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2-04-25 01:0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出师表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师表教学反思》。

第一篇: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师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师表教学反思1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许多文言文知识,对学生来说,一提到学古文,从心里就有一种害怕的情绪。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译。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考试中,已不十分重视文言文的翻译。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学生连课文的基本语句的意思都搞不清楚,何谈他们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我上本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1、组织同学在组内两人一组,大声对译课文,互相质疑,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做了充分准备。

2、全班交流。

在分组讨论疏通文意后,指名学生翻译。此时举手的都是好学生,在他们释义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哪些句子字词学生已掌握;哪些句子字词学生还存在这困难,因为某些问题,对好学生都已成为困难,那么这些问题更会成为差学生的困难。可在疏通文意后,教师再重点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就为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化解了难题。

3、解决重点字词,强化掌握重点知识

在指名疏通文意后,教师指名解释黑板上板书的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有能反映出本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重点关注那些中差学生,让他们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多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回答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正,引起学生的重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重视归纳,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积累了文言知识。

在古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指导学生归纳,就会变成千头万绪,学到任何时候,学生都会有知识零散的感觉,不会形成系统,更不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针对这一现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归纳法。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出师表教学反思2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出师表教学反思3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 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 前文指出,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 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 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 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直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 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 表警示诸臣。

出师表教学反思4

《出师表》是人教版就年级上册第24课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是理想的。

在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题:

①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人格魅力?

②诸葛亮的那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题目的探讨,可以提高思想修养的认识,从而体现教学设计的“文道统一”的原则。

这两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5

本文可以说是初中阶段最难的一篇古文了,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出师表教学反思6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先帝和刘备之间的故事。尤其把刘备临终托孤作为重点进行了讲解,把托孤情景进行了再现。

原文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责任。

有了这些,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就更到位了。

文史不分家,知人论世,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出师表教学反思7

《出师表》在本单元虽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又属于自读课文,但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要求:熟读并背诵,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读,加之中考题还往往会涉及到本文,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她的目标时,就很注重它的基础。

这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 1、读通、读准全文。2、完成第 1 段的译文。

所以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是:

1、教学任务看似不重。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是很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我感觉本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是恰当的,重视了学生的双基训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由于要面对中考,因此教授课文的同时,我结合中考的考点渗透符合毕业班的教学要求。

3、基本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习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

4、由于学生独立译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继续采取自愿结合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任务明确,学习方法简单,老师主要是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学们学习很认真,绝大部分人都能积极发言,并认真做好笔记。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因为时间紧,我没有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就过去了。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注意。

出师表教学反思8

《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我反复思考后,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字词。第二课时,读通课文。第三课时,翻译课文。

课堂上只学习字词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学为主、训练为纲的基础上,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调动他的学习参与度,增加他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查他的学习状况。

第一课时给学生整整一节课让自学,根据注释,画出所有自己不会翻译的词语,标注出读音。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学习了一节课,我来回检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这个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标记,一是把重要的字词意思写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据词语翻译这句话,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笔记。检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学习惯和默读的自制力。

第二课时主要是训练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是根据标注的读音抽学生分段朗读;第二个层次是读准句读,去掉所有的标点,先自己练习读出句读,再抽人逐段朗读;第三个层次是找出课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读出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学生找句子单独读,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比赛读。三个环节难度逐渐增加,就会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挑战自己、征服困难的愿望。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读出句读是比较难的,每一张投影有三个段落,学生需要练习好几分钟才敢起来读。第三个环节,其实是让学生在素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可以训练他们对文言文的猜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最后,我的示范朗读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让他们感觉到读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我在每一张幻灯片上标注了一句话“翻译课文,语言流畅,突出重点词汇”,要求他们先看课文,自己用三分钟时间试着翻译三个段落,然后合上课本,必须很流利地翻译出课文,这个过程中,要求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准确,同时我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板书出来。翻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为了避免学生疲倦,设计了五道选择题,用五分钟填完。最后是课文填充,集体背诵。作业是课外搜集写诸葛亮的语段,给诸葛亮写一段推荐词。

三节课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字词,学生始终注意力比较集中,除了纠正个别错误外,老师讲得很少。在引导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强调了几点:

一.必须强化自己迅速识记重点词汇,流利翻译课文的能力,遇到单字要组词,遇到难句子要根据语境推断,遇到词类活用要翻译准确。

二.必须戒除资料书的白话文翻译,告诉学生多数资料书上的翻译并不是很准确,只有自己学会一字一句的翻译,才能阅读更多文言文。

三.必须降低学生的畏惧感,每一节课都告诉他们学习的任务,当学生觉得这节课仅仅是学会朗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难。在充分自学、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集中翻译课文,就会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要因课文而异,我们不能依赖资料书和教学参考书,要自己独立去感受去判断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学习的难度必须是逐渐提升,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战胜更大的困难。

我的教学反思是: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第一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教师;让学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尝试;如果要让课文这把钥匙开更多的锁,那就先教会他自学;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更多的尝试,讲台上的青春期才会持久。

出师表教学反思9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出师表教学反思10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比如,我在上这篇课文前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本文为何用“表”这种形式?“表”具有什么特点?课前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或阅读历史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归纳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如下: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全文上完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出师表》中很多语句现在已经成了成语,如: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计日而待、危急存亡、亲贤远佞等。哪些语句你最喜欢,试举两例,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既对课文做了复习,又训练了议论短文的写作。

《出师表》一文的特点是在议论、叙事中包含着对蜀汉忠贞无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语言的得体、含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此文的重点。在教授此课时,我抓住了这一重点,并围绕重点计了几组思考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11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和先帝刘备之间的故事。诸葛亮青年时隐居隆中,人称“卧龙”,素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遂辅刘备,后建蜀汉政权,与孙、曹成鼎立之势。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相,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职掌军政大权。他励精图志,赏罚严明。他在平定南中诸郡后又挥师北伐,在北伐前上奏此表。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近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通过本文的讲解,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出师表教学反思12

一、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二、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出师表教学反思13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习精神。在合作学习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出师表教学反思14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

《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陆游就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情感。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而且他们本身对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一人物就很感兴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课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掌握。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出师表教学反思15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 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 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出师表教学反思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 的作文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 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 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 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 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 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 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 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第二篇:《出师表》教学反思

今天有两节课,我的第一节课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出师表》一文确实有点难,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说明了学生还是很可爱的,知道学习的,我也一直给他们进行预习的指导,而在第二节的时候,仍然是进度很慢,讲了一节课才讲了两个自然段,而在网上看到的教学片段,和我的教学完全是两码事,学生对课文翻译的内容,我生怕掌握不住,另外几个学生在下课的时候还与我交流,这让我感到很高兴,至少说他们能把学习当成一回事,而我更应该好好备课,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

第三篇:《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15篇)

《出师表》教学反思1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前文指出,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直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表警示诸臣。

《出师表》教学反思2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

《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陆游就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情感。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而且他们本身对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一人物就很感兴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课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掌握。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出师表》教学反思3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许多文言文知识,对学生来说,一提到学古文,从心里就有一种害怕的情绪。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译。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考试中,已不十分重视文言文的翻译。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学生连课文的基本语句的意思都搞不清楚,何谈他们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我上本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1、组织同学在组内两人一组,大声对译课文,互相质疑,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做了充分准备。

2、全班交流。

在分组讨论疏通文意后,指名学生翻译。此时举手的都是好学生,在他们释义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哪些句子字词学生已掌握;哪些句子字词学生还存在这困难,因为某些问题,对好学生都已成为困难,那么这些问题更会成为差学生的困难。可在疏通文意后,教师再重点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就为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化解了难题。

3、解决重点字词,强化掌握重点知识

在指名疏通文意后,教师指名解释黑板上板书的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有能反映出本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重点关注那些中差学生,让他们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多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回答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正,引起学生的重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重视归纳,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积累了文言知识。

在古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指导学生归纳,就会变成千头万绪,学到任何时候,学生都会有知识零散的感觉,不会形成系统,更不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针对这一现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归纳法。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出师表》教学反思4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出师表》教学反思5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先帝和刘备之间的故事。尤其把刘备临终托孤作为重点进行了讲解,把托孤情景进行了再现。

原文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责任。

有了这些,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就更到位了。

文史不分家,知人论世,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出师表》教学反思6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近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通过本文的讲解,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出师表》教学反思7

关于《出师表》教学反思,很多人的见解都不同,因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这么经典的文言文,每个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觉都会不一样。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以上就是《出师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出师表》教学反思8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陆游、岳飞等人和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出师表》教学反思9

《出师表》在本单元虽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又属于自读课文,但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要求:熟读并背诵,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读,加之中考题还往往会涉及到本文,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她的目标时,就很注重它的基础。

这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 1 、读通、读准全文。 2 、完成第 1 段的译文。

所以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是:

1 、教学任务看似不重。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是很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我感觉本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是恰当的,重视了学生的双基训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由于要面对中考,因此教授课文的同时,我结合中考的考点渗透符合毕业班的教学要求。

3 、基本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习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

4 、由于学生独立译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继续采取自愿结合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任务明确,学习方法简单,老师主要是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学们学习很认真,绝大部分人都能积极发言,并认真做好笔记。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因为时间紧,我没有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就过去了。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注意。

《出师表》教学反思10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习精神。在合作学习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出师表》教学反思11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12

《出师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虽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又属于自读课文,但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要求:熟读并背诵,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读,加之中考题还往往会涉及到本文,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目标时,就很注重它的基础。

这课主要目标是读通、读准全文;通译全文,重点语段默写。教学任务看似不重。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是很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我感觉本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是恰当的,重视了学生的双基训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要面对中考,因此教授课文的同时,我结合中考的考点渗透符合毕业班的教学要求。基本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习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

由于学生独立译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继续采取自愿结合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

我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我有要求学生把重点的积累到文言积累本上,这样一来,就有百密而无一疏了。

《出师表》教学反思13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比如,我在上这篇课文前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本文为何用“表”这种形式?“表”具有什么特点?课前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或阅读历史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归纳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如下: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全文上完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出师表》中很多语句现在已经成了成语,如: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计日而待、危急存亡、亲贤远佞等。哪些语句你最喜欢,试举两例,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既对课文做了复习,又训练了议论短文的写作。

《出师表》一文的特点是在议论、叙事中包含着对蜀汉忠贞无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语言的得体、含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此文的重点。在教授此课时,我抓住了这一重点,并围绕重点计了几组思考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14

在这次“践行新课标,研磨示范课”活动中,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出师表》的复习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出师表》是必背篇目之一,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新课标也要求必须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由于是复习课,根据新课标和中考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默写课文。

3、积累重点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4、会译课文。

5、领会诸葛亮提出的三项建议的意义,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平等中的首席,异步备课,异步授课,扎实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授课中,我在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首先,默写课文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强调书写工整美观,坐姿正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针对学生反馈实际及时矫正强化,力求做到以学定教。

第三、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第四、释义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三条建议和体现先帝知遇之恩的三件事,领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第五、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通过资料积累和比较阅读,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感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陶冶了情操,坚定了向诸葛亮学习的信念。尤其是拓展三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具有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总之,以上的设计既紧扣中考重点,又凸显了新课标理念,整体感知、部分研读、精读品析、拓展延伸,真正达到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务实高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自己的设计也并非尽善尽美。缺点失误在所难免。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总摆脱不了受中考的影响,教师说得多,学生悟的少。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放手学生自学自悟。

《出师表》教学反思15

一、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二、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第四篇: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永安中学严霞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第五篇: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15篇

出师表教学反思1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比如,我在上这篇课文前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本文为何用“表”这种形式?“表”具有什么特点?课前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或阅读历史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归纳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如下: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全文上完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出师表》中很多语句现在已经成了成语,如: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计日而待、危急存亡、亲贤远佞等。哪些语句你最喜欢,试举两例,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既对课文做了复习,又训练了议论短文的写作。

《出师表》一文的特点是在议论、叙事中包含着对蜀汉忠贞无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语言的得体、含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此文的重点。在教授此课时,我抓住了这一重点,并围绕重点计了几组思考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2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许多文言文知识,对学生来说,一提到学古文,从心里就有一种害怕的情绪。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译。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考试中,已不十分重视文言文的翻译。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学生连课文的基本语句的意思都搞不清楚,何谈他们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我上本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1、组织同学在组内两人一组,大声对译课文,互相质疑,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做了充分准备。

2、全班交流。

在分组讨论疏通文意后,指名学生翻译。此时举手的都是好学生,在他们释义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哪些句子字词学生已掌握;哪些句子字词学生还存在这困难,因为某些问题,对好学生都已成为困难,那么这些问题更会成为差学生的困难。可在疏通文意后,教师再重点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就为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化解了难题。

3、解决重点字词,强化掌握重点知识

在指名疏通文意后,教师指名解释黑板上板书的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有能反映出本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重点关注那些中差学生,让他们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多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回答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正,引起学生的重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重视归纳,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积累了文言知识。

在古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指导学生归纳,就会变成千头万绪,学到任何时候,学生都会有知识零散的感觉,不会形成系统,更不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针对这一现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归纳法。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出师表教学反思3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 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 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 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出师表教学反思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 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 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 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 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 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 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 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 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出师表教学反思4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习精神。在合作学习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出师表教学反思5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 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 前文指出,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 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 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 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 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直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 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 表警示诸臣。

出师表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词。

2.本文情词恳切,字字句句动情,指导学生朗读,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

学时重点

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一、课前准备

1.文常: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选自。

2.文体:表是的一种文体。

3.你了解的诸葛亮:

二、预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崩殂恢弘()妄自菲薄()陟罚臧否()()()郭攸之()费祎()以遗陛下()裨补阙漏()()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驽钝()()以彰其咎()()咨诹善道()()桓()攘除()以塞()忠谏()

答案:略

2、写作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愚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重点词语:崩殂:殂:疲弊:诚:秋:懈:殊遇:

诚宜:开张圣听:光:遗德:

恢弘:引喻:义:塞:

参考答案:(见课文注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

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理解默写:当前形势(不利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第二段重点词语: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付:论:刑:昭:理:

参考答案:(见文下注释)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提出的建议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第三段重点词语:简拔:遗:咨:悉:

答案见课文注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实效。

第四段重点词语:性行:淑:均:

答案见课文注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五段重点词语:亲:远:所以:愿:

答案见课文注释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提出的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四、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1~5自然段;

2、熟读第6~9自然段,大致疏通文意。

出师表教学反思7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8

在这次“践行新课标,研磨示范课”活动中,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出师表》的复习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出师表》是必背篇目之一,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新课标也要求必须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由于是复习课,根据新课标和中考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默写课文。

3、积累重点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4、会译课文。

5、领会诸葛亮提出的三项建议的意义,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平等中的首席,异步备课,异步授课,扎实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授课中,我在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首先,默写课文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强调书写工整美观,坐姿正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针对学生反馈实际及时矫正强化,力求做到以学定教。

第三、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第四、释义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三条建议和体现先帝知遇之恩的三件事,领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第五、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通过资料积累和比较阅读,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感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陶冶了情操,坚定了向诸葛亮学习的信念。尤其是拓展三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具有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总之,以上的设计既紧扣中考重点,又凸显了新课标理念,整体感知、部分研读、精读品析、拓展延伸,真正达到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务实高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自己的设计也并非尽善尽美。缺点失误在所难免。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总摆脱不了受中考的影响,教师说得多,学生悟的少。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放手学生自学自悟。

出师表教学反思9

《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我反复思考后,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字词。第二课时,读通课文。第三课时,翻译课文。

课堂上只学习字词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学为主、训练为纲的基础上,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调动他的学习参与度,增加他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查他的学习状况。

第一课时给学生整整一节课让自学,根据注释,画出所有自己不会翻译的词语,标注出读音。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学习了一节课,我来回检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这个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标记,一是把重要的字词意思写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据词语翻译这句话,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笔记。检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学习惯和默读的自制力。

第二课时主要是训练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是根据标注的读音抽学生分段朗读;第二个层次是读准句读,去掉所有的标点,先自己练习读出句读,再抽人逐段朗读;第三个层次是找出课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读出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学生找句子单独读,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比赛读。三个环节难度逐渐增加,就会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挑战自己、征服困难的`愿望。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读出句读是比较难的,每一张投影有三个段落,学生需要练习好几分钟才敢起来读。第三个环节,其实是让学生在素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可以训练他们对文言文的猜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最后,我的示范朗读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让他们感觉到读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我在每一张幻灯片上标注了一句话“翻译课文,语言流畅,突出重点词汇”,要求他们先看课文,自己用三分钟时间试着翻译三个段落,然后合上课本,必须很流利地翻译出课文,这个过程中,要求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准确,同时我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板书出来。翻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为了避免学生疲倦,设计了五道选择题,用五分钟填完。最后是课文填充,集体背诵。作业是课外搜集写诸葛亮的语段,给诸葛亮写一段推荐词。

三节课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字词,学生始终注意力比较集中,除了纠正个别错误外,老师讲得很少。在引导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强调了几点:

一.必须强化自己迅速识记重点词汇,流利翻译课文的能力,遇到单字要组词,遇到难句子要根据语境推断,遇到词类活用要翻译准确。

二.必须戒除资料书的白话文翻译,告诉学生多数资料书上的翻译并不是很准确,只有自己学会一字一句的翻译,才能阅读更多文言文。

三.必须降低学生的畏惧感,每一节课都告诉他们学习的任务,当学生觉得这节课仅仅是学会朗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难。在充分自学、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集中翻译课文,就会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要因课文而异,我们不能依赖资料书和教学参考书,要自己独立去感受去判断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学习的难度必须是逐渐提升,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战胜更大的困难。

我的教学反思是: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第一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教师;让学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尝试;如果要让课文这把钥匙开更多的锁,那就先教会他自学;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更多的尝试,讲台上的青春期才会持久。

出师表教学反思10

本次体育课我安排的内容是蹲踞式起跑和小推车接力赛。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所采用的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从整体看课前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的选用、设计,还算比较成功。

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起跑。结果,大部分学生起跑动作很慢。只有个别学生的爆发力好一点,跑的相对来讲快一点,但也只是在那猜口令。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的动作不熟练而造成的;二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练习;然后我便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加以练习,先是两人一组相发令练习,接着三四个人一组,一人发令,其他人一起起跑,比一比看谁的起动速度快。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并让动作标准的.学生到前面给同学做示范。最后我采用了蹲踞式起跑三十米练习。我发现通过小组练习使同学很快的掌握了起动腿和起动线的距离。并且起动速度也相应的有了提高。

在游戏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小推车游戏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好多同学由于上肢力量的缺乏,走到一半就支撑不住了,但是他们在全组同学的鼓励下,还是咬牙坚持住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蹲踞式起跑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动作方法,但由于蹲踞式起跑是个技术性较难的动作,在以后还需加强练习,尤其是起动后重心提的太高还有待于改进。

在本节课中发现注重学生三基的培养很重要。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而且更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是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的好坏,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至关重,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也不容忽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语言应接近学生的年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扎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组织纪律,加强课堂的组织。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的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出师表教学反思11

关于《出师表》教学反思,很多人的见解都不同,因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这么经典的文言文,每个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觉都会不一样。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以上就是《出师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出师表教学反思12

《出师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虽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又属于自读课文,但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要求:熟读并背诵,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读,加之中考题还往往会涉及到本文,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目标时,就很注重它的基础。

这课主要目标是读通、读准全文;通译全文,重点语段默写。教学任务看似不重。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是很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我感觉本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是恰当的,重视了学生的双基训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要面对中考,因此教授课文的同时,我结合中考的考点渗透符合毕业班的教学要求。基本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习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

由于学生独立译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继续采取自愿结合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

我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我有要求学生把重点的积累到文言积累本上,这样一来,就有百密而无一疏了。

出师表教学反思13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和先帝刘备之间的故事。诸葛亮青年时隐居隆中,人称“卧龙”,素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遂辅刘备,后建蜀汉政权,与孙、曹成鼎立之势。公元2,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相,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职掌军政大权。他励精图志,赏罚严明。他在平定南中诸郡后又挥师北伐,在北伐前上奏此表。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近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通过本文的讲解,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出师表教学反思14

《出师表》是人教版就年级上册第24课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是理想的。

在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题:

①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人格魅力?

②诸葛亮的那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题目的探讨,可以提高思想修养的认识,从而体现教学设计的“文道统一”的原则。

这两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15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下载出师表教学反思(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师表教学反思(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 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 教学设计运用“断句......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九(1)班 袁知钦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

    《出师表》语文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

    出师表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篇一:出师表教学反思本文可以说是初中阶段最难的一篇古文了,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

    出 师 表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出师表教案设计 及反思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反思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第四中学 郭锋 郑小蕾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

    《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

    《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王娅莉《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