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这是优秀的大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活动目标:
1.能在有折痕的纸上绘画完整的小人,发现折痕与小人的关系。
2.感受绘画哈哈小人变化的乐趣。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
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二、观察讨论
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随着纸的折叠变化,让孩子们在打开后纸后的发现,使幼儿知道画画位置落在折线的不同部位来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调整: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
想一想什么画在折痕上,什么就变长,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这篇文章共1647字。
第二篇:大班运动《哈哈小人》教案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2.发现绘画的充分可变性,在自由的氛围中产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重难点:理解折线在造型变化中的作用并能有目的地运用。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2.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3.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1)你画的“小人”怎么了?(2)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3)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1)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2)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2)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3)如果我想把脸和手臂都变长,怎么办?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第三篇:大班美术哈哈小人教案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
2、乐意探索,感受活动的趣味。
【活动准备】
5张桌子、幼儿20名、盒子5个、记号笔20支、黑板两块、红、黄、蓝、绿色彩纸各20张、完整范例。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人物造型。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朋友,他听说大三班的小朋友本领很大的,所以要考考你们。你们听好他的要求,就能和他一起做有趣的游戏。
2、题一:请你为他照张相,(出示图一)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造型。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小朋友造型。注意人物的“顶天立地”
(1)请幼儿找出盘子中最大的纸(粉色纸),把观察到的小朋友画在这张纸上。
(2)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人物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二、观察讨论,发现人物造型的变化和折纸的关系。
1、题二:再为我照张像。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小朋友”的造型。
(1)师:请你在盘子中找出黄色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样纸上,但有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注意人物的顶天立地。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教师观察幼儿表现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
2、题三:请你们打开折纸看一看。
师:你画的小朋友怎么了?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3、题四: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4、当幼儿想到用线连接的时候,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
5、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画完。
6、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墙上。
7、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朋友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8、小朋友教了我们一个照哈哈镜的游戏,你们想不想也让自己照照哈哈镜呢?
(1)师:你想把自己的哪部分变长呢?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最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出示完整范例:老师的作品上为什么两个地方都变长了?
3、盘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去折一折再试一试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第四篇:大班美术:哈哈小人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
【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作品展板一块。
2.黄、绿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红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来,孩子们,跟客人老师打个招呼。(亲切)
师:听说啊,我们小朋友画画特别棒,那你们最擅长画什么?
幼:我最擅长画兔子(哦,你擅长画动物),我最擅长画„„
师:啊呀,你们真的很厉害呀,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样样都行,真不愧是大班小朋友!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今天啊我想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会画吧,那什么叫“顶天立地”?(头顶天,脚踩地)幼:就是要画得大。(对,画得大就是头要顶着天,脚呢?要踩着地)
点击课件:
师:瞧,我也画了个小人,这算不算“顶天立地”?那怎样才是顶天立地?(对,要头顶天,脚踩地)这下顶天立地了吧!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想不想画?好,那现在选一张绿色的纸,赶紧开始吧!要快哦,有时间限定的哦!
(指导语:头顶天了没有,脚呢?抓紧时间,倒计时咯,还有10秒,10、9、„„1,时间到。)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好了吗?举起来看看,顶天立地了没有,嗯,都顶天立地了,真棒!好,把纸放到绿色的筐里,瞧,我这儿有张黄色的纸,跟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来,看看(手比划折线处)幼:折过了。对,那现在就请你们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行不行?有点难度的哦,不要受折线的影响,你可以竖着画,也可以横着顶天立地,开始吧!
指导语:顶天立地了没有,别受折线的影响哦,抓紧时间,最后5秒倒计时,5、4、3、2、1,时间到。把笔放好。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情况1:好,现在我们把画在折线上的小人打开来,看看有什么奇妙的变化?我说123,我们一起打开,好吗?(教师准备一张断开的小人)啊呀,小人怎么啦?(断开了)哪里断开了?(脚、头、脸„„)哦,原来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打开来,画就断开了,真有趣。
情况2:你们笑得那么开心,干嘛啊,好笑的事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来说,(小人断开了)真的啊,你呢,你的断开了吗?都断开啦?哪里断开了?(脚、头„„)哦,原来把小人画在折线上,打开来,画就断开了,真有趣。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师:好,赶快,我们把断开的小人连起来,怎么连?(„„)要不你们先试试,好,开始!情况1:都连好了吗?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小人,打开,连起来了吗?啊呀,身体变得那么长,你是怎么连的呀,他是怎么连的呀,我们来听听他说,哦,就是把折线断开的地方上下连起来就好了。
我们再来看看她的小人,打开,连起来了吗?(没有)哪里有问题,应该怎么连?
对,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连起来。看,我有个小人也断开了,谁来帮帮我,把它连起来。(请幼儿操作电脑)
情况2:全部连对。都连好了吗?举起来看看,噢哟,一次性连接成功,真棒!
我这有个断开的小人,用你们的办法,怎么连?(请幼儿操作电脑)
情况3:你为什么这样连?哦,现在你知道正确的连法了吧!(这个小人哪里有问题?这些地方需要画吗?)只要把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连起来就行了,明白了吧!就像我这个小人,怎么连?
师:诶,像这样断开的小人,怎么连?好,你们说,我来连哦,还有哪里要连,对,所有断开的地方都有连起来。啊呀,头变大了,嘴巴变长了,身体变宽了,有趣吧!
想想,我们有没有遇到变形的,有趣的事?(照哈哈镜)对呀,我们往哈哈镜前面一站,我们的身体就变形了,让我们看了哈哈大笑。哈哈镜是通过镜面的凹凸,产生了变形的效果,今天我们在折过的纸上画一画,连一连,是不是„也能有这样的效果呢。那像这样有哈哈镜效果的小人,我们可以叫它„哈哈小人。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师:那如果我想让我的哈哈小人腿变形,该怎么画?腿画在折线上,哈哈,腿变得那么长,真有趣,真好玩!那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头发,(头发应该画在哪里?)
幼儿说的课件中有,好,我们一起来试试,要把××画在折线上,打开,变形了吗?有趣吧!
师:只要你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想怎么变就怎么变!想不想画啦,那我们再来画一画,连一连,画个与众不同的哈哈小人,怎么样?
指导语:顶天立地了没有,变形的地方画在折线上,上下连,左右连。
师:好,都画好了吗?先画好的小朋友把你的哈哈小人放到我们的哈哈影集里。小结:好,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哈哈,这么多的哈哈小人,你觉得哪张最有创意,真有趣!
师小结:除了给小人变形,你们刚才说到的动物啊、植物啊、水果等等能变吗?当然也能啦。(播放课件)我这儿就有好多,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哈哈动物”,这是“哈哈建筑物”,还有“哈哈交通工具”呢,好玩吧!等下回去再试试画画其他的东西,让它们也来变一变,好吗?
第五篇:大班艺术《哈哈小人》
(大班艺术)哈哈小人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回忆画出目标小人形象。
2、探究画面中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
3、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创编,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重点:发现小人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黑板一块;
2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至少两张、没折的(如A4纸的1/4大小)及记号笔一人一份;
成品小人范画一张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问: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能画什么?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画得高画得大)。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一)
师:给你们一点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样子和大小,观察好的小朋友举手示意下。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请在篮子里拿一张粉色的纸,把你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画在这张纸上。
4、对照
师:(出示范图)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我这的小人,和你画的比较下,在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的,画得时候要“顶天立地”;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自己对照下,哪些地方不一样的,自己修改下。(抽掉范图)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二)。
(1)教师:请你取出
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画小人,要求是画得顶天立地;画观察到的小人,还有一个要求是不可以打开这张纸。(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教师:画好了吗?刚才让你不要打开纸对吗?现在打开吧。问:你画的小人怎么了?哪里分开了?
他画的小人为什么没有分开,你们画的“小人”为什么分开了?
结合幼儿作品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提升如:画画的大小和位置都有关
为什么有的人画出来是头分开,有的人画出来是身体分开了? 结合幼儿作品,幼儿思考回答。
教师提示:这幅画的身体断开了,是因为他把身体画在哪里?(结合作品演示)
原来粉色的纸上也画了,为什么没有分开,这张黄色的纸怎么了?
也就是说,折过的纸折过的地方和小人断掉的地方是有关系的(幼儿观察自己作品)把什么画在折过的地方,什么就断开了。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之处的方法。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在黄纸上画断开的圈,请幼儿上来示范。)
师:用直直的线就能把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了,那现在请你也来试试看。然后你发现了什么? 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按部位分类贴好)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
师:我们发现了,当我们把纸拉开以后,画的小人就„„
又发现了,用线连起来,小人就变长
来看看,什么地方变长了。为什么变长的地方不一样,还记得吗? 引导幼儿真正理解小人造型变化与折纸之间的关系,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幼儿会说折线上。)
(2)激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收集幼儿创意作品,集体猜测会变化的地方并展示。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师:小人身上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变?
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呢?
这里还有一些纸,我们回去再试试吧。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吴佳瑛)
--“走进童心”优秀获奖作品
时间: 2013-7-4 作者: 吴佳瑛 单位:虹口区友谊幼儿园
设计意图: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在年龄特征上“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能长时间专注探索物体的操作;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对此年龄的阶段目标中也提到了“探究、操作、实验,对实物变化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细致地观察、回忆、再现以及理解方法后的想象创造对大班幼儿是能力上的挑战,将对幼儿后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并表现其中的趣味。
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一半幼儿,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2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能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一)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绘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环节价值:
1、此环节虽然是幼儿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习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
2、强调的“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并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平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二)。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地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要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们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画在什么地方了?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几个问题。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之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
三、图四。)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幼儿会说折线上。)
(2)激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环节价值: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能,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呢?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环节价值: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想继续创造的兴趣依旧,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引发更多的“哈哈”……
设计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习惯与能力的话,可以删掉第一环节中关于 “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一试。
活动评析:
此美术活动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融入了很多的探究元素,而且这些在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探究”,可以让幼儿对“哈哈小人”美的表现与创造充满了乐趣。
1、探究——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造”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笑声。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因此而乐此不疲地尝试。
2、探究——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表现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3、探究——可持续
“小人”变形夸张的造型,一旦被幼儿感悟和理解后,会很主动地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孩子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4、探究——简单
此美术活动的材料简单为幼儿的可持续探究又提供了一个保障。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是否简单易找是很大的一个考量,过于繁杂就缺乏普世性,而该活动只需纸和笔。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但在发现、想象与表现的能力上会有适度挑战,能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所以探究表现的材料简单有利于幼儿的重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