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评课稿(合集)(最终五篇)

时间:2022-10-16 04:4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找规律》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找规律》评课稿》。

第一篇:《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评课稿(合集15篇)

《找规律》评课稿1

一年级下册《找 规 律》评课稿 《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陶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陶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陶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陶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

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找规律》评课稿2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习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习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评课稿3

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是一年级小朋友在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还要通过涂、摆、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陈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各个教学环节紧凑,又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以游戏情境带学生进入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陈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课时,在导入部分设计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看着屏幕画面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以活泼语言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陈老师能关注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整节课组织教学中,充分展现个人教学魅力,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动听,例如陈教师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真棒!”“你很聪明”等等,老师因此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习印象也特别深刻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更重要是有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热情。

三、把握好教学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动手操作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陈老师能很好设计教学环节,把握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一年级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有限,对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陈老师巧妙设计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基础上动手操作,通过摆图形、设计手链等环节,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体排列的规律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整节课教学节奏紧凑,设计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具有低年级教学特色,不失为一节好课。

《找规律》评课稿4

X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这节课与传统概念教学相比,特别是新授课开始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下面几方面值得借鉴: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新课导入时X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在新课例题教学环节,X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生动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材料———密码门,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探索,动手摆一摆,在小组共同探讨中得出结论,进而又进行了验证。X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循环排列这一规律环节,X老师利用小精灵当向导,从画外音带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密码门的设置,把知识与日常生活挂钩,又不失儿童喜爱的童话世界,如此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欲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之美,感受学数学之乐,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快乐数学的绿洲。

三、注重学生语言的培养。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上会有一些障碍,但在这教学环节上,X老师循循善诱,激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虽然有的学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琐不清晰,特别是当个别学生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排列的规律从左往右看,或从上往下看得规律时,X老师就充分展现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地位,步步启发,引导学生让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去表述规律,展现数学的简洁之美。

X老师的课上得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这成功离不开X老师的精心备课,以及对课独到的见解,本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

《找规律》评课稿5

今天下午参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可惜只有一节王旭晓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找规律》,感觉少一些。

先说说本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其中复习铺垫环节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行规律。分别以文字、图片、数学三种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来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课展开学习中,让学生分别选择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者五个数学来创造规律中,教者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笔者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笔者就认为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找规律》评课稿6

xx老师教学的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排列特征及其规律。课始她利用“手指和指缝”简单导入,直接而又生动,很快引导学生感悟到“指、缝、指、缝、指、缝、指、缝、指”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她创设多种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她利用多媒体手段,鲜活的课件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手帕、栅栏、夹子等等多种间隔排列的物体中,观察中到事物排列的一般规律,即: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接着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种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整堂课,学生学习都很积极,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xx老师的数学基本功也很扎实,教学语言干脆利索,表现出良好的名师风范。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过程是精心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效果也很好。间隔排列规律教学就是要搞清三点:

第一,什么是间隔排列。

第二,间隔排列有哪些形式。

第三,每一种间隔排列有什么特征,其规律是怎样的。

由于此课是第一课时,因此,第一个问题学生搞的很清楚。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学生只是初步感知,还不是很清晰,随着后面的学习,学生会越来越清晰。建议:本节课上,利用已有的练习资源和教学情境,可以试着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后两点,步子再大些,比如,间隔排列的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会怎样?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又会怎样?当物体围成一圈时又会怎样?加强比较教学,在比较中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不同类别的不同特征,从而更好的揭示规律,并为下一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找规律》评课稿7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周老师精心设计教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一、借助多媒体,精心准备课件。

本节课周老师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功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让学生参观绵洋洋家的客厅入手,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的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

三、提供充足的规律素材

周老师的这节课,循环规律的模型不仅仅停留于最基本的3行、4行图形一组,还进行了变式,由方阵式的规律每组3行、每组4行、每组5行到横式的规律。同时规律的素材有图形构成的、有数字构成的,在观察规律时还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顺时针、逆时针看,体会不同的顺序的循环规律,还延伸到找第5行、第6行……的规律,让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循环规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建议:

1、课前导入时,游戏有点复杂,显得有点不流畅。可以把欣赏时的视频放在此环节,这个游戏放在巩固练习,这样既可以放松情绪,又可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2、通常,数学课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弱,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第()个移到最()面,其它依次向()移()格”这样完整的一句话。

《找规律》评课稿8

今天听了周xx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她分别从猜谜导入,引出规律、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动手操作,感受规律、联系实际,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延伸规律这十二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猜谜导入,引出规律

让学生从简单的猜谜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通过先出示熊猫、小狗,让学生猜后面的动物,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创设了红花和蓝花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并通过让学生从前往后看和从后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规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通过欣赏与广泛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晚会时用的礼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装扮生活,美化生活的愉悦。

《找规律》评课稿9

这是一篇关于一年级找规律评课,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的文章。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

5月25日,终于听到和老师精彩的课。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和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和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和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和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改动原来设定的时间来迁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听课学习,她不从个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在感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和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

、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和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

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找规律》评课稿10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组织开放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我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1、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生活化

本节课主要分5个情境展开,情境1:两顶帽子3个娃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实物模型摆一摆,采用了4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有了实物的模型,可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情境2:两束鲜花4个花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说,第一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第2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学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组织学生外出郊游,为穿什么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装与下装的搭配,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境4:为郊游准备食物,引出3种点心与4种饮料之间的搭配,引导学生有序搭配,从点心配饮料想起,每种点心与4种饮料搭配得到4种方案,3种点心与4种饮料搭配得到12种搭配方案,或者从饮料配点心想起,4一种饮料配3种点心得到3种方案,4种饮料得到12种方案,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再设情境:小红只有10元钱,她能买哪种糕点跟饮料,共有多少种方法,真正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数学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里适时点拨,可以从从经济角度思考,从营养角度思考,省钱角度思考,让学生在学会数学方法的同时做到灵活运用数学。做好了郊游的准备之后,教师再设情,境情境5:教师给出了旅游路线,让学生有规律地选择旅游路线。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掀波澜,本课的情境创设均来源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数学课堂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反思、总结。例题教学部分,教者没有对有关规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这样处理的:一是根据问题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顾学习过程的方法进一步的探索,三是采用简明的符号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如: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画格子的游戏,选2种颜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让学生初涉探索过程。在第1个情境中,教师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用实物模型摆一摆,帽子与娃娃的搭配,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然后脱离实物,如果没有模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帽子和娃娃?并给出点拨: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表示帽子与娃娃的搭配。这里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再通过平台展示学生的创造,叙述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给予一一肯定,尊重学生的创造,通过学生经历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并相应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重视思维的有序性《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本节课教者在引发学生有序搭配的过程中,出示了三种学生搭配的方法:一种是无序的,学生在搭配过程中容易遗漏,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为基准,与其他三个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为基准与其他两顶帽子搭配;这种有序的搭配是通过学生上台展示,集体研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而得到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后,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提升,这里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帽子的顶数和娃娃的个数与搭配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问题抛给学生,真正体现“找规律”的“找”字,使学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规律: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经历了“实物搭配——体会符号思想——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

这种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体现,如:衣服搭配问题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从衣服的分类开始,学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为上装和下装2类,通过实物连线,找到搭配的种数,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律:上衣的件数×下装的件数=搭配的种数。糕点与饮料的选择上同样突出了“找”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信息繁多的数学问题中,同样有规律可循:糕点的个数×饮料的瓶数=搭配的种数。尤其是最后一个游戏中体现更加明朗,同时仍2个骰子,每次朝上的数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种,面对这个数学问题,如果一一列举显然比较麻烦,直接运用规律可以很快得出结论:6×6=36(种)。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两数相加最大是几?最小是几?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重视数学思维的有序性,不仅仅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更应成为我们教师平时课堂关注的焦点。只有课课重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较大空间的发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事情作为数学原型,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受学生欢迎。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本节课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传授,几乎做到了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处处迸发着思维的火花,让我懂得: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课堂上生成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却找不到书本原型。

商榷之处:1、帽子与娃娃搭配的时候,投影不清楚,建议直接用实物来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课中将衣服分为2类之后,提问学生可以怎样来搭配,一学生起来回答时,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装搭配得到5种,另一件上衣跟下装搭配再得到5种,这里教师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裤子搭配。我觉得这里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回答,如果能顺着学生的回答来引导会更好,或者等学生叙述完这种方法之后,再提问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吗?我觉得这样会更民主一些。

3、《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上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找”,而不是利用这个规律解决类似问题,我们检验学生这一块知识点时,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这节课究竟我们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所以我们不必将视角唯一锁定在问题的解决上,而应是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观察,运用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寻找规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规律解释自己的数学行为,学会在比较中感受数学思维的简约性。课中也有这方面的小结,但是我觉得力度还不够。本节课教师没有整体梳理一下这节课究竟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如在教学新课时或者在巩固练习时,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规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

《找规律》评课稿11

《找规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毛老师从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巩固规律到欣赏规律,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听了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感想:

1、毛老师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本节课毛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的美,有效地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 我们知道“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动手了,才会有深刻体验,对规律才会有深刻认知。本节课中,林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创造规律充分体现了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

3、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好,用游戏贯穿整节课,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点,每个教学环节以闯关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毛老师的教学板书简单明了,还特别美观,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师通过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引入,直奔主题,不拖拉,目的性强。在新授课部分节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组以及每组重复出现的次数要多强调,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由于这里强调的比较少,以至于老师在后面提出“什么是规律”时,学生答不上来。

6、毛老师一边课件播放拍手歌,一边让学生跟着做动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特别高,但后来让学生找规律时,就会发现好多学生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动作比较多,歌曲也稍长了点,学生有点乱,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设计拍拍手游戏,这样比较容易找出规律。

7:毛老师在学生说出老师有戴眼镜的和无戴眼镜的时候,应该要及时指出错误,并强调怎么排列我们才能说这是有规律的排列。

《找规律》评课稿12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本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其共同点有:

1、注重创设学生较为熟悉与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征。本节课中连碧琴老师创设的“聪聪与明明布置房间”的情境与陈乐清老师创设的“动物王国体操比赛”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课堂中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找出了图形排列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所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交流、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考。进一步掌握和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不同之处:

1、地面砖的排列规律陈乐清老师比连碧琴老师处理得好。连老师对地面砖排列的规律只是一笔带过。而陈老师能够留给学生充足观察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排列规律,并提出问题接着往下排该怎么排?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陈乐清老师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练习的内容不只局限于课

本当中的,有图形排列规律、数字排列规律、汉字排列规律等等。

3、连碧琴老师安排“创造规律”环节,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能根

据所学知识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思维更开发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让学生汇报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时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课堂生成的处理。如第一节课有位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了,老师别打断他,应该让他说完,说不定他的发现也有独特之处。

《找规律》评课稿13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五(下)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以往这些内容大都出现在奥数辅导和比赛中,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帮助。那现在新教材把这些内容安排到了教科书中,一方面可见这些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视。

《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从课程标准的表述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探求活动、探求过程比探求结论更加重要。如果教学的着眼点、着重点不放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上,而过分关注结论,可能导致教学从探索发现规律变成接受记忆规律。因此,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力求重心放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全过程,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具体如下:

1、充分利用导学指南,打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进的高效的课堂。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周期问题”、“植树问题”、“搭配问题”??这些内容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章老师设计了课前探究活动--《导学指南》,这样设计既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其中的蕴藏的规律。

2、注重在体验中发现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内涵外,还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就这一点,章老师出示了例题之后,先放手让学生交流、汇报,问“你是怎么得出的?”“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能演示一下吗?” 先汇报了框2个数,师生共同 体验了思考过程,操作过程,得出“列举”“计算”“平移”等不同的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要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平移”这种方法最好,有了“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样的认知,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地注意到这关键点。接着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通过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共同来平移。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接着提问,引起思考:用平移的方法比较麻烦,我们能用别的方法来找规律吗?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连续框4、5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再次框一框,验证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从而确定规律。

经历了这个“填表-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

3、及时反馈,拓展提升。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在得出了计算的方法之后,章老师通过几道有层次的题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找到的规律,独立解决具体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如座位--小方和小英坐在礼堂的那一题,连续设计了3个问题,(左右固定、左右不固定,由一横排到圆圈)左右不固定讨论“为什么要乘2?”,其中如果18个座位围成圈形,学生自觉议论开来,教师再次利用课件围成圈形,让学生直观思维。”再如日历题(其实是加法原理),这些变式题的设计,大胆的拓展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点到面,从一个问题推广到所有类似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公式体会符号算式(公式)的内涵,这样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把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无序到有序、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在获得找到规律的成就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的图形覆盖的规律;

6、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本节课,教师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新直观感知移动的过程,数出移动的次数,为理解规律垫底了基础,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认为一节数学课,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1、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今天章老师的课正是具备了这两点,总之,老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以现代的观念、巧妙的设计、灵活的方法、愉悦的情感,清晰地思路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不足之处: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把握找规律的落脚点——找规律重在“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精彩发言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数学思维动态,并使其得以延续。希望章老师更要注重倾听和思考。

《找规律》评课稿14

《找规律》这节数学课,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周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刚开始出示彩旗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旗、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周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周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学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学生做动作时,他们相当活跃,马上就自己创造其他有规律的动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台来,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做。并安排活动让学生创造规律,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交流、沟通共同来完成规律的创造。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增强自信,开发潜能。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周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他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找规律》评课稿15

本学期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共听了20节课。在这20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刘**老师的课。刘老师主讲的是《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动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随即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规律。教师讲明要求,学生马上主动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图片在桌子上摆。随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循环排列规律”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让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出示的三组水果图的规律,找出第四组水果摆放的规律以及找出地面砖的规律等练习。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中愉快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教学用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在巩固练习第一题,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猜第二组图形会是什么?出示的学具是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认为图片过小,不利用后面同学观察,教师用胶带把一组图形连接,不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四种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免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即要说是什么图形,又要说是什么颜色,造成个别学生表述不清楚,使听者也不清晰。

2、低年级的课堂中应该多运用一些儿童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第二篇: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一课的评课稿

刘臻

先说说<找规律>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1)以动物园的动物为媒介开展排队游戏作为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二年级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在听<找规律>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找壁砖的规律中不应该引导学生斜着找,这样打破了这节课的规律,容易乱,而且左斜和右斜还是不一样的。

(2)练习中圆圈和五角星换着颜色循环出现时课件展示不足,应该先出现第一个,再出现后三个,这样才是符合规律的。也便于理解。

(3)在表述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抓住“每行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强调观察顺序。

第三篇: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评课稿

评课人:张敬芝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五(下)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以往这些内容大都出现在奥数辅导和比赛中,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帮助。那现在新教材把这些内容安排到了教科书中,一方面可见这些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视。

《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从课程标准的表述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探求活动、探求过程比探求结论更加重要。如果教学的着眼点、着重点不放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上,而过分关注结论,可能导致教学从探索发现规律变成接受记忆规律。因此,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力求重心放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全过程,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具体如下:

1.充分利用导学指南,打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进的高效的课堂。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周期问题”、“植树问题”、“搭配问题”„„这些内容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章老师设计了课前探究活动--《导学指南》,这样设计既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其中的蕴藏的规律。

2.注重在体验中发现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内涵外,还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就这一点,章老师出示了例题之后,先放手让学生交流、汇报,问“你是怎么得出的?”“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能演示一下吗?” 先汇报了框2个数,师生共同 体验了思考过程,操作过程,得出“列举”“计算”“平移”等不同的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要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平移”这种方法最好,有了“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样的认知,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地注意到这关键点。接着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通过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共同来平移。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接着提问,引起思考:用平移的方法比较麻烦,我们能用别的方法来找规律吗?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连续框4、5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再次框一框,验证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从而确定规律。

经历了这个“填表-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

3.及时反馈,拓展提升。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在得出了计算的方法之后,章老师通过几道有层次的题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找到的规律,独立解决具体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如座位--小方和小英坐在礼堂的那一题,连续设计了3个问题,(左右固定、左右不固定,由一横排到圆圈)左右不固定讨论“为什么要乘2?”,其中如果18个座位围成圈形,学生自觉议论开来,教师再次利用课件围成圈形,让学生直观思维。”再如日历题(其实是加法原理),这些变式题的设计,大胆的拓展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点到面,从一个问题推广到所有类似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公式体会符号算式(公式)的内涵,这样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把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无序到有序、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在获得找到规律的成就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的图形覆盖的规律;

6.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本节课,教师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新直观感知移动的过程,数出移动的次数,为理解规律垫底了基础,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认为一节数学课,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1、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今天章老师的课正是具备了这两点,总之,老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以现代的观念、巧妙的设计、灵活的方法、愉悦的情感,清晰地思路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不足之处: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把握找规律的落脚点——找规律重在“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精彩发言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数学思维动态,并使其得以延续。希望章老师更要注重倾听和思考。

第四篇: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毛老师从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巩固规律到欣赏规律,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听了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感想:

1、毛老师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本节课毛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的美,有效地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我们知道“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动手了,才会有深刻体验,对规律才会有深刻认知。本节课中,林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创造规律充分体现了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

3、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好,用游戏贯穿整节课,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点,每个教学环节以闯关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毛老师的教学板书简单明了,还特别美观,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师通过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引入,直奔主题,不拖拉,目的性强。在新授课部分节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组以及每组重复出现的次数要多强调,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由于这里强调的比较少,以至于老师在后面提出“什么是规律”时,学生答不上来。

6、毛老师一边课件播放拍手歌,一边让学生跟着做动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特别高,但后来让学生找规律时,就会发现好多学生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动作比较多,歌曲也稍长了点,学生有点乱,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设计拍拍手游戏,这样比较容易找出规律。

7:毛老师在学生说出老师有戴眼镜的和无戴眼镜的时候,应该要及时指出错误,并强调怎么排列我们才能说这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五篇:一下找规律评课稿

篇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 规 律》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找 规 律》评课稿 《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陶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陶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陶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陶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

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篇二:一年级和德映老师 找规律 评课稿

一年级和德映老师 找规律 评课稿

这是一篇关于一年级找规律评课,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的文章。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

5月25日,终于听到和老师精彩的课。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和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和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和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和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改动原来设定的时间来迁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听课学习,她不从个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在感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和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

、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和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

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篇三:找规律评课稿

《找 规 律》(一下)评课稿

《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彭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彭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彭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彭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

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更好的总在下一节,我在这里对这节课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注意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中研究的“规律”呈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一个概念包括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节课彭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规律这一概念但却在概念的外延上稍显不足,从学生的举例等情况看,学生只是简单的以为规律只存在于颜色中,如果可以在规律的形式和样式上进行拓展,如有图形方向的、声音的、肢体的、竖排排列的、节奏等,从而丰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

二、如何把握表述“规律”的度 在低年级,对于学生“找规律”的要求重在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其他缺失的项。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难度,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语言表达清楚规律就可,不必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这一点彭老师把握的很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每个例题的和练习题的区别联系与教材意图,如:主题图中彩旗的排列只能从颜色角度去观察,而且数量是以1为单位变化;灯笼虽然还是只能从颜色角度发现规律,但每组的数量超过1,数量上发生了变化;练习题中平面图形的规律不仅每组数量超过1,还能从多个角度发现规律,可以观察图形规律,也可观察颜色规律;到了例二又有变化。注意:每组数量变大重点是图形变化规律与数字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对于这些图的特征和意图,我们需要去充分领会,并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并尝试表述,并有效的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揭示教学例题的主旨。从而切实多角度理解掌握“规律”这一概念。

三、强调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不仅仅是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重点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调整自己的表述方法,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彭老师这堂课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方面都给与了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如果能在恰当的环节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将会使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更加以落实,为本课锦上添花。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这里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抛砖引玉,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篇四: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评课稿

听了周仁翔老师的《找规律》这节数学课,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周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刚开始出示彩旗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旗、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周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周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学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学生做动作时,他们相当活跃,马上就自己创造其他有规律的动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台来,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做。并安排活动让学生创造规律,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交流、沟通共同来完成规律的创造。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增强自信,开发潜能。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周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他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篇五: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吴老师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所以吴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过程。

吴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再过一个多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到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们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也没有亲手布置过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出示主题图)感觉怎么样?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彩花、灯笼是不是随随便便、乱七八糟放的?让学生去看、去说,当时学生特别兴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虽然话语不够标准,但是他们感悟到这些排列是有规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规律:(出示课件: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请大家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看看对不对(课件:最后一面变成黄色)?。你们是怎

样想的?(课件:出示规律的划分线说说彩旗的规律是什么?再采用2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彩花、灯笼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二、蕴涵情感和数学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庆祝图”作为课的开头,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中其实也要蕴涵数学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三、增强运用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

加强运用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因此吴老师在课中设计了“说一说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这一坏节,有学生说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有规律的,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这样,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有的说人行道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有的说教室里的电灯排列有规律,还有的人的两只走路时也是有规律的。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

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排列。

下载《找规律》评课稿(合集)(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找规律》评课稿(合集)(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周**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她分猜谜导入,引出规律、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动手操作,感受规律、联系实际,......

    二年级《找规律》评课稿(精选五篇)

    二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听了孙老师的《找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评课稿讲解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

    一年级下找规律评课

    一年级下册《找 规 律》评课稿 《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陶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

    《找春天》评课稿

    口语交际(寻找春天)评课稿 时 间:2014年3月18日(上午第二节) 内 容:口语交际 授 课:听 课: 《寻找春天》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这次训练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找春......

    《找春天》评课稿

    《找春天》评课稿 南苑小学任琴 《找春天》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这次训练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找春天和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春天,来丰富见闻,增加感受......

    找朋友评课稿

    找朋友说课稿首先唱歌师幼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朋友,敬个礼握握手,转个圆圈转个圆圈再见”导入。老师提问:我们都有好朋友,那你们知不知道数字宝宝也有好......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的评课稿 兴隆中心小学陈小艳 今天听了王老师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觉得有以下特点: 1、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教学实施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