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省级)
陆进义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甘肃
金昌 737107)
【摘要】在新课改推动,新教材运用的形势下,我们历史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只有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兴趣,增进学识,陶冶情操,服务社会。
【关键词】新教材
新课改
知识时代性
启发式教学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 “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作者简介:陆进义,男,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
联系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手机号:***
第二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 “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组别:高一历史
作者:**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示范性,不仅承担着知识的传授作者,更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融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德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不断进行课程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德育
历史教学
本学期以来,本人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人以学校及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为动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一年来,我坚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党员学习,认真做好政治笔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约束自己。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服从组织分配。能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严格按照作息上下班,团结同志,能与同事和睦相处。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把关爱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作自己德育工作的终结点。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以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主体参与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为纲,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参与公开课讲评和优质课评比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课该怎么讲。
四、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的教学成绩和其他班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我把原因归结如下: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抽取学生检查或听写知识点的过程中,有学生蒙混过关,掌握不牢;
3.对后进生说服教育力度不够,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对他们的关注,但是没有时时抓在手上,使部分学生产生惰性心里,学习积极性不高。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过收获,也有过失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努力,力争佳绩,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
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思考
一、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亦应切合这些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专题(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种策略的特点是不需要太多的课余时间,以课堂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评价为最终的结果。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学生就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缺点是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专题研讨很可能不够深入。
思考
二、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人物是历史构成的要素,学生们日常的历史学习往往以时间和地区为线索,对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较为缺乏。在实施历史角色扮演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以便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历史事件。角色扮演者的表演一定要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可就表演者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见解。角色扮演与评析过程同样重要,表演者和评析者都可对自己的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总结。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缺点是这种学习方式受时间和资料来源的局限,也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不可提出超出学生能力的过分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单独安排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时间,可以尝试在充分预习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实施课堂中的即兴表演。比如,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学生们可以分组扮演维新派的代表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历史人物。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杨白菊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在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和綦江隆盛“四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了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感触很深。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我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教育,但多数都是老师在给学生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显然不会很明显。而且在过去的教学中,没有仔细研究各个层次学生的状况,教学中难免会之照顾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接收、过手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反思,在我的心中对于教学的目的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首先,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公平教育的实施,升学已逐渐不再是初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教学,试想多年以后,在学生的脑海中仍然能够记忆深刻并终身受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因此我们的教学究竟要怎样进行,教会学生一些什么,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先自己学习,再与同学合作学习探究,最后才是老师指导学习,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为学生提出学习的方向、要求和方法,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相互提问,合作解决疑难,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懂的问题,不需讲解,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以学生教学生,对于少数学生懂得问题,共同讨论研究,老师指导完成,对于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则由学生自己感悟,老师升华,这样对学生影响更深。教学的过程变为“导学——探究——展示——练习——反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自学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技巧等,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教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人。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所发挥,都有所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让学生和老师在愉快而轻松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回过头来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他们一辈子都受用的观念、意识、方法、精神、意志等
非智力因素。这才是真正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当然,作为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进,需要更加努力的研究教材、课标、学生,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有收获。因而就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同时这些经验、教学方案、学案可以进行资源共享,重复利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节约了人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探索。
其次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教育的因素这值得挖掘,它可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培养各种意志品质和精神,小到做人,大到理家治国。例如大禹治水公而忘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实现宏伟目标;司马迁忍他人所不能忍,成他人所不能成,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岳父精忠报国;李世民善于纳谏、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姐“中国的丹娘”;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儿读书„„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挖掘出来,教育学生,提升素质。作为历史教师,这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我们武装学生思想的武器。
当然在过去的一学期,我所操作的课题模式,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改进,要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还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更新,需要学校设备的更新和提升,更需要全体历史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相信不久就将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是应试,历史学科不再是“豆芽”学科,让学生真正感到学好历史对自己终身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