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主讲人:尹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苏轼抒发的旷达胸襟。
2、从词句入手,体会练字练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初中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 ) 吟啸( ) 一蓑烟雨( ) 料峭( )
2、字词释义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二)教学活动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前先来认识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诗人,说他熟悉是因为我们学过很多他的诗文,说陌生是因为他生活在距离我们900多年前的一个时代,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些线索猜一猜他到底是谁。
学生分组,游戏展示(白板课件)。
2、研究文本,掌握内容
第一环节: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教师强调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3)音频示范朗读
(白板课间展示)
第二环节: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在小序中,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现苏轼遇雨时的心情?
明确:“不觉”
(2)那么,在疾风骤雨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老师已经将上片所有的词拆开,请同学们分为两组比赛找出所有能表现苏轼情感的词。
(白板课件展示)
明确:“何妨”“且”“吟啸”“莫听”“徐行”“轻”“任”“谁怕”
分析:“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告诉了我们面对人生风雨时,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
小结:上片:雨中的东坡——笑对风雨的达者
(3)雨过天晴,苏轼有何感触,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境界?
分析:“料峭”、“微冷”理解为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气候不定,隐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无论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回首向来萧瑟处”回首的是自己的曾经过往(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小结:下片:雨后的东坡——看淡风雨的智者
第四环节:结合词句,赏析技巧
1、找出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用暗喻的手法将自然界风雨比作人生中的遇到的磨难和挫折。
2、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结合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四、联想体验,品味心境
课堂上播放三首跟“风雨境界”有关的歌曲,轻同学们比较体会,哪一首营造的意境与苏轼的心境最为契合?
分析:这三首歌曲都跟“风雨”有关,但却传达着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首《冰雨》这首歌的情绪在凄风苦雨中显得悲观、抑郁、沉沦;
第二首《水手》这首歌宣泄情绪嘶声力竭,少了些沉稳与内蕴;
第三首《雨的印记》这首歌舒缓细腻,表现出一种沉静、洒脱的情趣。
五、总结概括,温馨寄语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他用自己的人生轨迹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人生之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宠辱不惊,人生再多的风雨,才能终将变成一片晴空。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国真《风雨兼程》
六、作业巩固,回归课本
假如苏轼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结合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为他写一段优美的颁奖词。
七、板书设计
定**
雨中的东坡——笑对风雨的达者
雨后的东坡——看淡风雨的智者
第二篇: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画面美”,品味苏词的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后所得导入。
二、诵读
1.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讲解。 2.点评背诵并范读。
3.根据提示再次诵读,边诵边在脑海中勾勒词所描绘的场景。
三、赏析
以本词所描绘的情境为线索,借助学生自绘场景图片,结合文本中东坡的形象,进行具体赏析。
1.场景形成的重要条件:雨。由雨引出小序的讲解。 从小序中能得到的信息: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感觉 :狼狈、不觉 事件 :遇雨、已而遂晴
2.展示学生课前所绘场景,引出抒情主人公。
问:大家在绘图时抓住了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主人公呢?为什么?
3.讲解学生遗漏的地方。 答案设定: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词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他在面对逆境时仍泰然处之,由此可见其胸怀的开阔和气度的从容。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中“轻胜马”有着更深的含义,马一般是达官贵人骑的,所以这句话包含着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即竹杖芒鞋的平常生活与高官厚禄的华贵生活。 词人认为,平凡人的生活自有其悠闲和潇洒,并不比轻车肥马的富贵生活差,平平淡淡才是真。
(3)“一蓑烟雨任平生。”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这里的“一蓑”不仅是遇雨时身上所披的蓑衣,而且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狂风暴雨的困境中,词人也要坦然面对、从容度过。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既是写景,也寄寓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但无论怎样,在逆境中会有希望,在寒冷中会有温暖,在忧患中会有喜悦。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头去看刚才下雨刮风的地方,云开雾散,太阳落山,风雨和阳光都消失了,整个世界恢复了平静、正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实则是指词人对于人生的沉浮变换、喜乐哀愁已全不放在心上,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宠辱不惊、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4.小结
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的状况下,独苏轼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可见其豁达洒脱。
四、写法借鉴
词人在表达其人生态度的时候,其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1.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2. 以小见大,以生活中遇雨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3. 情景交融,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
五、课堂小结
《定**》中我们见到了一个洒脱旷达的苏轼,进一步领略了他的豪放词风。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通过这节课,我们便领略到了其词的豪放,也知苏轼的豪放在于其胸怀。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苏轼词两首。 2.预习辛弃疾词两首。
第三篇:定**教学设计
定**
苏轼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 运用并掌握诗词鉴赏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准确并且深刻地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诗作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的时候曾经学过许多诗词作品,那大家是否还记得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生:记得!
师: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背一背这首词呢?
生:(背诵)“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鼓掌)
师:嗯,不错,看来大家对初中的知识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通过刚才那位同学的背诵,大家能从这首词中感受到怎样的一个苏轼呢?(生答
略)
二、
(一)作者简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篇佳作《定**》,共同来感受苏轼的豪迈的情怀!
【示2】(板书:定**
苏轼)
师:苏轼的诗作对大家吸引力十足,相信苏轼的个人魅力也一定能让众人所折服。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苏轼呢? 生:(介绍
略)
师:看来大家对苏轼还是颇有了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苏轼是何许人也。【示3】
【插叙】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本人也非常有才情,特别是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兼具文学和艺术的天才。
苏轼的一生其实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为官多年,却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在他被贬的那些岁月中,他走过无数穷山恶水,然而每到一处他却都能如处天堂。他曾说过:“此心安处是吾家”;也曾这样描述过自己:“载歌载舞,自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师乐观开朗的。接下来大家先看看这首词。【示4】
问:请大家告诉我“定**”是什么? 生答:词牌名。
师:那大家认为下面这一行行楷小字是什么呢?(明确:序)
好,那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则小序(师读)
问:大家看看作者在序中都给我们交代了那些内容?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很好。接着请大家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如你在归途中突然遇到一场大雨,而你既没有带雨伞也没有穿雨衣、雨靴,你会怎么办呢?
场景二:你还没有找到避雨的地方,就被淋湿了,此时的你会做和感觉? 生:(略)
师:那大家回头看看作者在大雨中知如何表现的? (明确:余独不觉)
问:他为什么“不觉”?难道他喜欢被雨淋的感觉吗?
所以,大家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襟情怀呢? (明确:乐观、浩方、旷达……)
由此可见,苏轼的这种广阔的胸襟,洒脱的情怀天下之人少有。
(二)写作背景
师: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过着躬耕自乐的生活。这一年春天,作者到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的田地,归途中偶遇大雨,心中颇有所感,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 朗读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者首词。( 1′)
①生读(1-2人)
纠正字音。 ②生读(1-2人)
节奏把握。 ③全班齐读
四、 赏析探究
师:
大家看看,对于这首词的字音和节奏方面好有问题吗?好的,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这首词的正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他那豪放旷达的胸襟的。【示5】
首先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注释,理解本词所讲的内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3′)
师:好了。有哪位同学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来叙述一下上下阙的内容? 生答:(略)
师:嗯,不错!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还有没有那位同学想要补充一下呢? 生答:(略)
师:看来大家对本词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那接着呢,我们就深入的来探析一下这首词。大家先看第一个问题 ,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生答:(略) 【插入问题】
① 怎么理解这个“轻”字?
明确:这个字体现了作者离开官场后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②“烟雨”怎么理解?“任”字作何解释?
明确:“风雨”所所指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还包括政途的风云变幻,人生坎坷;“任”字所体现的是诗人镇定、从容、洒脱、旷达的情怀。 师:嗯,很好。大家继续看大屏幕上的第二个问题,思考一下。【示问题2】 生答:(略)
①“归去”,作者要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大自然,归向田园生活。
②怎么理解“风雨”和“晴”?
明确:“风雨”是指人生中的逆境;“晴”是指人生中的顺境。
师:整首词的内容我们就理解到这里,下面我们就怀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将这首词饱含情感的再读一遍。 生:齐读(1')
师:
现在苏轼已经站在我们面前了,但是他那种豪放旷达的情怀相信很多同学还是没有深刻的体会到。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请大家结合自己对这首词内容的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自己先试着朗读一下。(1′)
……有哪位同学自信能够将苏轼的豪情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现给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来比一比谁能读的最好。) ※ 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此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准确把握词的情感,并给予适时鼓励。)
师:好,刚才大家朗诵的都很棒,咱们的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与此同时,我们对《定**》的学习就到这里。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这首词也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对苏轼也有更具体的认识了。 【作业布置】
背诵《定**》。
【结束语】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了用开朗、宽
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乐观、开旷的胸襟去挑战人生!
第四篇:《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因《定**》篇幅短小,为加大课堂容量,除学习这首词外,教者还选取了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老师选教篇目。另外设置“整体评价”环节,基于如下原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价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二、学习目标:
1.把握诗的精髓,赏析词中的意境。 2.初步了解苏轼词的特点
3.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诗的精髓,赏析词中的意境。
学习难点: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学习方法:讨论合作式
四、时间设置:1教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把它当成“娱宾谴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加了词的主体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教学《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1、朗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再个别读)
2、了解作者及背景
(1)苏轼(1 03 7—11 0 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一生官场极其坎坷,因与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受贬外任,后又与司马光保守派思想有悖,更受迫害。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文字狱),历经磨难;特别是哲宗亲政后斥逐元禧旧臣,苏轼亦被一贬再贬。等到徽宗即位,遇赦归途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苏辙为撰墓志铭。
苏轼艺文通才,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其词不为传统框范所限。陈师道称“子瞻以诗为词”。故苏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为天地奇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2)指名翻译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农历三月七日那天,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暴雨,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进退两难,只有我不觉得。不久天晴,所以写下这首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4、赏析技法(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对《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评语。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作品抒发了苏轼什么样的“胸臆”?词人又是如何“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是本篇的主要特色。这样写的好处是含蓄而深沉,言近而韵远。)
5、整体评价
依据:“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恰当与否?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三、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四、背诵
五、教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1、朗读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了解背景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有关史料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谢世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4、赏析评价
(1)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
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本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发抒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起笔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下片“夜来”以下四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2)“不思量”(不去想的意思)与“自难忘”是否矛盾?
(
这并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为真实!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挂记在心上呢?不经常想念,并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 (3)有人说“两茫茫”几个字特别有情味,请做分析。 (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茫茫”前着一“两”字,就不只是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4)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试作分析。 (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六、背诵
七、课外拓展活动——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第五篇:《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多媒体板书)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多媒体板书课题:定**
二、写作背景简介→→→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①,以及题记(词前小字),了解《定**》的写作背景
提示:可以先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词前的小字的含义。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多媒体板书)
过渡语讲解提问: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自?(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欣赏《定**》的视频录音,初步感受本词的意境。
三、品读诗文,鉴赏形象
1.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录音,初步感受本词的意境
发挥想象思考:在本首词中,身处风雨之中的行者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即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他 有着什么样的形象特征)从词中找一下答案。→→→学生讨论完成此题。
1 提示:此文属于开放式的设问,言之成理均可得高分。
明确:漫画式的一个老者,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
象。
(1)沉着(淡定)————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
徐行。“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2)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3)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4)旷达(达观)————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有几分禅意了)。
2.解读小序,加深对背景的理解 (1)齐读小序。
(2)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多媒体板书)
明确: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①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② 地点:沙湖道中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 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 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③ 天气:雨、晴。
④ 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⑤ 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合作探究
(一)齐读上阙,回答下面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此题)(多媒体板书)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3.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1)狂风骤雨;
(2)同行:皆狼狈;
作者:独不觉、吟啸、徐行;
2 心态:闲适、轻松、自如、坦然的心态。 (3)大意: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 态度: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超凡脱俗的人生观)。
(二)齐读下阙,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多媒体板书)
1.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提示:此题可以当成是一个话题作文,给你一段古文字,自己加以身体构思,望同学们给它拟出一个标题或者写一句简短的话,此问的含金量极高,能极大的展示出你们的语文修养。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讨论明确:(1)① 阳光总在风雨后;
②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③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④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⑤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⑦ 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要求学生记笔记,上述是写作“挫折”话题作文的最佳素材) (2)提示:联系诗人的生平,尤其是他的人生经历。
①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②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③ 顿悟及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
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五、信息筛选(多媒体板书)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首词作者通过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六、 《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苏轼在《定**》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引用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一句话,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事
3 原则和豁达胸襟。(多媒体板书)
过渡语:苏轼的处事哲学彰显出诗人独特的人生价值取向,那种不被困难所打败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所以的人去学习,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苏轼当作是一个硬汉子来敬仰。但我们有一句俗语可言:“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这位有着侠骨柔情般的关西大汉精魄中去,了解诗人心中那份孤寂的情感,进入苏轼写给亡妻王弗的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
七、课外延伸————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解析: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多媒体板书) 1.课堂小结:
明确: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2.布置作业: (1)背诵《定**》。 (2)预习辛弃疾词二首。 教学后记:
苏轼是学生重点掌握的部分,还需在下节课加强对“旷达心胸”的理解。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不少学生的发言让我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