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1:2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比例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第一篇: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认识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西师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给学生装提供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装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通过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写比并求出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中的两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于是组成比例。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完成练习中第一题的第1、2小题,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师生间、生生间合作说一个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比例的意义的知识,用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基本性质再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通过一个填数游戏充分巩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知识的应用。

《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

1、例2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给学生装提供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装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什么是比吗? 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并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2、出示题卡:一辆汽车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请你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你能把这两个比化简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吗?(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师引导:我们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齐读。)

二、新课教学

1、师:3:2和9:6能组成比例吗?请大家求比值来判断一下。汇报,引导归纳: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还可以看这两个比化简后是否一样来进行判断。

2、即时练习。

完成书上练习第一题的第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师生、生生合作说比例。

3、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自学课本中相应的内容,色画出认为重点的信息,再汇报。找出120:2=180:3的内外项。

4、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在比例中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吧!请把题卡上四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分别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并在书上作上喜欢的重点记号。)师: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我们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一个什么等式来表示?

指名回答,板书。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找出比例的内外项吗?

(学生同桌完成,并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即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提高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成第1题其余两道小题。

2、完成题卡上的填数游戏。

四、课堂小结。

五、评价。

第二篇:《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1)交流反馈。(2)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题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认识比例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6-03-03 16:37:00)转载▼

分类: 教学设计2015-2016第二学期六

首案编写者:李芳芳

教学内容

比例的认识 教材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1)交流反馈。(2)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题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 比 = 比

12︰6 = 8︰4(12/6=8/4)内项

外项 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是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概念的建立很重要。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1.在备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课标,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参考资料,不过对情境图的处理我还是大胆的对它进行了创新:那就是通过独立完成“学生学习卡”的第一题,(这里有二层意思,一是复习旧知,二是为比例的意义做准备。)让他们通过计算和归纳,将比或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起,把比或比值不相等的比的写在一起,让数据来说话,比值相等的图片就像,比值不相等的图片就不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

2.当引出比例的意义后,我又将自学与讲授相结合。让学生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这样做既符合“学法建议”里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理解比例的意义”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成为习惯,合作成为常态。”我在这个环节特别安排了两组“数字相同,而组成的比例的不同”这样的例子,旨在通过这个练习给大家传递一个信号,“相同的四个数,由于不同的数字排列,比值不同,会组成不同的比例。”这个目的达到了。学生汇报完毕后,我让小组长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3.多次运用学习卡的“第一题”的数据,刚才“我们是纵向比较得出这几张图片像的理由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横向比较,比如:图片A的长与B图片的长比是6︰3,比值是2,A图片与B图片宽的比是4︰2,比值是2,因此他们也可以组成比例6︰3=4︰2”,这样设计的原因之一是:充分运用主题图的作用,原因之二是:主要体现同一个图形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宽与长的比,每两张图片的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原因之三是通过系统的比较,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可以多方位思考。4.通过“思考与讨论”环节,学生重温了刚刚学过的比例的知识,又将感性知识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小组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让每个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当学生表述完,我都听着有点别扭的时候,我及时调整思路,让“小组长”到讲台上边举例边见解,当她自己觉得这样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给小组长展示的平台,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两个地方我觉得用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中我将情境图分“两次运用”,第一次先指定学生找“长与宽的比”,这样做,容易让学生迅速找到“比值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前二十分钟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概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把握它的实质;第二次是当学生知道比例的意义,初步了解到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让他们再去数据中找比例,这样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2.“ 蜂蜜水是否一样甜”课本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比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他们找出了另外两种,将学习卡的第二题做了完善和补充。

第四篇: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并考虑: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同学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同学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2

比例这节课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课时,一是概念课,一是比例基本性质课。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却把它们整合成一节课,先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想一想本节教材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有的同学通过自学,发现本节内容,教材编者是向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比例的.概念,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比例。另一个信息就是告诉我们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教材没有用文字表达比例基本性质,而是通过一个比例式,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总结比例基本性质。即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比例问题,如比例方程等。

本节课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基本性质,以增进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有更深的理解。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很快掌握了比例与比之间的联系,还让学生明白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结果学生在运用比例基本性质时,都能达到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3

【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很欣赏杭老师设计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当头,乐在其中。

本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趣味性,多处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儿歌等:为理解“关联”而设置的课前热身“听指令做动作”、为新课即兴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伴随着“数青蛙”的儿歌进行的数青蛙活动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从“关联”切入,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两个量要成正比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②两个量想对应的比值一定。在这两个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中,认知难点是认识相关联的量。而本课就是从“关联”切入的,先设计一个“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关联”,再顺水推舟地把这种生活中的“关联”迁移到数学上。在认识“相关联的量”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格素材“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与需要天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了“怎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三、提供多种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质自然凸显。

在探究发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即兴产生的表格、教材例题1的表格等,使学生累积与体验了大量的“成正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凸显

学生眼前。待到“观察比较、归纳概念”时,本质属性则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练习新颖且丰满。

本课的练习很新颖,除了肩负巩固新知的作用外,还承载了很多独到的内涵,就像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丰满。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变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习到现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全班的人数一定,满意与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意识。

“数学周记”那题,把原来的一个判断题“人的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转变成以学生数学周记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萌发了寻找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欲望,又给我们提供了本课作业的新方向——数学周记。

“正比例的名言欣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励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我的调整】

我在执教本课时,对杭老师的设计作了某些小小的调整:

1、“数青蛙活动”置后。

杭老师的“数青蛙活动”是设置在“认识相关联的量”的第三部分并贯穿到“归纳概念”环节的。但我认为“数青蛙活动”中形成的“成正比例的量”有太多组了,有点纷繁复杂,不利于放置在认识本质属性的环节。所以我把数青蛙活动放置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处理。

2、观察表格中,增加一问,使认识更深刻。

在认识“相关联的量”中观察表格一环,除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表中有哪两个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在这两问之后增加这样一问“从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吗?”,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量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变化,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在变化,又可为学生后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比值不变埋下伏笔。

3、课容量较大,适当删减了一些内容。

为了节约时间,“数学书的研究”换成了“购买QQ糖的情况表”,名言欣赏从4句缩减成了1句并放在课尾(毕竟是数学课)。

4、课后作业增加了题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数学周记一篇。

【总而言之】

当然,本课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引导发现、归纳概括环节变数很大,要随时跟着学生的节拍不断调整预案、引领生成。

上这样的课,很有挑战性!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4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如何使这个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形象,本课进行了设计。

课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天气和穿衣、秋风和落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等。进而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

中去。在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中用教师口述,学生随机口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决问题。先要求同学们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两名同学,从而建立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这样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使课堂教学形成最后的高潮。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教材分析

数学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例1和例2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比的意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建构比的知识。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本单元可以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来安排教学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新知识时,就有了一个联系、对比、切入的知识点,也能够比较轻松的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从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分数与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让学生自主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

全班学生58人,是这学期重新分班组成的,从原来成绩看,优秀生少,中下学生多,不及格的学生集中在20分以下,成绩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还不适应现任的老师。教学效果只能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上进行分析,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面改作业和辅导。本节课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是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过程,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能力目标:

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7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如何使这个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形象,本课进行了设计。

课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天气和穿衣、秋风和落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等。进而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地体会

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中用教师口述,学生随机口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决问题。先要求同学们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两名同学,从而建立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这样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使课堂教学形成最后的高潮。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8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主人“光头强”的五个实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找相似,找比,求比值,组成比例。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

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三、拓展学生思路,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课题中通过“你能举出两个相等的比,使它们组成比例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这节课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对比例的认识还欠缺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动脑方面还不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9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3、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阶段,出示我国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这时,由于学生刚才已经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义。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

4、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阶段,我先让学生认识这两种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提问:你能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试试看。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是用数字比的形式表示出来,没有单位名称;而线段比例尺是用线段表示的,并带有单位名称。这样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和它们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5、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来不及反馈,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前几天,以鼓楼杭老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设计为蓝本,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调整,我上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课。上完之后,我和我的学生感觉都很棒。在此,感谢杭老师精彩的预案,并希望她能“佳作”频频,多给我们提供借鉴的机会。同时,感谢ME网罗了这么多的教学精英,为大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她的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很欣赏杭老师设计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当头,乐在其中。

本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趣味性,多处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儿歌等:为理解“关联”而设置的课前热身“听指令做动作”、为新课即兴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伴随着“数青蛙”的儿歌进行的数青蛙活动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从“关联”切入,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两个量要成正比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②两个量想对应的比值一定。在这两个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中,认知难点是认识相关联的量。而本课就是从“关联”切入的,先设计一个“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关联”,再顺水推舟地把这种生活中的“关联”迁移到数学上。在认识“相关联的量”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格素材“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与需要天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了“怎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三、提供多种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质自然凸显。

在探究发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即兴产生的表格、教材例题1的表格等,使学生累积与体验了大量的“成正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凸显在学生眼前

待到“观察比较、归纳概念”时,本质属性则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练习新颖且丰满。

本课的练习很新颖,除了肩负巩固新知的作用外,还承载了很多独到的内涵,就像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丰满。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变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习到现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全班的人数一定,满意与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意识。

“数学周记”那题,把原来的一个判断题“人的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转变成以学生数学周记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萌发了寻找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欲望,又给我们提供了本课作业的新方向——数学周记。

“正比例的名言欣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励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帮助.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

三、拓展学生思路,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课题中通过“你能举出两个相等的比,使它们组成比例吗?”的提问.

在这节课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对比例的认识还欠缺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动脑方面还不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五篇: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这节课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课时,一是概念课,一是比例基本性质课。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却把它们整合成一节课,先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想一想本节教材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有的同学通过自学,发现本节内容,教材编者是向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比例的概念,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比例。另一个信息就是告诉我们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教材没有用文字表达比例基本性质,而是通过一个比例式,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总结比例基本性质。即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比例问题,如比例方程等。

本节课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基本性质,以增进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有更深的理解。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很快掌握了比例与比之间的联系,还让学生明白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结果学生在运用比例基本性质时,都能达到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下载认识比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比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范文

    比和比例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模版]

    《比和比例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地进行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明确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比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比例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比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58-59例5.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

    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比例线段 【学习内容】1、比例及其性质。 2、两条线段的比,比例线段。3、黄金分割。 【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及其性质,黄金分割。 难点:比例性质的运用。【知识讲解】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