘,青山为他的爱。你想见他吗? 2,黑板问题 :城堡不老。

二,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第三,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1.快速阅读前期的自学提示,看到文本给我们什么提出了要求?

我会读的

肆虐,根深蒂固,治理,通过厚薄,重复五次,目的地,不慌不忙,尊重,涟漪,理解

我会解释

肆虐,结束,波纹

4.在感情上阅读文本,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文字,感受奇迹 1,寻找奇迹。

老师:青山作为证据,绿树为美。老人绿色森林,致力黏附对山。从他的行为,哪个词可以总结你的震惊你?(奇迹)

礼貌展示:15年,啊,绿色的八沟,做了七个防风林,3700英亩的森林网,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是什么奇迹?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阅读。

2,哪部分文字也具体写了这个奇迹?找出沟通。

礼貌展示:我们坐在船上坐着,像坐在船上,被绿浪包围,风吹,颤抖的声音,叶子 波光粼粼的波浪。

杨树,杨柳,如臂,如股份,金亭在山坡上。看不见他们的根,泥的洪流落在树的树的一半下,树是勇敢地忍受它的凶猛。这山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坡度,根据一层层的树木形成一层梯子。

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学生阅读文本,概括。

预设:

(1)我知道这条山沟在一个伟大的环境-险恶。

课件展示:这是中国西北地区,是西伯利亚风经常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生物反对的怪物固守在土地上。县直志:风杰,可以反转吹牛,或者发动机的高二次张张倒下。联系文字,结合笔记,了解老人创造一个奇迹的自然环境的奇迹。

(2)我也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课件制作:一排三房,留下旧房。老人每天早上抓柴火烹饪,带干粮把铲子扛进山沟里去;在晚上回来,吃饭,抽袋子抽烟睡觉。

4.作者对老年人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城堡不老?

课件展示: 作为一个山农,他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把生活变成了别的东西。他真的与山脉共存,太阳和月亮与光明。

阅读的话多读了几次,在阅读和思考的同时联系文本内容,并得出以下结论:另一件事,表面上是指农民创造的这片绿洲,其实也包含开放的山,绿化家庭的精神和子孙后代的感觉。老人有自己的努力工作,善于创造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在浩瀚的山脉中的意义得到无限扩张,并会与城堡不朽,这不是因为年龄和年龄。所以笔者说,城堡不老!

五,扩展

是啊,心爱的老人,城堡不老......开始,你想写下的话。

六,作业

摘录自己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第五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鸡鸣驿中心校

王春霞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师:这是我国的晋西北,课件出示:晋西北背景介绍。这荒无人烟、穷山恶水的地方,现在是这样子了:

2、出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让学生畅谈感受。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随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衷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二、板书课题、释题:

1、板书:

16、青山不老

奇迹 课件出示:关于马永顺介绍。

2、“青山”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苍翠浓郁、绿意荡漾的高山。)“不老”,什么意思?(永远不会衰老。)连起来读读,是什么意思?(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衰老。)

3、“青山不老”是用什么修辞?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 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3、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

4、联系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讨论交流

四、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

1、我会读

肆虐

盘踞

险恶

治理

归宿

恭敬 劲挺

奇迹

宏伟

淤泥

荡漾

领悟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如臂如股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一杆旱烟袋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强调“劲挺”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五、披文入情,感受奇迹,领悟“青山不老”。

(一)抓奇迹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 课件出示: 预设: 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学生读读、说说感受、理解,然后齐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比作——,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②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出示课件:让学生计算面积并说说体会。

③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师小结: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二)抓“环境”。

1、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课件出示: 要点点拨

①、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②、老人年老、瘦小。③、生活条件艰苦。④、同伴、老伴相继逝世。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老人植树的艰辛和精神的可贵。预设: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预设: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的确让人敬仰。板书:绿洲。老农生活条件艰苦,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他甚至也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可他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义无反顾,守候一生呢?

(三)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课件出示: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话说说。

预设: 课件出示:

①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引导学生感到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课件出示:

②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⑴“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预设:

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这绿洲,可以与山水共存。

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山沟,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板书:老人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⑵“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你知道转化为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师: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课件出示:

2、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师: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他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它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而且将随着青山万古长青,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想想吧!

课件出示: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____地对马爷爷说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____地告诉全世界__________ ①让学生自主练习。

②谁来读读呢?(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内容。)

(四)师: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我想越来越广阔的绿洲将遍布祖国大地。

课件出示:欣赏图片,说说感受。齐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五、作业: 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老人

创造奇迹——精神永存

小环境—艰辛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自主学习与新课结合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质量。为了让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课前,我设计了不同层次、五个星级的预习作业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星级预习作业分别为:

★ 认读并理解文中生字词,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你觉得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查找有关沙尘暴、泥石流的资料。

根据星级预习作业,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再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植树造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3、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星级预习作业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4、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情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语言虽然生动,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易理解。尤其是身处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消息相对闭塞,对于防风护林带、林网等专有名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缺乏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也就是要求教师做到以学定教。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首先钻研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任务,了解了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根据班上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材的特点,确订出了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即我校大力推行的“星级预习作业”为主线索来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努力使文本更具人文气息、更直观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学法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以预习作业为突破口,层层递进,在交流与探究中培养孩子的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以“星级预习作业”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抓住“老”层层深入,提出质疑,利用二星级预习作业: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检测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整个课堂围绕三星级预习作业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然后依次按照预习作业中布置的几个子问题展开,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层层深入,既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又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再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研磨体会,学生的情感同时也能得到升华。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单元专题《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特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课件出示)马永顺林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告诉全世界——

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涌出。这样的设计,即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寓意深刻。不仅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同时又发人深思,再次让环保意识碰撞学生的心灵。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老人

创造奇迹——精神永存

小环境—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平方米,3700亩=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习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下载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老......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南堡一小 么宇星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龙岗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跨校教材通研成果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 青山不老 设计理念: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幽静的美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赵 海 燕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何建敏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