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反思
今天进行同步异构孔子这课教学,我设计这课时考虑到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两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要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充分了解,才能激发学生更深一层去学习有关孔子的著作。因此,我是用生本的理念来设计这一课的,目的是做到以读引读。以理解本篇文章引出对其他文章的阅读。
我的设计是先设计预习导航: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你了解到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2、课文写了孔子哪几个小故事?能给故事写上小标题吗?从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3、你还会介绍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孔子的事或者他的论著吗?
上课时,因为是公开课,我又担心自己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汇报能力还不够,就给了学生汇报的框架,如:我们组认为孔子是…人,我们是从第…段,第…行感悟到的,请大家跟我们读…请问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吗?结果上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时间不够。因为自己绑着学生的手脚在回答,浪费了汇报的时间。学生汇报时也不流畅。结果可想而知,自己画蛇添足了。
看到自己预设的目标没有完成,我想自己以后应该在设计预习导航时要考虑学生汇报时的可操作性。比如你了解到孔子是什么人?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的,请划出来。这样学生就容易操作,汇报也容易操作。又如,课文用几个故事来写孔子,你最喜欢哪个故事?故事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呢?请划出有关语句说明。
这节课没完成目标的另一个原因是小组的构建还不够完善,如学生汇报的形式要让学生自己做主,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以后教学过程中加以改正。
《梅兰芳》教学反思
《梅兰芳》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兰芳得知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表现了梅兰芳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课文记叙了五件事情,在记叙这五件事情中,作者恰当地使用了
一些写作手法:
一是开门见山。
首段起笔就讲梅兰芳拒绝为日本电台播音这件事的时代背景。而不是先讲梅兰芳是怎样一个人等。二是承上启下。
第四自然段的两句话在文中就有这样的过渡作用。一方面紧承前面所述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播音和唱戏两件事,借用丰子恺的慨叹进行点评,赞美梅兰芳是难得的“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另一方面又顺势转入下文接着写梅兰芳的事情。其实,这一过渡段也是后面几件事的点评和总起,是全篇文章的一个中心语句。三是自然总结。第十四自然段的这句话,放在全文末尾,对全文所记的五件事从内容上进行了总结。“就这样,年复一年”,意思是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八年:“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意思是他坚持拒绝为日本人效劳。这句朴实的话语让人再次回忆起梅兰芳在抗战八年中那些难忘的岁月、艰难的日子,从而对他肃然起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较好。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了作者的这些写作手法。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在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体会,也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恰当的点评、归纳和提升。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面相对窄一些。
2、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不能很好的透过词句深入体会、感悟。
3、用自己的语言谈体会时没能恰到好处的表述出来。
《梅兰芳》教学反思
《梅兰芳》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梅兰芳大师想方设法一次一次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表现了梅兰芳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较好。
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面相对窄一些。
2、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不能很好的透过词句深入体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