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寓言四则》(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文体的特点。
2.发挥想象把握寓言的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寓言的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6分钟
学习导入
你以前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哪些特别有趣,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讲给同学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示例:我来讲一个乌龟与兔的故事,乌龟与兔为他们俩谁跑得快而争论不休。于是,他们定好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比赛一开始,兔觉得自己是天生的飞毛腿,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旁睡着了。乌龟深知自己走得慢,毫不气馁,不停地朝前奔跑。结果,乌龟超过了睡熟了的兔子,夺得了胜利的奖品。
这故事说明,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
学生示例:我也来讲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比喻不主动的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大家一起谈谈我眼中的寓言。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作者把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寓”是寄托的意思,具体说,寓言就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
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和“灵魂”(寓意)两部分组成。
12分钟
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并完成改写
1.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请你概述这则寓言故事并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交流分享一位同学的答案:
故事概述:这则寓言讲述了爱慕虚荣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询问自己雕像的价格,没想到自己的雕像竟然被当做“添头”的故事。
寓意: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2.再读《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梳理情节,思考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
开端:写了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想得到人间的尊重。
发展:写他确有把握会胜过宙斯和赫拉。
结局: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最不值钱。
文章的开端写了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想得到人间的尊重。发展写他确有把握会胜过宙斯和赫拉。层层铺垫写出了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并与结局他的雕像最不值钱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情节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形象来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这一寓意。
3.了解神话人物及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
宙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第三代众神之王。
赫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
赫耳墨斯:他是宙斯与迈亚的儿子。他是商业、旅行、牧畜、竞技、演说等的庇护神。
4.研读揣摩对话对表现寓意的作用。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有三问三答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去掉第二个问答可不可以?
学生示例:
不能。
因为第二次的问答是为了表现赫耳墨斯的虚荣心作的铺垫,拉长了他虚荣心理的预期。有了这次的铺垫,才和第三次的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他的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
5.品读细节描写,补全括号内的心理描写,体味寓意。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教师示例:老师先来带着大家分析一处,其余两组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默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推敲“笑”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赫耳墨斯怎样得心理活动,补全括号内的心理描写,体味寓意。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上文赫耳墨斯选择先问宙斯,因为宙斯是天地之间最高的神,问他的价格,便于尽快获知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结合下文他的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表现。此刻他的心里很得意。
学生示例:
第一处我们组认为补填“试探的”,赫耳墨斯第一次提问,是他不确信想看他的父亲宙斯值多少钱,第三处我们组认为补填“急切的”,因为经过两次的询价,他确信自己的价格会更高,而且他心想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
6.运用《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学法完成《蚊子与狮子》一文的学习任务。
(1)把握情节,建立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2)品读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寓意的作用。
(3)改写寓言,理解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小组交流展示:
《蚊子与狮子》
开端:写蚊子向狮子挑战,要同狮子“比一比”。
发展: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
。蚊子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使狮子之长无法发挥,从而战胜狮子。
结局:写蚊子胜利后的悲剧。
寓意: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小组交流展示: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我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则寓言充分发挥想象,赋予了动物以人的性格,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蚊子战胜狮子时的勇敢自信以及战胜后得洋洋自得得性格特点。帮助我们理解寓意。
7.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改写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加深理解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如果对《赫耳墨斯与雕像者》和《蚊子与狮子》这两个故事的部分内容做出改动,它的寓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想象,改写故事,赋予其新的寓意。
要求:(1)想象合理,构建故事情节。
(2)运用描写,拟人的修辞方法。
(3)寓意明确。
分享同学作品: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不自以为是的人。
2分钟
小结及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了解了《赫耳墨斯与雕像者》这一寓言故事,明白了他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这一寓意,懂得了读出寓意的一些方法。并运用学过的方法和小组同学合作读懂《蚊子与狮子》。
最后留一作业温故知新,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以后,如何看待赫耳墨斯的雕像成为“添头”?阅读《蚊子和狮子》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在班级“借奇思妙想,展社会生活”的经典想象作品品读会与创作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吧。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教学人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和《列子》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
2.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做多元解读。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做多元解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6分钟
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说说它的寓意
1.抓标题把握作品内容,题目“穿井得一人”结合课文内容分别可以理解为哪两种意思?
展示同学答案:
可以理解为,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也可以理解为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疑难句意。
(1)溉(浇灌、灌溉)
(2)汲(从井里取水)
(3)及(待,等到)
(4)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6)对(应答,回答)
(7)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3.借助词义理解句意
(1)穿: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破、透
(2)国: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4.断句读读出你的理解。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概述这则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分享同学答案:
故事概述:宋国丁家打井如得到一个劳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人的故事。
寓意: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6.再看题目“穿井得一人”你的理解是什么?
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12分钟
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并做多元解读
1.再读这则寓言,概括情节,思考情节和寓意间的关系?
开端:宋国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劳动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的事情。
发展:传播的过程就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
结局:国君调查,弄清真相。
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篇寓言开端写了事件的起因,为下文写传闻做铺垫,发展写了国人的讹传,为什么会讹传?原因很多:未经调查分析传播的人们,“国人”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国人的做法与宋君的做法形成对比。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这些情节形象的点出了寓意,这个寓意从反面告诉我们不要怎么做,但是从肯定的角度如何做呢?
2.让我们再读课文,勾画出国人和宋君面对传闻的做法,想想它的作用?
国人的“闻而传”的做法即听到并传播。
宋君“令人问”,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真相。
两处动作描写,写出了国人和宋君面对传闻的不同做法。它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3.根据情节多角度解读寓意。
根据情节,关注人物,补填寓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寓意:
站在国人的角度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
(3)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站在丁氏的角度
(4)语言表达必须做到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4.运用《穿井得一人》的学法完成《杞人忧天》的学习任务。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说说它的寓意。
(2)理解寓言如何利用情节突显寓意。
(3)
根据情节多角度解读寓意。
学生示例一:
故事概述:《杞人忧天》讲述杞国有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后来在晓之者的劝导下才放下心的故事。
寓意:告诉人们不要为毫无根据地事忧虑和担心,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学生示例二:
开端:杞人忧天
发展:晓之者释忧
结局:杞人与晓之者皆舍然大喜
寓意:告诉人们不要为毫无根据地事忧虑和担心,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故事的开端有一个杞人因担心天地崩坠而废寝食。故事的发展写了“晓之者”劝导杞人的过程。故事的结局杞人的担忧解除,皆大欢喜。这些情节生动的刻画出杞人和晓知者的形象,告诉人们不要为毫无根据地事忧虑和担心,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学生示例三: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2分钟
小结及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运用课下注释,工具书了解了《穿井得一人》这一文章内容,然后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又理解了寓意,最后我们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对寓意有了一个多元解读。同时我们也试着用这个方法解读了《杞人忧天》。最后留一作业温故知新: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寓言也需要多角度地解读。《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在班级“借奇思妙想,展社会生活”的经典想象作品品读会与创作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