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画》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时间:2020-12-11 10:4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画》教学设计》。

第一篇:语文《画》教学设计

语文《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说明】

《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

1、会认“远、刊、近、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画》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花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二、学情分析

《画》是本期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大概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图文对照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课文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了解诗意。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时: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出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呀?(学生出谜语猜一猜)师:老师也有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 两个兄弟一样高,一日三餐都用到。和和气气团结好,帮助主人吃得饱。(学生猜谜语)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猜谜语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课文主题相符合的学习氛围。)

2、出示挂图。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学生说一说图画上都画了什么。)师:想听听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画的吗?

二、师配乐朗读。

学生在老师 有感情的配乐朗读中,激发了读文的兴趣。然后老师趁热打铁问:“你们也想读吗?要想读的好,就要先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此环节可以激发学生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老师配乐朗读中,学生已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为下面的学习做下 了铺垫的作用。)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试着读文,在文中圈出生字表中的生字。

2、检查学习情况。

师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应将学生熟言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该怎样记住这个字。如“远”、“近”这时老师站在一个学生的跟前说:“这位同学离老师很近,后面的那位同学离老师很远”,再回到课文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来“米字加一横,给“来”字找个朋友:来去,来了。然后再回到课文“人来鸟不惊“)

3、巩固练习

(1)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师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组词‘说一句话。)

(2)抽奖游戏:

学生抽生字卡片认读,读对的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抽奖游戏,巩固认读,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把握。当小老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这些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可满意了,它们又调皮地回到课文中去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指名朗读课文。

3、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想一想:山是什么颜色的?(指名前后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我们平时向远处看时,远处的东西都看不清楚了,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的很远也能看清楚呢?)水的声音是怎样的,你能学一学吗?那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为什么却听不见呢?为什么春天开的花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呢?

4、现在你知道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了吗?

五、配乐表演朗读

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一年级的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很难“入境”。配乐让学生边读边表演,这种体验性阅读更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们认识了11个生字,知道了这首诗的谜底。课后把这首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其他的谜语诗,读一读,猜一猜。

第三篇: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

一年级人教版语文

《画》

教 学 设 计

六安市三里岗小学

王少勇

《画》

一、教材分析

《画》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花鸟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二、学情分析

《画》是本期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古诗,谜语诗的内容也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大概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图文对照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了解诗意。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时: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老师遇到了一个谜语(出示谜语),你们来猜一猜。

2、学生举手发言,说说理由。

3、出示诗词,再猜谜语。

4、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课文主题相符合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在老师有感情的范读中,激发了读文的兴趣。然后老师趁热打铁问:“你们也想读吗?要想读的好,就要先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激发学生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老师范读中,学生已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为下面的学习做下了铺垫的作用。)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试着读文,在文中圈出生字表中的生字。

2、检查学习情况。

师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2)、指名认读,分男女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师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设计意图: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当小老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迷宫词语,指名认读,分男女读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这些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可满意了,它们又调皮地回到课文中去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指名朗读课文。

3、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想一想:山是什么颜色的?水的声音是怎样的,那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为什么却听不见呢?为什么春天开的花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呢?

4、现在你知道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了吗?

五、读写生字

1、小朋友,这么美的一幅画,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写下来?可是有几个生字怎么办呢?

2、出示“水、去、来、不”四个字,3、让学生拼读组词,分男女读。

4、一起学习书写(老师板书,学生跟写)

5、学生描红书写。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们认识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知道了这首诗的谜底。课后把这首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其他的谜语诗,读一读,猜一猜。

七、作业:背诵《画》

八、板书设计

水 去 来 不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1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高—矮多—少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3

板块一:猜谜激趣

1.师出示课外谜语,生竞猜谜底.

2.师读本诗内容,生竞猜谜底.

3.师揭晓谜底,出示诗题.

板块二:正确读诗,多样识字.

1.读诗认字

认真读古诗两次,遇到不会的拼音请拼音宝宝来帮忙.

2.出示生字,全班一起读一读.

板块三:围绕谜面,发现谜底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将景物圈出来

2.学习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山有色水无声对比,山是什么颜色的?水有没有声音?

为什么看过去山有色,但是水无声呢?(画中的水)

(2)这里有几个生字我来考考大家

色:斜刀头,色彩、白色、景色

有:有的'、有趣、没有

无:没有就是无的意思,无数(实在太多了,没有数字可以记录下)无声、有无

(3)这句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远近)

(4)远:距离很远,远方、远近、永远(一直)

近:距离近,近处、近来、相近

远和近有什么相似之处?(走之底)

请你说一说,在教室哪些同学离周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周老师比较近?

(5)这里还有一个字很神奇,近—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换一换识字法)

听:听见、听说、打听(向其他人询问)

3.学习第二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这里有两个景物,花和鸟。

(2)同学们春天到了花朵盛开了,但是现在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盛开着?(画上的花)一般的小鸟在人走进都会飞走,但是为什么我们走进了,这只小鸟动都不动呢?(画上的鸟)

(3)这里也有一对反义词(来去)

(4)来:来去、从来、回来

去:去年、回去、不去

(5)这里还有最后一个生字,它是还

4.读了这首诗,你从哪里猜出它的谜底是画的?

板块四:指导书写,规范写字

1.出示来去,让学生观察笔顺、笔画特点

2.范写:来(点向里斜,长横在横中线,垂露竖在竖中线,撇捺要写得舒展)

去(短横在横中线上面,长横在横中线下面略微往上倾斜,撇折要略微往上提)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画鸡》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鸡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2、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动物。

3、明代有位叫唐寅的大画家也喜欢公鸡,他不仅为公鸡画了一幅画,而且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板书)

二、读古诗:

1、师读古诗,学生不出声,用手指。

2、师再读古诗,生可轻声跟读。

3、师带读古诗。

4、小老师带读古诗。

5、比赛读。

三、认读生字:

1、圈出文中生字,生自主识字。

2、单独出现生字,生识字组词,师带上拼音带读。

3、识字小游戏:摘苹果。

四、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出示前两行诗

1、生读诗句,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板书:美丽)

2、生带着感受读。

3、像“红、雪白”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能说几个吗?

出示后两行诗:

1、师:这只公鸡不仅美丽,叫声也很好听,生读诗。

2、谁来模仿一下公鸡的叫声。

3、公鸡一般什么时候叫呢?这又是一只怎样的公鸡?

(板书:勤劳)

4、生带着理解读诗,教师可适时范读。

5、回归整体,齐读(或背)全诗。

五、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平、户、开”。

六、小结,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画鸡

美丽

勤劳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识记“远、色”等10个生字,认识“辶、”两个偏旁。会写“不”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总结、巩固识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老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发现你们有一个很可贵的学习品质——喜欢动脑筋,今天,我带来了几个谜语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请听谜面:

a、小白花,飞满天,落到地上像白面,落到水里看不见。(雪花)

b、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c、来个有难度的,请注意听谜面: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导入课题。

预设1、学生猜出来谜底。真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6《画》。预设2、学生没猜出谜底。好吧,请把书翻到67页,等我们一起把《画》这首古诗读明白了,你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朗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观察画面

1、仔细看看书上的'这幅画里都有什么?请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

2、指名回答。师生总结板书:这是一幅有山、水、花、鸟的画。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字音,把难读的字或者诗句多读几遍。

2、男女生赛读。要求:分行读古诗,读正确字音,特别是预习时圈出的二类生字,读通句子。

3、齐读。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引读。(老师读每行的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里都藏了哪些景物?用符号画出来。

5、指名回答。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有山、水、花、鸟的诗。这首古诗总共有几句?

(三)读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谁愿意读第一句诗?自荐读。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读。

2、这句诗中有两对反义词,谁发现了?

指名回答。出示:远近有无

a、开火车读词语,复习、强调拼音。

b、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用做一做的方法理解“无”的意思。

c、练习说话,巩固生字。

1)说一说谁离自己近,谁离自己远。

2)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

3、出示词语:白色 听见 声音

a、指名读,强调“听、声”的后鼻音。

b、去拼音开火车读。

c、交流识字方法,认识“ ”。

预设:色 爸—色 +巴=色

听近—听 口+斤=听 一口吃一斤(听) 声 强调上面是“士”,组词。

4、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课间活动:猜反义词

1、老师领一胖男孩儿站在一起,请大家说反义词。

2、自由说反义词。

学习第二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开火车轮读。

3、能找出藏在这句诗中的一对反义词吗?(来去)

a、交流识字方法,用上“来、去”说一句话。

b、识记“还”

预设:还 辶+不=还 辶 远近还

3、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4、梳理总结识字方法,巩固生字。

反义词识字:远近有无 来去 偏旁归类识字:远近还

换一换识字:爸—色近—听 天—无 猜字谜识字:一口吃一斤(听)

5、齐读,展示读整首诗。

6、你能背诵这首诗了吗?展示给大家听。

(四)写字 出示生字“不”

1、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写字的“三个一”。

4、展示、评价。

三、回顾总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一首古诗,认识了10个生字,学会了一个生字,好多同学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大家收获都不小呢。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我们知道上课前要备课,备课要备教材和学生,但怎样来准备呢?今天我班门弄斧,以《画里少了什么》为例,把自己的备课感受做一展示,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儿童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故事。在美

术课上,老师让全班同学集体绘画《海洋世界》,同学们在长长的画卷上,画满了大鱼,经老师提示,同学们认识到这不是海洋世界,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讨论,同学们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涵着一个较深的道理。这是教参中给我们的提示,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文意是文章的灵魂”。当我刚看到文章时,先被它的题目所吸引。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立刻会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它少什么了?为什么会少这些东西?”并且它还具有前推后延的作用。开始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作画,后面是在明白道理之后互相配合作画。抓住“画里究竟少了什么”这个问题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表达也很精致。尤其是善于通过前后照应、相映成趣的词语,在对比中显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读来既感到清晰明快,又生动有味。比如前期画画完了,书中却说是“奇怪”的画,最后才是“真正”的画。理解本文,抓住这些词语,体会作者表现主旨的匠心。另外,这个故事看似简单浅显,但绝不单调平板、一览无余,而是摇曳多姿、引人入胜。故事的发展非常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过程,“要知道梨子的滋味,终要亲口尝一尝”,贴切生活的'本质真实。

从结构上来看,这篇课文自然段较多,但从意思上看可分为三个大的段落,1—5自然段主要讲学生自发作画,画出了一幅奇怪的画;6—16自然段主要讲学生们进行了讨论,明白了道理(1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学生们重新画了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我觉得教师分析把握教材的结构,能够深入理解文章,感受它的起承转合,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正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确定了这些,本课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采取“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在脑海中渐成雏形。不需多做分析,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画好海洋世界,体会其中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品悟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主张在学习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本课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学过的道理能得以运用,指导行为。我们生活在海滨城市,对大海、对海洋生物并不陌生,特定的环境,既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舞台,使他们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又给他们搜集书面资料、应用现代化手段等方面带来了方便。加上孩子们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了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习惯。这样,孩子们完全能够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能否认,我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意识很强,所以说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是很强的,有较强针对性,有的学生从理论上能够说出道理来,“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但并不见得能够发自内心的认识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打动学生的心,

切实有所感受,在实际行动中做好这一点,才会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它的美感所在。可能有的文章体现的是情感美,有的是一种智慧美,而本文则是这种情操美,即发现真理、意志美德等,这促使我进一步设想解决方法,努力从这个点进而联系全文进行三个维度的搭设,并确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写7个生字,能认读8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集体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家分工合作。

4、学生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到分工合作。

四、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以“探究式”阅读为指导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导语:课前我从美术老师那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画画。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篇跟绘画有关的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内容,读有所获。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全文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学生在读准课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质疑做好准备。)

(1)学生质疑。

我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课文时你有什么问题吗?结合学生质疑板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画里少了什么?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什么样的?等。(本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文章内容偏差很大,教师也可参与提出问题。有的问题较容易可以请学生当时解决)

(2)制定目标。

再读课文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应先解决哪个问题?学生读书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画里少了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课文的叙述顺序,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读领悟,读懂课文。

(一)解决“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结合52页的句子进行对比练习。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并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前预习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渗透读书方法。)

(二)解决“画里少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后,从语言文字理解到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教师相机引导:海洋生物还有什么,你能介绍几种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海洋世界的录像。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课后预习,回答问题。通过观看录像,对海洋世界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课件出示:一幅大鱼图)。教师导语:海洋世界这样美,可同学们为什么却画了一幅大鱼图呢?你们认为问题出在哪呢?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读读第16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

(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海洋世界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自读课文,知道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教师出示大鱼图,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学生读书后,教师参与探究。教师导语:老师认为是同学们的绘画水平不高?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画?学生联系上下文反驳教师的观点。最终悟出画里少了同学们分工合作的精神。

(在解决重难点时,教师适当地参与,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反驳教师的观点,引起进一步的思考:画里到底少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读活课文。

师生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海洋世界》。

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道理完成图画,在实践中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通过课堂练习,落实读写结合。)

在课堂中,我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相互作用的对话、活动,努力创设融洽的氛围,与学生交流对“我们和我”之间关系的体会,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感悟,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学定教,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的过程中,明白分工合作的道理,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去关注集体,关注他人,不断进步。最让我满意的是“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前面提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学习、做事时很少想到别人,此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及时积极地评价,特别是评价语言针对性强,评价语言生动、具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8

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最少5个以上的字体。

2、顺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拼音识字的乐趣。

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公鸡与人们的关系,并能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拼音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拼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称叫“我说你猜”,师说顺口溜,生接答出声母b p m f d t n l(师:6就像个—— 生接答:b b b)

2、出示拼音卡 j,再出示卡 ji,生齐读,师再出示“鸡”字,利用拼音读准“鸡”的读音,师生总结认字方法:拼拼音(师板书)

3、引出课题“画鸡”,生齐读课题,生说说你知道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

二、新课

(1)、初读古诗

1、生自读古诗。要求把你不会读的字圈起来。

2、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圈起来的字读什么。(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问)师板书。

3、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听读识字)师板书。

4、抽生读古诗。(师生一起检测抽读同学的字音是否读准了)

(2)、学习字词

1、师范读古诗,要求生听清字音。

2、出示生词:雪白 满身 红冠平生 走将来 千门万户

①小老师教读词语。

② 男女生合作读。

3、学习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①出示生字:画 鸡 雪 生 千平户 开

②先请小老师教读,再请生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1:

“平”字和我们学过的苹果的“苹”读音是一样的,只是比“苹”少了一个“草字头”。(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利用熟字对比记忆)

学生2:

我知道“千”字是“十”字头上加一撇。(师总结记忆生字的方法:熟字加一笔)

学生3:

我是这样记“鸡”的,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鸟”,合起来就是“鸡”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加一加)

学生4:

“雪”字是由“雨”和倒着的“山”组成的,可以这样记:山上总是下雨,天气变冷了,雨就变成了雪花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用会意字编故事)

③识字游戏:“好朋友再见”、“捉迷藏”

(好朋友再见:生读对黑板上的'字卡宝宝,师就把字宝宝从黑板上取下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捉迷藏:师生一起把字宝宝送回古诗中,由老师随意读出本课生字,学生听到后迅速用笔在文中找到,并用圆圈圈出来。)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生翻开书,齐读古诗第一句。

①师: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回答,师板书(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②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③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

生回答:漂亮的大公鸡、威武的大公鸡。(师板书)

师抽生读第一句,看看谁读出的大公鸡最漂亮,师生评议。

2、学习第二句。

师:大公鸡除了漂亮,它还会喔喔叫呢?你们知道大公鸡都在什么时候叫吗?

生齐读第二句古诗。

师:是呀,天刚一亮,大公鸡就叫醒农民伯伯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很勤劳,大公鸡起得比农民伯伯还要早,大公鸡勤劳吗?你喜欢这只勤劳的大公鸡吗?

师请喜欢这只公鸡的学生齐读古诗。

师:大公鸡除了叫醒农民伯伯,还会叫醒睡懒觉的小朋友呢,不信,你听——(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动画课件)

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是呀,大公鸡天一亮就起床了,叫醒了睡懒觉的小朋友,帮助了他们,大公鸡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向大公鸡学习,每天早早起床不睡懒觉。

3、师生齐读古诗,会背的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 )( )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 )走将来。

( )( )( )敢轻言语,

一叫( )( )( )( )开。

四、板书设计

画鸡

漂亮

威武 (的)大公鸡 (人类的好朋友)

勤劳

教材分析:

《画鸡》是北师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单元“字与拼音(二)”中的一首古诗。这是明代唐寅的诗,诗人用笔墨画鸡,用诗歌赞美鸡,画与诗形成完美的整体。在学习这首古诗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拼读音节,通过反复地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以及利用熟字巩固拼音的情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在教学识字时,不要脱离语境,孤立识字,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然后再认识单个的汉字。

学生分析:

在学习《画鸡》这首古诗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前8个单元的生字,有了一定的认字基础,并且学习了a o e iu ü 6个单韵母,还学习了“b p m f d t n l”8个声母。所以,《画鸡》这首古诗中,“头上、不用、红、雪白”等生字学生已经认识了,本课的新生字“画、鸡、户”可以让学生用拼音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教学时,就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近京()声()

运()听()惊()色()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有色,近听/水/无声。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第一册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教学。《画》这首诗是一个谜语,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利用谜语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当我说完课文,孩子一下子都说出了“画”,似乎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我们进入了课文。其一,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看图初步了解课文,知道题目与诗句的关系。其二,识字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其中“远”、“近”、“还”都是走之儿的,所以我进行了归类教学,“远”、“近”还是一组反义词,在识字时进行了教学,并让孩子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识字方法不断地渗透,并进行归类,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反义词教学也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找朋友。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气氛。

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不论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已经对看图理解课文不陌生了,但这节课上,我认为:学生看到图就能想象的到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而水是听不见声音的。当我提出:“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有声音吗?”孩子们说:“有,有声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时让我措手不及。

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的处理,我仅限于边读诗句边读生字,让孩子在文中去识记生字,忽略了生字的应用,学生在识记了生字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口头组词的训练。课后,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了。我认真地反思自己,因为担心让学生自己组词浪费时间,而不能完成后面安排的写字教学,故而直接让学生读卡片上的词语,没能听听孩子们的的发言,就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这让我想起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生说,学生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画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2.画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画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弯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弯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画: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画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画。组词:画画,图画。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画”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画)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

(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远——近来——去 有——无

(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14.画

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掌握2个新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感受“画”的特点。

4、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来、去”“远、近”3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导人新课

复习远看、有色、近听、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齐读古诗

二、精读感悟,感受画的特点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中画了哪几种景物?板书(山、水、花、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幅画,去看看画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山、水、花、鸟有什么不同?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句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指名读。

(1)第一句诗写了什么景色?(山)它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说,图中的山是青色的,这就是(出示“山有色”)指名读。色是什么意思?(颜色)板书有色

(3)平时我们见到的山都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青色)画上的山也是有颜色的,远远就能看到,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山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齐读:远看山有色。

2、第二句写了什么景?(水)

(1)讲水的字理:“水”字两边的横撇和撇、捺表示水流动时激起的水花,水面激起水花了,我们想象一下,你听到什么呢(水流“哗哗”的声音)“水”这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水花,还让我们能想象到水声,再认一认这个字“水”。

(2)听声说话我听到了声音。

(3)请一位孩子来听听水声,看着直流而下的瀑布多壮观啊,你听到什么啊?(没有声音就是无声,出示无声)板书看,这就是(近听水无声)板书指名读,评价

(4)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们一起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指名回答。(点红远近有无)我们看到山有色,而水却无声,真奇怪,为什么?(指课题因为这是画)

(二)、学习后两句

(1)出示后两句,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花,鸟)

(2)理解“春去”

我们来看这花,闻一闻什么味道?再来闻闻老师手中的花,什么味道?这花没有味道,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季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现在是春天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春去”,那“春去”是什么意思?

(3)理解“花还在”

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可这花却这么鲜艳,这就是(花还在)板书指名读,齐读,评价

(4)看这里有一只小鸟呢,声音小一点哦,会吓跑它的,谁来跟小鸟打招呼?让我们靠近一点,拍拍手,小鸟害不害怕?不害怕这就是不惊,不惊是什么意思看我们这位同学和这鸟这就是(人来鸟不惊)。指名读,齐读

(5)在这两句诗中也有一对反义词,谁的眼睛最亮?(来和去)预设读后两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为什么春天去了花还是鲜艳的,人来了鸟却不害怕)。

(6)齐读古诗

一起读这美丽的画!

(7)根据交流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感悟画的特点。

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只要我们用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我们也能成为小诗人!指名读,齐读三、拓展阅读1、出示《风》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2、出示《咏雪》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3、出示《静夜思》

这里有一组反义词,谁能找到?四、指导写字

1、提出写字要求(一寸、一拳、一尺)2、师范写,生书空(水、来)3、生书写,提出书写要求4、小老师评价

五、总结

多么有趣的诗啊!多么逼真的画啊!同学们古诗和水墨画都是我们国家文化中的宝贝,这幅画中的一切就像真的一样,这就叫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三、看图猜字练习

过渡: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1. 观察图画,启发学生猜字。

2.猜中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土”

1. 观察图画,启发: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2.读字。

3.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想象之处。

五、课中休息——找朋友

8人举图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学认图标,口头组词

1.出示小话筒,讲要求,教儿歌。

小话筒,嘴边放,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2.练习口头组词。

发“一字开花”卡,学生练习组词。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词语中有这些字,发现一个记住一个,增加一个花瓣,比比谁的花瓣多。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

6《画》教学设计

活动情况:为加强学生的学习古诗的能力,现对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第六课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义词和找出反义词。

活动地点:一年级多媒体教室

参与人员:一年级全班学生、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远、色”等十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两个偏旁;会写“水、去”等四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来-去”三组反义词。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认识“远、色”等十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两个偏旁;会写“水、去”等四个字。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一幅画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3)抽读重点字。(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下载语文《画》教学设计(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画》教学设计(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语文 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 画 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受到美的熏陶。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2.难点:背诵古......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范文)

    1、画 知识与能力 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过程与方法 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能对照图画......

    《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11个生字。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

    《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 2、 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

    画 教学设计

    《画》 一、导入揭题: 师:前几天,有小朋友在赵老师的留言板上写了一首诗。你们想欣赏一下吗?(出示:是海不卷浪,是鲸不游动。风吹树不动,火灭树不焦。)师:他的这首诗不仅写得好,而且还......

    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

    画教学设计

    画 教材分析《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画》教学设计 1.认识“远、色、近”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生字。2.知道“远近”,“有无”“去来”是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