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评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评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评课稿1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的一部分内容。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也是学生到高中进一步学习光学的基础。通过分组实验总结出成像的规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又是进一步学习凸透镜应用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多,新概念多,又要保证探究实验的顺利完成,体现了夏老师的课堂教学功力。
全课以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领教学过程。如课堂一开始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成像情况,特别是观察远处的物体,成像情况与学生们的日常想法完全不一样,这样的课堂引入牢牢地抓住了学生,再提出“凸透镜能成哪些性质的像?”,“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呢?”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简练,准确,特别是对学生初次使用的光具座,凸透镜,光源等实验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一些注意点的介绍,反映出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教师良好的实验教学的素质。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既没有把条件限死,也不是让学生盲目设置任意数据,教师根据本校初中生的情况,采用“半开放式探究”,建议了部分实验条件(物距),同样保证了实验探究能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再由学生自己设置其它实验条件(物距),这样有些物距由老师建议,有些物距由学生自己选择,既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既总揽了全体学生,控制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又关注那些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实验研究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强了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和运用,规范了物理实验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物理实验探究的品质和物理学习的习惯。
探究凸透镜成像评课稿2本节课由黄老师拿出总体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在教研组里开展了公开课教学,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学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发现性实验,“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有创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亮点:
1、从生活走向物理,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共同探究
黄杨瑛老师能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资源,比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到照相机底片形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像,放映投影仪学生观察到屏幕形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这些现象学生觉得非常熟悉、亲切,同样都是凸透镜为什么它们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也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吧?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这其中的奥秘的`欲望。
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科学探究方法
本节课设计三组探究实验,u>2f,2f>u>f,f>u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各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探究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还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本节上用了很多幻灯片和Flash动画,这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非常熟悉、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多媒体课件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探究过程重新展示出来,帮助一些反应比较慢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节省了教学时间,通过Flash动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在这节课里也充分展示了黄杨瑛老师在课件制作方面的才华,也提示了我们大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5、创新是这节课的灵魂。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加者,而不是一个主宰者,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四种机会:1 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2 提供操作尝试的机会3 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4提供成功的机会。整节课黄老师教态自然,始终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多次走下讲台参加学生的讨论。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激起了学习物理的热情。课堂设计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起特点。
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完美的。都有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学生活动比较多,教师在时间上不够充分充分。
2、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
第二篇:【精品教案】探究凸透镜成像精品教案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基础知识精讲】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的条件
照相机能使人和物体在相片上形成缩小的像.你也知道照相时人离镜头(凸透镜)较远而底片离镜头较近.
让我们猜想:物体离透镜越远成的像会不会越小呢?如同照相时人离镜头越远,拍摄出来的人像越小.用实验来验证一下猜想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
准备如图3—15所示的器材,点燃的蜡烛如同要被拍摄物体;光屏如同底片,照图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且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同一高度.这样我们就再现了拍照片时的情景.
把蜡烛放在离透镜最远的地方,移动光屏寻找清晰的烛焰的像.找到像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并记录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的距离,填入表格.
把蜡烛移向透镜,光屏上像不清晰了,移动光屏,再次寻找清晰像,注意对比,像的大小变化,像到透镜距离的变化.
继续将蜡烛移向透镜,直到光屏上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为止.
实验表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正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像的原理制成的.拍照时物体应该离镜头的距离大于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
2.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让我们继续实验,当蜡烛移到离透镜2倍焦距处时,发现光屏退到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处,且屏上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
把蜡烛稍微向透镜靠近,这时看到另一侧光屏上的像变大了,而且,比蜡烛本身大. 把蜡烛移近焦点的过程中,光屏承接的像逐渐变大,且仍是倒立的.当蜡烛移近焦点以内时,用光屏在透镜另一侧找不到像了.
上述实验过程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同学们对比图3—16实物思考,幻灯机镜头,投影仪镜头都是凸透镜,使用它们得到放大的像,原理是凸透镜成放大像的条件是将物体(幻灯片、投影片)放置在离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在另一侧就可看到放大的像.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3.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
将蜡烛移到透镜焦距内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收不到像了,但透过凸透镜向蜡烛同侧看,却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且物体和像在透镜同侧.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离透镜距离要小于该凸透镜的焦距,否则就看不到正立放大的像.
让我们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填入下表中.
4.实像和虚像
凸透镜成像类别较多.在生活中凸透镜有较多的用途,但无论是放大镜还是照相机、【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幻灯机,都不失去它的本色——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不一定总是放大的正立的像.不信你用它观察较远的物体.你会看到透过照相机镜头相同的像,即倒立的缩小的像.因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幻灯机所成的像都可用屏来接收,照相机的光屏是胶片,将胶片放置在物体成像的位置、胶片感光能记录下物体的像.幻灯机的光屏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见过.最简单的可用白布做,物体发出的光经幻灯机镜头,成在另一侧的屏上,我们能看到的是真实的光汇聚而成的像,这样的像叫做实像.
而平面镜、放大镜也能成像,但所成的像是虚像,没有真实的光线会聚,而只是我们眼睛感觉好像是从哪里射出光线.
对比图3—18中几幅图,哪些是实像?(A、C)
5.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真实光线的交点的为实像,真实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的为虚像;倒立的为实像,正立的为虚像;能用屏承接的为实像,不能用屏承接的为虚像.
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共性,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当物体靠近透镜时,像就远离透镜,并且逐渐变大.但有2个分界点要认清,一个分界点是2倍焦距,另一个是1倍焦距,f为虚像和实像分界点,2f是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分界点.物体在透镜左侧向透镜靠近过程中,像在透镜右侧远离透镜且逐渐变大.
例:照集体照时,为使靠到边上的两个人也进入镜头,摄影师该如何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应向后退的结论.
【课前复习】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知道了透镜在实际中的许多应用,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1.照像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的像.
2.投影仪上有两个光学仪器,__________镜和__________镜,作用分别是成__________的像,改变__________方向.
3.放大镜是一个__________,它可以成__________的像.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作用时条件不同,使得结果不同.照像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幻灯机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好了,现在你可以看看本节知识内容,做一做下列几道题: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了哪几个环节? 2.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3.凸透镜成像的正倒跟像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
4.实像是由__________的光会聚而成,如果将__________放在会聚点可记录下的像. 虚像没有__________会聚在那里,只是我们__________光好像从那里射出来.
【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 2.说出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3.说出什么是实像.
4.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运用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同学们应掌握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四个环节.
另外依然运用上节介绍过的列表法,来比较凸透镜成的几种像的条件和特点.你也可以将实像与虚像列表对比一下.
【拓展训练】
照相机镜头为什么有彩色?
光照到透镜时,虽然大部分的光可以进入透镜,但也有小部分在透镜的第一个面被反射回去,怎样消除这种光损失呢?品质较高的相机镜头或望远镜的镜头,都加了一层镀膜,用眼睛有时可以看到.
像肥皂泡或水面上的油膜一样,镜头的镀膜也可以对光进行干涉.只要选择适当的厚度就可以把某种颜色的反射光干涉.也就增进了入射光的强度.镜头加膜后消去黄绿或其他颜色的反射光,故而加膜镜头常呈暗红或其他颜色.
第三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课第二课时的一节内容,它是对上节课学习了透镜的焦点、焦距以及光路图之后的延伸,同时又为下两节神奇的课眼睛、望远镜、显微镜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在探究活动中能够独立完成五个成像规律。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规律。
由于凸透镜成像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考虑,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引导法,师生交流法,由于我们物理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采用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为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拿起实验台上的凸透镜分别近距离看书上的文字,再远距离观察窗外的景物,此时学生会惊奇发现观察的远近不一样,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随即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疑问。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根据以上学生的疑问我会提出以下问题:
凸透镜成像都有哪些?成像的不同都与什么因素关? 以上问题我决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之后汇报讨论结果,有教师引导最终得出:
凸透镜成像不同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此时将学生对实验的渴望推向极致!
3、教师指导,进入实验
在进入实验之前首先要教师引导介绍实验器材、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解释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为了使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验探究上来,可以省去测焦距这一步骤,直接告诉学生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进入实验。
4、小组合作,数据收集
在该过程中我也会参与其中,对学生适当引导,但一定让学生自己动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是理论的“探索者”、“发现者”。
实验结束选出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学生监督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将以上表壳补充完整。
5、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之后引导学生将以上表格重点距离转化为物距u和焦距f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实像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在哪?(2)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
该过程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师生交流共同解决最终得出结论:“ 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结论。
6、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做出凸透镜成像的五个光路图,并配有适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 课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由于蜡烛不稳定性,可以用多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代替烛焰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作为光屏 优点:
1、光源不会晃动,光屛所成的像比较稳
2、更方便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第四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及时的应用反馈:
课前,学生已经自制了简易照相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制照相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我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中间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方案】
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5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6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第五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3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及时的应用反馈:
课前,学生已经自制了简易照相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制照相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我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中间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方案】
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5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6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