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蜡烛的变化评课稿[范文模版]
蜡烛的变化评课稿
X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整节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蜡烛、集气瓶、火柴等),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导入环节,X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交流自己对蜡烛的变化,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X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实验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X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X老师能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生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建议:下课铃声响后,就做总结,不需要为了没有解决的拓展问题在那拖延时间,可以把悬念留给课后,让学生去探究。
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小组分工应该更加明确,如发言代表等,而不是没多少人举手,如小组整理员,实验完后对于器材的整理。
第二篇:半截蜡烛评课稿
半截蜡烛评课稿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胡老师的《半截蜡烛》的一课教学。课堂上,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整个课堂让学生充满活学的氛围,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胡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再者出现“这半截蜡烛存在那些隐患?”等问题,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胡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学生情绪很高,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角色,重在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胡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施河中心小学
翟银玲
第三篇:蜡烛评课稿
《蜡烛的变化》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宣城市第四小学教师aaaa,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及各位参与上课的老师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我是来学习的,领导安排我在这儿发言,确实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接下来,我就自己所想到的说说自己的看法,讲得不好,还请多多包涵。
听了李如秀老师执教的《蜡烛的变化》一课,感觉到这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合理。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出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蜡烛的变化实验前,教师先让学生在白板上选择各种实验器材,并演示如何摆放,教师对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明确的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操作过程有条不紊;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适时的汇报。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很专业,很有效,显现出教师高水平的专业和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电子白板的优势也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李老师这一课的闪光点还有很多,我就不再赘述。现在,我在鸡蛋里挑两点骨头:
第一点,酚酞溶液的实验混淆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给他
们造成了迷惑,教师没能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分析,导致学
生认为能够变回来的便是物理变化,变不回来的便是化学
变化。
第二点,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还是要有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教师演示
用的蜡烛直到下课才熄灭,无论是出于实验习惯,还是出
于安全考虑,这都是不应该的。另外,学生在使用酒精灯
前,教师应该加强教育,毕竟安全问题乃重中之重。
评课人:宣城市第四小学 aaaa篇二:半截蜡烛评课稿
半截蜡烛评课稿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胡老师的《半截蜡烛》的一课教学。课堂上,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整个课堂让学生充满活学的氛围,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胡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再者出现“这半截蜡烛存在那些隐患?”等问题,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胡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学生情绪很高,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角色,重在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
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胡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篇三:四年级科学《蜡烛会熄灭吗》评课稿 四年级科学《蜡烛会熄灭吗》评课稿
四年级科学《蜡烛会熄灭吗》评课稿
在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花费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来探讨蜡烛会在什么情况下熄灭,问题非常具有发散性。只是提供了器具,让学生自由的思考、讨论、实验、得出结论。由此学生探究出了很多的思路,得出了很多的答案,以至于,此堂课是(也正于章老师所说)一个起点。是点燃学生热情,点燃学生探究精神的一根导火线。章老师说下节课,下节课的下节课可以就这堂课进行引申,“打破砂锅问到底”!于此,这就不是教科学了,学科学了。
这是在做学问,是在培养学生精神和科学素养。
结合我们课堂实际,以及在科培班教授提出的,并自身视野,教材只是一个文本,只是一个载体,只是一种“行政约束”下的教育教学规定。目的毋庸置疑,与章老师和科学精神毫无疑问是同方性的。可是,可是,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下,按章老师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不切实际的。当然也可行,在获得杰出的成就后,向主管教育部门申请,费九牛二虎之力。
当然,单老师提供的是一种视野,提供的的一种借鉴,一种方向。只要我们抱着这样一种思路,思想、视野,并坚持这样去做,那可以想见,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但如果我们只是将这样一种精神或理念只是局限于科学教学那无异于身在宝山只手回。
四年级科学《蜡烛会熄灭吗》评课稿
在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花费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来探讨蜡烛会在什么情况下熄灭,问题非常具有发散性。只是提供了器具,让学生自由的思考、讨论、实验、得出结论。由此学生探究出了很多的思路,得出了很多的答案,以至于,此堂课是(也正于章老师所说)一个起点。是点燃学生热情,点燃学生探究精神的一根导火线。章老师说下节课,下节课的下节课可以就这堂课进行引申,“打破砂锅问到底”!于此,这就不是教科学了,学科学了。
这是在做学问,是在培养学生精神和科学素养。
结合我们课堂实际,以及在科培班教授提出的,并自身视野,教材只是一个文本,只是一个载体,只是一种“行政约束”下的教育教学规定。目的毋庸置疑,与章老师和科学精神毫无疑问是同方性的。可是,可是,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下,按章老师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不切实际的。当然也可行,在获得杰出的成就后,向主管教育部门申请,费九牛二虎之力。
当然,单老师提供的是一种视野,提供的的一种借鉴,一种方向。只要我们抱着这样一种思路,思想、视野,并坚持这样去做,那可以想见,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但如果我们只是将这样一种精神或理念只是局限于科学教学那无异于身在宝山只手回。篇四:《蜡烛》说课稿蜡烛
《蜡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5各方面说说《蜡烛》这篇课文的教学。1 说教材。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5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转载于:蜡烛评课稿)一首先谈谈教材
《蜡烛》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蜡烛》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蜡烛》一文通过描写在二战期间一位饱受法西斯强烈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苏联红军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斗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抓住人物和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老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沉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以《蜡烛》为线索,精心选择材料,详细描写老妇人,把握文章意蕴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义战争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掌握详细描写老妇人地方法,把握文章意蕴。教学难点:为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三、学法
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5各方面设计。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出示大幅相关配乐图片,看与思相结合,蜡烛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谈,及时顺势而导,又提出文中的蜡烛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在上新课以前,我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学法做好预习,准备好两个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要求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在之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对于问题师要做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流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分析老妇人形象,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首先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阅读后的感受,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两个预设:悲痛,悲痛源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教师随时出示战争影片,加深对战争造成伤害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背景,了解背景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预设二:感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顾个人安危的事迹感人,出示图片真实再现红军的感人事迹。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事迹感人,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这就转到了对老妇人形象的分析,这是我要求学生找出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交流一下,这样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老师出示重点句子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时候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跃然纸上。在要求学生习作:老妇人的这种对苏联红军的超越国际的母亲般的爱,我们非常感动,那么你想对老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写出来,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更加透彻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又深刻的体会,真正的体现了学习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最后谈谈这一环节的学法:谈感受----找句子----品句子-----读句子-----写感想----悟真情地方法。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那麽为什么不是炮火呢?文章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炮火很容易给学生以误导,这是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炮火只是环境描写,起到烘托
气氛的作用,能更好的为突出主题服务。
②出示文章最后一段,品蜡烛深意。
指明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词句交流讨论,师适当的补充,说明。最后得出蜡烛深意。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和平年代,战争的硝烟仍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你会做些什么?今后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及认识。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主题《蜡烛》,线索《蜡烛》,血肉之躯凝聚成的火焰所散发的光芒是永不熄灭,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续,是在正义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所凝聚的情谊,情谊永驻。
生命之光
情谊永驻
《蜡烛》 无限哀思
五、说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本课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体会的不够深刻,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让他们观看战争影片及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心灵以震撼,从而让他们的感悟更深刻。同时也吸引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我们教师由单一讲解转到组合优化,多媒体就像一息活水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蜡烛》说课稿
江西省广丰县五都镇中学 李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
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习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习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学习。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评课稿
《蜡烛的变化》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明德小学教师aaaa,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及各位参与上课的老师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我是来学习的,领导安排我在这儿发言,确实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接下来,我就自己所想到的说说自己的看法,讲得不好,还请多多包涵。
听了毕耜海老师执教的《蜡烛的变化》一课,感觉到这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合理。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出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蜡烛的变化实验前,教师先让学生在白板上选择各种实验器材,并演示如何摆放,教师对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明确的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操作过程有条不紊;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适时的汇报。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很专业,很有效,显现出教师高水平的专业和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电子白板的优势也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李老师这一课的闪光点还有很多,我就不再赘述。现在,我在鸡蛋里挑两点骨头:
第一点,酚酞溶液的实验混淆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给他们造成了迷惑,教师没能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分析,导致学生认为能够变回来的便是物理变化,变不回来的便是化学变化。
第二点,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还是要有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教师演示用的蜡烛直到下课才熄灭,无论是出于实验习惯,还是出于安全考虑,这都是不应该的。另外,学生在使用酒精灯
前,教师应该加强教育,毕竟安全问题乃重中之重。
第五篇: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的评课稿
兴隆中心小学陈小艳 今天听了王老师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觉得有以下特点:
1、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教学实施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让学生经历想办法、找问题、找方法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时,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用自己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归纳规律。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获取成功的乐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知识资源共享。
5、在探索规律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体验,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充分发挥内在情感态度的激发作用,从而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