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听了孙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找次品》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具体说来有五大亮点:
第一、深挖教材,根据学生进行施教,转化难点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孙老师却让学生先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瓶中找到次品。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用数学逻辑增加学生递进关系,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课时层层推进渗入优化思想。本课孙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学生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他们再用12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从动手中得到结果,自己动手得到结论。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孙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10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从中又发现“尽量平均分”的优化策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第四、科学引导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用比较好。课堂上,孙老师总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等等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优化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整堂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新课标后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五、板书设计合理,有条理,学生一看一目了然,起到总结性的作用。
当然,人无完人,课亦无完课,孙老师可能是紧张的缘故,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口误,语速也略快,这节课要求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而大部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却比较少。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篇: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 评课稿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情境精彩有效。
郑老师设计美国航天飞机爆炸事件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小小零件引发的,说明次品的危害性,激发学生找次品的热情,由此引入新课,精彩有效。
二、教学设计有层次,环环相扣。
郑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钙片引入探讨从2个中找出1个次品,明确用天平找次品是最好的办法,不是用砝码称,而是在天平两端都各放一瓶钙片,来比较,又快又准。从3个中找1个有没有什么区别,进而提出如果第一次称平衡了怎么样,如果不平衡怎么样这个关键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学会称推理的方法;在从5个中找次品,通过“第一次称后,第二次要在几个中找次品”的问题,经历在比较多种方法的过程,体验第二次称时范围缩小得越小越容易找到。在从8个中找次会把待测品平均分成3份的最优策略。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复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简化研究过程。再根据特殊数据中找次品的规律,让学生猜想一般数据中找次品的次数,层层递进,问题不断加深,方法逐步显现,最后得出结论。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提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一、本节课课堂容量大,是否可以删减一些内容?
比如,找3瓶的次品可以简单带过,重点时间放在找8瓶的次品,研究方法和策略优化。
二、课前情境剧可以省略吗?似乎和本节课的关系不大,也没有什么趣味,不如换其他的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
三、出示太多幻灯片,如“至少”“保证”的解释,可以口头解释,太多幻灯片,影响孩子们的注意力,令人眼花缭乱。
第三篇: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评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刚才听了邱丽君老师为我们提供的《找次品》这样一节研究课,这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教材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同样目标达成也比较难,一句话,上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但纵观邱老师的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建立的思维层次不断提高,解决了让学生找次品的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这节课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比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那么这节课之所以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降低了教材的起点
这节课按教材例题的安排是让学生从5瓶钙片中找出次品,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而邱老师在让学生探究这个问题之前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3瓶钙片中,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出唯一的次品。从3瓶当中找次品,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从3瓶中找到了找次品的方法,就初步建立了找次品的模型。这样稍难点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也就迎刃而解了。邱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我认为邱老师先易后难的教学策略是比较成功的。
二、整堂课的问题设计有梯度既大气又细腻
在问题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6,8,9这几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操作,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3个、5个时怎样找次品,放手让学生去找,让学生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告知学生如何用图示法来表示。然而学生汇报完毕后,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接着抛出6,8,9这几个待测物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教师处理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重点引导让
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在6、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平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平均分就可以了。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特别是在研究6、8、9这几个待测物品时,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 找次品》,本人认为张老师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努力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施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动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本节课,张老师用“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通过课件这样一段动态的影像资料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情景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自主探索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新课开始,张老师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从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2、紧接着张老师刻意安排了从4瓶中找次品这个环节,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瓶中找就要比从3瓶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3、最后安排从5瓶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张老师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策略。
在解决9瓶口香糖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问题时,张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列表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待测物品数量为3的倍数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它多。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学生通过对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案,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第五篇:精品评课稿
个性思想的交融,思维火花的碰撞
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若是思想的话,每人都会有两个思想。”由此而言,课堂更是一方催生智慧的净土,精彩纷呈的课堂无处不折射着教师们智慧的火花。通过观摩两位优秀教师的写作展示课,可以让我更有效地学习借鉴,再经过分析、转化、吸收获得新知识。
个人认为两位教师的写作展示课有以下亮点之处:
亮点之一:以趣为先,点亮思维之花
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兴趣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也是学生愉快学习的重要前提。本次展示课,两位老师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虹桥小学的徐老师在执教《有趣的静电》一课时,以生活中有趣的毛衣静电现象为切入口,通过问题质疑激发孩子们探究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活跃了孩子的思维,课堂鲜活而灵动。而李老师执教的《我们班的“羊》以动画片中孩子们感兴趣的喜羊羊等动画人物为主贯穿课堂,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通过游戏为“羊”对号入座、说有“羊”味的熟人、写有“羊“味的新事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写作课堂“羊”味十足。亮点之二:学科融合,打开思维闸们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注重各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写作课上,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科的整合,实现学科之间无痕地交融。严老师的写作课体现了与科学课的整合,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动手操作等,通过仔细观察,明了过程,熟悉步骤,让死板的课堂生动,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李老师的课堂注重与音乐、美术的融合,将语文课向生活延伸,可爱的动画人物在音乐的渲染下更加鲜活,深入学生之心,学生的想象有了驰骋的原野,思想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说与写便不再是难事。
亮点之三:范文引路,搭建写作支架
教者通过范文的出示,教师适时的点拨,为学生搭建了写作的支架,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严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到了孩子写作能力的梯度,通过让学生自由练说过程,词语锦囊细化过程,范文引路指导过程,让孩子的写作思路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这样,作文教学不再是子虚乌有空对空的浮夸。而李老师的课堂为了让学生写出有“羊”味的新事,先让学生进行片段练写,通过出示两篇范文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指出哪里写得新鲜有趣,关注写作的情节和细节,并对照自己的文章找出自己写作中存在的漏洞。从学生写作的现状导出一个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训练点,将情节生动,细节传神真正落到实处。、亮点之四:素材鲜活,巧解“无米之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生活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儿童写作的源泉。为了解决写作无素材的难题,两位老师都善于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有着较高的职业敏感。严老师以生活中有趣的静电现象为素材,引导儿童去发现,去探索,从撕纸片、摩纸片到吸纸片、知纸片,孩子们亲身实践体验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写作最好的原材料。而李老师则将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形象为切入口,从熟知“羊”的特征到发现生活中的“羊”,以“羊”为链接,巧妙地解决了儿童写作之难。
尽管两位老师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由于教者思维的不同,又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简约扎实,灵动有效
《有趣的静电》是一堂科学情境作文课,严老师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示范实验、小组合作探究等步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发现,着重在过程中指导,将实验过程内化为学生的言语,为后面习作埋下伏笔。严老师的课堂虽然没有丰富的情境,没有精彩的课件,没有生动优美的语言,但能给人一种简约之美:课堂中严老师没有放过每一个细节,一步一个脚印地指导孩子写作,夯实了学生言语的训练,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平稳扎实。丰富多样,新颖有趣
《我们班的“羊”》是一堂生活情境作文课,李老师将鲜活可爱的羊羊们请入了课堂,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动画中的羊的特征辐射到孩子生活中,让孩子去关注身边带有“羊味”的熟人,发现他们的特点,写出带有“羊”气的新事。教者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猜图片人物、送音乐歌曲、给身边的人“取“羊名、说“羊’事等形式让课堂活起来,让每一只羊都走入孩子们的心灵,在灵动的文字间,捕捉情感的真实流露,让“羊”味弥散整个课堂。
不同的思维在习作课堂中相互融合,跳动的思维之花在习作课堂上相互碰撞。她们,给予了习作教学自由飞翔的翅膀,给予了孩童个性飞扬的天空,给予了正在习作之路上探索的我们走向成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