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9教学反思集锦[精选合集]

时间:2022-04-09 03:3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几减9教学反思集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几减9教学反思集锦》。

第一篇:十几减9教学反思集锦

十几减9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几减9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几减9教学反思1

十几减九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教学,现将这节课的感触反思如下:

一、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学习新知处,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3―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尊重差异,体现算法多样化,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在探究13―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

①将剩下的桃子个数数出来,算出13―9=4;

②想加算减:9+4=13,13―9=4;

③破十法:10―9=1,1+3=4,13―9=4;

④连续减:13―3―6=4,13―9=4。

我尊重差异,将每一种方法都展示出来,并一一予以肯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需要改进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今后在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十几减9教学反思2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探讨、发现和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由于本课与上学期的《9加几》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了呼应,因此我也继续沿用了小猴卖桃的情境导入方式,学生对于小猴卖桃还是很感兴趣的,都积极举手要说图意,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对于十几减9如何计算的探讨,他们也是在激励的讨论中进行的。但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两种算法——一个一个减和破十法。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只有个别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方法。其实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由于本课只是20以内退位减的第一课时,教师在提出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并不能过高的要求孩子对算法进行优化。因此“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就成了本节课的贯穿语之一。但由于班上孩子对上学期的9加几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牢固,在做题时,当有孩子提到了用加法算,也顿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后半段的学习中,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尝试“想加算减”的方法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新课标指引下,我在课上充分尊重学生,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因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这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对于后边“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如:在计算“13—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有(1)“想加算减”法,因为4+9=13,所以13—9=4。(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3)“连减法”,因为上个学期学过十几减几等于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4)也可以用13—10=3,由于减数多减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当然有部分学生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在比较各自方法的优劣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法的简便,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来,然后让他们发现探讨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学生除了发现减数都是9,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多1,还发现了“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这一规律,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进行了计算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得到了提高。当然部分学生容易把“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和“几加9”的进位加法规律混淆,因此应多加练习,加深巩固,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达到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十几减9教学反思3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挂图出示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学习不光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满足于停留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这一层面上,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升华;只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忽视科学结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这无异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教师应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新求异,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种认识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究竟什么是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习惯,背诵记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样是重要的情感与态度,这些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对立中寻找平衡,在矛盾中建立统一,这是改革的一个基本要义。

十几减9教学反思4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由小丑卖气球引出问题15—9=?接着教材中出现了两种算法:一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二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15减9就等于几。

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5—9=6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有的说是根据9+6=15来想的。有的学生说15—9,先用10—9=1,1+5=6。但是这样说的学生只是个别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说。课堂气氛很沉闷。

首先,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对于这两种方法中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认识的不够。课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去追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其中这两种方法的强化。导致了只有少数孩子甚至连一种方法都说不清楚。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教材,所以不知道要重点强调哪种方法。但是看了不少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还是要重点强化的。

其次,我给学生补充了另外一种方法,减9去10尾加1,这个方法学生很感兴趣。但是课堂上给孩子探究的时间不够,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出示15—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5—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

最后,课堂上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和我一问一答的形式,只是这个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听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学生似乎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请了两三个孩子发言后,他仍然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学习情趣,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十几减9教学反思5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图提问“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1展示的是“做减想加”、“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新知思维程序和方法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中学生把注意力观注在”动”中,忘记了”思”,反而不利学生思维的开拓。那课堂中如何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才最有效?都是我今后应该值得思索的。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算法多样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算法多样化化,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以及后面的几节课,提倡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思考,而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喜欢采用“破十法“。什么是更好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符合学生思维的方法为最好的。

十几减9教学反思6

新课标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逐步优化算法。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平十的方法,先减3,再减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

在教学这一内容的前几天,我们一年级进行了口算达标测试比赛,在试卷中出现了十几减9的题目,而这一内容之前还没学过。有部分学生在家中已接触过这类题目,所以能正确计算。而有些学生是瞎写一个答案,更有几个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干脆空在那里。针对这一情况,在讲解时,我提醒大家今后计算此类题目时,可以想加法来算……

于是乎,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3-9=4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都说是根据9+4=13来想的。在我的启发下,只有一个学生根据情境,指出可以先从10个里去掉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算法的多样化已无从谈起……

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几种算法。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其实,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都不会。有的学生确实不会,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只要正确的引导就能激活学生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出现了学生与我一对一的局面,回想起来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这节课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那么是不是教师急于奖励学生的算法引起的呢? 还有,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最后,在练习设计上,一味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过于花俏,没有达到真正巩固的目的.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是否要求学生要学会规范地表达?

十几减9教学反思7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十几减9教学反思8

时间过得很快,开学已经两周了,第三节课是我的公开课,虽然在上课之前细细准备了,可课堂上还是会有突发状况,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课堂是变化的,申老师对我的点评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言都很重要能让课堂内容前后衔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自然,下课后申老师耐心的和我分析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这个重点要怎样才能讲透彻,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我上的是《十几减9》,在主题图部分从孩子们在公园“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引出十几减9的三个算式,从而引出课题。书中例题介绍了两种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一是“想加算减法”、二是“破十法”,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孩子们都很聪明,有几个孩子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可是站在讲台上的我没有认真的聆听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表扬鼓励那些爱思考问题的孩子。就象申老师说的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多说,不管他的回答正确与否,都说明他在思考了,这节课其实很好拓展,你喜欢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这节课就有孩子想到计算十几减9可以用连减的方法,在计算12—9时,他首先计算12—2=10,再来计算10—7=3;还有个孩子他想到了这种方法在计算12—9时先计算12—10=2,比9多减去了1所以还要再加上一个1,2+1=3所以12—9=3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很好的,也正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老师在感叹孩子们聪明的同时更要及时的鼓励,还可以让他把这种方法介绍和全班的孩子分享,这样就很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才能真正把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对新知识有话要说时,我们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要追问学生为什么,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有限可能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却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让身边的人明白,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把他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锻炼和老师的鼓励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会更好。倾听不是只对学生来说的也是对老师说的,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今天申老师还给我说了一下课堂时间的把握,教室里的广播坏了,孩子们听到隔壁班的声音就以为下课了在那里说“李老师,下课了”,一下让我慌了神,因为我让学生做的练习题还没有讲解,所以前面的练习题就讲的快些,而后面的练习讲的明显的慢些,感谢学校领导的听课、评课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感谢申老师和戴老师长期以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对我提出那么多宝贵的建议,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有这么多帮助我的家人,当我疑惑时是他们帮助我走出疑惑,给我力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会更加努力的。

十几减9教学反思9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自己学会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不会拘束于传统的单一逻辑思想。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十几减9教学反思10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十几减9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当需要解决“还剩几个气球?”的问题,引入算式15—9=口以后,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15—9”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不同的学生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直观图点数出结果的,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的,有用做减想加求出结果的,还有用连减法求出结果的……由于学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经验,因此,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情绪饱满。

2、既鼓励算法多样化,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

在一个班集体中,几十个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时,所用的计算方法在思维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如,须借助直观进行计算的学生的思维水平,明显低于用“做减想加”来计算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在于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作用的数学方法。

3、创造性使用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设计学生用的学具是别具匠心的。如教学例1时,教材提供的是一幅颜色相同的风车图(12个),而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则是10朵红花、2朵黄花。当学生要计算出12—9的结果时,由于受颜色的诱导,很自然从10朵红花中拿出9朵,剩下1朵红花和2朵黄花合起来为12—9的结果。通过让学生操作有结构特点的、能帮助学生解题的学具,使学生能很快理解用“破十法”的计算算理,并能应用它来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

4、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小组合作,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十几减9教学反思11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知识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带领孩子们初步认识一年级下册数学书的时候,让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学的一节课,发现孩子们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不太感兴趣。这可能是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到什么是20以内退位减法,或者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的畏难情绪。所以在本单元的第一信息窗,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发现孩子们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都去了各个地方玩耍。因此,我由孩子们寒假游玩、去公园看花灯的话题导入,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游玩的情境比较感兴趣,但是教师需要在此处加以引导,控制课堂纪律。然后再展示课本中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去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在孩子们汇报的时候,重点强调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二、通过列算式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根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么列算式,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说清楚。我先找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列算式,然后根据剩余学生的反应来进行总结,帮助全班的孩子理解:从总人数中去掉女生的人数,剩下的就是男生的人数也就是从15里面去掉9,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算出15-9=?,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画圆圈来计算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木棒来摆一摆,并很快的摆出一捆和5根小木棒代表15个学生,但是在减去9的过程中,都是一根一根的去掉。这个时候,我在展台上展示,如何利用“破十法”“连减法”来计算15-9,并在摆的过程中,清晰完整的说出来过程,引导孩子们直观的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最后将这几种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这整个过程中,我注重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说一说。学生刚从寒假中回到学校,课堂纪律有点乱,这一过程,我相对减少了学生联系的时间,如果能给充足的时间就更好了。结合练习进行巩固,为将本节课知识迁移到十几减8、7打下基础。

四、按顺序列出全部的十几减9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在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借助破十法,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一。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有留给孩子很长的时间去探究,在以后的课程中,将整个20以内的退位减法放在一起,再探寻规律。

十几减9教学反思12

本课内容是在教学了20以内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让学生结合小猴卖桃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选择最优的算法,并且能够正确计算。同时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材一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在教学时并不强迫学生把这几种算法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强调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索算法时显得比较兴奋,想法较多样化,对他们合理的想法都进行了肯定,但是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只用了“好”、“很好”等词,平时要多注意这些语句的积累,表扬时不再显得这么苍白。

另外,由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习之后还没有练习巩固就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所以有的小朋友对算理的把握还不是很好,单独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差错,有的小朋友还只能掰手指头计算。在算理讲述后还要让小朋友多花时间理清算理思路,而不是急着进行下面的步骤。

十几减9教学反思13

本课在已有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十几减9”。

先进行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复习,为学习新课进行铺垫。本课通过“卖气球图”通过小朋友与卖气球小丑对话,一个出条件和问题。组织学生围绕“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组织学生用学具圆片摆一摆,和小组内互相交流。学生汇报:“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计算1+5=6”“因为9+6=15,所以15-9=6”“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 10-4=6”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解题方法。接着自己总结板书两种方法:破十法,先算10-9=1,再计算1+5=6;想加算减法,因为 9+6=15,所以15-9=6。本节课重点学习这两种方法。再布置课本第10页做一做第1,2题。

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摆圆片来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想出了非常多的计算方法。今后要多通过引导孩子自己探索解题方法,让孩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应用解题方法。

十几减9教学反思14

学习十几减九对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依据这一思想,首先我成功地创设丰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环节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学的作用。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环节中,借助学具、实物图摆一摆、算一算,以实物操作来加强表象,帮助计算,其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脱离实物和图形,利用表象来支持思维,充分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由于初次执教低年级,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许多环节,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在复习分成和求未知加数,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个环节的实际教学中,采用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再汇报的方式。

改进措施:这道复习题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说出答案。此外,在学生回答9可以分成几和几时,对答的有规律并说的完整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一样来回答问题。

(二)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从中找到和这节课有关的内容。

(三)例题的出示过程中,采用12个风车先展示了一下,然后把其中的9个贴在了黑板上,其余3个直到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才贴在黑板上。

改进措施:在呈现例题时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画面,也就是12个风车要同进展示,可采用画虚线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题意。

(四)在学生汇报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学生只说出了想一想、算一算中的想加算减法、破十法、平十法这三种方法,老师在板书时采用的是书写算式的方式。

在学生说出平十法这种方法时说的有些含糊,老师要给特殊的点拨。

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摆一摆,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重点。

(2)学生回答破十法、平十法时,采用图式的方式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3)“平十法”这种算法有些学生不容易理解,应采用图式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4)学生没能想到“减十法”这种计算方法,作为老师可以把这种算法告诉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算法。

十几减9教学反思1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计算是来源于生活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对于低年级来说创设一些有趣、活泼的生活情境,孩子更有兴趣。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数学意识。

在教学《十几减9》导入时创设情境:“夏天快到了,猴哥在路边摆了个水果摊。”出示动画ppt,老师接着叙述故事:“由于他笑脸迎人,生意一直不错。这不,没几天货架上的水果就没了,猴哥心里盘算着:看着这时节,桃应该也熟了,去摘几个桃子吧!”,老师激趣到:“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猴哥摘几个桃子吗?”,孩子们兴趣马上提上来了,很自然的进入对旧知的复习,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摘桃情节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孩子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进行观察、思考的习惯,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学得非常的开心。

在教学计算时,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相对低年级来说,创设一些有趣的、动画的情境,会直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能培养孩子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增强计算的兴趣。

二、加强学习活动,深化算理。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计算方法。同时知识的德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社对算理不断加深。为了使一年级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较好地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逐步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课堂上只有小一部分学生都知道13-9=4,这时教师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提供让孩子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一盒桃10个和外面的3个)自由、独立地去探索,尝试计算,找到解题的方法,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二是同桌交流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同桌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三是师生交流,寻找不同算法。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抓住机会,难点的破十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操作过程。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在学生汇报方法时不用急于板书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把计算思路说清楚,继续追问其他学生是怎么想的?然后师及时小结,用课件演示过程,最后还要让学生小组里说一说。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板书计算过程。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揭示-操作-说-想-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方法和算理。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些方法并不高效,甚至有的方法并不合理,但却是学生自己的方法。

教师找准了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各自发表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计算13-9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十几减9》在新授的时候应该多呈现不同的方法,有一个一个减的方法、先减3再减6的方法、“破十法”、“想加做减”等方法,在呈现了不同算法以后教师再着重介绍“破十法”、“想加做减”。在不断训练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应用这些算法时,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算法进行类似的计算。在教学“凑十法”时,个别基础薄弱数感不强的孩子不能完全掌握,给大数凑十能过关,遇到6、7这样的数反应就不快了,这是如果孩子能掌握“接着数”方法也是不错的。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创造意识的形成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索要”算法多样化,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而强制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多种算法。那些低层次的算法教师可以不必再出示,教学没有必要走回头路。

四、优化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没有一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的,只有学生自己喜欢并能灵活运用的方法才是最优的算法”。在呈现算法多样化后,随着练习的不断加大,孩子慢慢能从自己的计算经验中体会出最优的方法来,教师有必要使呈现出来的算法得到最优化,或者得到调整和修改,并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一个班集体中,几十个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时,所用的计算方法在思维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如,须借助直观进行计算的学生的思维水平,明显低于用“做减想加”来计算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在于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作用的数学方法。

五、练习有针对性,提高计算能力。

《十几减9》的练习设计了四个层次,第一层出示两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借助小棒计算,再指名汇报。培养学生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念的同时,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并能从交流中获益。第二层出示4题加减法对比练习,让孩子计算,小朋友完成得很快,交流中知道运用观察法这种题用“想加做减”比较简单。第三层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四层列出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并引导孩子们观察算式,发现规律。引导孩子思考“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这个1从哪儿来的?”从而巩固“破十法”的计算,在随后的计算中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计算速度明显增强。通过这四个层次的练习,孩子们说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让孩子自己谈感受,孩子们说到:“一个一个数简单,但是没有图,没有小棒就不能计算了,而且速度慢”、“破十法简单,看到9就想到剩1,再加上个位的数就可以了”“想加做减的时候要细心,要把9的加法记牢固,不然就会想错做错”……在交流讨论中孩子们对算法进行了优化。

教学建议:

1、在设计练习时,第一部分应该设计做一做第2题的形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本课是十几减9的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算得又对又快。

3、从学生后期计算来看,想加做减在十几减9时孩子们应用较多,但是十几减几很多孩子还是选择破十法,主要原因是孩子们上学期的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假期时间长,生疏了,建议开学初或者在第一单元教学时有针对性的进位加法进行复习,效果会更好!

4、创造性使用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为了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设计学生学习资料,巧妙使用学具。如教学例1时,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是一盒桃(10个)和3个,小棒是10根蓝色和3根红色。当学生要计算出13-9的结果时,自然想到用10来减9。通过让学生操作有结构特点的、能帮助学生解题的学具,使学生能很快理解用“破十法”的计算算理,并能应用它来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

第二篇: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1

十几减九是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上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上课注意力更不集中,本周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我应该给孩子明确要求以及足够的.时间,把摆小棒这一过程分成几步来完成,先让学生把13根小棒分成十根和三根,然后再让孩子从中拿掉九根,追问从哪边能拿走九根小棒,孩子们自然会回答从十根小棒这边,从而引出:“破十法”。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才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不会拘束于传统的单一逻辑思想。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3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图提问“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1展示的是“做减想加”、“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新知思维程序和方法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中学生把注意力观注在”动”中,忘记了”思”,反而不利学生思维的开拓。那课堂中如何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才最有效?都是我今后应该值得思索的。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算法多样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算法多样化化,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以及后面的几节课,提倡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思考,而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喜欢采用“破十法“。什么是更好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符合学生思维的方法为最好的。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4

《十几减9》这一节课是“十几减一个数”、“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所以要上好,为后面的其他几节课铺垫准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自己动手,一起探究十几减9的方法。我先用一个猴子买桃子的情境引入新课。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每节课创设一个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再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再列式,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思考计算的方法。我让学生用准备的小棒自己摆一摆,然后再与同桌讨论,想算法。但是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从哪入手,后来就我带着学生一起动手摆一摆,讲过程,再总结出方法,这里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在练习的时候学生没有很多时间去说一说算法。

总结3种方法:1、想加算减,这种应该是学生用到最多的方法;2、一次减9:从10减去9等于1,再和十几的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答案。3、慢慢减:十几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去减后面的。再通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复习那3种解答方法。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有点问题,新课中让学生操作的时间过长,应该做适当的调整,重点放在让学生复述3种计算方法。通过指名说一说,小组讨论说一说,同桌说一说,每个同学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方法,最好是3种都掌握,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多让学生说一说。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5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喜欢计算题,因为他们喜欢很快的做出结果,得到老师的认可,从而产生一种把得数算对的成就感,但对于计算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就不感兴趣了,但学习数学的根本还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自然不如“授之以渔”,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想说话的要表达的想法,同时把计算题和学生喜欢做的游戏结合起来,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20xx年1月19日,在我校录播教室所执教的这一课教学实际情况,现将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卖气球、套圈、猜字谜等)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学习新知处,很多学生已经能够准确的说出15—9等于6的结果,我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先说出想的过程再说出结果,而是顺其自然先得到结果6,然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能把结果想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然后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5—9=6的其他计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探究过程给学生表达算法的`机会和平台,同时给学生提供点子,通过演示帮助回答问题的学生更加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帮助听讲的学生能够更明白发言的学生在讲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寓练于乐,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结合将要过新年的生活情境,采用回答问题放鞭炮的游戏学习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更多的学生表达算法的机会。

四、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用语还不是很精练,不是很准确。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另外教师由于频发穿梭于讲台和学生之间,导致录播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堂教学板书还应该规范起来,书写最好借助黑板上的田字格,给学生做最好的榜样示范。学生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表达的不够多样化,可能是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造成的,在巩固练习环节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提倡学生愿意用哪一种就用那一种来解决问题,有点过于侧重对“破十法”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6

“十几减9”是人教课标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6、5、4、3、2打好基础。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在本单元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也非常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刚刚过完的元宵节里都去了哪里玩,玩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全部出现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提问题,然后提炼出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几时,我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的过程。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 15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学生也都能说出了这三种计算方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两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计算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凑十法”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因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这道练习时,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部分学生圈成了以前学过的凑十法的圈法。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如果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的内容我一定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巩固。总之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会发扬优点,改善缺点,力求做到更好!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7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但从学生的课堂作业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算题的错误率比较高,课后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这些问题令我担忧,看来这堂课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也就是说交流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我反问自己:“让学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交流中教师该做些什么?”看来,我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我愣住了,我注意了教学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交流没有实效。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搜索我在学生交流时的“引导”,哦!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明!”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没有聚集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梳理。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自己学会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不会拘束于传统的单一逻辑思想。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不过,在介绍破十减时,时间花得多了,过分强调要让学生用破十减,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有点仓促。

另外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整节课中存在在很多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到课中没顾及到的问题,积累更多上此类型的课的经验。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10

十几减九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教学,现将这节课的感触反思如下:

一、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学习新知处,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3―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尊重差异,体现算法多样化,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在探究13―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

①将剩下的桃子个数数出来,算出13―9=4;

②想加算减:9+4=13,13―9=4;

③破十法:10―9=1,1+3=4,13―9=4;

④连续减:13―3―6=4,13―9=4。

我尊重差异,将每一种方法都展示出来,并一一予以肯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需要改进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今后在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11

推荐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平十的方法,先减3,再减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

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3-9=4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有的说是根据9+4=13来想的。在我的启发下,也有学生根据情境,指出可以先从10个里去掉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

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几种算法。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不过还是有学生说出了平十法,但说得不是很到位,其他小朋友没有办法听明白,在经过我的引导后小朋友就对这个方法有些了解了。但我对这种方法没有进行特别的强调,要求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在教学中只要正确的引导就能激活学生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但在这个方面我做的不怎么好。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出现了学生与我一对一的局面,回想起来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这节课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

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那么这就是 我的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课后,想着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12

十几减9是在学习了9加几、10以内加减法、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册第一节课的内容就是十几减9,学生在新课之前对本内容也已经有所了解。在课中学生共出现四种算法:A、9+4=13,所以13-9=4;B、10-9=11+3=4;C、13-3=1010-6=4;D、13-10=11+3=4。

这四种算法的出现与我课前预设基本吻合,第四种想法,我没想到学生也能想到。但是这四种算法有多少学生能理解?又有多少学生能主动去运用?这才是我所关注的。每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结合主题图来解释,如:第二种算法可以这样理解:小兔要买9个桃,一盒是10个,小猴便从盒子里拿出1个,让小兔连盒子一起带回家。小猴就剩下盒子外面的3个与盒子里拿出来的'1个,共4个。这样叙述学生都能理解。第四种算法算理略有不同,小猴给了小兔1盒桃,小兔退回多给的1个。这样直观到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十几减9还有着特殊的规律,在练习环节安排学生找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与速度。但在练习中,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计算的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表达,有的学生会算出结果,但不会表达自己的算法。

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有待练习课加强训练,弥补不足。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十几减9”,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学生理解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算法,就可以把它迁移到后面其他退位减的计算里,促进自己的学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中对买桃的'一些生活经验,带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逐步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在例题教学时,我让学生主动探究,用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在学生在实践、思考、讨论的基础的上,同时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学生在交流汇报中,逐步明确,计算“十几减9”可以有不同的算法,只要学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争抢介绍自己方法的局面。

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

方法2:先从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方法3:先去掉3,再从10里面去掉6,得4。

方法4: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方法5:先去掉3,再从10里面去掉3,再去掉3,得4。

但在这热闹的后面,却有一些我们老师看不见的问题,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跃了,但当我们真正做题时,差生出现了,课堂上的方法太多,有些学生无从下手了。这么多方法我用哪一种呢?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自然是多样的。因此,作为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现在采取的方法是:课上民主,搞素质教育,课后补差,搞应试教育。

第三篇: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15篇

十几减9教学反思1

这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不会拘束于传统的单一逻辑思想。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十几减9教学反思2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但从学生的课堂作业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算题的错误率比较高,课后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这些问题令我担忧,看来这堂课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也就是说交流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我反问自己:“让学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交流中教师该做些什么?”看来,我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我愣住了,我注意了教学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交流没有实效。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搜索我在学生交流时的“引导”,哦!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明!”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没有聚集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梳理。

十几减9教学反思3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非常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观念,大胆地将新的教育理念融注于实际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氛围融洽、民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对此,我颇有点儿自得。直到有一次区教师进修校的数学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听我上了一节课题为“十几减9”的课。自那节课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能干!”

在游园活动的情境下出现例题:12-9或15-9,教师揭题并展开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来算一算12-9的差是多少,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了3个风车,所以12-9=3。

生2:把1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10根,另一部分摆2根。先从10小棒里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生3;把1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10根,一部分摆2根,先拿走2根,再从10根里面拿走7根,剩下3根,所以12-9=3。

生4:把1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9根,一部分摆3根,把9根拿走,剩下就是3根,所以12-9=3。

生5:想加法,算减法,因为3+9=12,所以12-9=3。

生6:先用12减10,得2,多减了一个,要把多减的一个加回来,所以再用1+2=3,所以12-9=3。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一边板书,一边把学生的话复述给全班小朋友听,并且反复用:“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明!”“真能干!”等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12-9,黑板上的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一种就可以用那种来进行计算。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同组的教师也点头称赞,有位教师说:这堂课,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精神,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另一位教师说:这堂课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尤其充分,教师不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而且还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一旁的教研员也肯定了这堂课的优点,同时还提出了一大串疑问:学生交流似乎很充分、很热闹,但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老师在交流,教师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这节课“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我愣住了,教研员的意思是指我注意了教学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交流没有实效。我有些不服气,为了验证教研员的问话,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这些问题令我汗颜,看来这堂课的确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说交流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交流中教师该做些什么?”教研员的话不时地在我脑海中回荡。看来,我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搜索我在学生交流时的“引导”,哦!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明!”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没有聚集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同时,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并培养优化意识。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立即改进教学,在另一个班上了同样一节课。这节课中,我注意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已的疑问?”“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2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与同学的是一样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在我适时介入的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碰撞。课后,我再次进行了访谈和检测,效果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算法,能掌握两种或三种算法,学生的交流有了实效。

“十几减9”这课教学,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其次,我悟出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部分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我想告诫我的同行们,千万不能像我一样满足于现状,被一些形式上的蒸东西所迷惑,华而不实,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品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绝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学新方法上不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和本质。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毛主席曾说:“从实践到理论,还要从理论到实践。”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过程,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

十几减9教学反思4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知识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带领孩子们初步认识一年级下册数学书的时候,让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学的一节课,发现孩子们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不太感兴趣。这可能是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到什么是20以内退位减法,或者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的畏难情绪。所以在本单元的第一信息窗,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发现孩子们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都去了各个地方玩耍。因此,我由孩子们寒假游玩、去公园看花灯的话题导入,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游玩的情境比较感兴趣,但是教师需要在此处加以引导,控制课堂纪律。然后再展示课本中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去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在孩子们汇报的时候,重点强调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二、通过列算式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根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么列算式,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说清楚。我先找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列算式,然后根据剩余学生的反应来进行总结,帮助全班的孩子理解:从总人数中去掉女生的人数,剩下的就是男生的人数也就是从15里面去掉9,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算出15-9=?,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画圆圈来计算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木棒来摆一摆,并很快的摆出一捆和5根小木棒代表15个学生,但是在减去9的过程中,都是一根一根的去掉。这个时候,我在展台上展示,如何利用“破十法”“连减法”来计算15-9,并在摆的过程中,清晰完整的说出来过程,引导孩子们直观的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最后将这几种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这整个过程中,我注重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说一说。学生刚从寒假中回到学校,课堂纪律有点乱,这一过程,我相对减少了学生联系的时间,如果能给充足的时间就更好了。结合练习进行巩固,为将本节课知识迁移到十几减8、7打下基础。

四、按顺序列出全部的十几减9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在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借助破十法,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一。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有留给孩子很长的时间去探究,在以后的课程中,将整个20以内的退位减法放在一起,再探寻规律。

十几减9教学反思5

《十几减9》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大致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主要是复习了9加几进位加法的口算和填括号里的未知数。二、运用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

整节课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积极思考,兴趣较高,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学生在计算15-9时,一(3)班的孩子想出了:从15里面一个一个地减去9,还剩6;用破十法,10-9=1,1+5=6。(头天晚上预习了的)。而一(2)班邓明东小朋友还想出了连减法:15-5=10,10-4=6,当时,我是喜出望外,表扬了爱思考的他。而“想加算减”的方法却没有学生想到,有的学生一节课上连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教学效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感觉老师牵的痕迹太重。

课后,我一直在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不是因为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时,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操作里,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是不是因为老师讲的太多,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而让学生失去了主动发言的积极性?……思考再三,觉得有以下原因:

1、导入新课不新颖,练习题设计比较单调。

2、在备课过程中我过高估计了学生。

3、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时间太少。

4、教师的引导还不是很科学,到位。

我觉得自己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和努力:

一、复习铺垫部分需要夯实

虽然我在复习导入部分准备了一些9加几的练习题,但量还不够,应该出一道“一图四式”的题目,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强化

在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15-9”的算式后,我先用小棒演示 15-9,学生很快发现15-9,要从5根小棒里拿出9根,不够拿了,这可怎么办呢?在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我马上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探究算法。在学生说出破十法的思路后,我用圆片圈一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我在这里强调了让学生说算理,其实,我漏掉了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理解“破十法”的教学环节。正因为这一操作环节的忽略,而导致在“做一做”第1题的“用小棒摆一摆”中,很多学生还是不会摆小棒。一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强,有时候,空洞的“说一说”还不如扎实的“做一做”效果好。所以还要在操作环节中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算理,而不是老师说了算。

三、比较、优化教学方法

虽然新教材倡导引导学生发现多种计算方法,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但毕竟这是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要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得面面俱到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可以在学生提出的多种算法中,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比较,优化。可以先把“破十法”让学生学扎实,再让学生学习“想加算减”的方法,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说算法时,引导学生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如15-9,想:个位上5减9不够减,先算10减9等于1,再算1加5等于6。尽可能面向全体,让更多的孩子有表达的机会。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比较枯燥的,如何把枯燥的内容上得新颖有趣,有效,我还要更加努力去探索。

十几减9教学反思6

本课内容是在教学了20以内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让学生结合小猴卖桃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选择最优的算法,并且能够正确计算。同时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材一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在教学时并不强迫学生把这几种算法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强调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索算法时显得比较兴奋,想法较多样化,对他们合理的想法都进行了肯定,但是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只用了“好”、“很好”等词,平时要多注意这些语句的积累,表扬时不再显得这么苍白。

另外,由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习之后还没有练习巩固就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所以有的小朋友对算理的把握还不是很好,单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差错,有的小朋友还只能掰手指头计算。在算理讲述后还要让小朋友多花时间理清算理思路,而不是急着进行下面的步骤。

十几减9教学反思7

《十几减9》这一节课是“十几减一个数”、“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所以要上好,为后面的其他几节课铺垫准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自己动手,一起探究十几减9的方法。我先用一个猴子买桃子的情境引入新课。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每节课创设一个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再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再列式,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思考计算的方法。

我让学生用准备的小棒自己摆一摆,然后再与同桌讨论,想算法。但是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从哪入手,后来就我带着学生一起动手摆一摆,讲过程,再总结出方法,这里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在练习的时候学生没有很多时间去说一说算法。

总结3种方法:

1、想加算减,这种应该是学生用到最多的方法。

2、一次减9:从10减去9等于1,再和十几的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答案。

3、慢慢减:十几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去减后面的。再通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复习那3种解答方法。

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有点问题,新课中让学生操作的时间过长,应该做适当的调整,重点放在让学生复述3种计算方法。通过指名说一说,小组讨论说一说,同桌说一说,每个同学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方法,最好是3种都掌握,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多让学生说一说。

十几减9教学反思8

“十几减9”是人教课标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6、5、4、3、2打好基础。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在本单元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也非常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刚刚过完的元宵节里都去了哪里玩,玩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全部出现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提问题,然后提炼出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几时,我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的过程。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 15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学生也都能说出了这三种计算方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两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计算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凑十法”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因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这道练习时,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部分学生圈成了以前学过的凑十法的圈法。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如果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的内容我一定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巩固。总之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会发扬优点,改善缺点,力求做到更好!

十几减9教学反思9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由小猴卖桃子引出问题13-9=?接着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也是先把13分成10和3,先减去3,再接着减去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 13,13减9就等于几。

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3-9=4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有的说是根据9+4=13来想的。有的学生说13-9,先用 10-9=1,1+3=4。但是这样说的学生只是个别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说。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再三反思:首先,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对于这四种方法中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认识的不够。课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去追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其中这两种方法的强化。导致了只有少数孩子甚至连一种方法都说不清楚。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教材,所以不知道要重点强调哪种方法。但是看了不少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还是要重点强化的。其次,课堂上给孩子探究的时间不够,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最后,课堂上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和我一问一答的形式,只是这个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听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学生似乎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请了两三个孩子发言后,他仍然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学习情趣,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十几减9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试教时,学生算法不够多样化,显然让我在上课时有点乱了“阵脚”。 我想,大部分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会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过多的死记硬背颠覆了当初在他们脑中出现的各种算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探讨15—9的计算方法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其实,这时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不过,在介绍“破十减”时,时间花得多了,过分强调要让学生用“破十减”,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有点仓促。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算法多样,并注重算法最优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十几减9教学反思11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由小丑卖气球引出问题15—9=?接着教材中出现了两种算法:一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二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15减9就等于几。

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5—9=6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有的说是根据9+6=15来想的。有的学生说15—9,先用10—9=1,1+5=6。但是这样说的学生只是个别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说。课堂气氛很沉闷。

首先,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对于这两种方法中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认识的不够。课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去追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其中这两种方法的强化。导致了只有少数孩子甚至连一种方法都说不清楚。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教材,所以不知道要重点强调哪种方法。但是看了不少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还是要重点强化的。

其次,我给学生补充了另外一种方法,减9去10尾加1,这个方法学生很感兴趣。但是课堂上给孩子探究的时间不够,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出示15—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5—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

最后,课堂上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和我一问一答的形式,只是这个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听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学生似乎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请了两三个孩子发言后,他仍然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学习情趣,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十几减9教学反思12

今天带着孩子们探索了一个新的领域——十几减9。

在课堂上,通过摆小棒的方法,孩子们很快理解了破十法、连减。孩子们能够知道:可以先从一捆里面取走九个,再把这一捆剩下的和另外的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15-9等于几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先取走零散的几个,之后再从一捆里面取走,也能够知道还剩下多少根小棒。

我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竟然可以操作的这么巧妙,许多孩子都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取走小棒,这一点我是非常惊喜的,为孩子们的机智点赞。

但是让孩子们去表述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说话不是特别流利,许多孩子能够操作出来,把自己摆小棒的过程完完整整的演示一遍,但是当让他们张嘴去描述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些间断,不是特别流畅,这也就说明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加强。这一节课我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让他们张开嘴巴去描述的时间比较少,可能这就导致这一节课下来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自己想法的孩子没有几个,以后一定要注意要给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时间。

这一节课,我们还用了圈一圈的办法。上学期我们已经强调过,表示去掉可以用虚线圈起来,或者用斜线画掉。于是乎,这一节课我就有点想当然,想着孩子们还记得,就简单地说了一句“我们可以用虚线圈起来那些要去掉的”,着重展示了怎么圈,重点放在了破十的过程上,但是忘记强调要用虚线了。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圈的时候用的是实线,是我考虑不够周全,没有突出强调,等到明天课堂上要再跟孩子们说说着点。

整堂课下来,其实是比较流畅的思路也很清晰,孩子们的表现也非常活跃,希望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能够成长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十几减9教学反思13

最近教授本节课,另外听了2节其他老师执教的本节课,采用的的教学流程都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出问题,列出算式15-9=

然后合作探究,可以摆小棒,可以写,然后汇报交流,学生想到的方法1、数小棒2、破十法3、平十法、4、想加算减。第5总倒着数有的班级能想到,6、连减法。有的想不到,课后针对本节课有几个问题又仔细琢磨了一下:

1、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

几位教师都在问题抛出后就合作探究了,学生无从下手,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应是15-3=不退位减法,本节课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它的生长点应该是20以内的不退位的减法,如15-3=直接从个位拿走3个,现在拿走9个,个位上不够了,怎么办?然后在让学生去探究,而且探究时小棒的准备,应该是1捆加5根,而不是直接15根。有了复习,有了学具准备,学生先想到的应该是连减,那有5个,不够怎么办,把10位拆开,把1捆变成是根,再拿走4根,这是连减,其实我认为这也是破十。然后在引导,有无简单方法,学生可能想到,拆开1捆,直接从里面拿走9.

2、破十法真的破十了吗?

有老师对破十理解不到位,究竟是把15拆成10和5,破出一个十来叫破十,还是把10位1捆破城10根交破十,显然是后者,这将在第3条说明。

3、本节课的后续知识是什么?

本节课直接后续知识是十几减8、7、6等,但我认为本节后对下面几节课的学习,仅仅是计算方法的铺垫,是计算方法的迁移,方法拿过去用即可,不存在知识本身一个深层次的铺垫,这部分真正的后续知识应该是竖式计算,退位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节1当十,从这一点看破十肯定就是破1捆当10根。由此看出,本部分破十如果处理不到位,后续的竖式计算还会出现障碍。

4、方法那么多,既然都解决同一算式,那肯定有共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是什么?

共性的东西应该是减法的意义,就是从15里拿走9,由此看出1捆加5根的学具准备很重要,1根1根拿走,倒着数,那拿走5根再拿走4根,连减,直接从10里拿走9,破十,先拿走10,再还回1根,平十。

5、课后练习找规律的用意何在?

11-9=2

12-9=3

13-9=4

14-9=5

发现差的个位都比减数对1

本题重点应在1、找规律的过程,提升观察能力。2、多的那个1哪里来的?10-9剩的1,从而加深理解破十法。

基于上面思考觉得课堂中个别环节调整一下

15-9=出来以后,观察算式特点,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学过吗?学过,比如15-3=,复习怎么做的?从个位那有3,现在也这样做,还行吗?不行,个位不够了?已发认知冲突,那怎么办,合作探究,探究式准备1捆5根小棒,动手操作,然后展示,展示过程重点演示破1当十的过程。

十几减9教学反思14

本课在已有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十几减9”。

先进行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复习,为学习新课进行铺垫。本课通过“卖气球图”通过小朋友与卖气球小丑对话,一个出条件和问题。组织学生围绕“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组织学生用学具圆片摆一摆,和小组内互相交流。学生汇报:“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计算1+5=6”“因为9+6=15,所以15-9=6”“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 10-4=6”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解题方法。接着自己总结板书两种方法:破十法,先算10-9=1,再计算1+5=6;想加算减法,因为 9+6=15,所以15-9=6。本节课重点学习这两种方法。再布置课本第10页做一做第1,2题。

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摆圆片来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想出了非常多的计算方法。今后要多通过引导孩子自己探索解题方法,让孩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应用解题方法。

十几减9教学反思15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挂图出示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学习不光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满足于停留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这一层面上,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升华;只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忽视科学结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这无异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教师应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新求异,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种认识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究竟什么是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习惯,背诵记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样是重要的情感与态度,这些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对立中寻找平衡,在矛盾中建立统一,这是改革的一个基本要义。

第四篇:《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试教时,学生算法不够多样化,显然让我在上课时有点乱了“阵脚”。我想,大部分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会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过多的死记硬背颠覆了当初在他们脑中出现的各种算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探讨15-9的计算方法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其实,这时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不过,在介绍“破十减”时,时间花得多了,过分强调要让学生用“破十减”,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有点仓促。

另外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整节课中存在在很多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到课中没顾及到的问题,积累更多上此类型的课的经验。

第五篇: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15篇

十几减9教学反思1

最近教授本节课,另外听了2节其他老师执教的本节课,采用的的教学流程都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出问题,列出算式15-9=

然后合作探究,可以摆小棒,可以写,然后汇报交流,学生想到的方法1、数小棒2、破十法3、平十法、4、想加算减。第5总倒着数有的班级能想到,6、连减法。有的想不到,课后针对本节课有几个问题又仔细琢磨了一下:

1、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

几位教师都在问题抛出后就合作探究了,学生无从下手,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应是15-3=不退位减法,本节课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它的生长点应该是20以内的不退位的减法,如15-3=直接从个位拿走3个,现在拿走9个,个位上不够了,怎么办?然后在让学生去探究,而且探究时小棒的准备,应该是1捆加5根,而不是直接15根。有了复习,有了学具准备,学生先想到的应该是连减,那有5个,不够怎么办,把10位拆开,把1捆变成是根,再拿走4根,这是连减,其实我认为这也是破十。然后在引导,有无简单方法,学生可能想到,拆开1捆,直接从里面拿走9.

2、破十法真的破十了吗?

有老师对破十理解不到位,究竟是把15拆成10和5,破出一个十来叫破十,还是把10位1捆破城10根交破十,显然是后者,这将在第3条说明。

3、本节课的后续知识是什么?

本节课直接后续知识是十几减8、7、6等,但我认为本节后对下面几节课的学习,仅仅是计算方法的铺垫,是计算方法的迁移,方法拿过去用即可,不存在知识本身一个深层次的铺垫,这部分真正的后续知识应该是竖式计算,退位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节1当十,从这一点看破十肯定就是破1捆当10根。由此看出,本部分破十如果处理不到位,后续的竖式计算还会出现障碍。

4、方法那么多,既然都解决同一算式,那肯定有共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是什么?

共性的东西应该是减法的意义,就是从15里拿走9,由此看出1捆加5根的学具准备很重要,1根1根拿走,倒着数,那拿走5根再拿走4根,连减,直接从10里拿走9,破十,先拿走10,再还回1根,平十。

5、课后练习找规律的用意何在?

11-9=2

12-9=3

13-9=4

14-9=5

发现差的个位都比减数对1

本题重点应在1、找规律的过程,提升观察能力。2、多的那个1哪里来的?10-9剩的1,从而加深理解破十法。

基于上面思考觉得课堂中个别环节调整一下

15-9=出来以后,观察算式特点,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学过吗?学过,比如15-3=,复习怎么做的?从个位那有3,现在也这样做,还行吗?不行,个位不够了?已发认知冲突,那怎么办,合作探究,探究式准备1捆5根小棒,动手操作,然后展示,展示过程重点演示破1当十的过程。

十几减9教学反思2

1、不会使用儿童语言,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只用了“好”、“很好”,没有走进学生,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太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没有教学激情,所以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学生在课堂中死气沉沉。

其次,从学生方面反思:由于刚开学才两三周,学生还没有回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没有走进角色,感觉学生也不太适应;再加上第二单元的内容和第一单元的内容没有联系。上学期学过解决问题,也只是让学生试着提一提,也没有当成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本节课又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问题,也就不会提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有时他们能够想到、做到,但就是不能表达出来。比如我讲的破十法,十五分成五和十,十减九等于一,一加五等于六。学生会这种方法,但就是不会表达,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差。

第三方面,我从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不新颖,练习题设计比较单调。

2、在备课过程中我过高估计了学生。

3、我深刻的感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进教学内容中;如果老师有一步引导出错,学生就会偏离方向,甚至越偏越远。本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引导有误,不会引导,以至学生走投无路,无话可说。

今后打算:

1、逐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同时也逐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

2、多研究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3、虚心向老教师学习,逐步学会引导的技能。

4、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我准备这样做:(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几减9教学反思3

今天带着孩子们探索了一个新的领域——十几减9。

在课堂上,通过摆小棒的方法,孩子们很快理解了破十法、连减。孩子们能够知道:可以先从一捆里面取走九个,再把这一捆剩下的和另外的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15-9等于几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先取走零散的几个,之后再从一捆里面取走,也能够知道还剩下多少根小棒。

我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竟然可以操作的这么巧妙,许多孩子都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取走小棒,这一点我是非常惊喜的',为孩子们的机智点赞。

但是让孩子们去表述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说话不是特别流利,许多孩子能够操作出来,把自己摆小棒的过程完完整整的演示一遍,但是当让他们张嘴去描述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些间断,不是特别流畅,这也就说明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加强。这一节课我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让他们张开嘴巴去描述的时间比较少,可能这就导致这一节课下来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自己想法的孩子没有几个,以后一定要注意要给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时间。

这一节课,我们还用了圈一圈的办法。上学期我们已经强调过,表示去掉可以用虚线圈起来,或者用斜线画掉。于是乎,这一节课我就有点想当然,想着孩子们还记得,就简单地说了一句“我们可以用虚线圈起来那些要去掉的”,着重展示了怎么圈,重点放在了破十的过程上,但是忘记强调要用虚线了。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圈的时候用的是实线,是我考虑不够周全,没有突出强调,等到明天课堂上要再跟孩子们说说着点。

整堂课下来,其实是比较流畅的思路也很清晰,孩子们的表现也非常活跃,希望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能够成长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十几减9教学反思4

这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不会拘束于传统的单一逻辑思想。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十几减9教学反思5

“十几减9”是人教课标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6、5、4、3、2打好基础。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在本单元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也非常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刚刚过完的元宵节里都去了哪里玩,玩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全部出现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提问题,然后提炼出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几时,我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的过程。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 15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学生也都能说出了这三种计算方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两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计算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凑十法”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因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这道练习时,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部分学生圈成了以前学过的凑十法的圈法。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如果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的内容我一定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巩固。总之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会发扬优点,改善缺点,力求做到更好!

十几减9教学反思6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本课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小猴卖桃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十几减9的问题,并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学生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习后面的十几减8、7等内容就比较轻松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

在课的开始我通过一些小练习来复习了上学期的知识。如: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通过开火车的方式巩固20以内的加法。在这部分,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设计,9+1、9+2、9+3、9+4、9+5、9+6、9+7、9+8、9+9、9+10,让学生开火车报得数。学生很快感受到算式的变化,并且回忆起得数的个位上数比加号后面的数少1。既可以让学生熟悉9加几,又能够为接下来教学想加算减埋下伏笔。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自己描述图意并列出算式13—9,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并记录过程。学生在经过无从下手,到有了一定的思路过程中,我给予了提示:想一想,上学期我们在学习10以内减法的时候,是怎么进行思考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想加做减”,以及“运用分合”拆数的方法。并且我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小棒,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有一定的依靠。渐渐的,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不仅计算出了答案,还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交流算法过程:有学生提出10—9=1,3+1=4;13—3=10,10—6=4;不少学生都能想9+4=13,所以13—9=4。但书中出现的一个一个减,没有一个孩子说出,说明孩子在自己内心就开始选择优化方法。当我在大屏幕展示这种方法的时候,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太麻烦了。学生多数选择想加算减的简便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没有上升到找规律的环节。但我认为,找到规律,对于学生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练习的时候我有意识的把想想做做第5题□-9=□放在首位进行练习,当把十几减9的所有题目都罗列出来后,让学生寻找规律。很快,表面的规律出来了:被减数依次变大,减数不变,差依次变大。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差用红粉笔进行标注。观察能力强的学生马上有了新的发现,差就是被减数的个位加上1。我顺着他们的思路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多1?学生联系计算的过程,得出“1”其实就是10里面的1,如果把9凑成10,那么就是减10,现在减多了,就是补个被减数的1。难点消除了,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飞速的发展。最后,我们进行了口算比赛,绝大多数学生能运用规律来进行计算。

十几减9教学反思7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十几减9”的。掌握“十几减9”的方法对于后边“十几”退位减法的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如:在计算“13―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

(1)“想加算减”法,因为4+9=13,所以13―9=4。

(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

(3)“连减法”,因为上个学期学过十几减几等于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4)也可以用13―10=3,由于减数多减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

当然有部分学生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在比较各自方法的优劣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简便方法,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来,然后让他们发现探讨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学生除了发现减数都是9,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多1,还发现了“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这一规律,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进行了计算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得到了提高。当然部分学生容易把“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和“几加9”的进位加法规律混淆,因此应多加练习,加深巩固,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达到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十几减9教学反思8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学习新知处,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3-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在探究13-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①将剩下的`桃个数数出来,算出13-9=4;②想加算减:9+4=13,13-9=4;③破十法:10-9=1,1+3=4,13-9=4;④连续减:13-3-6=4,13-9=4;⑤简便计算:13-10+1=4,13-9=4。我尊重差异,将每一种方法都展示出来,并一一予以肯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课堂提问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还有小部分学生还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针对这部分学生,课后还得加强算法的指导。

十几减9教学反思9

十几减9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一开始就引入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宠物小精灵作为学习伙伴。通过小精灵请学生做凑十的拍手游戏,抢答十几的组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又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的引入新课。

3、讨论交流探究算法。

由于很多学生都已经会算十几减九,因此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道题来研究一下你们是怎样算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4、巩固算法,强化训练。

在上一阶段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提出:“十几减9的算式除这几道还有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你喜欢的算式,并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再通过摘小精灵算式进行十几减9的强化训练。这是一个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掌握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式,将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一方面让较落后的学生也有机会说我能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算法形成后,让学生走迷宫为皮卡丘找回家的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算式,如□—9=□,填法多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最后再通过让学生寻找十几减9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还寻找到了十几减9的秘密:十几减9的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整堂课下来,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十几减9教学反思10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课,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我创设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教学,现将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为主线展开教学,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学习新知时,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3-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探索新知形成过程,了解用“破十法或平十法”解决问题,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尊重差异,体现算法多样化,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在探究13-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

①将剩下的桃子个数数出来,算出13-9=4;

②想加算减:9+4=13,13-9=4;

③破十法:10-9=1,1+3=4,13-9=4;

④连续减:13-3-6=4,13-9=4;我尊重差异,将每一种方法都展示出来,并一一予以肯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需要改进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讨论,用画小棒的方法圈一圈、数一数,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今后在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十几减9教学反思11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探讨、发现和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由于本课与上学期的《9加几》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了呼应,因此我也继续沿用了小猴卖桃的情境导入方式,学生对于小猴卖桃还是很感兴趣的,都积极举手要说图意,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对于十几减9如何计算的探讨,他们也是在激励的讨论中进行的。但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两种算法——一个一个减和破十法。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只有个别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方法。其实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由于本课只是20以内退位减的第一课时,教师在提出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并不能过高的要求孩子对算法进行优化。因此“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就成了本节课的贯穿语之一。但由于班上孩子对上学期的9加几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牢固,在做题时,当有孩子提到了用加法算,也顿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后半段的学习中,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尝试“想加算减”的方法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新课标指引下,我在课上充分尊重学生,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因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这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对于后边“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如:在计算“13—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有(1)“想加算减”法,因为4+9=13,所以13—9=4。(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3)“连减法”,因为上个学期学过十几减几等于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4)也可以用13—10=3,由于减数多减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当然有部分学生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在比较各自方法的优劣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法的简便,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来,然后让他们发现探讨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学生除了发现减数都是9,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多1,还发现了“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这一规律,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进行了计算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得到了提高。当然部分学生容易把“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和“几加9”的进位加法规律混淆,因此应多加练习,加深巩固,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达到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十几减9教学反思12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知识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带领孩子们初步认识一年级下册数学书的时候,让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学的一节课,发现孩子们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不太感兴趣。这可能是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到什么是20以内退位减法,或者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的畏难情绪。所以在本单元的第一信息窗,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发现孩子们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都去了各个地方玩耍。因此,我由孩子们寒假游玩、去公园看花灯的话题导入,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游玩的情境比较感兴趣,但是教师需要在此处加以引导,控制课堂纪律。然后再展示课本中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去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在孩子们汇报的时候,重点强调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二、通过列算式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根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么列算式,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说清楚。我先找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列算式,然后根据剩余学生的反应来进行总结,帮助全班的孩子理解:从总人数中去掉女生的人数,剩下的就是男生的人数也就是从15里面去掉9,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算出15-9=?,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画圆圈来计算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木棒来摆一摆,并很快的摆出一捆和5根小木棒代表15个学生,但是在减去9的过程中,都是一根一根的去掉。这个时候,我在展台上展示,如何利用“破十法”“连减法”来计算15-9,并在摆的过程中,清晰完整的说出来过程,引导孩子们直观的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最后将这几种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这整个过程中,我注重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说一说。学生刚从寒假中回到学校,课堂纪律有点乱,这一过程,我相对减少了学生联系的时间,如果能给充足的时间就更好了。结合练习进行巩固,为将本节课知识迁移到十几减8、7打下基础。

四、按顺序列出全部的十几减9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在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借助破十法,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一。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有留给孩子很长的时间去探究,在以后的课程中,将整个20以内的退位减法放在一起,再探寻规律。

十几减9教学反思13

今天新授内容“十几减9”。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旧知→情境引入→算法探究→巩固应用。因为是开学第一节新课,结合本课内容,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题,为新课铺垫准备。上学期在练习口算题环节,我采用的是抢答形式,通过一学期的试验,本学期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小本子,每天的口算题都要求独立完成。这样能做到给每个学生都有一次练习的机会。

本节课我将重点放在算法探究,充分给予孩子们动脑的机会。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发现孩子们对旧知的接受能力还是强于新知的。统计下来,用“算减想加”方法的孩子们明显多于用其他方法的孩子。这让我对新知教学有了新的关注和突破方向。在新授部分,尽可能通过以前所学的方法和内容引入新知。上学期对课后的反馈没有太多关注,这学期我计划新增“课后反馈”这一工作,重点对象为后进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一对一的'作业辅导。作业辅导主要以课本练习为主。尽可能做到“今日所学,今日吸收”。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紧紧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对孩子奖惩方面的工作,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偏重于奖。本学期仍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每周评出优秀小组和数学小能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喜爱。

十几减9教学反思14

《十几减9》这一节课是“十几减一个数”、“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所以要上好,为后面的其他几节课铺垫准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自己动手,一起探究十几减9的方法。我先用一个猴子买桃子的情境引入新课。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每节课创设一个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再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再列式,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思考计算的`方法。我让学生用准备的小棒自己摆一摆,然后再与同桌讨论,想算法。但是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从哪入手,后来就我带着学生一起动手摆一摆,讲过程,再总结出方法,这里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在练习的时候学生没有很多时间去说一说算法。

总结3种方法:1、想加算减,这种应该是学生用到最多的方法;2、一次减9:从10减去9等于1,再和十几的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答案。3、慢慢减:十几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去减后面的。再通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复习那3种解答方法。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有点问题,新课中让学生操作的时间过长,应该做适当的调整,重点放在让学生复述3种计算方法。通过指名说一说,小组讨论说一说,同桌说一说,每个同学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方法,最好是3种都掌握,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多让学生说一说。

十几减9教学反思15

学习十几减九对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依据这一思想,首先我成功地创设丰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环节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学的作用。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环节中,借助学具、实物图摆一摆、算一算,以实物操作来加强表象,帮助计算,其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脱离实物和图形,利用表象来支持思维,充分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由于初次执教低年级,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许多环节,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在复习分成和求未知加数,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个环节的实际教学中,采用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再汇报的方式。

改进措施:这道复习题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说出答案。此外,在学生回答9可以分成几和几时,对答的有规律并说的完整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一样来回答问题。

(二)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从中找到和这节课有关的内容。

(三)例题的出示过程中,采用12个风车先展示了一下,然后把其中的9个贴在了黑板上,其余3个直到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才贴在黑板上。

改进措施:在呈现例题时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画面,也就是12个风车要同进展示,可采用画虚线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题意。

(四)在学生汇报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学生只说出了想一想、算一算中的想加算减法、破十法、平十法这三种方法,老师在板书时采用的是书写算式的方式。在学生说出平十法这种方法时说的有些含糊,老师要给特殊的点拨。

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摆一摆,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重点。

(2)学生回答破十法、平十法时,采用图式的方式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3)“平十法”这种算法有些学生不容易理解,应采用图式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4)学生没能想到“减十法”这种计算方法,作为老师可以把这种算法告诉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算法。

下载十几减9教学反思集锦[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几减9教学反思集锦[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1 今天新授内容“十几减9”。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旧知→情境引入→算法探究→巩固应用。因为是开学第一节新课,结合本课内容,我出了一部分口......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1 十几减九是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上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上课注意力更......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15篇 十几减9教学反思 1 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两道、“练习三”13道习题。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1 这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

    《十几减9》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十几减9》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1 在十几减九的教学中,力求方法多样,“想加做减”或“破十法”中选择一种,在交流这两种方法的时候需要适当的强调;体会计算方......

    《十几减9》优秀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十几减9》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十几减9》教学反思这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

    《十几减9》数学教学反思

    《十几减9》这一节课是“十几减一个数”、“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所以要上好,为后面的其他几节课铺垫准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自己动手,一起探究十几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