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1:5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第一篇:1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情感目标: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分组朗读

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

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

2、分角色朗读第三——十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3、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 3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六、分析课文

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山体庞大;⑵工具简陋;⑶劳力不足;⑷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3、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4、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七、愚公移山的意义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 3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九、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 3

第二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②、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启思、点拨法,2、诵读法,3、讨论法,4、练习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听歌曲《愚公移山》,创设情境)

这首歌曲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故事。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三)、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四)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2、翻译方法指导: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3.通过几个重要的句子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1)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挖不平呢?(2)、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3)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五)、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其中哪些人参与移山?他们各抱有什么样的心态? 教师点拨:

愚公、智叟、愚公之妻、邻居小孩、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中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小孩、子孙荷担者三夫参与了移山; 愚公:高瞻远瞩,坚持不懈;智叟:目光短浅,嘲讽阻扰; 妻子:关心,提出问题;邻居小孩:愉快助之

2、移山工作做起来顺利不顺利?遇到困难?请从书中找到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点拨: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困难。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②“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4、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是愚公精神?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6、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1.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2.衬托

以两山高大衬托移山艰难

(六)拓展延伸,能力训练。阅读《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请学生欣赏三幅《愚公移山》图片。

(八)教师朗诵下列诗歌,机器学生建设四化的激情。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少年皆做新愚公,四化大业早实现。

(九)布置作业

1、翻译课文。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注意多角度立意,力求创新。

第三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茄子河小学 孔欣欣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持之以恒”,《愚公移山》是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受到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体会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作用。教学重点:

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板题(指导“移”字)“愚”什么意思 ?“公” 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真的愚蠢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03页,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每组的3号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共同纠正字音。边读边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指导用关联词语把课文内容概括完整: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最终()。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面对愚公移山这件事,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拿出笔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品读句子:“算了吧,老头子,就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动两座大山呢?再说,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又往哪里放呢?”

“愚公啊,你还是歇歇吧!山那么高,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哪能搬得了两座大山呢?”

3.这两人的话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提出了困难:人少、土石无处放、山高、年老)可以调换吗?(不可以,妻子的出发点是关心,智叟是嘲笑)

4.你觉得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愚公妻子的话什么语气读?(心平气和)指名读妻子的话

5.品读句子:“愚公啊„„” 自由读,你觉得智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盛气凌人,嘲笑,自以为是)把智叟的话活灵活现的读出来。

6.恰当的语言描写能够彰显一个人的性格。我们来看看面对这些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

品读句子::“这个不难,我们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

“是的,我是老了,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太多了。但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愚公?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指生读。

7.在《列子·汤问》原文中,愚公的话更有气势,我们要按照标点读出节奏和气势。

四、拓展延伸

1.愚公精神感动着我们,更加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他派来了(生齐读)2.想象一下,当道路通畅后,愚公再次和智叟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试着写一写吧。注意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3.汇报写的内容。

五、总结

回顾课文,大家觉得“愚公”真的“愚”吗?愚公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四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2.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画——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

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

“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第五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五中 王路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5.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画——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欣赏《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大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愚公发展的观点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对比衬托——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探讨与反思】

1、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虚词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

2、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3、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对它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下载1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借助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平山镇中心校刘丽 教学目标: 1、理解痴心妄想、风烛残年等词语的意思;(AB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AB层) 3、从故事中感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与能力,......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杨陵区第二初级中学 贺海燕 【教材依据】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 设计思路: 1、教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理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模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