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集锦34篇)

2023-07-06 09:1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集锦34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集锦34篇)》。

篇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

二、难点分析

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三、难点分析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习。

篇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情感目标: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准备:歌曲《愚公移山》

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

2、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3、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六、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山体庞大;⑵工具简陋;⑶劳力不足;⑷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3、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4、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七、愚公移山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九、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篇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搞笑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透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主角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山移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人过程结局(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样样的愚公是怎样样的移山是怎样样的艰苦结局又怎样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课文(5个)材料,(1个)

外援4无

结局成功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平”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这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篇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认识的生字,理解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3: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神话故事:

2、听歌曲、猜歌名:

3、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查字典、质疑问题)

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课文读的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2、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要求我们学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认字成果好吗?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为什么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想一想能带来哪些难题?

3、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4、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儿,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5、移山成功了吗?

学生交流,(齐读第14自然段)

6、移山遇到困难了吗?如何移山的?

7、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应该怎样说呢?是像你的妈妈对爸爸说话吗。那应该是像谁?又应该怎么读呢?

8、愚公是怎样回答的?都谁来帮忙了?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9、同学们,读一读描写智叟的.话,从中你知道智叟的态度如何?谁能把这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智叟的话,灵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

10、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

11、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达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教师引读)

(四)、分析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

1、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愚公和智叟着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力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

2、同学们,愚公挖山不止是精神连玉皇大帝都被感动了无路难,开路更难。自有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吗?

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够到达目的地。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六)、用儿歌和感悟结束教学。

篇5: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几十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5、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四、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辩论赛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明确:

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愚公不愚

坚持不懈

智叟: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智叟不智

自以为是

2、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3、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对比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愚公:

胸怀大志对比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对比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篇6: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篇7: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神背走移

无笑而止之高(感天动地)毕力平险不

所一毛不能万仞叩石垦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节艰

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平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篇8:《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 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1、请同学们看课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每个生字组成词再读。每个生字能组几个词就组几个词。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教师从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生自己评价。

(二)了解积累词语的情况。

1、本课“我的词语库”中有个词语,出示词卡,全班齐读一遍。

2、说说后三个词有什么特点。(式词语)

3、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按结构把八个会写字分类;不同结构的字应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应写得左窄右宽的字有“抬、神”;应写得左宽右窄的有“邻”。应写得上窄下宽的有“穷”。“齐”字上半部的“文”不应写得过长。

(四)学生书写。

(五)反馈。

认读本课词语。

篇9:《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3.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身心准备

1、听歌:《愚公移山》

2、听故事《愚公移山》.

二、谈话引入、激趣。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关问题知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4、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惩()迂()焉()箕畚()

荷()叩()龀()匮()

亡()太行()惩山北之塞()雍()南

一厝()朔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

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3、自读课文。

(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指明读

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三、研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质疑。

学生提出疏通有困难的字、词、句。全班合作交流解决。

3、指名学生翻译

小组和其他同学补充。

四、归纳交流

指出这两段文字中的字、词、句中的特殊用法。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字

五、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篇10:《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理解语句的意思。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二、学习重难点: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理解语句的意思。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先学

1.字音

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

2.词语

(1)重点实词

许 彻 惧 负 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 )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 ,又称御寇, 国人, 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5.自由质疑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学案

四、拓展延伸

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五、达标巩固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龀() 匮( ) 厝() 孀() 箕畚()( )

2.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

3.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

6.分析“ 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课外实践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字词。

⑴未穷青 之技(穷: ) ⑵秦青弗止(弗止: )

⑶自谓尽之(谓: ) ⑷乃谢求反(谢: )(反: )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于:薛谭学讴于秦青( )

饯于郊衢( )

⑵之:未穷青之技( )

自谓尽之( )

3.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5.这则寓言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小结反思评价

篇1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3  愚公移山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

篇1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时:2课时(第周星期)(20xx年月日)

二、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注音:

太行(háng),王屋二山高万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荷担(hè)(dān)者三夫,箕畚(jī)(běn)

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

穷匮(kuì)智叟亡(wú)以应一厝(cuò)朔东

2、作家、作品: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二、初读文本

1、听录音(轻声跟读,注意正确读音)。

2、自读课文(放声朗读)、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

2、合作学习(落实虚词“之”用法)。

3、积累、检查

(1)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通“返”,往返)焉②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③河曲智叟亡(通“无”,没有)以应④一厝(通“措”,放置)雍南

(2)一词多义

①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②主谓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③代词:告之于帝(这件事)跳往助之(愚公)

四、口说课文大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齐读课文、概括文言故事)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的“灵魂”。

二、分析愚公(ppt出示图片)

(一)填表: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任务)

残年余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努力)

无陇断焉→最后的□□(胜利)

1、山是怎么样的?(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是怎么样的?(年且九十、残年余力)

3、“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ppt出示原文)

这三个故事中,有什么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提示:人数、外援、结局)

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什么?(天帝主动帮助,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大声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三、赏析对话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智叟:“笑而止”“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带有讥笑、轻视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智叟: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2)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四、理解寓意(愚公精神: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五、拓展探究

文章用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六、写作特点

1、衬托(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1)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篇1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

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 “寡”的写法。

篇1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现在我让同学们欣赏一幅油画,哪位同学知道这幅油画的作者是谁?

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与1940年为了宣传抗日而创作的一份不朽艺术作品,油画取材于中国古代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画讲述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互动学习:你敢挑战吗?

活动规则:①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言原文为诵读对象。

②其他学生从“音准、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出评价。

4.学习小组之间就课前预习中圈点勾画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5.互动学习:智勇大闯关

闯关规则: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闯关者;一共有八道题目,由闯关者自选其中一道题目作为闯关内容;闯关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求助本组其他学习成员,但同时意味着闯关失败;只身闯关成功者获“闯关小勇士”称号,奖励一颗五角星,计入平时成绩。

附:闯关题

【第一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残年余力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始一反焉⑥汝之不惠

⑦亡以应⑧一厝朔东

⑨无陇断焉

【第二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始一反焉②且焉置土石

③无陇断焉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⑤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⑦惩山北之塞⑧出入之迂也

⑨指通豫南⑩杂然相许

【第三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其妻献疑曰②其如土石何

③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④面山而居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第四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何苦而不平②面山而居

③而山不加增④黑质而白章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⑥既而,儿醒

⑦河阳之北⑧达于汉阴

⑨投诸渤海之尾⑩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第五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君之力②跳往助之

③隐土之北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⑥辍耕之垄上

⑦故为之说⑧怅恨久之

【第六道题:翻译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七道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对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

【第八道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有哪些现实困难?】

6.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根据画面和画面标题朗读课文相关片断;或者根据画面和课文相关片断用自己的语言拟写画面标题。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朗读相关片段)

第二幅:举家献策图(拟写画面标题)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朗读相关片段)

第四幅:公叟辩难图(拟写画面标题)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朗读相关片段)

(三)研读课文,文本升华

1.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这篇寓言故事的作者在构思本文时,对愚公和智叟的感情倾向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褒扬愚公贬损智叟。

现在我们改写一下其中的一个细节,弱化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观色彩。

将“河曲智叟亡以应”改为“河曲智叟复笑而对曰:‘……’”。请同学们补写省略号部分。

(四)思辨争论,主题拓展

1.课堂辩论:学生分男生和女生两组,展开辩论。

⑴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⑵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⑶辩论说明:①先有正方一学生发言,接着反方一学生发言,依此反复,直至辩论结束。②辩论时不能抢话、插话。③对本方观点提出有力论据者,奖励一颗五角星;对对方学生发言能针锋相对驳斥者,奖励两颗五角星。④根据正反双方所得五角星数目评定辩论胜利方,胜利方每人奖励一颗五角星。⑤所有五角星计入个人平时成绩。

学生辩论。

教师总结陈词: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辩驳,我们班的同学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尽显辩论之才华。愚公智叟到底孰智孰愚现在大家是各持己见,如果从学习这篇古老的寓言故事所传达的意义上说,老师认为无需一定要得出个单向的答案。一方面,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智叟“对现状冷静分析”的审时度势务实态度也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在当今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愚公和智叟两位古人谁应该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不少于300字)

三、总结提升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案中,笔者通过诸如“你敢挑战吗”“智勇大闯关”“改写文本”“课堂辩论”等一系列精心预设的语文活动,把课堂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将质疑讨论,交流评价的空间尽量归还学生。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动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展现和发展。

然而教学中也发现,这种学习方式生成的有效性要求学习主体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在课堂上得到良好发挥和发展。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参与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常常被别人抢走,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学生的学习权利被变相剥夺。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关注、呵护学困生,通过教学预设的调整和教学生成的调控,想法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以使语文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天地。

在学生全体参与的积极性调动方面,笔者感觉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方式的运用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教学设计中,学生朗读时的生生互评,“探究文意”和“课堂辩论”过程中五角星的表扬记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表现的潜能。当然,形成性评价的操作需要教师进行周密和整体的规划,要注意数据和材料及时积累和整理,这需要语文老师有坚守的意志和毅力。

篇15:《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二、反复诵读

1、学生齐读,教师仔细聆听,以便纠正字音。

2、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范读,边读边强调易错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强化整体感知。

4、同学之间互评,指出展示同学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朗读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语气、节奏、停连等细节。

三、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1、通过阅读课文,快速抢答:

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板书涉及到的人物)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决的?

2、将以上抢答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简洁、明了。

四、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关于本文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感知如何选取素材来写作,创作背景有助于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多媒体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个人物,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边交流边书写板书(详见板书)在赏析过程中,不断强化“读”的环节,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尊重、体谅、信任、为他人着想、互敬互爱、不斤斤计较……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读赏析,揣摩景物描写(多媒体展示)

此环节意在向学生渗透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为文中表现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探讨景物描写的意义所在。请全体女同学用你们柔美、细腻的语气去演绎这美丽的春景。(女生齐读)

七、把握主旨,写法借鉴(多媒体展示)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此环节请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见大”的写法,为写作课程做好铺垫。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0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深意。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八、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家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但他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请全体男同学齐读第八自然段,用你们淳厚的嗓音,男子汉的气概去诠释中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

男生齐读,之后分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深刻含义。

九、课后作业,感悟亲情(多媒体展示)

孩子们,对于孝敬长辈,绝不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笔下,更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这堂语文课上,学习语文的精髓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今天的作业是,回家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脚、洗衣、梳头、揉肩等),并将这一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长辈的反应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师在这里期待着你们沉甸甸的收获!

篇16:《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7:《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教学难点: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录音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篇18:《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3.讲读故事情节,初步体会愚公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二)学习新课

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g、“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j、“虽”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

a、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b、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c、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3、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1)杂然相许

(2)杂曰。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e、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4、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c、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篇19:《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五、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六、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篇20:《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龄?

不到九十岁。

且,将近

2、“遗男”几岁?

七八岁。

龀,换牙,七八岁。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遗男”没有父亲,

孀妻,寡妇。

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没有。

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八、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

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

3、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关切、担忧。

4、教师提问:智叟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轻蔑、讥讽。

5、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儿,你一大把年纪了,挑运土石,身体能顶住吗?

智叟:你这老顽固,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还想移掉两座大山?简直是异想天开!

6、学生归纳两人对移山的态度。

7、通过分析“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学生归纳愚公的子孙、“遗男”对移山的态度。

8、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⑴ 山体庞大;

⑵ 工具简陋;

⑶ 劳力不足;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篇2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2、明确故事寓意

3、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愚公:利

移山

不愚

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

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东()

智叟()

2、解释词语

惩_____

险______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虽_______

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篇2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掌握10个生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二、初读课文。让学生大体感知这篇课文。第一步,老师投影展示这篇课文,不会读的字先跳过去,大致读一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大致写的是什么?看看有哪些字不会读?不会读的字,请学生说出来。老师顺手在黑板上写出来(10个字)。

冀 塞迂箕畚荷孀龀 匮 厝

让学生把生字读熟,读准,再读课文,学生自由读,不齐读,放开声音读。读完后,老师再进一步强调这10个生字。

第二步,试读白文。无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读的时候看看怎么断句?并且把句中停顿的地方读好。

第三步,学生看着投影,把课文抄下来,抄的要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单位连起来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边抄,一边加标点,标点不要求全部准确,全是句号也可以。同时分段落,第二段从哪里开始,第三段从哪里开始。抄完后请一个同学起来读,同学们听他断句和分段的情况,老师掌握一下学生断句的正确与否。

第四步,在学生读的基本准确后,让学生读竖排版没标点的,请两个学生读,谁愿意给我们读一下?在学生读的时候,其他同学看他读的是否准确,然后评价。

请同学们看着投影上的课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把教材打开,借助教材注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注解还不懂的地方,把书合上,看投影,把里面重点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指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意思讲出来。

第五步,翻译课文,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分别写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写,然后再和同学交流。

三、精读课文

先自己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个同学在全班交流。老师也要给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愚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孙子继续铲除山,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续不断地铲除山,总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就能办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况土石呢?

天神: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动,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仅有)

(3)何苦而不平(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 (受苦)

(4)帝感其诚 (诚心)

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业:背诵全文。

篇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授课内容

11、《愚公移山》

课 时

2课时

授 课 时 间

20xx年6月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准确翻译文章内容。

(3)分析人物和写作特点。

(4)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把握文意。

(2)小组探究,对比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点。

(3)探究、分析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愚公精神,正视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后学著作的汇编,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善于用寓言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预习准备: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初译课文,划出疑难。

课堂交流:1、朗读比赛。

2、介绍生字词。

3、介绍列子。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师学友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探讨疑难。

2、从文中找到橘子来回答:

①愚公为何要移山?

②愚公移山面临着哪些困难?③愚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口译课文,

探讨有疑问的句段。教师适时点拨。

3、寻找、分析,回答提问,学生整理成板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对比课后第二题,同样是对愚公年龄大和挖出的土石无处安放存在疑问,两人的用词、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学生探讨、交流。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交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生字词;快速口译课文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梳理本课一字多义现象和通假字。

一字多义:且、始、其

2、愚公的和智叟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

3、对智叟和愚公的妻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按要求整理,交流。

探讨两个问题

(愚公挑战远胜于己的自然界困难,尽管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努力的便利,但他有远见,大智若愚;智叟从现实利益出发,目光短浅。)

培养学生的整理习惯和理解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

1、看课后第三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

2、这个故事给予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表达。

参考: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下定决心、不懈奋斗才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拓展提高

教师安排任务:

1、收集表现“困难”的名言警句。

2、以《困难》为题,完成作文。

学生收集整理,完成作文。

学生展示。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板书

愚公 毕力平险、达于汉阴 勇于挑战

聚室而谋曰 发动群众 正面描写

愚公移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位 思虑周全

愚公妻 疑 君 其如土石何 (关爱、担忧)

智叟 笑 汝 甚矣,汝之不惠(嘲讽) 侧面衬托

四、反思

列子,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著有《列子》。 “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他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列子故事:杞人忧天、薛谭学讴、疑邻盗斧、高山流水、杨布打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克服困难:知其不可而为之!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篇2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章内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学习愚公精神,敢于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一厝(cuò)雍南(yōng)

陇断(lǒng)惩山北之塞(chéng)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面积。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尽,全。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聚室而谋:室,家。谋,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始龀:刚刚换牙。寒暑易节:更替。

穷匮:穷尽。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4.古今异义

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莲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5.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汝心之固(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的)

其妻献疑(他的)

学法指导:

【文言文解题技巧】

1.确认排除法。

有的题目所列的选项较多:我们没有把握对每一个选项都逐一做出正确的判别。或者为了节省时间,不想对每一项逐一进行鉴别,就可采用确认排除法——确认其中几项,排除剩余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联系对照法

有的选择题单靠选项本身是难以得出答案的。必须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对照,才能作出判别。

3.去同辨异法

有的选择题的迷惑性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往往只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对备选答案则须去同辨异。 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在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6.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全书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读录音,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交流点拨】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3.师生讨论交流,共同解决。

4.再读课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交流点拨】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5.梳理全文的脉络。

【交流点拨】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故事结局——移山愿望实现

6.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

【交流点拨】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3.“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4.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交流点拨】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②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文章在写法上多用对比、衬托。在命名上加重对比色调。如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而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交流点拨】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附:板书设计】

移山之因:塞、迂

移山过程困难(自然)山高

路遥

工具简单决心之大

冲突(人为)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之坚忍不拔

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篇25:《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仍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一种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篇幅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经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结构图。

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冲突:愚公、智叟

移山结局:无陇断

1.这则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年且九十——且,将近。智叟——叟,老头。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

5.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话只由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由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才会讲。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只有愚公的妻子才会讲。“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表轻贱的称呼。

6.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7.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8.那个“始龀”的“遗男”为移山做了什么?

“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9.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想过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11.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即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顶真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12.“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而”在这里起转折的作用。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

13.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侧面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17.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等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18.请大家想想,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诘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部分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1.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开头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地烘托了愚公。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龄之大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条件: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对比衬托——愚公发展的观点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

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篇26:《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篇27:《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

⑴ 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⑵ 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 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二、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四、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

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28:《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

⑴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归纳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指通豫南

⑵对加点粗的解释: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杂然相许

且焉置土石

⑶一词多义: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

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业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辩论,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通过整理归纳,应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这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一就要重视学生的文言积累。

篇29:《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读准下列字音:

仞 惩 塞(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 厝 朔

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⑴ 惩山北之塞

⑵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⑷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⑸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 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粗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篇30:《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并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愚公的精神品质

2.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在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检测

四组字词检测题目,分别是字音、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和通假字。

回答教师的提问

检测预习程度,对一些特殊句式、关键词句予以强调,为分析内容作铺垫

导入新课

请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标题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感受。

可能标出的标点:

(1)感叹号:表示感叹,对这“壮举”表示赞叹

(2)问号:表示疑问,对此表示不解和怀疑

通过点标点,引导学生对“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予以关注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提问: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一个与移山意义相近的词语

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到与“移山”意义相近的词语“平险”

4.阅读第三段,明确

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体会人物对比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愚公移山”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但是“移”一字多少有些轻描淡写,难以反映这个过程的艰难。而在愚公的话语中,却又一个十分贴切的词语:平险。这个词更能唤起学生对这个过程的认知,从而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个移山过程中的困难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

1.提问:愚公在平险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困难推断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体会体会“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3.根据已得出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朗读前两段。

4.根据第三段中智叟的问和愚公的答,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中智叟和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体会此处“对比”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5.在熟悉了愚公的人物形象后,指导学生对第三段愚公的话进行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前两段二段,对愚公“平险”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两山高大

(2)工具简陋

(3)缺乏劳力

(4)路程遥远

2.对愚公的人物精神品质进行解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此外还可能分析到:有谋划、谨慎等。

3.注意重点读出愚公平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读出愚公等人在面对困难险阻时候的执着和坚定。

4.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由此相对的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5.读出愚公的坚定不移,突出关键词句

文章前两段对愚公人物形象的直接评述只有“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这一句话。所以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先从愚公的行为及其对象入手,从而推断愚公的人物形象。

文章第三段虽是智叟和愚公的对话,但这一段却体现出他们两人截然相对的观点和形象。通过分析他们的观点,从而推断两者的人物形象。

对于这两部分人物形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从其他事物、人物进行分析,从而推断的,因此需要点明“衬托”和“对比”的两种手法。

通过指导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也能检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结全文

1.总结愚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衬托、对比在反映人物形象上的的作用

2.提问:请学生对题目再次点上标点。教师的答案:愚公?移山!

标点:“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在整体把握愚公形象后,再对标题标上标点,从而检测学生对整个愚公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后作业

有人说没有天帝的感动和帮助,愚公及其后人未必能够完成移山的重任,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课后完成作业

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来思考这样的结局

篇3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指通豫南

⑵ 对加点粗的解释: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杂然相许

且焉置土石

⑶ 一词多义:

① 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

②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⑤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 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

⑦ 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投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业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辩论,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通过整理归纳,应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这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一就要重视学生的文言积累。

篇3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归纳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篇3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Andrew:But he starts the job which he knows he can’t finish. And for me, that’s very strange, he expects … what does he say … my sons produce my grandsons, +++ So the work will go on, he expects his family will continue what he wants to do. In the west, at least if my father starts the job ,he wouldn’t expect me to finish it, he will finish the job

但是他开始了一项他自己知道不能完成的工作,这令我觉得很奇怪。他的说法是:“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指望这项工作能够持续下去,他指望他的家人继续他想做的事。在西方,至少如果是我的父亲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不会指望我去完成,他会自己完成它。

Andrew:(the gods are helping him, )but it’s a very physical task, he has. it’s not using the brain power, he is using muscle power. Physical power, yes. And of course, there is no mention of daughters. There are no daughters in the story, no girls, except for the widow who is important, because she has no man. I think that’s a very important point. If this was written in Britain, we would have probably more women in the story. Maybe a heroine, also, there are all heroes.

(神灵们帮助着他),这是一项机械的工作。它运用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很显然,故事里没有提到他的女儿,没有涉及女性,除了那个寡妇。而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她失去了丈夫。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故事里会出现更多的女性,可能会有一个女主角,而不像这里,主角都是男性。

Andrew:It is a story about an old foolish man, a foolish old man, who has a foolish idea to move a mountain. And the first thing I would say is in the West, we will not move the mountains, we’ll go around.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愚蠢的老头的故事,他有一个荒谬愚蠢的想法──移山。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Ryan:You know, Yu Gong, if you put down characters, I can know something about what the name means. What does his name mean?Yu means foolish, oh really? Gong means an old man. A foolish old man. But is he foolish? That’s a question. Because he did it, succeeded, in the end.

愚公,如果你加入中文,我就可以了解一点他的名字的含义。他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愚”是愚蠢的意思,哦,是吗?“公”的意思是老人──一个愚蠢的老头。但他愚蠢吗?这是个问题,因为在最后,他确实做到了。

Ryan:Maybe I think he’s a crazy old man, he has a dream, and he will convince his family to follow the same dream. I have to ask, why didn’t he do this when he was young? When he has youth and strength?

也许我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有一个梦想,而且他会去说服他的家人追随他的梦想。我很想问的是,为什么他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而现在这么老了,还要其他人来继续他自己的事情)

篇3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了解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万仞rèn 孀妻shuāng 惩chéng 始龀chèn

塞sè 穷匮kuì 箕畚jī běn 厝cuò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疏通文意

5、文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 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4)指通豫南 通“直”,一直

5)一厝朔东 通“措”,放置

6、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 正、正在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汝心之固 顽固,固执

吾义固不杀人 坚决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 ,没有

今亡亦死 逃跑

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然,简直

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7、整体感知 疏通结构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果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叙事艺术。

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2)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明确】1.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表达的是关心之意,讲真话,提问题。

智叟,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有一定作用。前者“献疑”,引起家人讨论运土问题,促使移山行动。后者 “笑而阻之”,引起愚公反驳,过渡到神话结尾,自然合理。

2.京城 之子是“遗男”,去帮助愚公必然得到母亲的同意,可见愚公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看出他是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

2、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 大智,有发展的眼光

大勇,与困难作斗争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

智叟: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4、开放性作业。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愚公精神: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5、欣赏本文的写作手法。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对比)

智叟 愚公(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衬托)

四、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今天仍然需要,我们要传承愚公精神,既要有远大抱负,又要正确认识分析现状,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下载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集锦34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集锦34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②、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茄子河小学 孔欣欣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持之以恒”,《......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五中 王路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借助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平山镇中心校刘丽 教学目标: 1、理解痴心妄想、风烛残年等词语的意思;(AB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AB层) 3、从故事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