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2022-07-04 05:2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篇一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接着,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特别是在解读集合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

“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的含义。在解读集合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跳绳兴趣小组”和蓝色圈使表示“参加踢毽子兴趣小组”,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兴趣小组的人数”,“只参加踢毽子兴趣小组”,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让学生明白这是2个小组都参加的。因此在比较“8+9-3”和“5+6+3”中的“+3”和“-3”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理解。在这两个过程中,我都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并对这个图形作了重点解读:如:你认为红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蓝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这绿色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那黄色中的5个人表示的是什么?这蓝色中的6个人表示的是什么?

“杨明、刘洪、李芳”

这3个人表示的是什么?从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图意,知道了韦恩图丰富的内涵。并正确选择相关信息进行解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二

大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要想抓住他们的思维给他留有悬念,而且还得不要让他们处在胜利之中。由于他们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培养、提高。

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六班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在两班前列,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待及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待及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篇三

《测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

分米和

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

接下来我拿出

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

分米”的概念。

认识了“1

分米”

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

分米”

长的东西。

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

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秒的认识》

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

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

认识秒针和

秒、体验

秒的长短、1

秒的价值、教学1

分=60

秒、体验

分的长短、小结。

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

组织学生体验

秒与

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

分=60

秒;

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

如:

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

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

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

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

分=60

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

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

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

分=60

秒的认识,从而感知

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

如:

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

秒、体验

秒的长短、1

秒的价值、教学

分=60

秒、体验

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

我的做法是:

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

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

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

“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

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

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

并重,相互促进。

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

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

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

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

《四边形》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

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能性》

教学反思

上《可能性》

这课之后,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

“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

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

.《可能性》

是《数学课程标准》

新增加领“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能性“知识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有些零散、杂乱,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带有缺陷,数学化的程度较低.因而,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把认识“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同时纳入到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并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贯穿全过程,创设生动、直观、有趣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猜想一实验一统计一验证一推理“,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他们的数学思考得到更好的发展,品味浓浓的数学味.〈吨的认识〉

教学反思

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

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

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

而引导学生建立

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

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

克和千克。

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

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吨,问:

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吨了吗?

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

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

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

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

吨的质量观念。

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

吨大米有多少(每袋

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

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

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

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

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

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

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

12×3、18×3

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

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

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

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

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

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

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

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

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秒的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

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

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

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

秒,更强化了

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

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

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

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

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

中明方法,在“悟”

中见真知。

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

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

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

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

而精彩。

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

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

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

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

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

回首过去,展望明天。

我已经踏上了“星光”

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

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

总体感受,效率很差。

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

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

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

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

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

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

道题目。

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

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

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

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

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

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

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

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

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

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

时间哪儿找?

《千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

那千米怎么办呢?

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

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

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

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

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

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

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

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

1000

米要走多少步。

从而建立起

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

千米=1000

米”

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

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

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

千米=1000

米”

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

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

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

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

学生人数

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44

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

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

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

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

“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

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

“不错!

谁还有更好的方法!”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

“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

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

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

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

8+8

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8×2。

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

4×2。

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

全班

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

人!

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

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

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

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四边形》

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

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四边形》。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

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标: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游戏:

复习图形知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观察主题图)

3、涂一涂(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四边形)

4、总结四边形特点(4

条直边,4

个角)

5、反馈练习(快速抢答)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7、分一分(根据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分类)

8、巩固练习(走四边形的迷宫、画四边形)

本节课中我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

一、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生对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点明今天研究四边形之后,我设计了涂一涂的环节,先让学生把心目中的四边形涂上颜色。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虽然这时候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四边形,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涂。

涂完之后再交流为什么有的不涂?

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点。

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将四边形分分类。

学生独立分类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为什么这么分。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

书中例

展示了两种分类方法,教学参考给出了三种,而学生们互相启发、勇于探索,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按角分的,也有按边分的。

而且每种理由表述的都比较清楚。

这说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为孩子们打开了思维的大门。

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三、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回答给予多元的评价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不仅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例如:

你的反应真快!你的思维真敏捷。

这次回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进步。

你的声音真响亮。

你回答对了,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

你的回答对大家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等等。本节课中,我感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如果能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亲自去摆一摆四边形,或者准备一些钉子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围一围,就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四边形有

条直边和

个角的理解。

《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重点调整了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当好向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发现、归纳、表达,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

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而又朦胧的感性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提问引导“拉一拉、看一看,这个长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

”。

学生发现了长方形框架的形状、角、名称都有了变化。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

教学到这里,我接着引导他们去验证,对

“全新发现”

作出积极的评价。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

我先让学生“拉一拉——看一看——说一说”

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以一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

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接着,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关系,通过“画一画、剪一剪”

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

纵观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培养。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

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任务!

我应该为此继续努力!

《时、分、秒》

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会认钟面上的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

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

12个大格和

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向他们介绍了秒针。

时针走一大格是

时,走一圈是

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走一圈是

分,也就是

时;

秒针走一小格是

秒,走一大格是

5秒,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分…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提问时,孩子们尚能回答,可是让他们在独立做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

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则感觉更加困难。

例如求从

点--4

点经过了几时,答案就五花八门。

有的孩子用

4,有的在钟面上数,却数成了从

11的格数,而且在数格的时候,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而是几个数字。

还有诸如“2:

45--3:20

经过了()

分”

这样的题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

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在钟面上数格子;

还可以先算

2:

3:

00

分,再算

3:

00

3:

分,合起来是

分;

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来做,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20

不够减,拿出一个小时当作

分,和

合在一起是

分,再减

就可以得到

分。

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

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时间数出来,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练习及个别指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大部分同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

但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这些知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过于难了,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

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

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

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 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

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

12×3、18×3

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

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

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

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

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

下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

    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沙格小学:陈云鹏 《买文具》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反思一: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一、通过营造贴近实际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带反思

    2015—2016年三年级一班上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五年级第九册数学教学反思 1、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