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空气教学反思
《认识空气》教学反思
《认识空气》是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联系生活实际紧密,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举一反三,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对空气的认识逐渐加深。在教师引导下,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转化为自觉的探究活动。
虽然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自己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时间尚短,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不理想之处。学生初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扶”是必要的,可是,不易多“扶”。在这点上,我还需努力,适当的“扶”,逐渐达到放手,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多做,多思,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在不断的学习中更突出,更明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反馈,注重评价,对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新发现没有及时给予鼓励,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改进。
第二篇:《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二、教学准备:
塑料袋,气球,烧杯,报纸,水槽,吸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水。同样还有一种东西是人们无法离开的,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谜语: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它是什么?(空气)关于空气,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发言)
师:是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那现在就请你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板书课题)
(二)活动1
师:我们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或者说你怎样能找到空气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找空气的方法)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它们来试一试吧!
注意实验时,要求每人都体验一次,别人体验时,你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找空气,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找空气的过程及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师:的确,空气就像是无处不在的小精灵,他能藏到我们的食物里,能钻进我们的衣服里,还可以从我们的身体里溜出来、溜进去。它时刻在我们周围。
(三)活动2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我们是怎么知道的?(生回答师板书)
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会流动透明液体
师:今天我们能不能用认识水的方法,找出空气的特征呢?
下面就动用你的各种感官来认识一下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吧!学生观察
师: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空气?
师:你觉得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四)活动3
师:看老师的杯子里有什么?一杯水(满满的)。现在老师把这个石块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强调占据空间一词(板书:占据空间)
师: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空气要占据空间吗? 学生猜测并回答
(出示杯子,纸团,水槽)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呢?怎么做呢?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实验步骤
先把纸团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使它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看看报纸是干的还是湿的?
师:老师有2点要求。第一,每个同学做一次;第二,每次只能使用一个纸团。能做到吗?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团为什么没有湿?说明什么? 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教师补充实验:把杯口倾斜
纸团为什么湿啦?你是从哪儿看出空气跑出去的?(有气泡冒出)
师:空气出来了,水进去了,纸团就湿掉了。现在我们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五)总结
师: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好不好?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能发现它。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加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集体精神。科学探究活动首先在学生猜测的前提下,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强调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才能说明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动脑、亲自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又多了个为什么,在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后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关键,通过教师的提问,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再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原来真的是这样的,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的所在。
本节课,情景创设部分利用小实验把空气不容易被学生们发现和掌握的性质研究了出来,探究部分,让学生充分的动手研究,描述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提高。
第三篇: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反思
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加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探讨,培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集体精神。科学探究活动首先在学生猜测的前提下,学生有 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强调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才能说明问题,鼓励学 生通过动手实验,动脑、亲自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 对学生而言,又多了个为什么,在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后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关 键,通过教师的提问,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再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原来真的是 这样的,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的所在。本节课,情景创设部分利用小实验把空气不容易被学生们发现和掌握的性质 研究了出来,探究部分,让学生充分的动手研究,描述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有 所提高。
第四篇:《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体会
《空气》一课是首师大版第一册第12课教学内容,属植物人与空气单元。这节课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组成的,由于空气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气体,对于实验的实施有一些困难,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经过设计教案→教研员指导教案→试讲→再修改教案→教研员听课指导等,过程虽然很复杂,很繁琐,但是从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很多。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当中,我修改了部分教学结构和内容,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下面我就结合这次教学指导活动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之所得
1、教学流程的设计可以成为一根贯穿一节课的线,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课教学流程应“提出问题→寻找空气→进行猜想→进行实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一节课的内容,更好的建构知识概念。
2、教师在教学中,切忌语言太快,不能包办代替。能让孩子说的让孩子充分的说,能由孩子们做的让孩子们充分的去做,一定要给孩子们留有充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才能真正的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3、科学课应体现出用证据说话,少一些说教。例如:认识空气没有一定形状能流动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去体会,自主得出结论。
4、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性,语言要有激励性。例如:学生闻空气的正确方法,对于学生证明空气性质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语言的过渡,既是对前一个小节的总结,又是对下一个小节的要求,在表扬评价学生的同时对学生还是一种激励。
二、教学之不足
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简洁、精炼;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之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第五篇:《空气》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学习如何解读图示中的有效信息
[教学实录片断]
师:如课本30页“图2-8“所示,找出漫画中所揭示的空气污染源有哪些?
生:汽车排放的尾气;飞机排放的尾气;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焚烧杂草、秸杆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煤等燃料的燃烧等。
师:漫画中揭示出上述污染源对气候、气象造成了哪些恶劣的影响与变化?
生:造成了温室效应、酸雨、臭气层空洞等严重破坏环境的恶果。
师:上述空气污染及环境的恶性变化,对地球生物带来了哪些灾难性危害?
生:植被大面积枯死;土地沙漠化趋势严重;动物大量死亡;人类疾病增多等。
师:这幅漫画共向我们提供了几个层面的信息呢?
生:共有: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导致出现的环境恶性变化、环境恶性变化导致的生物灾难,这三层面的信息。由此提醒人类必须控制乃至于消除对空气的污染。
[评述]会看图并能从中提取有效期信息,这是学生阅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反复训练,才能逐渐养成。而且具体的发展与形成过程,还因人而异。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插图多而新颖的优势,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看图,能从图中找出一些令人豁然开朗的意境,这样既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出课程标准的教学优势所在。
二、将教科书中图示与本地信息相结合,学习归纳、分析和比较的技能
[教学实录片断]
师:如课本31页“资料”所示,请对照收集近期的《扬子晚报》刊载的、或网上的南京市区空气质量日报,并将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或制成统计表,或制成数据分析示意图。
生:分组进行活动(成果略)。
[评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内容的“收集证据”的“信息处理”活动,从中领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分析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