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5篇)

2023-06-19 08:4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篇1: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同教研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篇2:空气的教学反思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让孩子们体验活动在前,填写气泡图在后。

本课中,比较意外的是在全班讨论填写气泡图的时候,说到空气的作用。孩子提到了“空气占空间”。我追问下,我才明白“空气占空间”的作用是让气球、皮球充气了,我们可以踢球或打球。我以为是学生没分清楚“特征”和“作用”,结果不是这样的。

另外其他还是补充空气的作用时,提到了“帮助燃烧”、“帮助我们呼吸”。本课是一年级基础上的内容,我个人觉得孩子在课堂上是表现说明,他们对空气的特征和作用掌握得还比较到位。

篇3:空气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气球、吸管、小杯子、塑料袋与幼儿人数相等。

2、鱼缸里养一条活鱼、土块儿、三只短蜡烛、火柴、两个不同大小的玻璃杯、抹布一块、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入

1、奇妙奇妙真奇妙, 看不见 摸不到,没有颜色和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

二、找空气

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寻找空气。

1、请幼儿把瘦气球变成胖气球,往里吹气,气球吹鼓后问:“气球里面有什么?”让胖气球减肥变瘦气球,将吹鼓的气球口放开,请幼儿观察发生的情况(空气跑掉了,气球变瘦了)。

2、请幼儿用塑料管往水里吹气,有气泡产生。说明人体有空气。

3、师:今天老师再用塑料袋变个魔术,认真看老师手里的塑料袋会变出一个什么秘密来?请看塑料袋怎么样了?(鼓起来了)谁能告诉我鼓鼓的塑料袋里有什么?(空气)请幼儿用手摸一摸。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发现哪里有空气呢?(气球、杯子、水、塑料袋。)

师:那就是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 3f

三、感知活动:空气的特征。

师:我们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杯子里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

师:你看见空气了吗?(没有。)

师:说明空气是看不见的。

2、请幼儿摸一摸身体周围的空气。

师:你摸着空气了吗?(没有。)

师:说明空气是摸不着的。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用眼睛看、用手摸空气了,谁能告诉我空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四、空气的作用

师:我们知道了l

3、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有点儿憋气,很难受。)为什么?(不能呼吸到空气。)

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二)空气还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

实验:

教师点燃三支蜡烛,用大小不同两个玻璃杯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一支蜡烛不罩,看看有什么变化?(盖上小杯子的最先熄灭,盖上大一点杯子的再灭,不盖的一直燃烧。)

师:你看蜡烛怎么样了?为什么灭了呢?(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灭了。)

得出结论: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课下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信息:那些物品是利用空气原理制成的。(如:救生圈、风筝、轮胎等。)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玩塑料袋装空气的游戏,以巩固对空气到处都存在的认识。

【活动反思】

通过实验和操作,孩子们掌握了空气的特征和用途,同时孩子们也喜欢上了科学小实验,特别是纸放进水里不湿的实验,孩子们反复做了几遍,才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只是在观察土块里有空气时,通过投影仪看的不太清楚,如果让孩子们座次摆成半圆形,做实验时离孩子近一点效果会更好些。

篇4:空气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但对于中班幼儿的孩子,空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孩子通过小实验和游戏,调动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空气的秘密,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气体。

2.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的的特性,即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气体。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装有适量水的透明方形鱼缸5个,沙子、粉笔、塑料瓶、方糖、莲藕适量。

(2)使用过一次的透明塑料袋。

(3)教室平面图、记号笔若干。

(4)教学ppt。

2.经验准备

幼儿对教室的平面图已经有充分地认识。

活动过程

一、以小实验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师准备的材料里,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吧!

2.介绍材料,讲解操作方法。

(1)介绍小实验材料。【课件显示5种实验材料图片】

教师:我们的材料有沙子、粉笔、方糖、塑料瓶和莲藕。

(2)讲解实验操作方法。【课件出现透明鱼缸图片】

教师:请你选择一种操作材料,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3.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结束,请幼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5.教师小结:从实验材料里冒出来大大小小的气泡就是空气。【课件出现透明鱼缸中冒气泡的图片】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

1.教师:我们的身边有空气吗?我们能捉住它吗?

请个别幼儿尝试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后,教师示范并将袋口放入装有水的透明鱼缸中,请幼儿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2.游戏:捉空气

(1)教师:除了我们的身边有空气,我们的教室里会有空气吗?请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 (2)幼儿在教室活动区内自由游戏。

3.集体分享:你捉住空气了吗?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图】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记号笔在教室平面图上做相应的标记。

4.教师小结: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探究空气的性质

1.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

教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小朋友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摸得到空气吗?

2.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

四、感知空气的本领

1.教师:你见过的、玩过的什么玩具里有空气?【课件显示球、游泳圈、充气堡垒图片】 2.和空气做游戏

教师:一位聪明的哥哥还想到了一个和空气做游戏的的新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游戏玩法视频】

篇5:《空气》 教学反思

《空气》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一定要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课堂上做实验时,造成了实验现象的偏差,对教学效果造成大的影响。这也是在一节化学课堂上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本节课,通过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我们身边,定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我们平时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篇6:《空气》教学反思

根据理科组内教研工作安排,9月11日,我在九(1)班上了一节组内汇报课,内容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空气》的第一课时。授课结束后组内进行了评课,组长及老师们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同时也提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有效情境引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

基于这一点,本节课的“谜语”导入,太过简单也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有点为设置情景而做的嫌疑,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不如直接用问题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并举例证明,反而清晰明了还能直接进入主题。

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一节好课的关键。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才能把握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空气的组成,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我在讲解法国化学家著名的实验时,由于对学情了解不够,故实验的原理没讲透彻,让学生对于气压改变的原因没有真正理解,从而对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也是模糊的,因此当教师演示实验失败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分析真正的原因。当其中一学生在非常详细地解释了矿泉水和蒸馏水、空气和氧气等两组物质的区别后,此时应该是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好机会,然老师却错过了,遗憾之余也觉得惭愧,因为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三、练习配置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效课堂成为学校追求的生命线。而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练习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练习配置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练习配置不仅能使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而且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保证有效的时间内,克服教师讲得比较多,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主要靠课外老师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学生被动、机械地完成、补缺的不良状况,否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练习的效果不好,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练习配置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演示实验的失败,重新播放视频耽误了时间,教师在讲解时没有把控好时间,导致设计的练习未能出示,是本节课一大败笔,对于一个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来说确实是不能理解也无法原谅的错。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感谢组内所有老师的坦诚交流,更感谢我的小同伴惠琴老师!

篇7:《空气》教学反思

一、强调学习过程: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的.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力求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探究的情境。本节课中,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发中,学生通过回忆已知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从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强调新课程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上学生一直兴高采烈、其乐融融,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信心也使越来越强。

三、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主宰者,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课堂中总是单线条的传输,即使是互动,也只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的提出是老师预先设计的,这样很难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而本节课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融洽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达成共识。

篇8:《空气》教学反思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认识空气》的第一课时。教材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讨论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和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等性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这是一节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操作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很深:我让学生运用桌上的实验材料主动探究。我为每组提供的材料是:纸扇子、小砖块、风车、塑料瓶、塑料袋、保鲜袋、水槽、吸管、粉笔。我的意图是用这些材料可以找出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分小组用一种方法来找出空气的存在,及合作找出更多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这样既感受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可行性、安全性,体现科学研究的思想。在实施用保鲜袋“捕捉”空气时,给保鲜袋袋口打结,教师演示后,轮到学生“捕捉”时,学生有的“捕捉”的空气不够多,又没有打结,空气一下子漏了,就大呼小叫。有的“捕捉”到了空气就情不自禁地玩了起来。那时的课堂纪律就有点不受控制了。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很注意备学生,极力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安排才能更方便或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整堂课中学生对动手做实验这一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充分动手,充分感知,亲身体验,积极搜集事实,所以学生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和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等性质,课堂教学效果令我非常满意……

篇9:《空气》教学反思

《离不开的空气》一课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空气,并在“豆子发芽”实验过程中以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让学生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同时,获得生命离不开空气的认识;最后通过上网学习,与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把保护大气环境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以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对比实验,搜集信息、讨论等活动,了解生命与空气的关系。同时教给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即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收集资料――拓展。

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进而明白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

老师:豆芽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视频或图片。

学生: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纸、水、绿豆、塑料薄膜。

任务驱动页

问题情景:驱动页安排了两幅图,一幅是人们潜水时,背上背有一个氧气(空气)瓶;另一幅图是人们在攀登高山时,也需要带上氧气。图中由主题人物琪琪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在登山或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人与空气有什么关系?一切生物与空气又有什么关系?

活动1:人与空气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学生学习游泳时可能都有憋气的体验,可通过这种情景引起学生回忆憋气的体验。我们要特别提醒学生一定不要在水中进行憋气比赛,那样会很危险的。

测量10秒内的呼吸次数,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呼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活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还可利用我们做剧烈运动时,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说明我们需要的空气也就越多。

学生可通过10秒的憋气感受,让学生体会和认识人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2:豆芽的生长

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但是植物生长与空气有没有关系呢?没有空气,植物能否生长呢?本活动就是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实验,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也是离不开空气的。运用对比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定要突出主要问题,即做空气充足和空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的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其他变量。

观察豆芽生长的实验,豆芽生长初期没有光合作用,只是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和氧气。利用豆芽进行植物与空气关系的实验比较方便。实验时,需要用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盆子内垫有吸水性好的几张纸(两个盆子所垫的纸一样多),分别在两个盆子上装水,使所垫的纸吸透水为宜;在两个盆子里放同样多的绿豆,一个盆子用塑料袋包牢,另一个盆子不盖任何东西;两个盆子要放在同样通风、阴凉的地方,数天后,豆芽就长出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没有包塑料薄膜的豆芽长势很好,而用塑料袋包裹着的豆芽长得很差,这说明了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引申的问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夜晚也要进行呼吸。

资料: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

生命离不开空气,但水中的动(植)物需要空气吗?教材中列举了部分动物,如珊瑚虫、鱼、海豚、鲸等几种动物,说明了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也需要呼吸空气。当然,书中介绍的动物只有几种,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动物和植物需要空气的情况,可以组织同学们到我们的“小学科学”网站中查找,或查找有关的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这部分是一项开放性的内容,首先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图文资料,了解水中的动物也是离不开空气的,只不过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呼吸空气。其次可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水中动物和植物是否需要空气的资料。

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搜集资料。搜集资料不光是上网查找,还可以阅读相关书籍,请教这方面的专家、教师和家长等。

水中的空气是以游离状态存在的,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植物都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能够呼吸水中的空气,有些则是“憋气”的本领比较强,呼吸一次能够保持很长时间,如:海豚、鲸等就要隔一段时间才浮到水面上进行呼吸。

这部分内容学生可能不是很好理解,可以举例子说明。如:养鱼时都会向水中注入一些空气,以使水中游离状态的空气更多,便于鱼儿的呼吸。很多同学在家里都有养鱼的经历,或者看过往鱼缸水中注入空气的设备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没有那么困难了,至于学生想要知道鱼是怎样呼吸的,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找有关资料。

网上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的质量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从了解自己周围空气环境、利用自己的经验,上网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讨论的方法,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空气状况,向学生渗透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空气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前面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了类似的活动,进行专题学习,仍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学习,教给学生上网的方法,提供相应的网站、网址。暂时不能进行网上学习的,可在班上进行交流。

篇10:《空气》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2、进一步提高对实验中某一现象提出自己推测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3、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1、猜谜引入:“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通过活动,感知什么是压缩空气。

进行“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的活动(材料准备:每个小组有一杯水,每个学生有一个注射器)。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注射器中装了水,堵住出口,活塞还能往下压吗?

2、如果装的是空气呢?

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水不能被压缩,而空气可以被压缩。

3、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4、正式向学生介绍注射器这一生活常见的物品,因为在以后的很多探究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它。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了灵活的处理:以借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压缩的活动替换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游戏,通过与随后进行的借助注射器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在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同地时能正确地认识压缩空气的概念,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开展拍球比赛活动,引领学生做出假设。

1、进行拍球比赛,引导失败的学生找原因。

2、启发学生提出假设:球能弹起,手感受到的弹力可能是压缩空气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1、教师:用你们手中的注射器说服我,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2、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寻找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表述和记录。

设计意图: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汇总小结,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解决了对“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的疑问,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

反思:

能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上,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探究的工具进行了规定(注射器),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让学生自由设计验证活动(比如利用塑料袋、气球等),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发展呈多样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宽,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篇11:《空气》教学反思

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一,认识空气是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第三,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热气球。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

本课首先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由三个小实验环环相扣,其中尤其要注意第一个小实验结束后的过渡“你有没有看见热空气往上流动了么?”或“你在上面看见热空气了么?”由此引出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

在第三个实验,一定要强调两个杯子里是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还要注意加热一个杯子里的空气时一定要扶住小木棍的另一端。

“热气球”的实验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竞赛,最后由看那个小组的热气球飞得更高更远为目标进行课后拓展研究。

需要思考的是“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现象并不明显,如何用更合适的实验来演示呢?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引导策略,从旧知到新知,提出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继续对新知的学习。整堂课都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出新知。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佳效果。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活动过程。小学生对周围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来自于儿童的天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学习动机。但这种主要来自于好奇的探究倾向,最初只是潜在的动机力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尤其要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儿童化三者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做科学,但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而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不宜搞得太复杂。要突出主要教学目标,做到“万绿从中一点红”,过程上更要“小中见大”,材料上能越简单,越典型越好。

让学生研究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其中有一个小实验,用纸蛇转动来证明空气受热向上流动。材料简单易操作,但又不失生动,学生十分热情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不同部位试验,当放在火焰上方,看到纸蛇旋转起来那一刻,大家是多么兴奋,有人甚至欢呼起来:“纸蛇活啦!”

在活动过程中也要符合儿童的特点,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可让学生独立研究,而有些需要两两合作甚至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当学生通过观察验证发现并提出问题不成熟、不完整时,教师要多鼓励,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观察探索,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如果是望天难登的感觉,久之会使其丧失活动的兴趣。

篇12:《空气》教学反思

一、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

教材安排顺序是先认识大气层及其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然后在认识空气的存在。以前总觉得这样不顺畅、别扭,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不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科逻辑,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应该是在学生认可空气存在基础上进行,所以进行了调整,改为先认识空气的存在,进而了解大气层的有关知识,最后认识有关大气压力等内容。

二、强化技能体现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真正的内化。课上,第一次证明杯子里是否有空气是学生初步意识到如何辨别有效实验现象,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后面的采用多种方法证明周围有空气是个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的手段有三个:一个是报告单的设计。报告单上有预测现象、实际现象、能否证明空气存在这几项内容,目的就是提醒同学的注意。二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小水轮这个材料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的一个小陷阱,前面认识水的时候用过这个小水轮,用它证明水流有力量,学生可能误将这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基础上强化,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是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的追问来完成这个强化过程。本课突出了由扶到放,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其强化功能,因此这次做了一些改进,是强化功能更到位,不如报告单的修改,追问目的的加强。

此外,通过这课的教学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学习内容承载更多的任务。

《空气的存在》本身承载着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能够证明空气存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时间,使其承载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证的科学能力和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三年级的学生认可空气的存在,但没有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主要都是围绕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展开的,就是用可见的现象证明不可见的物体。学生的证明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实证意识的过程。

韦玉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让儿童从熟悉的、主要依靠感官感知的认知方式出发,逐步学会运用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应该逐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思维来进行数据的现实和分析,而不鼓励他们依靠直接的感知来形成表面的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汇报现象积极踊跃,但是当问到这些想象说明什么的时候,学生就显得比较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培养。我觉得本节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合适载体。课上的每个实验都要强调这个现象能否说明空气的存在,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篇13:《空气》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固然以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思想品德教育也应该渗透在科学课程中,通过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思想品德。因此,通过科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是科学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包含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在内的总体目标和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方面的三组分目标。那么这其中的思想品德目标如何细化成每一课的“教学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例如教学《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这一内容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空气污染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生长,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其实并不洁净,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有关空气污染与保护的书籍和资料,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只要潜心分析研究教材,你会发现几乎每一课都有“德育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涉及到这些“德育点”,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受、体验、内化中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会引导学生经历很多探究活动,做很多实验。但教师在备实验课时,一定要仔细,准备充分,不然实验可能会失败。

我在教《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本课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另一种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这节课要做两个实验,让学生自己经历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真理。上课开始,教师引入新课后并讲实验要求: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能否进入瓶子。结果实验失败。

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在备实验课时,要亲自做一次完整的实验,并且要反复的多做几次,选用大小不同的实验用具。事先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这点绝对不能省略。另外,从教材的呈现上来看,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其实,任何一种教材都只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教材,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圣经”。因此,我们在用教材教的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加严谨,更加科学。

篇14:《空气》教学反思

本课题是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学生第一次从化学角度认知一种物质,所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实验测定过程的研究本课重点,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学生了解的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少。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节课是否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示的机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让他们了解实验过程。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讨论实验过程,试验现象和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上。通过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亲身观察体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实验、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效果好。学生分析研讨问题有待提高上完课后,我认真的把视频看来两边,发现了好多问题:

1、备课时教学设计太注种形式化,华而不实;

2、各部分衔接过渡不自然,有时自己都感觉很牵强,对教材知识体系还把握的不很好;

3、本该学生解决问题,自己心想也是让学生解决,我在课堂上也这样做了,可是当他们没有反应的时候,或反应不强烈的时候,我总是自己“先入为主”,说出结果;

4、课堂掌控能力欠佳,教学经验极其缺乏:比如:看完实验操作过程,就立即让学生起来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问题一出口,就让学生回答。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少,或给本就没有留,老感觉自己在“赶课”。

转变:

1、备课时就调整好自己的讲课思路,课前认真熟悉教材,教案;

2、定期听师傅,同事的课,多看名师精品课,观摩课,吸取人家的教学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

3、规范自己课堂教学语言,严密化学用语和专业术语;

4、多和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增强班级管理能力。

篇15:《空气》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教师指导,能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对三大实验现象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2.能逐步形成与他人合作、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帮助我们观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二、材料选取

本次实验材料选用爱牛提供的配套材料,有:带孔的杯子、橡胶塞、泡沫球、打气筒、橡胶管,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点改进,把白色的泡沫球用油性签字笔涂成黑色,在水里清楚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用橡胶管连接杯子孔洞和打气筒,注意,打气筒的不选用针头,选用塑料的打气球的那种。

涂黑的泡沫球打气装置

三、教学内容逻辑结构

关于教材中压杯入水、打孔观察、打气观察这三个实验的设计目的,思考了很久,也纠结了很久,差点陷入死胡同。

最开始的设计是学生先做这三个实验,只说现象,不解释,试讲后发现,最后再联系起来进行解释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有难度,他们可能对之前的实验有所遗忘,也没有在孩子最疑惑,兴趣度最高的时候解释,效果不是很好。听取了刘姝老师和秦老师的意见,改为每个实验一结束,都需要让学生思考并解释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做一个小结。

在比赛的前天晚上,和阳阳姐聊了聊这个课的设计,先是纠结于泡沫球不能直给,应该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再出示。最后讨论到这课的设计应该是先是猜测压杯入水后纸团没湿是里面隔着空气,打孔后把空气排出去,打气后还能把空气注入回杯子由此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由此,第二天下午试讲改为了先不出示泡沫球,生说现象再猜测原因,提问学生水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看不清楚杯内水的位置,由此引出记录单,并请学生再做压杯入水实验,观察杯内水位和空气的位置,填写记录单,结果发现这样上,太费时间,效果不是特别好。而第二天马上就要赛课,泡沫球到底怎么处理,记录单如何处理,三个实验的逻辑关系到底怎样的,由此陷入了纠结中。

晚上到家吃了饭后,再次思考这节课设计的逻辑线,慢慢的,终于理清楚了。压杯入水,打孔观察,打气观察,实际上就是一个先猜测杯子里是空气,并且占据了空间,纸团没湿,到验证把空气排出去,那纸团就会湿掉,再到反验证把空气打回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空间的过程。而我之前的设计,在第一个实验就出示记录单,让学生用圆圈表示空气,用虚线表示水,画杯内水和空气的位置,相当于在直接告诉学生里面是空气。

改进后的设计,压杯入水后,让学生说现象,猜测原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猜测可能是空气占据了空间,再由空气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看不清楚杯内水和空气的位置,由此引出泡沫球。再师生看视频,观察杯内水和空气的位置。再到为了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我们用圆圈表示空气,虚线表示水,黑板上生画杯内水和空气的的位置,为后两个实验记录单的填写做一个示范作用,同时也节省时间。

四、做得好的地方

1.以魔术表演水下烛光实验导入课堂,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发了学生的疑问,同时也为后面检测教学重难点达成情况做铺垫。而魔术介绍采用男生配音,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神秘性,营造了紧张氛围。

2.计时器的运用。利用计时器,能很好的把控学生实验时间,也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实验的时间有限,实验时才能抓紧时间。

3.音乐的运用。听到音乐停止实验,收材料,避免了实验结束老师的大吼。每次课都如此进行,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实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

4.泡沫球用油性签字笔涂黑,方便压杯入水后观察水位变化。

5.各环节的问题设计,围绕空气展开,环环相扣,条理清晰。

6.学生填记录单时,用“O”表示空气,用“——”表示水,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搭建实验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之家的逻辑关系

7.板书设计:采用KT板上印三个实验简图(学生记录单简图)+可擦拭式贴膜,便于记录三个实验学生实验观察到的水和空气的位置情况,同时采用白板笔,可擦的方式,便于更改和补充。

8.由于时间关系,拓展板块的挑战实验,采用课后完成的形式。而给每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作为大礼包送个每个小组,课后延伸,让孩子课后再思考,完成挑战。

五、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从课上学生举手人数和学生的发言,能看出来,绝大部分学生能对产生三个实验现象的原因与空气能占据空间联系起来进行解释。也能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释水下蜡烛没有熄灭的原因是因为烧杯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烧杯内的空间,蜡烛在下面,但表达不完整。而通过三个实验,学生最后也能自己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六、还需改进之处

1.对于泡沫球的处理,虽然有不用泡沫球观察和用泡沫球观察的对比,也告诉了学生泡沫球的作用和用法,一颗在杯外,一颗在杯内。但好多孩子实验时还是会遗忘,不用泡沫球。纠结是应该再寻找方式强化,还是不强求,这不是重点,泡沫球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学生如果能直接观察到杯内水的位置,为什么一定要要求他们用啦?

2.记录单的填法。在第一个压杯入水实验中,选择了一位同学板书杯内空气和水的位置,同时作为一个示范,让孩子知道如何用圆圈表示空气,用虚线画出杯子水和空气的位置,但在学生第二个实验打孔观察时,发现部分小组实验记录单填写存在错误,考虑可能是没有强化记录单填写方法的原因造成。

下载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体会 《空气》一课是首师大版第一册第12课教学内容,属植物人与空气单元。这节课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组成的,由于空气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气体,对于实验的实......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 双龙初中 任小娟 空气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物质。空气,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的知识已经有过介绍, 而且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教师:王汝洁空气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物质。空气,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的知识已经有过介绍, 而且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离不开的......

    《空气》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学习如何解读图示中的有效信息[教学实录片断]师:如课本30页“图2-8“所示,找出漫画中所揭示的空气污染源有哪些?生:汽车排放的尾气;飞机排放的尾气;工业企......

    空气的教学反思

    空气的教学反思 空气的教学反思1 本课出自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第六课。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显得更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

    认识空气教学反思

    《认识空气》教学反思 《认识空气》是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净化空气 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5《净化空气 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广州市真光小学吴伟婵审稿:何文静环境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教学重点应放在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1 我认为这一课让学生获得: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