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时间:2022-07-01 08:2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3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力争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景导入法。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古诗文中写月亮的名句,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所写的月景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释疑,举手回答,教师只作适当点拔,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法。小组讨论文重点字词、课文翻译及写景句子作用。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很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些是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当然,这节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朗读方法指导不到位,让学生翻译课文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应该在积累词语和翻译课文时,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在走近苏轼的环节中,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还很表面,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关于苏轼的资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苏轼的心境。另外,本人来自方言区,普通话咬音不准,表达欠缺。本人所在学校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运用多媒体,对课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区的学生水平和本人所处地区的学生差异,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气,造成课堂心理紧张,这也是个人心理素质、教学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教学中应精于备课,读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积极发挥自己的内涵与睿智,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灵活机动,善于驾驭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公开课时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应毫不怯场,善于临场发挥,懂得调节现场气氛,注意说话的艺术,同时,注意个人的仪态风度,令教态更亲切,对学生更具亲和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4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由于这篇文章短小(84字)自认比较容易驾驭,且又是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我选取这一课来讲授。我从吟月诗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进行题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记”交代了文体,“夜”交代了时间,“承天寺”交代了地点,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诵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至此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赏析、诗句积累、布置作业。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做到了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2.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这节课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指导学生诵读,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耐心倾听、思路不对时耐心引导,不急于求成,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18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不足

1、诵读不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应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在读中领悟。但我却对诵读重视不够,只是在初读时提出明确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之后就忽略诵读,不能把诵读贯穿到底。只就问题而分析问题,没有通过诵读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意境,领悟作者内心世界,所以导致在探究、赏析时时间不够。今后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译、赏、探环节中也体现诵读,引学生进入情境,深入到问题之中。

2、备课不细,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时间不够。在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着复杂感情,及对“闲人”含义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对这重点、难点突破不够,草草收尾。分析其原因就是备课不细,设计内容过多,在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灵活把握,只想把课文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5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

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6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全文语言高度凝练,短短的84个字,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意图。鉴于学生在初一年级(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篇目,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再加上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并且文意比较浅显,学生又已做了较为充分的预习。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这次活动的主题,将重点放在鉴赏作品上。从授课过程中我感受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积累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去发现并合作(同学间的友情提示、同学给老师进行友情提示)去落实字词、去疏通文意、运探究重点问题,品赏课文重点内容,窥测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古文朗读是学习古文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如: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模仿老师自由朗读,自由读,抽学生个别读并点评,学生教读,学生齐读等形式。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来实现课前的设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朗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学,这是值得我注意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作者苏轼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对字里行间的解析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我设计的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重点突破难点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将课文中写景的名冤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景也”进行多角度赏析来体现重点。因为这是文中的一段写景名句,作者用短短的18个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景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一句是文章的一个美点,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对它品得越深,悟得越透,文中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就越好把握。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景中之妙呢?我的教学是:请学生自主发现并朗读美句,从读中去悟;请学生品修辞手法,从修辞角度去鉴赏散文的语言美;从分析景物特色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月色之美;从探寻写作手法入手,去体会作者写月不见月(侧面描写)、动景与静景相结合的写法的精妙运用;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去再现庭院月色画面,实现对文中美的立体建构。这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重点段落进行多层次鉴赏后,由学生瞬息万变主总结写景散文的一般鉴赏方法,从而形成阅读、鉴赏写景散文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析“闲人”闲情来突破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启发同学们从分析张怀民这一人物入手:由同是被贬之人的张怀民引出两个“闲人”,并结合写作背景感悟“闲人”“闲情”。从而要学生理解且掌握阅读文学作品,要透过作家的生平去窥测作家的内心世界,去和作家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这又一散文鉴赏的方法。

这个两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适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从课堂教学反馈的效果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通过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授课班级的学生都能够深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逆境中愤懑、旷达自适、自我排遣的心情。充分说明这个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学伤口的教学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美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的重任。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我平时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萝轼除了唐宋八大散文大家这一称谓外,他还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加之苏轼文中所刻画的月色又是诱发诗人创作灵感的重要素材,所以我在教学安排上,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欲望,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诗歌创作的积极评价,以及对他们创作的诗歌进行配乐诵读,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又点燃了他们创作的火花,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感染这一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事实说明同学们创作的小诗月色意蕴浓,构筑的月色画面美,表达了思想感情深沉,使课堂教学形成了高潮。

这篇文章苏轼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描写浑然一体,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简单的课文分析探究,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设计用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课件的展示,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苏轼笔下的承天寺的美景感受更加直观,如果仅仅通过语言的表达是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不过在准备与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一味的通过课件的展示,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画面的束缚。所以,在设计时,尽管我选用的都是非常美的月夜图,但我还是把幻灯控制为十张,这样一个适度的量上。教学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也是很成功的:课堂上,同学们既有直观的感受,又有想象的空间,效果非常好。体现了对多媒体适时、适当、适度,贴近教学的需要,凸显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

为了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境,我还使用了音乐伴奏朗读课文来营造氛围。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我选择的是乐曲《平湖秋月》,温婉优雅的旋律非常切合课文的内容与主题,本来在准备过程中思考是否应该采用和月有关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怕时间太长,而《二泉映月》又过于凄凉,所以最后选择了《平湖秋月》这首名曲。从教学来看,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就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这节课我充分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我看来,教学的出发点首先是活生生的学生,其次是教材,教师只是中间的搭桥者。重要的不是教师对课文的解读,而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在害又在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从与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的效果看,这一初衷已经实现,且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有人说得好:教学的艺术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现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在准备和教学过程中,仍然还有一点点遗憾:由于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全省的课堂展示,加上临时抽课、备课时间短,面对众多的教学教学专家、台下黑压压的教师我还是有些诚惶诚恐。

对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散文的阅读鉴赏,应该是我们初中阶段第一个语文教师永远探究的话题,我作为一外语文教育战线的新兵,还需各位老师和专家不吝赐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7

在惠州永汉中学赵榕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初二(5)班上了一节汇报课,教学内容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让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

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8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竞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只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胜利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沛,在各局部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身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9

20xx年11月我在阜新市第四中学接受跟岗培训,在八年二班上了一节研修课。很高兴也很紧张。高兴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能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紧张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够好有损学校的名声。

为了上好本次开放周的课,我早早就开始准备。先是选课题,张萍老师根据实际教学进展情况,让我讲《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豁达乐观、随缘自适、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的。一、三读课文,理解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四、合作探究,解难释疑。

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其二可能是自己出于紧张的原因,自己没有掌握好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提前了几分钟下课。

总的感觉,本次教学开放周让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的是: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最后衷心地感谢初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0

《记承天寺夜游》以语言洗练、意蕴深幽、文化含量丰富而被誉为“神品”。全文虽仅有84个字,但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文本解读容易,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容易了,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挑战。其中牵涉到有关苏轼的人生际遇、人格形象、哲学思想等问题,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说清楚的。这又需要老师对于苏轼其人有一定的了解,对教师的学养积淀又是挑战。

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么不叫人激动。

我处理这篇文章,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寻张怀民”为切入口,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推理演绎被作者小心隐藏的当夜复杂烦闷的心境。

二、通过对“欣然”、“为乐”的辨析,理解作者故作笑颜表现了他夜游以及之后写作的目的在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通过对“月光”之空明的描写和“竹、柏”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苦闷的化解,并探讨作者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超脱的原因。

四、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把握作者自信自尊、超然不群的精神面貌。

教学中一层层剥下去,让学生逐层推理、感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分析推理的快感,但对于能力相对偏弱的同学来说,可能就比较难以跟上思路的演进。甚至有的同学在同学已经清楚推理了为什么寻张怀民同游暗示了作者心中苦闷的整个逻辑过程后,依然茫然不解。固然有思维的能力和惰性的问题,但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跟着把脑筋动起来,或者至少达到与之能力相应的低层级目标,却也是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思考的。

遇到真正的好文章,就像玉人得到了一块好玉料,欣喜、激动、不安,又难免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1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是: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以诵读为基础,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兼顾到了这三方面。

一、从教学上看

1.课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学生平时对“闲”的理解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

2.课堂导学详细,目标明确,层次也较清楚。

3.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比较综合。

4.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5.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学会感悟与反思。

二、从学习上看

1.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活动真实有效。

2.学生的合作学习比较深入,能积极探究共同的问题。

3.学生对“月”文化很感兴趣,积累较丰富,能有自己的感悟。

4.掌握了本文字词知识,学习并体会到情景交融写法的作用。

三、从不足上看

1.课堂容量较大,有个别知识点给学生的时间过少。

2.对写景的欣赏,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启发得不够。

3.品味“闲人”、“闲景”、“闲情”,可以放得更开一些,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理解,自由去感悟,能自圆其说即可。

4.有些问题的设计,思维梯度显得不明显,造成好生“吃不饱”。

5.朗读指导不到位,主要是在节奏的把握上不够细化。

“得失寸心知。”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宜尽快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2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便开始进行课堂构思,即以文言为重心,开展字词类教学,培养学生的文言基础。在字词教学的基础上,赏析写月句,感受苏轼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豁达乐观,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对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尽可能在这堂课上体现一种新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基础训练中发现问题。学生自主翻译作为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完成内容的理解。通过展示发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我坚信“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上有差异的学生,把目标注视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再通过激发竞争意识让学生相互质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把文本只作为一个“例子”。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在的语文能力。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拓展的“度”与“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阅读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比较准确地确定拓展迁移的方向和范围,使学生望语文而生情,望语文而生趣。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了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不足之处是我的语言运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扬顿挫,影响了表达效果,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3

辛苦准备很久的《记承天寺夜游》上完后,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听课老师的较好评价,课赛评委们也给出了如下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挖掘的知识面广、深,充分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很好。让学生提出异议,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将材料进行理解,空间较开放。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深度,真正做到了文学给人需要的境界。”领导的错爱让我很是惶恐,在认真做完课堂实录后我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这堂课,现将收获整理如下:

其实这堂课我自己也还算满意,打磨过很多遍,真正上的时候因为学生的参与和投入让我也能放下所有顾虑去激情施教,所以下课后很久我仍处在课堂上那种高涨的热情中。

不得不说,学生给了我很多惊喜,首先是“明句读”部分学生的质疑与解疑让我很惊喜。为了践行我教学设计中利用加标点的方式来疏通文意的想法,课前我并未布置学生预习,但这篇文章学生其实已经在之前早自习上齐读过多遍,有的学生已经会背了,所以课前我还担心学生很简单地就完成了加标点的任务,却静不下心来仔细推敲,达不到“晓文意”的目标,但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是惊喜,他们在加标点的时候我就简单地检查了大家掌握的情况,没有我预想中的顺利,最可喜的是他们还主动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四个问题都是极有价值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和“夜”之间要不要停顿?“解衣欲睡”后面似乎应该打句号?“寻张怀民”后面语意未完,应该打逗号?“水中藻荇交横”和“盖竹柏影也”中间应该是逗号吧?明确了共性问题后学生小组讨论自己解决,解决的效果也比较好,大家依次明确:“夜”字前加逗号是为了停顿表强调;“解衣欲睡”和“月色入户”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语意未完应该是逗号;“寻张怀明”一句是承接“念无与乐者”想要去找,而后面是已经找到,分别是两个完整的语意,所以中间应该是逗号;“水中藻荇交横”用了比喻,而“盖竹柏影也”一句则点明了比喻的本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应该打逗号。因为我的学生基础不很理想,文言文的学习,他们本能地就有畏难情绪,四个文意问题的解决为后面的课开了好头,学生发现问题是他“跳一跳”能够到的,他们便来了兴致。

此外,在“悟奇情”部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也让我很惊喜。设计这环节时,思前想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最终我只抛出了一个主问题:“赏空明之月的是个什么样的人?”结果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和我预设的差不多,很多学生拿到这个问题便直奔着“闲人”二字去了,将文中其他信息一概抛到脑后,巡视学生小组讨论情况时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立即补充了一个要求:尽量多挖掘,把文章中每个句子都用上。这样一来,学生又回到文中从头细细分析,其实这对后面“闲人”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最终得出了苏轼是一个“爱月、有诗意”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幽默”的人,一个“随缘自适”的人等评价。并且深刻地解读了“闲人”二字所蕴含的心境。学生都有话可说,举手的人太多,但因为后面我还有一个借苏轼的诗词来揭示他心境的环节,不得不尽快结束了这一轮发言,这点让我很遗憾。如果是常规课里,我一定会尽量让每个举手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哪怕的发言并不够精彩或独到,我始终觉得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在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在我“坚持”拖了几分钟堂的情况下划下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宣布下课时,我留意到很多学生眼中都闪烁着两簇小火花,那是一种有所获的表情,而这也才是我这堂课最大的成就感来源。课毕和听课老师们交流,大脑风暴般的讨论后,我又有了很多收获。就我最担心的学生一来就直奔“闲人”二字,完全忽略其他文本的问题,老师建议我可以倒过来处理,让学生回到文中进一步寻找闲人的证据。这种处理很机智,比我要求学生要全面得、认真地分析每一句文本要好。一位非语文老师的课赛评委告诉我,他从我这堂课中得到了一个感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一点和我近期看书的心得不谋而合。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中,老师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及时、准确、恰到好处、带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而有效评价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我平日的课堂,因追求“答案”,不注意鼓励学生,或者鼓励停留在表面,没能及时地抓住生的闪光点,以后要注意。

最后说说这堂课带给我的两个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简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明句读”一部分我没有重讲文意,学生很欢愉地学了。“析美文”时我让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句中读到的月夜美景,除了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了一遍便再无人举手。我反思到这可能和学生对文言文没有信心有关系,他们其实有些抗拒字词的翻译,因为不确定,所以不安不自信,其他开放一些的问题就没有出现如此的情况。二、如何点评学生的回答?最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课堂语言太罗嗦了,就拿我自己而言,我总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所以习惯性地会重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话语,这种机械的重复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浪费时间,很多本来答问题就不够自信,声音很小的同学也因此养成小声习惯,他们都等着我再帮他们重复一遍。想来,这还真是个致命的习惯,在整理教学实录的时候我就关注了一下本节课的点评语言,较日常课堂要简练些,重复学生话语的情况要少些,但是鼓励性的话语还不够。

总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找到遗憾再去弥补才会提升。这堂课里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的“盖”字的挖掘还只停留在惊喜这个层面,其实“盖”字也有一种闲适的情愫在里面,正在因为闲,才会突然发现“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对于文本的解读一点点在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也一点点在积累,我愿意多借助一些公开课的平台来打磨自己。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

今天是到初中学段的第一节公开课,提前的确是很重视,也很紧张。提前准备的一些东西,当然课堂上也没有用到。比如,提前准备了为什么找张怀民,还有今天的时间是十月初九,和课文的时间接近,这样的季节去夜游,对于闲人,闲情逸致的理解和把握等等。

初中语文不同于高中,大部分需要我们去细细解读文本。初中生,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和高中生比起来,很多知识储备还不够。在针对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的就是细致,细致,再细致。

本节课的教学,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比如,“闲人”这个词语的探究。文言文的学习,重要的就是学习“文”和“言”之间的联系。另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够简洁,学习目标应该简单明了的给学生指引方向。拓展延伸部分,对于初中生而言,给对比阅读苏轼的《定xxx》有点难度。拓展延伸,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控制在适当的难度范围。依托于文本,和文本有联系,又高于文本。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刚刚接触初中语文,还有很多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以后一定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慢慢成长,不骄不躁。语文,是文火出功夫,不断学习和更新的科目。那么语文教师,更是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课堂技巧的总结,需要厚积薄发。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篇幅短小,只有84个字,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语言朴素而又含有深长的意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五个环节进行: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四、熟读成诵。

五、品文知人。上完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方法合理、科学,重难点也比较突出,教学效果较好。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

1.课堂导入流畅自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文中描写月亮的诗句,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很快融入课文所写的月景之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形式的诵读,让学生通过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和听老师范读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新课标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尤其在文意疏通和品读课文这两个环节,我都采取了让学生自主翻译,自主讨论,然后小组质疑,最后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良好。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是有几个地方觉得留有遗憾。1.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闲人”意味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有关能巧妙地穿插有关苏轼的一些生平事迹,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2.朗读方法指导可以再细致些,让学生翻译课文时,给学生的时间再多一些,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汇合营销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教学中应精于备课,读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积极发挥自己的内涵与睿智,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灵活机动,善于驾驭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公开课时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应毫不怯场,善于临场发挥,懂得调节现场气氛,注意说话的艺术,同时,注意个人的仪态风度,令教态更亲切,对学生更具亲和力。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

一直以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向语文课堂要效益,是我苦苦追求的目标。有人认为课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就是好课;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是好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是好课;我的理解是老师上得充盈、自然,学生学得透彻、轻松就是好课。选择《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觉得这么短小的古文,又没有太多难懂的字词,上起课来应该能得心应手,可经过磨课后,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初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接着推荐学生朗读,并让学生评点,无形中强化了字音、停顿等处理。然后重点放在品读苏轼寻友的心理活动,抓住“欣然、念、遂、寻、亦”,读了出喜悦、遗憾、急切、期待等情感;赏月时的景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宁静、喜悦之情,特意去“盖”字与加“盖”字进行对比阅读,读出陶醉之情,听着同学们夸张的朗读,脱口而出的领悟,我的内心充盈着喜悦、幸福的味道;对“闲人”的感悟上,我是运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之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种填空的句式引导边读边悟,化难为易,学生在括号中代入“悠闲、高雅、心胸坦荡、志同道合、被贬”等词语,几乎是无障碍地悟出了“恬淡、自豪、满足、豁达、乐观、无奈、悲凉”等复杂的情感。我当初在试上时大部分运用的是齐读,显得单调、堆砌,又给人感觉浮在表面,没有让学生心胸激荡;经过同事的指点,自己的反复琢磨后,我运用指读、齐读、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品读、深读、个性化悟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由此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要重在充分的个性化的阅读,要舍得留出时间,慢下脚步,使学生在读中突出“自主、探究”,读出个性,读出感悟。不然,一切的理解、感悟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教学设计尽可能充盈、深刻,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初上时我全面地设计各个环节,力求面面俱到,(苏轼的文学方面的简介、重点词义的竞赛抢答、听音乐闭眼想象文中景语的画面再用优美的语言扩写、聊聊自己晚上一般会做些什么,后来经过仔细推敲还是狠心地删掉了这些步骤)课后细细一想,其实是面面不到。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还拖堂,师生都嫌累。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明确,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我们一定要舍得舍弃。在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老师和学生都学得轻松、自然。有时候文字的深刻往往表现在那些平凡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如苏轼寻友时丰富的情感就藏在“欣然、念、遂、寻、亦”这些字的背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景语是无一字写月,可又字字得月,怎样从这些字里品出月色来,是我备课时要做充足的功课。我们老师要做是帮助学生从那些平凡的文字中读出不平凡,允许有学生的独特领悟,这样的课堂就厚实了,这样的理解就深刻、丰富了。

当然做到这种程度是很不容易的,课前要尽可能的充分的预设,要想想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可能会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如何进行适时引导,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重点词“户”字的理解上,同学就把它理解成“窗”了,我就让学生先理解“足不出户”中的“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比我干脆地报出答案不知要强多少倍;在品读赏月这一环节时,我问学生苏轼和张怀民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有学生就说看到了藻、荇,我就让学生仔细再读读写景的这一句,他后来恍然大悟,从“盖”字看出来了;当让学生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时,又有学生译成“庭院像积水一样澄澈……我又让学生默读这一句景语,再次从“盖‘字,还用加成份,庭院里的什么像积水,这时同学们就豁然开朗了,就知道这个句子写的是月色如水的情景,难点就容易解决了。在最后环节又设计了与课文导入部分相照应的资料,给学生补充了一些与这一时期苏轼相关的文学作品,巩固课堂所学,加强了学生的理解,为学生结合实际抒发独特的感悟奠定了充实的基础。只有对文本、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和钻研,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泰然自若。

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当,老师不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不能以多媒体的多重刺激代替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丢失理性的思考。我当初设计时用了十八张幻灯片,每一张的内容都很我,上课时总是被它牵引着,不能放松地自由的发挥,试课后我就只用了十三张幻灯片,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精美,而且吻合课文的意境。因此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要根据创设情境和节省时间的需要,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跳动的形象。

另外,我觉得每个环节间的联结语不是很顺畅、很自然,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弥补不足。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不断琢磨,希望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

12月4日,我讲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后来认真的回顾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环节,即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直至领悟他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并形成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文章的特殊主题。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文章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所以第一步,我详细介绍了苏轼常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更深了,并且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自己以及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必须加强朗读。

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声地诵读,让学生们首先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第二步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第三步低声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占了这一节课的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多读,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能熟读成诵,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

其次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品评赏析

这一点也主要在诵读过程中来进行的。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说的还不错,这不仅加强了对文章重点的把握。同时,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大家会想到苏轼,想到他的豁达从容!

但遗憾的是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前后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太顺畅,而且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3

在惠州永汉中学赵榕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初二(5)班上了一节汇报课,教学内容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让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

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4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5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便开始进行课堂构思,即以文言为重心,开展字词类教学,培养学生的文言基础。在字词教学的基础上,赏析写月句,感受苏轼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豁达乐观,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对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尽可能在这堂课上体现一种新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基础训练中发现问题。学生自主翻译作为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完成内容的理解。通过展示发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我坚信“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上有差异的学生,把目标注视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再通过激发竞争意识让学生相互质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把文本只作为一个“例子”。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在的语文能力。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拓展的“度”与“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阅读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比较准确地确定拓展迁移的方向和范围,使学生望语文而生情,望语文而生趣。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了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不足之处是我的语言运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扬顿挫,影响了表达效果,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6

20xx年11月我在阜新市第四中学接受跟岗培训,在八年二班上了一节研修课。很高兴也很紧张。高兴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能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紧张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够好有损学校的名声。

为了上好本次开放周的课,我早早就开始准备。先是选课题,张萍老师根据实际教学进展情况,让我讲《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豁达乐观、随缘自适、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的。 一、三读课文,理解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四、合作探究,解难释疑。

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其二可能是自己出于紧张的原因,自己没有掌握好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提前了几分钟下课。

总的感觉,本次教学开放周让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的是: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最后衷心地感谢初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7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

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胸怀。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的。 一、多读课文,理解成诵。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难释疑。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王老师的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为依据,导入后我利用多媒体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先让学生直观认识本课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为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打好基础。

二、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观看视频朗读。让学生听读后再练习有感情朗读、齐读。最后熟读成诵的目标。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文言语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到了语言文学的魅力。如果说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就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学生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很好地完成了第一条学习目标。

三、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学生自学完以后,我再出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字词部分采取抢答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面比较广,平时不爱答问的陈广、莫科等学生也参与其中了。

四、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重点分析赏月的诗句,抓住能表达人物心情的词语,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学习一篇文章,把握课本知识是必然的

但是也还是不够的,所以我在后面增加了对作者进行评价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特意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二、要掌握好课堂时间

每个环节要分配好时间,我在上课时让学生翻译文章时花的时间多了,所以结束时有点仓促,指导学生背诵也是流于形式了,以后在这方面要把握好。

三、作业部分如果能放到课堂内来完成就能体现学生的水平,会觉得这堂课更加完美一些。

四、有些学生还是有点拘谨,放不开,老师也生怕完不成任务没有作很好地引导。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本次教学让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多反思,总结一些经验,让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轻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8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力争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景导入法。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古诗文中写月亮的名句,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所写的月景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释疑,举手回答,教师只作适当点拔,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法。小组讨论文重点字词、课文翻译及写景句子作用。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很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些是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当然,这节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朗读方法指导不到位,让学生翻译课文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应该在积累词语和翻译课文时,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在走近苏轼的环节中,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还很表面,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关于苏轼的资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苏轼的心境。另外,本人来自方言区,普通话咬音不准,表达欠缺。本人所在学校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运用多媒体,对课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区的学生水平和本人所处地区的学生差异,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气,造成课堂心理紧张,这也是个人心理素质、教学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教学中应精于备课,读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积极发挥自己的内涵与睿智,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灵活机动,善于驾驭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公开课时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应毫不怯场,善于临场发挥,懂得调节现场气氛,注意说话的艺术,同时,注意个人的仪态风度,令教态更亲切,对学生更具亲和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9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了解背景,初步感知。为了避免阅读的随意性,让学生少走弯路,我课前向学生布置了搜集提苏轼资料的作业,导学铺垫。这些资料告诉学生苏轼被贬黄州后的文学成就,“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许多发现:一是苏轼文学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旷达,能够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为。为下面的理解苏轼的感情打下铺垫。

二、以读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作品的张力,体会到了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这样的朗读把学生推向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情境。

三、以问导思,理解人物。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设计弹性问题,有助于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设置“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0

这篇小品文已经讲完,但是,讲过之后却是心里放不下,原因就是在板书时,“人生感慨”部分与全文主旨部分有了冲突,备课时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课堂上自己感觉有些慌乱。

由于周末,放学后同事们也都记着回家,也没好意思去打扰大家。今天返校,回到办公室,一定得好好问问是咋回事。

另外,由于仓促,总感觉课堂上有什么东西给遗漏掉了,现在却是想不起来。

当中的“叙事”和“描景部分推进都很顺利,就是到了抒发感慨这个地方,卡了一下。

全文总结时,“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闲游”还有“人生的感慨”中,最后一个我觉得有些牵强。

第二部分的比喻句讲解得感觉还比较令人满意,不过需要一些练习题来测验一下才知道真实情况的。

本周五进行作文时,一定要练一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2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是: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以诵读为基础,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兼顾到了这三方面。

一、从教学上看

1.课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学生平时对“闲”的理解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

2.课堂导学详细,目标明确,层次也较清楚。

3.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比较综合。

4.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5.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学会感悟与反思。

二、从学习上看

1.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活动真实有效。

2.学生的合作学习比较深入,能积极探究共同的问题。

3.学生对“月”文化很感兴趣,积累较丰富,能有自己的感悟。

4.掌握了本文字词知识,学习并体会到情景交融写法的作用。

三、从不足上看

1.课堂容量较大,有个别知识点给学生的时间过少。

2.对写景的欣赏,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启发得不够。

3.品味“闲人”、“闲景”、“闲情”,可以放得更开一些,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理解,自由去感悟,能自圆其说即可。

4.有些问题的设计,思维梯度显得不明显,造成好生“吃不饱”。

5.朗读指导不到位,主要是在节奏的把握上不够细化。

“得失寸心知。”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宜尽快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4

这次听评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由二中的郭晓燕老师和贾金瑞老师作课。两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就《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同时,两位老师都从读、译、赏、诵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美。郭老师的教学内容扎实,语言优美,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贾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教学设计锐意创新,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过程。两位语文教师为大家展现出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课后的评课环节,两校的资深老师对于这堂课,给予细致而到位的点评。尤其对新到岗的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确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有文本意识、学生意识、教师意识。语文老师的阅读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新的老师,对于一篇新的文章要读十遍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在读中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到一个更深的高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可以从字词当中去推敲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其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本应该学生多的事情,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而是老师的自己的答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到答案。再次,是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学习文言文。内容要大于形式,文言字词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用整堂课去讲字词的翻译上,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文本。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美的课堂、感受美的过程。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促进自己在学习中发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

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只有80几个字的短文,课前的目标是能够当堂成诵,于是我在课后留下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巩固背诵。尽管在最后的时刻,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顺利背诵下来了,也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但是,纵观整堂课,觉得朗读还是少了些。古文的吟诵在古文教学中应该占了比较多的比例,对培养学生古文语感也起着重要作用,今后还应该再加强在课内古文的诵读。另外一点就是,内容稍嫌单薄了些,对课文的分析也仅仅是停留在了课文内,而没有向外扩散、引申,课堂缺乏“厚度”。课后许多老师也向我提到了这点,如果在最后能够再与课文导入部分相照应,给学生补充些与这一时期苏轼相关的文学作品,巩固课堂所学,加强学生的理解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3

1、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不少值得我继续发扬的。

(1)教者这一方面:

①课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学生平时对“闲”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

②课堂设计以“闲”字一线贯穿,又环环相扣。对“闲”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③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④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综合。

⑤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⑥重视自身的亲和度。在教学中,我态度可亲,幽默风趣,充满关爱、及时激励。

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反思。

(2)学生这一方面:

①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学生参与活动的面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②合作度。合作学习真实有效,每个小组四个成员都积极合作讨论。

③兴趣度。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争相抢答。

④开放度。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的空间。

⑤掌握度。这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3、上完这一节课,听了老师的点评和分析,我知道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不少遗憾,值得我好好深思后加以改正。

(1)课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识点不够时间给学生好好吃透。特别是写景美的欣赏,学生一下子还没想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我呢,就给学生分析了,抢夺学生的思考。还有,品味“闲人”给的时间不够,学生还不能充分的透彻的理解,我就帮忙分析了,不该!

(2)不注意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如果有难题需要学生解答,应该先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层层推进。如在学生思考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时,看到学生一下想不出来,我应该由浅入深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逐层思考,水到渠成。

(3)朗读指导不到位。我很想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但看到时间紧,就没有做到,很后悔,以后不管怎样,也不能轻视朗读。我应该在学生每次读完后都给予点评知道,甚至应该范读文章。

(4)知识的'上下联系不够,没有和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这个知识点原先在哪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联系。学习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样?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来。

(5)缺乏脉络清楚的板书。

教学疑惑:

1、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多少为宜?有不少专家倡大容量、高效率,说一节课完成三个目标为及格,完成四个目标为优秀,完成五个六个目标才称得上是好课。但是这一次,老师都说我的这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应该设计两到三个目标就好。

2、每个知识点都要上下联系,那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

3、课前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吗?

4、一定要用粉笔板书吗?

5、新探索与守住经典,孰轻孰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

领会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同学们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美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

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投影三:课文)

2.同学们,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说不定有好多同学比老师读得还好呢。下面请大家自己朗读,然后请同学给大家朗读。

3.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学生评价。(只让一生读)

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老师把同学们理解这篇课文时可能碰到的疑难问题做了一个整理,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30秒钟时间准备,马上进行抢答比赛。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发言最踊跃。

解释词语:(1)“欣然”(2)“念”(3)“遂”(4)“空明”(5)“交横”(6)“盖”

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调换语序)(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调换语序)。

师:是不是按照字面顺序翻译下来的?

明确: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四-六:比一比)(出示句子翻译和调序后的句子)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一)明事件

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呀?

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板书“闲人”)“闲人”体现在文中哪些词句上呢?(“还有吗?”)

由学生说出理解,一一肯定。

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此时,他想找朋友做什么呢?)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二)赏月景

1.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齐读。(投影原句)

2.都有哪些景色呀?

明确: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3.真有“积水”和“藻荇”吗?

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

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

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我们一起读一读,细细体会其中美妙。谁能背出来?一起试试?

6.小结: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书:景: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三)悟心境

1.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领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请补全这句话,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多少!

自己读一读,酝酿一下。

(投影八:试一试)

2.学生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读出这句话,并谈谈理由。(还有什么情感呢?)如所填词语相似,则不需要说明理由。

注意及时板书。

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B.豁达、闲适、自得等。

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

(2)“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无杂念,胸无尘俗)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3)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3.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知己。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在下面,对着苏轼大声地说吧。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九:穿越时空的对话)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再读一遍课文。

要不要配上音乐?老师给大家提供3段,你们自由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

(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

(投影十:读一读)

乐美读也美,真让我陶醉呀!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初一学过两首词: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因思念亲人而伤感,仍然高唱对离人的祝福。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叹衰老。

2.再来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意谓:心里说。③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恁(nèn)么:如此,这样。

思考:

(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投影十一:链接阅读)

4.结束语: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是逆境,使他心境纷杂,但他最终都如处天堂。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

(投影十二:悟一悟)

板书设计:

事:夜游

闲人景:空明

情:

教学反思:

经过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出谋划策,市教研室周仕龙、王晓东两位专家的精心点拨以及课堂实践的反复调整后,才有了这么一个教学设计。作为授课者,我从中的收获最大、最多。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感谢,课后我将上课的感受反思如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播放美妙的《月光曲》,营造月夜优美意境,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说一说所知道的咏月名句。

走近作者,引出课题。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自然会想起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引出苏轼,重温一下对苏轼的基本了解,并引出本文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学生提出听读要求,由学生互相评价。

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是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单调、枯燥而又费力、低效,而由学生自己梳理字面意思,提出疑难互相解决,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老师把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碰到的字义和句意的疑难问题做一下整理,再由学生补充其它问题。然后给学生短暂的时间准备,随即进行抢答比赛,幻灯显示题目后根据学生回答显示答案。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齐读课文。

品味语言,赏析美景。学生齐读出苏轼在夜游时看到的美景句,然后说出分别有哪些景色。当学生说出有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后,故作神秘地问:真有“积水”和“藻荇”吗?把原来的写景句直接改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写法更好,明确原句用比喻形象生动,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在赏析关键词句时,适时采用“改一改”“删一删”“添一添”“换一换”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词句和修改后的词句对比,也容易突出原词句的妙处所在。

身临其境,提升意境。出示美图,让学生再次齐读写景句,体会其中美妙。并鼓励学生立即背诵,及时消化。至此老师小结一下此处语言之美和月色之美: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里老师用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升了美的意境。

体会情感,感悟心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领悟作者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发出的感慨。让学生补全这句话:一声“闲人”,多少!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这个感叹句的表达,能够促使学生走近苏轼的内心,设身处地地以苏轼本人的口吻发出感慨。有感情地读出来,很有感染力。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有感情地读出这个感叹句,并谈谈理由。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的心境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畅所欲言,并提供足够充分、合理的依据。当学生的见解比较单一、肤浅,无法形成新的突破时,老师适时启发,将学生的感悟逐步引向深处。

学生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无奈、落寞这类情感,也能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来说理由。如果学生谈不到抱怨、不甘这类情感,则引导:苏轼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一声“闲人”,多少——?如果学生谈不到豁达、闲适、自得这类情感,则引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此处还可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创设情境,口语表达。学生已经对苏轼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此时创设情境,设计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对苏轼说一段话。利用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阅读体验,而且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口语表达训练中来。课堂教学中既有能力拓展训练,又紧紧扣住文本,放得开,收得住。

自选配乐,美读情读。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学生的正确选择也证明了他们对课文意境有了真正的把握。这最后一次课文朗读借助配乐也实现了整个朗读教学“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情读”的目的。

联系旧知,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联系七年级学过的苏轼的两首词,进一步体会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对苏轼的文学风格形成系统的认识。

励志人生,感悟哲理。齐读一段既充满人文情感,又富有感召力的结束语,能激发学生去学习苏轼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链接阅读,鼓励深思。课后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苏轼的作品。并推荐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苏轼的《记游松风亭》,印发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作为课外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5

这次听评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由二中的郭晓燕老师和贾金瑞老师作课。两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就《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同时,两位老师都从读、译、赏、诵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美。郭老师的教学内容扎实,语言优美,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贾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教学设计锐意创新,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过程。两位语文教师为大家展现出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课后的评课环节,两校的资深老师对于这堂课,给予细致而到位的点评。尤其对新到岗的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确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有文本意识、学生意识、教师意识。语文老师的阅读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新的老师,对于一篇新的文章要读十遍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在读中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到一个更深的高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可以从字词当中去推敲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其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本应该学生多的事情,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而是老师的自己的答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到答案。再次,是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学习文言文。内容要大于形式,文言字词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用整堂课去讲字词的翻译上,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文本。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美的课堂、感受美的过程。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促进自己在学习中发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6

今天,我讲授了人教版(PEP)第四册Unit4MyHome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听、说、认读单词:study,bathroom,bedroom,kitchen,livingroom以及能听懂表示指令的几个动词词组。教学难点是单词study,bathroom的发音。

昨天,我就准备了相配套的录音带,自制了单词卡以及与课文相配套的图片。同时,我让他们也准备了这些东西。课前,我先让学生演唱以前学过的歌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纵观本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听力。

听,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英语尤为如此。

1、听音跟读。如在讲授Let'stalk中的单词时,我让他们跟读录音机,感受单词的语音语调,培养英语语感,突破本节课难点,模仿正确发音。

2、听音理解。如在讲授Let'sdo这不部分内容。首先,我让学生根据图画理解句意。之后,我放录音,他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做动作,并同时说出这些句子。学生带着要求认真听,抑扬顿挫的音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创设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1、利用图片。英语教学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呈现教学内容时,一般应以形象直观,生动易学为主。因此在教学单词时,我拿出了表示各种房间的'图片“study,bathroom,livingroom,bedroom,kitchen”。学生眼睛看着图画,嘴里念着单词。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能力,也加深了对这些单词的印象。

2、运用日常交际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一些简单的课堂交际语。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如:“your book and turn to page…”等句子,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语言情景中学习英语。

三、注重活动。

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活动的开展。因此,在语言训练中,我经常开展各种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

组活动,同桌之间的活动都是学生平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在教学Let'sdo时,我让同桌之间互相练习,一个读上句,一个读下句。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训练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四、关注情感。

课堂教学使师生进行情感对话的过程。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更应是这样。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相关知识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善于表扬。

人性中最深层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时时、处处用放大镜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这学期我班转来许多新生,以前从没接触过英语,他们能读对一个单词,我就鼓励他:“Super!Youdidagoodjob!”让表扬的光环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六、关爱学生。

爱,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如世界白天没有太阳,夜晚没有月亮一样。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虽然有时候这种进步与发展使微乎其微的。我班的马宝山以前的英语成绩一直在50分以下,这学期我一直鼓励他,表扬他,用爱心打动他。每次无论干什么,我都用手在他头上轻轻抚摸一下,让他感受到教师“慈母般”的爱心。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方法使一块教学之“宝”,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稍稍留意,随时可以在教学的漫漫征程中捡到。

一节课虽说只有40分钟,感触却极其深刻。每天都在上课,而每节课都有不妥与欠缺之处。但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希望,同时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有耐心,恒心,爱心,学生将会与我们以“心”交“心”。你我的教学之路将是一片灿烂的艳阳天。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7

“课堂是活的。好的语文课堂,要不断生成丰富的资源;好的语文老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这些资源并因势利导,随机渗透地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焕发活力”。在教学完《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后,我对如何开发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学生是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资源:

一堂语文课,一位老师和几十个学生组成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且不说教师方面,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倾尽全力传授知识。大多数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奇妙功效。“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作为资源,以学定教,课堂上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对教案进行调整。可改变教学思路,变换实践形式。

这节课正是一个原本没有预设的问题——“人能走进画中吗”,引出了一幕“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前,我对课文的处理思路和课堂中的并不太一样,是孩子的这个疑问才让我意识到,要让孩子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就要带他们走入画中。潜意识中,教案就跟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前进。我感到这节课中,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激活,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安全的气氛,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走进了画中。

2,音像,图片是化静为动,点石成金资源: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苏霍姆林斯基语)。本节课为了让海岛的孩子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动用了许多直观资源:如生动的课文插图,真实的竹排照片(幸好去过楠溪江)学生通过直观,多侧面地认识了竹排,对它产生了向往,甚至体会到坐在上面的感受。这些都是文字分析无法达到的功效。为了让诗歌中简练的语言“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在儿童心中“活”起来,我引入课文录音,借助了联想,学生内心的表象终于被激活,兴奋地喊“我看到了”。

这些课程资源可以让孩子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地学习语文,难怪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回顾情境教育探索历程后说:“儿童的思维若是鱼,我们要为他造海;儿童的思维若似鸟,我们应为他开天”。“开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8

这篇小品文已经讲完,但是,讲过之后却是心里放不下,原因就是在板书时,“人生感慨”部分与全文主旨部分有了冲突,备课时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课堂上自己感觉有些慌乱。

由于周末,放学后同事们也都记着回家,也没好意思去打扰大家。今天返校,回到办公室,一定得好好问问是咋回事。

另外,由于仓促,总感觉课堂上有什么东西给遗漏掉了,现在却是想不起来。

当中的“叙事”和“描景部分推进都很顺利,就是到了抒发感慨这个地方,卡了一下。

全文总结时,“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闲游”还有“人生的感慨”中,最后一个我觉得有些牵强。

第二部分的比喻句讲解得感觉还比较令人满意,不过需要一些练习题来测验一下才知道真实情况的。

本周五进行作文时,一定要练一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0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

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胸怀。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的。 一、多读课文,理解成诵。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难释疑。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王老师的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为依据,导入后我利用多媒体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先让学生直观认识本课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为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打好基础。

二、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观看视频朗读。让学生听读后再练习有感情朗读、齐读。最后熟读成诵的目标。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文言语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到了语言文学的魅力。如果说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就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学生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很好地完成了第一条学习目标。

三、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学生自学完以后,我再出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字词部分采取抢答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面比较广,平时不爱答问的陈广、莫科等学生也参与其中了。

四、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重点分析赏月的诗句,抓住能表达人物心情的词语,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学习一篇文章,把握课本知识是必然的

但是也还是不够的,所以我在后面增加了对作者进行评价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特意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二、要掌握好课堂时间

每个环节要分配好时间,我在上课时让学生翻译文章时花的时间多了,所以结束时有点仓促,指导学生背诵也是流于形式了,以后在这方面要把握好。

三、作业部分如果能放到课堂内来完成就能体现学生的水平,会觉得这堂课更加完美一些。

四、有些学生还是有点拘谨,放不开,老师也生怕完不成任务没有作很好地引导。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本次教学让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多反思,总结一些经验,让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轻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1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竞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只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胜利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沛,在各局部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身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2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了解背景,初步感知。为了避免阅读的随意性,让学生少走弯路,我课前向学生布置了搜集提苏轼资料的作业,导学铺垫。这些资料告诉学生苏轼被贬黄州后的文学成就,“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许多发现:一是苏轼文学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旷达,能够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为。为下面的理解苏轼的`感情打下铺垫。

二、以读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作品的张力,体会到了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这样的朗读把学生推向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情境。

三、以问导思,理解人物。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设计弹性问题,有助于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设置“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3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4

今天是到初中学段的第一节公开课,提前的确是很重视,也很紧张。提前准备的一些东西,当然课堂上也没有用到。比如,提前准备了为什么找张怀民,还有今天的时间是十月初九,和课文的时间接近,这样的季节去夜游,对于闲人,闲情逸致的理解和把握等等。

初中语文不同于高中,大部分需要我们去细细解读文本。初中生,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和高中生比起来,很多知识储备还不够。在针对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的就是细致,细致,再细致。

本节课的教学,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比如,“闲人”这个词语的探究。文言文的学习,重要的就是学习“文”和“言”之间的联系。另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够简洁,学习目标应该简单明了的'给学生指引方向。拓展延伸部分,对于初中生而言,给对比阅读苏轼的《定xxx》有点难度。拓展延伸,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控制在适当的难度范围。依托于文本,和文本有联系,又高于文本。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刚刚接触初中语文,还有很多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以后一定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慢慢成长,不骄不躁。语文,是文火出功夫,不断学习和更新的科目。那么语文教师,更是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课堂技巧的总结,需要厚积薄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全文语言高度凝练,短短的84个字,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意图。鉴于学生在初一年级(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篇目,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再加上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并且文意比较浅显,学生又已做了较为充分的预习。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这次活动的主题,将重点放在鉴赏作品上。从授课过程中我感受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积累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去发现并合作(同学间的友情提示、同学给老师进行友情提示)去落实字词、去疏通文意、运探究重点问题,品赏课文重点内容,窥测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古文朗读是学习古文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如: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模仿老师自由朗读,自由读,抽学生个别读并点评,学生教读,学生齐读等形式。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来实现课前的设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朗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学,这是值得我注意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作者苏轼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对字里行间的解析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我设计的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重点突破难点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将课文中写景的名冤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景也”进行多角度赏析来体现重点。因为这是文中的一段写景名句,作者用短短的18个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景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一句是文章的一个美点,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对它品得越深,悟得越透,文中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就越好把握。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景中之妙呢?我的教学是:请学生自主发现并朗读美句,从读中去悟;请学生品修辞手法,从修辞角度去鉴赏散文的语言美;从分析景物特色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月色之美;从探寻写作手法入手,去体会作者写月不见月(侧面描写)、动景与静景相结合的写法的精妙运用;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去再现庭院月色画面,实现对文中美的立体建构。这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重点段落进行多层次鉴赏后,由学生瞬息万变主总结写景散文的一般鉴赏方法,从而形成阅读、鉴赏写景散文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析“闲人”闲情来突破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启发同学们从分析张怀民这一人物入手:由同是被贬之人的.张怀民引出两个“闲人”,并结合写作背景感悟“闲人”“闲情”。从而要学生理解且掌握阅读文学作品,要透过作家的生平去窥测作家的内心世界,去和作家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这又一散文鉴赏的方法。

这个两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适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从课堂教学反馈的效果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通过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授课班级的学生都能够深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逆境中愤懑、旷达自适、自我排遣的心情。充分说明这个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学伤口的教学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美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的重任。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我平时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萝轼除了唐宋八大散文大家这一称谓外,他还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加之苏轼文中所刻画的月色又是诱发诗人创作灵感的重要素材,所以我在教学安排上,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欲望,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诗歌创作的积极评价,以及对他们创作的诗歌进行配乐诵读,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又点燃了他们创作的火花,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感染这一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事实说明同学们创作的小诗月色意蕴浓,构筑的月色画面美,表达了思想感情深沉,使课堂教学形成了高潮。

这篇文章苏轼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描写浑然一体,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简单的课文分析探究,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设计用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课件的展示,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苏轼笔下的承天寺的美景感受更加直观,如果仅仅通过语言的表达是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不过在准备与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一味的通过课件的展示,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画面的束缚。所以,在设计时,尽管我选用的都是非常美的月夜图,但我还是把幻灯控制为十张,这样一个适度的量上。教学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也是很成功的:课堂上,同学们既有直观的感受,又有想象的空间,效果非常好。体现了对多媒体适时、适当、适度,贴近教学的需要,凸显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

为了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境,我还使用了音乐伴奏朗读课文来营造氛围。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我选择的是乐曲《平湖秋月》,温婉优雅的旋律非常切合课文的内容与主题,本来在准备过程中思考是否应该采用和月有关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怕时间太长,而《二泉映月》又过于凄凉,所以最后选择了《平湖秋月》这首名曲。从教学来看,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就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这节课我充分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我看来,教学的出发点首先是活生生的学生,其次是教材,教师只是中间的搭桥者。重要的不是教师对课文的解读,而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在害又在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从与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的效果看,这一初衷已经实现,且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有人说得好:教学的艺术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现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在准备和教学过程中,仍然还有一点点遗憾:由于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全省的课堂展示,加上临时抽课、备课时间短,面对众多的教学教学专家、台下黑压压的教师我还是有些诚惶诚恐。

对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散文的阅读鉴赏,应该是我们初中阶段第一个语文教师永远探究的话题,我作为一外语文教育战线的新兵,还需各位老师和专家不吝赐教。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3

一。 成功之处

1. 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由于这篇文章短小(84字)自认比较容易驾驭,且又是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我选取这一课来讲授。我从吟月诗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进行题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记”交代了文体,“夜”交代了时间,“承天寺”交代了地点,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诵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至此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赏析、诗句积累、布置作业。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做到了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2.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这节课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指导学生诵读,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耐心倾听、思路不对时耐心引导,不急于求成,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18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 不足

1、诵读不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应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在读中领悟。但我却对诵读重视不够,只是在初读时提出明确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之后就忽略诵读,不能把诵读贯穿到底。只就问题而分析问题,没有通过诵读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意境,领悟作者内心世界,所以导致在探究、赏析时时间不够。今后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译、赏、探环节中也体现诵读,引学生进入情境,深入到问题之中。

2、备课不细,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时间不够。在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着复杂感情,及对“闲人”含义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对这重点、难点突破不够,草草收尾。分析其原因就是备课不细,设计内容过多,在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灵活把握,只想把课文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4

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5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识记和诵读,常用小组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当同学们展示完课文内容后,我对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

一、文言识记与积累方面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我注重了两点:一是准确掌握课内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与赏析。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进行组与组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但我感觉有的学生识记的很快,不牢固,忘记得也快。尤其是翻译课文,展示的时候运用自如,可在加强反馈是出现的错误很多。这就是说,讲和练有点脱节,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完全转变成自己的能力。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

二、文言文诵读方面。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小组自由放声朗读、小组听读,小组有感情朗读、组长读、组员译。各组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三、文言文体现一种新理念,即将文言文上成“文言”。

我在教学中尝试两种新教学手法,一是采用字形辨析法,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原始魅力,如在分析“睡”“寝”“行”“止”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这几个字的篆书体“睡”“寝”“行”“止”,从而简洁而直接地了解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也了解了作者在文中用不同词语的用意,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真实心境;二是采用反译法,即学生根据译文进行文言表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老师以此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好事多磨”,要想自己的课堂有所突破,还需要今后的不懈努力。它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让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6

20xx年11月我在阜新市第四中学接受跟岗培训,在八年二班上了一节研修课。很高兴也很紧张。高兴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能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紧张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够好有损学校的名声。

为了上好本次开放周的课,我早早就开始准备。先是选课题,张萍老师根据实际教学进展情况,让我讲《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豁达乐观、随缘自适、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的。 一、三读课文,理解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四、合作探究,解难释疑。

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其二可能是自己出于紧张的原因,自己没有掌握好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提前了几分钟下课。

总的感觉,本次教学开放周让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的是: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最后衷心地感谢初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7

辛苦准备很久的《记承天寺夜游》上完后,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听课老师的较好评价,课赛评委们也给出了如下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挖掘的知识面广、深,充分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很好。让学生提出异议,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将材料进行理解,空间较开放。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深度,真正做到了文学给人需要的境界。”领导的错爱让我很是惶恐,在认真做完课堂实录后我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这堂课,现将收获整理如下:

其实这堂课我自己也还算满意,打磨过很多遍,真正上的时候因为学生的参与和投入让我也能放下所有顾虑去激情施教,所以下课后很久我仍处在课堂上那种高涨的热情中。

不得不说,学生给了我很多惊喜,首先是“明句读”部分学生的质疑与解疑让我很惊喜。为了践行我教学设计中利用加标点的方式来疏通文意的想法,课前我并未布置学生预习,但这篇文章学生其实已经在之前早自习上齐读过多遍,有的学生已经会背了,所以课前我还担心学生很简单地就完成了加标点的任务,却静不下心来仔细推敲,达不到“晓文意”的目标,但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是惊喜,他们在加标点的时候我就简单地检查了大家掌握的情况,没有我预想中的顺利,最可喜的是他们还主动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四个问题都是极有价值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和“夜”之间要不要停顿?“解衣欲睡”后面似乎应该打句号?“寻张怀民”后面语意未完,应该打逗号?“水中藻荇交横”和“盖竹柏影也”中间应该是逗号吧?明确了共性问题后学生小组讨论自己解决,解决的效果也比较好,大家依次明确:“夜”字前加逗号是为了停顿表强调;“解衣欲睡”和“月色入户”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语意未完应该是逗号;“寻张怀明”一句是承接“念无与乐者”想要去找,而后面是已经找到,分别是两个完整的语意,所以中间应该是逗号;“水中藻荇交横”用了比喻,而“盖竹柏影也”一句则点明了比喻的本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应该打逗号。因为我的学生基础不很理想,文言文的学习,他们本能地就有畏难情绪,四个文意问题的解决为后面的课开了好头,学生发现问题是他“跳一跳”能够到的,他们便来了兴致。

此外,在“悟奇情”部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也让我很惊喜。设计这环节时,思前想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最终我只抛出了一个主问题:“赏空明之月的是个什么样的人?”结果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和我预设的差不多,很多学生拿到这个问题便直奔着“闲人”二字去了,将文中其他信息一概抛到脑后,巡视学生小组讨论情况时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立即补充了一个要求:尽量多挖掘,把文章中每个句子都用上。这样一来,学生又回到文中从头细细分析,其实这对后面“闲人”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最终得出了苏轼是一个“爱月、有诗意”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幽默”的人,一个“随缘自适”的人等评价。并且深刻地解读了“闲人”二字所蕴含的心境。学生都有话可说,举手的人太多,但因为后面我还有一个借苏轼的诗词来揭示他心境的环节,不得不尽快结束了这一轮发言,这点让我很遗憾。如果是常规课里,我一定会尽量让每个举手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哪怕的发言并不够精彩或独到,我始终觉得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在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在我“坚持”拖了几分钟堂的情况下划下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宣布下课时,我留意到很多学生眼中都闪烁着两簇小火花,那是一种有所获的表情,而这也才是我这堂课最大的成就感来源。课毕和听课老师们交流,大脑风暴般的讨论后,我又有了很多收获。就我最担心的学生一来就直奔“闲人”二字,完全忽略其他文本的问题,老师建议我可以倒过来处理,让学生回到文中进一步寻找闲人的证据。这种处理很机智,比我要求学生要全面得、认真地分析每一句文本要好。一位非语文老师的课赛评委告诉我,他从我这堂课中得到了一个感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一点和我近期看书的心得不谋而合。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中,老师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及时、准确、恰到好处、带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而有效评价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我平日的课堂,因追求“答案”,不注意鼓励学生,或者鼓励停留在表面,没能及时地抓住生的闪光点,以后要注意。

最后说说这堂课带给我的两个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简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明句读”一部分我没有重讲文意,学生很欢愉地学了。“析美文”时我让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句中读到的月夜美景,除了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了一遍便再无人举手。我反思到这可能和学生对文言文没有信心有关系,他们其实有些抗拒字词的翻译,因为不确定,所以不安不自信,其他开放一些的问题就没有出现如此的情况。二、如何点评学生的回答?最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课堂语言太罗嗦了,就拿我自己而言,我总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所以习惯性地会重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话语,这种机械的重复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浪费时间,很多本来答问题就不够自信,声音很小的同学也因此养成小声习惯,他们都等着我再帮他们重复一遍。想来,这还真是个致命的习惯,在整理教学实录的时候我就关注了一下本节课的点评语言,较日常课堂要简练些,重复学生话语的情况要少些,但是鼓励性的话语还不够。

总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找到遗憾再去弥补才会提升。这堂课里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的“盖”字的挖掘还只停留在惊喜这个层面,其实“盖”字也有一种闲适的情愫在里面,正在因为闲,才会突然发现“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对于文本的解读一点点在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也一点点在积累,我愿意多借助一些公开课的平台来打磨自己。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8

这次听评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由二中的郭晓燕老师和贾金瑞老师作课。两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就《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同时,两位老师都从读、译、赏、诵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美。郭老师的教学内容扎实,语言优美,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贾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教学设计锐意创新,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过程。两位语文教师为大家展现出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课后的评课环节,两校的资深老师对于这堂课,给予细致而到位的点评。尤其对新到岗的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确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有文本意识、学生意识、教师意识。语文老师的阅读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新的老师,对于一篇新的文章要读十遍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在读中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到一个更深的高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可以从字词当中去推敲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其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本应该学生多的事情,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而是老师的自己的答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到答案。再次,是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学习文言文。内容要大于形式,文言字词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用整堂课去讲字词的翻译上,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文本。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美的课堂、感受美的过程。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促进自己在学习中发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9

“共同备课工作坊”结束了,感觉还不错。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教读此文,历来不会忽视这样几个问题:赏析月色,理解“闲人”,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在呈现的这堂课上,我的努力方向与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达成这些目标上费了些脑筋,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有:

教学结构完整、严谨。我一直认为,设计一堂课犹如构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线索明晰,结构严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个关键词:黄州、苏轼。首先,导入时,我引用了苏轼自己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让学生感受“黄州”在苏轼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以“黄州”是苏轼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学环节“悟闲愁”之前,我又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关于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教学环节新颖、巧妙。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一个“闲”字,主要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知文意—品闲情—悟闲愁—懂闲人。这使得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深,把对文章的理解条理化,简单化了,达到了化整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还体现在背景资料的适时出示上。在日常的备课中,我一直坚持先要“裸读”的原则,即不借助任何课文以外的资料,让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初读此文时,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苏轼好有闲情雅致,好清闲啊,文中的月色写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据这种初读的体验,我首先设计了“品闲情”这一环节,其中包括了对月色的赏析。是不是“闲人”的内涵仅止于此呢?此时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资料是适时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递深,既而再通过“悟闲愁”来理解“闲人”的更多内涵。这要比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要有益得多。

当然,更值得反思与总结的还应该师本节课的遗憾。

我希望自己能够切记:一节课45分钟,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全面平庸。选择价值点、兴趣点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课堂。我想本节课严重拖堂应该也与此点没有处理好有关。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很同意张老师的说法: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此次比赛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0

《记承天寺夜游》以语言洗练、意蕴深幽、文化含量丰富而被誉为“神品”。全文虽仅有84个字,但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文本解读容易,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容易了,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挑战。其中牵涉到有关苏轼的人生际遇、人格形象、哲学思想等问题,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说清楚的。这又需要老师对于苏轼其人有一定的了解,对教师的学养积淀又是挑战。

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么不叫人激动。

我处理这篇文章,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寻张怀民”为切入口,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推理演绎被作者小心隐藏的当夜复杂烦闷的心境。

二、通过对“欣然”、“为乐”的辨析,理解作者故作笑颜表现了他夜游以及之后写作的目的在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通过对“月光”之空明的描写和“竹、柏”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苦闷的化解,并探讨作者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超脱的原因。

四、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把握作者自信自尊、超然不群的精神面貌。

教学中一层层剥下去,让学生逐层推理、感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分析推理的快感,但对于能力相对偏弱的同学来说,可能就比较难以跟上思路的演进。甚至有的同学在同学已经清楚推理了为什么寻张怀民同游暗示了作者心中苦闷的整个逻辑过程后,依然茫然不解。固然有思维的能力和惰性的问题,但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跟着把脑筋动起来,或者至少达到与之能力相应的低层级目标,却也是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思考的。

遇到真正的好文章,就像玉人得到了一块好玉料,欣喜、激动、不安,又难免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1

今天是到初中学段的第一节公开课,提前的确是很重视,也很紧张。提前准备的一些东西,当然课堂上也没有用到。比如,提前准备了为什么找张怀民,还有今天的时间是十月初九,和课文的时间接近,这样的季节去夜游,对于闲人,闲情逸致的理解和把握等等。

初中语文不同于高中,大部分需要我们去细细解读文本。初中生,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和高中生比起来,很多知识储备还不够。在针对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的就是细致,细致,再细致。

本节课的教学,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比如,“闲人”这个词语的探究。文言文的学习,重要的就是学习“文”和“言”之间的联系。另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够简洁,学习目标应该简单明了的给学生指引方向。拓展延伸部分,对于初中生而言,给对比阅读苏轼的《定xxx》有点难度。拓展延伸,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控制在适当的难度范围。依托于文本,和文本有联系,又高于文本。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刚刚接触初中语文,还有很多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以后一定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慢慢成长,不骄不躁。语文,是文火出功夫,不断学习和更新的科目。那么语文教师,更是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课堂技巧的总结,需要厚积薄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竞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只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胜利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沛,在各局部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身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3

一直以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向语文课堂要效益,是我苦苦追求的目标。有人认为课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就是好课;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是好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是好课;我的理解是老师上得充盈、自然,学生学得透彻、轻松就是好课。选择《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觉得这么短小的古文,又没有太多难懂的字词,上起课来应该能得心应手,可经过磨课后,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初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接着推荐学生朗读,并让学生评点,无形中强化了字音、停顿等处理。然后重点放在品读苏轼寻友的心理活动,抓住“欣然、念、遂、寻、亦”,读了出喜悦、遗憾、急切、期待等情感;赏月时的景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宁静、喜悦之情,特意去“盖”字与加“盖”字进行对比阅读,读出陶醉之情,听着同学们夸张的朗读,脱口而出的领悟,我的内心充盈着喜悦、幸福的味道;对“闲人”的感悟上,我是运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之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种填空的句式引导边读边悟,化难为易,学生在括号中代入“悠闲、高雅、心胸坦荡、志同道合、被贬”等词语,几乎是无障碍地悟出了“恬淡、自豪、满足、豁达、乐观、无奈、悲凉”等复杂的情感。我当初在试上时大部分运用的是齐读,显得单调、堆砌,又给人感觉浮在表面,没有让学生心胸激荡;经过同事的指点,自己的反复琢磨后,我运用指读、齐读、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品读、深读、个性化悟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由此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要重在充分的个性化的阅读,要舍得留出时间,慢下脚步,使学生在读中突出“自主、探究”,读出个性,读出感悟。不然,一切的理解、感悟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教学设计尽可能充盈、深刻,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初上时我全面地设计各个环节,力求面面俱到,(苏轼的文学方面的简介、重点词义的竞赛抢答、听音乐闭眼想象文中景语的画面再用优美的语言扩写、聊聊自己晚上一般会做些什么,后来经过仔细推敲还是狠心地删掉了这些步骤)课后细细一想,其实是面面不到。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还拖堂,师生都嫌累。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明确,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我们一定要舍得舍弃。在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老师和学生都学得轻松、自然。有时候文字的深刻往往表现在那些平凡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如苏轼寻友时丰富的情感就藏在“欣然、念、遂、寻、亦”这些字的背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景语是无一字写月,可又字字得月,怎样从这些字里品出月色来,是我备课时要做充足的功课。我们老师要做是帮助学生从那些平凡的文字中读出不平凡,允许有学生的独特领悟,这样的课堂就厚实了,这样的理解就深刻、丰富了。

当然做到这种程度是很不容易的,课前要尽可能的充分的预设,要想想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可能会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如何进行适时引导,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重点词“户”字的理解上,同学就把它理解成“窗”了,我就让学生先理解“足不出户”中的“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比我干脆地报出答案不知要强多少倍;在品读赏月这一环节时,我问学生苏轼和张怀民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有学生就说看到了藻、荇,我就让学生仔细再读读写景的这一句,他后来恍然大悟,从“盖”字看出来了;当让学生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时,又有学生译成“庭院像积水一样澄澈……我又让学生默读这一句景语,再次从“盖‘字,还用加成份,庭院里的什么像积水,这时同学们就豁然开朗了,就知道这个句子写的是月色如水的情景,难点就容易解决了。在最后环节又设计了与课文导入部分相照应的资料,给学生补充了一些与这一时期苏轼相关的文学作品,巩固课堂所学,加强了学生的理解,为学生结合实际抒发独特的感悟奠定了充实的基础。只有对文本、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和钻研,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泰然自若。

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当,老师不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不能以多媒体的多重刺激代替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丢失理性的思考。我当初设计时用了十八张幻灯片,每一张的内容都很我,上课时总是被它牵引着,不能放松地自由的发挥,试课后我就只用了十三张幻灯片,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精美,而且吻合课文的意境。因此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要根据创设情境和节省时间的需要,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跳动的形象。

另外,我觉得每个环节间的联结语不是很顺畅、很自然,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弥补不足。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不断琢磨,希望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4

12月4日,我讲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后来认真的回顾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环节,即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直至领悟他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并形成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文章的特殊主题。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文章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所以第一步,我详细介绍了苏轼常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更深了,并且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自己以及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必须加强朗读。

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声地诵读,让学生们首先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第二步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第三步低声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占了这一节课的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多读,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能熟读成诵,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

其次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品评赏析

这一点也主要在诵读过程中来进行的。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说的还不错,这不仅加强了对文章重点的把握。同时,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大家会想到苏轼,想到他的豁达从容!

但遗憾的是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前后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太顺畅,而且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

前文讲解虽然详尽,但考试结果并不理想。细思原因,觉得主要有二。一方面固然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对自己要求较低,听完即罢,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的方法欠缺——未充分了解学情,以己度人,高估了学生求学的主动性,因而未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

讲解本文,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现状,整个教学以学生的阅读理解为主,我仅是点拨提问。主要问题有四个:

1、本文原为完整的一段,编者选进课本的时候分成了三个段落,你认为编者这样划分的的依据是什么?(目的在于既让学生熟悉了解文章内容,又可了解文章所用表达方式,体会文章思路,完成整体感知环节)。

2、作者为月色所引,寻伴夜游,所见月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其中有意对比了柳宗元游小石潭的原因和小石潭的特色以及作者的心情等)目的是让学生跳出作者文字的局限,感知月色的美好,明确比喻修辞的效果,从而为理解作者情感做铺垫。

3、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真的是说每晚都有月光,到处都有竹柏吗?这符合实际吗?

4、结合背景及上下文,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闲人两字?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目的在于体会文章主旨。

最后留了一道比较思考题—:苏、柳二人都是被贬之人,也都借景抒情,为文抒情,你认为两人有哪些不同点。

设置此题除为让学生更充分熟悉课本之外,更多是想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境遇,不同的看问题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也让学生从苏轼的豁达乐观中感受坚强。说实话,苏轼那种无论处于何种困境,总能寻找到快乐理由的良好心态也是我喜欢苏轼的原因之一。但愿对孩子们别有启发。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短短84个字,实际包含了苏轼微妙又复杂的情感,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精美的景物描写和体......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驾岭中学 王晋霞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 这篇小品文已经讲完,但是,讲过之后却是心里放不下,原因就是在板书时,“人生感慨”部分与全文主旨部分有了冲突,备课时竟然没有注意......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 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 何——两人者耳: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2015新民中学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