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推荐五篇]

时间:2022-08-12 04:4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第一篇:《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1

本节课由黄老师拿出总体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在教研组里开展了公开课教学,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学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发现性实验,“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有创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亮点:

1、从生活走向物理,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共同探究

黄杨瑛老师能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资源,比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到照相机底片形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像,放映投影仪学生观察到屏幕形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这些现象学生觉得非常熟悉、亲切,同样都是凸透镜为什么它们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也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吧?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这其中的奥秘的欲望。

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科学探究方法

本节课设计三组探究实验,u>2f,2f>u>f,f>u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各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探究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还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本节上用了很多幻灯片和Flash动画,这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非常熟悉、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多媒体课件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探究过程重新展示出来,帮助一些反应比较慢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节省了教学时间,通过Flash动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在这节课里也充分展示了黄杨瑛老师在课件制作方面的才华,也提示了我们大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5、创新是这节课的灵魂。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加者,而不是一个主宰者,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四种机会:1 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2 提供操作尝试的机会3 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4提供成功的机会。整节课黄老师教态自然,始终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多次走下讲台参加学生的讨论。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激起了学习物理的热情。课堂设计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起特点。

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完美的。都有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学生活动比较多,教师在时间上不够充分充分。

2、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2

宋老师讲的这一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成功的。

1、宋老师对教材的编排做了调整,不受教材的局限。她上完了第一节跳过第二节先上第三节。这样处理先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再学习生活中透镜,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2、这节课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例如:本节课一开始通过科学小漫画、投影仪成像、放大镜成像这些生活中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已有知识作为学习物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3、科学探究处理的比较好。宋老师先通过科学小漫画、投影仪成像、放大镜成像这些生活中实例,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在学生讲述实验方法时,及时指出“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一实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宋老师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再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通过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认识到物近,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得出规律后,宋老师又及时进行了巩固、练习,实现了知识的潜移。

总之,这一节课设计合理、讲解到位、诱导及时、训练有素。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思维积极、气氛活跃、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3

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给人的最深印象是老师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是主体,活动积极、气氛热烈,老师做了这节课的导演,使课堂整体有序,活而不乱。

他是分小组进行的探究实验,给出这节课的学案,学生以学案为主线,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学生们在实验中提出的新问题、发现的新现象,“导演”随时倾听,同时解决。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无论优差生都全程参与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彼此交流,也不乏独立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老师也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引导解决。比如:在“研究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提出与物体的大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虽然和这两个因素无关,老师丝毫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及时关注,同时用实例来引导排除了这两个见解,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在这堂课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积极主动地跟进,和同学、老师共鸣,投入新的思维与创造中,使他们求知欲增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王老师在整节课中,始终紧扣教学目标,按要求进行教学。在探究活动结束后,以flash动画形式把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课堂小结,使目标更突出、更到位,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完成的很好,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维、勇于提问的优秀品质。在教学内容方面,王老师讲述和解答问题正确清楚,重视教学内容的培养性、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内容安排适当,就是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用时间太长,导致随堂练习没有完成。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注重过程体验,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王老师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和蔼、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能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效果方面,给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交流活动时间,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但课堂上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适当的训练时间进行反馈矫正,可能由于探究实验过长导致,但整体效果不错。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试教育思想仍在我们农村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让学生自己做会影响教学时间,耽误教学进度,索性我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再用习题训练,所以我们培养的仍然是高分低能儿,只有知识没有能力。国家需要的是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我们的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创造式的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我应从自身做起,在以后教学中,积极采取控究式教学,不只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也让学生达标。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4

马老师上的是苏科版教材八上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课堂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堂课学生活动积极、气氛活跃,课堂整体有序,活而不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堂不折不扣的精品课。下面就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对马老师这堂课的看法。

一、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马老师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去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组织形式方面,学生采用六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每一大组有三套实验器材,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即保证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更好的加强组内学生间的协作交流,促进了生生互动,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应该说,从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活动组织,实验指导,讨论交流,到规律总结,马老师始终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将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思考、交流、展示、动手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标准上针对这一节内容相关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课程标准中,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科学探究既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马老师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探究活动一为例,马老师先通过学生用凸透镜互相观察对方,根据所看到的凸透镜成的不同的像,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什么因素有关?继而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在组内、班内进行交流,并进行师生的评价,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对马老师这堂课课堂教学的两点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凸透镜成像规律》观课报告

凸透镜成像

今天我对牛桂琴老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作观课报告: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学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发现性实验,“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有创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对本节课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以生为本

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完成探究活动。缪校长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建构理论中任何知识都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都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背景帮助下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同化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意外发现、学生体验,创设了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本节课主要设计探究两个实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做中学”,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亲身体验透镜规律的奇妙现象,在课堂上做好启发、组织、指导、帮助、和激励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知识是重要的,然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却是更为重要。

二、引导合理

科学探究处理的比较好。先通过生活中实例,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活动:“牛刀小试”,让学生自己在光具座上找一个清晰的像。并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一一分析:如何组装器材便于实验操作?如何调整像落在光屏的中央?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一实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所成像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为了比较成像的特点,我们还需要记录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缪校长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再结合学生上黑板把物和像的位置一一对应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认识到物近,像远大,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并将探究延续到下一堂课----凸透镜虚像的探究。

三、创新设计

主要体现在实验器材上的创新,本节课上,缪校打破传统,变蜡烛为LED小灯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物体,在保证实验现象比较清晰实验效果完好的前提下,同时也减少了蜡烛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这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跟现在社会提倡的低碳环保的主题相吻合。四 三高课堂

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缪校从课堂的引入----凸透镜在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一组图片的播放,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了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缪校在学生探究过程又进行阶段性地加以总结。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成绩,会增强自己的学习欲望,逐渐地变成一个勇于研究、富于创新的人。

高思维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度思维取决于学生对所学功课的高兴趣,更取决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煽动,从而使学生主动思维。这节课上,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设计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得出结果,思维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从而大大的提高的课堂的效率。高情感 活动就是情感的载体,而缪校这节课从引入到新课讲授 最后的课堂小结,采用了多种做样的活动形式: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师生共同探讨 老师的提问等等。

这样的一节三高课堂,造就了一节高效的课堂。

第三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学课题

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

(一)教学 目标

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控制变量法

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一、透镜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典型光路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1: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2: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3:

4、分类: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光学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需戴凸透镜调节;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透镜及其应用典型例题

【例题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指光线比原来的光线要相互“靠拢”故不一定是平行光束,也不一定是会聚光束,也不一定是发散光束,故C是正确的。答案:C 【例题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在相当于? 的胶片上得到? 的、? ???的像

答案:凸透、光屏、倒立、缩小

【例题3】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A图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的(??)。

解析: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位置,镜头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

答案:D 【例题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不过必须在焦点以内。手持放大镜伸直胳膊看窗外的景物,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C 【例题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答案:A 【例题6】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物,指的是景物离镜头较远,也就是物距较大。根据照相机的原理,像很小,像距很小,应当减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远法移动。只能将镜头后移,反之,在拍摄近景时,应当加大胶片与镜头的间距。将镜头向前移,由此可判定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光圈是镜头前边开口的障碍物,它的作用是只让光从所开的口中通过,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阴天,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较弱。因此,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加大光圈,从而得知,选项C正确。

说明:使用照相机时,需要景象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应当说明,放大或缩小光圈,只能改变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决不会因为减小光圈使物体的像少了一部分。

答案:BC 【例题7】拍集体照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解析:没有人进入镜头,说明要成的像太大,若要使全体人员进入镜头,则需要使成的像小些,根据成像规律,像要变大,像距也须变大,而物距必须变小,反之,像要变小,像距也须变小,而物距必须变大,这样就需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或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所以选项A、B正确。

说明: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只是增大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快门数字调大,曝光时间变长,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

答案:AB 基础性练习: 选择题:

1.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某透镜后,光线发散了,这个透镜一定是()A.凸透镜

B.凸镜

C.凹透镜

D.凹镜

2.下图表示一条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4.实验室中需要用平行光做实验,现手头上有小灯泡、凸透镜、凹透镜等,以下获得平行光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B.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来源:Z*xx*k.Com] C.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D.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5.如图所示,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O处应填的适当类型的透镜是()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凹透镜都有可能

D.凸、凹透镜都不行

6.如图所示的4块光学元件,要使下面的光路图成立,虚线框内应单独放入的镜是()A.1和3

B.2和4

C.1和2

D.3和4

7.光穿过透镜时,关于折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穿过一个透镜,光线就只经过了一次折射;

B.穿过一个透镜,光就会在透镜与空气交界面的两个面上产生两次折射; C.光在穿过透镜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折射; D.透镜越厚,折射就越厉害

8.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9.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能力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

()A.1、2、3 B.4、5、6

C.1、3、5

D.2、4、6

2.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

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若使屏幕上清晰的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所示的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光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2.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13.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这是因为

()

A.像真的变大了

B.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小了 C.像实际变小了

D.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了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5.舞台上用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 应放在凸透镜的 处,凸透镜上应贴有

色的滤光片。

16.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它的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在B点位置放的是

,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 纹,其夹角是5o。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应该是、的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15 cm处向30 cm处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25.小刚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 底片上成的是

、的 像。下表是这架相机像距和物距的变化情况(f =35mm)。根据表中数据,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26.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填“会聚” 或“发散”)。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B D D B C D A B C B D

二、填空题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16.下;15;左,缩小,倒立。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20.放大,正立;远;5。

三、作图题 21.略。

22.提示: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3.提示:凹透镜折射后水平射出,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缩小,倒立,实;向右移动。

25.缩小,倒立,实。u>3m时,像距变化不大(很小)。26.(1)后。(2)凹。(3)发散。(4)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老师 课后 赏识 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老师的建议:

第四篇: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凸透镜的教学内容规律较多,在中考凸透镜成像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学生掌握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针对这本章特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上,采取避轻就重的反向教学手法,让学生整理错题,通过的错题的整理,错题的学生的分析互助,取得学生对知识的升华,采用展示、实验回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

(通过物体、像的位置分析成像的特点,根据成像特点分析物体、像的位置)

2、实验操作能力(物象怎么移动、找不到像的原因是什么?)3、凸透镜在生活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

提升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错题学生整理、小组合作、学生展示

四、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请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自己独立完成下列填空

1、凸透镜成像规律:(多媒体展示)

2、凸透镜成像总结规律:

(1)当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逐渐靠近透镜,像逐渐

透镜,像距变

,像变。

当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逐渐靠近透镜,像变

。(2)当物体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___像距

当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___像距.(填大于或小于)

3、实验前要调节

在同一高度。这是为了

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二、基础模块(一)、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复习目标:通过对透镜基础规律的灵活运用,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展示错题解决过程 交流解题过程 巩固提升: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交流讨论并总结:

判定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的方法有哪些?

三、模块二:实验规律灵活运用(复习目标:物像移动、像如何调大?如何观察实像与虚像?)学生展示错题解决过程 交流解题过程 巩固提升

1、如果摄影师在给毕业班的学生拍摄集体照片发现相机里面的同学们人员不全(还有一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里),该摄影师应怎么办:

()

A、照相机远离人,镜头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镜头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镜头缩短

D、照相机靠近人,镜头拉长

2、有一物体从距离凸透镜1.5倍焦距的地方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移动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光屏上可以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B.在光屏上可以得到比物体小的实像

C.在光屏上不可能得到像

D.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物体大的虚像 交流讨论并总结:

这类动态调节问题,所用的知识点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提升

六、课堂小测

1、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 cm,实验过程中,这时在右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_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生活中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其目的是为了

(2)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

、、,利用此原理制成了。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节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2)点燃蜡烛应在调节高度

(填“前”或“后”)。

(3)说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判断透镜是否为凸透镜的方法。

(4)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20cm处时,在右侧光屏上得到一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5)将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6cm,则在光屏上将得到

的实象。

七、课后作业 A类作业(必做)

完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基础原理整理、做好错题整理。B类作业(选作)分析各项应用技巧

七、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成像规律应用

二、实验操作能力

第五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观课报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观课报告

我观看了历山中学张吉成老师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视频录像,感受到张老师的这节课确实是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堂高质量的优质课。这一节课的亮点比较多,说明张老师在这节课上下足了功夫。课堂设计的巧妙深深吸引住了学生,课堂上学生始终情绪高昂,参与踊跃;从最终的教学效果来看,不但知识的达成率很高,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感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本节课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这节课中为了科学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张老师以问题进行引导,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观察、探究与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成效显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举多得的情景设置。

本课情境创设环节,承载的不仅是激发、引出探究课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情境中,学生认识了光具座和所用光源,并在老师的示范下,学会了寻找最清晰像,学会了在数轴上直观表示成像性质(大小、倒正、实虚),而且感受到是物距的变化引起成像性质的改变,这都为后面的实验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不难发现是物距变化而引起成像情况不同,这就为为整节课的科学探究指引了方向,引领着本节课有序而高效进行。

2、实验器材的创新改进

实验器材的创新改进应该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用LED灯代替蜡烛,更便于观察像的倒正、大小、虚实,能更精准地找到成像位置。对于教师用的演示器材的设计,光具座被支起来,高过学生的头顶,而且结合学生观察的需要,可以旋转甚至倾斜,让学生去感受,效果非常好。以住的光具座零刻线在最左侧,在读取物距、像距时还要进行减法运算,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易于出错。张老师将其改造,将零刻度线设计在中间,只要把透镜放在零刻度处就能直接读取物距、像距。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使实验的顺利高效进行,提供了条件。

3、探究活动的科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之一,其探究过程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张老师把凸透镜成像的五种情况的探究分梯度进行了两个探究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探究经验,加深了学生的探究体验。

第一次在学生深刻感受到三种不同像时,让学生去分析成每种像时,物距、像距与焦距有怎样的关系。本探究突出的是设计、分析论证,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设计,张老师将探究问题细化,即将一个笼统的问题细化为三个问题,又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成像还与焦距有关。让学生的实验设计环节有了更明确的思路。

分析论证环节,张老师让学生利用胶片,在数轴上直观成像情况,通过透明胶片的叠加,完成了实验数据的共享,便于学生寻找规律。可以说扫清了学生的认知障碍,完成规律的总结。

第二次是寻找每两种像的分界点,完成u = 2 f、u = f两个成像情况的探究。这个探究,张老师突出的探究要素是“猜想与假设”,让学生结合板书猜想放大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正立虚像和倒立实像的分界点在哪里,成像情况会怎样,用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科学灵活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课堂容量较大,教学压力也很大。陌生的实验器材、两大探究活动、明确成像原理、当堂检测,而张老师却引领着学生在短短的4 5分钟课堂里顺利完成了这些教学任务这得益于张老师科学灵活的教学设计。

5、喜闻乐见的检测方式

习题是传统意义检测知识达成的方式,但往往让学生感觉乏味。在检测练习中设计“一站到底”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方式,从易到难设计了三组检测题,并通过用肢体语言回答的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有效回忆知识,达到检测目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竞赛的乐趣。本节设计的评测练习通过创设“一站到底”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方式,从易到难设计了三关题。

第一关:考察学生会不会根据 成像情况判断物距。从结果来看,全班学生,正确率达到100%。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成像过程,并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凸透镜的成像 原理图,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加之本题考察内容与所学知识关联较为直接,因此使得学生都能顺利过关。

第二关:考察学生会不会根据物距判断成像情况。利用动态课件,将光源拖在任一位置,学生用肢体语言回答成像情况,并通过课件展示答案。

第三关:主要考察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课堂上一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确答案,二通过光路图,让其明白道理,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通过三个关口,七个习题的检测,最终大多数名学生一站到底,获得成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

如用大屏幕做为光屏,利用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形象而具体;利用课件呈现光源在任一位置成像情况,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直接而清楚。这些都促进快节奏、高效率地完成。大大提高了本课的教学效率。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处理不妥的地方,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老师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后面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时有点仓促。这都需要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自身素养,增强自己课堂掌控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如下点滴建议:.在利用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原理时,如果在展示完五种静态成像情况后,拖动鼠标,让光源从远及近,逐渐靠近凸透镜,让学生感受凸透镜的动态成像的过程,会更好些。

2、教师的评价跟进尚欠缺。如一站到地的每一关不可能所有学生都顺利过关,尽管题不难,但要使学生全部通过不易,这时教师的真诚评价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致,但老师此时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

3、在关注全体学生方面,还需注意加强。如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环节,当学生举手回答时,老师最好不让举手的同学马上回答,而应给其他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总之张吉成老师的这堂课,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观看了这堂视频录像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要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充分展现自我体验学习的乐趣。

下载《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仙中学 徐卓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上传: 张梦华 更新时间:2013-3-3 21:41:06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3)经历从......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今天听了林老师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林老师本节课按照:知识梳理——导入新课——介绍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获......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策略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策略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初二学生学到此处感到很难学,成绩开始下降,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策略

    重庆三峡学院课 程 设 计 题目: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策略 院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 物理学(师范) 姓名: 潘亚平学号: 201007034119 指导老师:日期: 2012 许刚 年12月 凸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内容为本节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说课稿 中本中学李莲 一、说教材 本节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