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教学设计(详案)
【内容简析】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像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 郊区 反抗 平坦 纪念馆 完好无损 姿态各异
2.出示卢沟桥图片,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的雄伟壮观,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搜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板书设计:
卢沟桥
设计科学:十一连拱
造型美观: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卢沟桥》说课稿
《卢沟桥》一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设计精美,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卢沟桥又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因此,课文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我的教学新理念是:开放课堂,个性体验,探究学习,创新表达。教学新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新在密切关注学生身心特征,创设情景、注重学生个性体验;新在利用“三勤四环节”教学理念引领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倡导合作探究、创造和谐课堂,进行有效学习、创新表达。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为了更有效的体现三维目标、突出中年级段的教学特点,我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第二部分一、二、五、六、九条的内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文中10个二类字,学会15个一类字,积累相关词语,理解“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掌握多音字“燕”。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出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
(3)感受卢沟桥石狮子的精美,背诵第二自然段,在此基础上创新想象、有效仿写。
2、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课前查字典了解生字词意思,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自学的能力。采用多种新颖有趣的方式,交流互动,学习生字。巧设语境、情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积累词语。
(2)创设“最佳小导游”的学习环节,激励学生主动阅读、竞相表述卢沟桥的建筑特点;通过“狮子风采展示”活动,促使学生“朗读感悟、描摹表演、大胆想象、读写结合”,使学生创新阅读、感悟文本,个性表达,愉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通过狮子的意象,培养学生对灿烂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为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我在第二段的学习中,设计了“争当最佳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了解卢沟桥建筑特点;为了让学生感受石狮子的精美,我设计了“狮子风采展示”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描摹想象石狮子不同姿态、神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竞相表达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
二、教学内容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第二部分第三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第四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我认为本课的编写意图是:指导学生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卢沟桥的重要历史意义。为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我把教学内容定为:
(1)认识文中10个二类字,学会15个一类字,积累相关词语,理解“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掌握多音字“燕”。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出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
(3)感受卢沟桥石狮子的美,背诵第二自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想象、有效仿写。
其中,第一、二条是重点,第二三条是难点。为了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我们把双基定为:
基础知识:认识文中10个二类字,学会15个一类字,积累相关词语,理解“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掌握多音字“燕”。
我鼓励学生课前查字典了解生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自学的能力。采用多种新颖有趣(小博士讲生字、谜语识字等)的学习方式,交流生字学习。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积累词语。
基本技能:为了培养的个性体验、创新朗读的能力,我结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展示图片、播放录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表演展示的方式,描摹动作、演说展示狮子的姿态神韵,促进朗读感悟,激发创新表达。
这篇课文我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内容是: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2、认识文中10个二类字,学会15个一类字,积累相关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燕”。
在学习第一课时之前,我安排的课前预习内容有:查字典了解生字词的意思,搜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
三、教学流程图是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定向诱导:由“燕京八大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卢沟桥的感受,培养学生概述能力。
3、自学生字,情境交流。
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出示目标,自学探究,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
结合新课标“有效利用教材资源”的理念,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创新——
提起卢沟桥,堪为奇观的是桥柱上的狮子,因此,我想抓住对狮子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卢沟桥的设计精美,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狮子”蕴含着深厚的含义,是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中国人喜欢并崇尚狮子,因为狮子是权力、勇士的象征,数百个石狮子屹立在永定河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他保家卫国的美好愿望。因此,我把“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美”作为重点、支点,贯穿全文,撬开契机,通过对狮子的“欣赏、感悟、评价”,让学生走进深厚的语言背景中,利用“说狮子——品狮子——作雄狮”几个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美哉——狮子”、“悲哉-狮子”、“勇哉-狮子”,从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大家看我的教学流程图:
(在教学中,我利用“狮子”贯穿始终,1、由马可波罗的评价引入,激发兴趣。
2、阅读课文,找出卢沟桥的建筑特点,用小导游的方式介绍交流
(一)、说狮子
美哉—狮子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描写狮子的句子,初步感受狮子的美。
2展示图片,形象感知,进一步感受狮子的美。
3交流反馈,情境理解“姿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想象狮子的美。
4品味狮子,了解狮子蕴含的美好含义。
背诵第二段,进行仿写,知识迁移。
(二)、品狮子说狮子
1、自读四五自然段,讲讲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2、补充资料,播放视频,感受民族的深痛教训。
3、模拟场景,采访狮子,加深民族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说狮子,整体感知卢沟桥设计的精美。
我结合启发性原则,利用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定向诱导,使学生明白“卢沟桥狮子独一无二,是美的奇观”,从而整体感知卢沟桥的精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狮子,感悟文本,欣赏、体会狮子的姿态美、神韵美意象美。
1、(画一画,描写狮子的句子。)
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狮子的精美,我利用优美的配音范读,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狮子的句子,既有效地指导了朗读,也培养了他们边听边思考的能力。
2、(看一看,说说狮子的美。)
由于时空距离,大多数学生对卢沟桥不太熟悉,为了让他们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结合直观性原则,为学生展示卢沟桥狮子的图片。形象直观的图片,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狮子的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此基础上,我趁机引导他们积累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理解
“姿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等词,恰当的语言环境,亲切的师生互动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了语言素材,加深了对卢沟桥狮子的理解。
3、(读一读、演一演,夸夸狮子的美。)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重点品味狮子的姿态美、神韵美,从而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我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说出最喜欢的狮子,并描摹出狮子的神态、讲出喜欢的理由。“母子相抱的狮子温馨惬意、相互嬉戏的狮子顽皮可爱、检阅车马的狮子威武神气”。然后,激发孩子进行创新思维,想像还有那些姿态的狮子。透过文字,学生感受到了狮子的美,品味到了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表达出自己的对小狮子的喜爱之情。
4、(想一想,议一议,狮子的故事。)
仅仅让学生体会卢沟桥狮子的精美,还不能丰满地展现出民族文化的韵味,为了通过狮子的意象,使学生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为什么要在卢沟桥上刻狮子?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明白了中国人崇尚狮子,狮子是力量、勇士的象征,把它雕刻在永定河上,是为了让他们保家卫国,捍卫和平。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从而,石狮子的美变得丰满,得到了升华。
5、(品一品,背一背,练一练。)
为了更好地积累语言素材,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二段,我结合本段中的排比、拟人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进行练笔仿写,从而,使读写紧密结合,知识迁移为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三)、做雄狮,激起民族责任感。
由于时空距离,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历史不甚熟悉,这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上的历史悲剧,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克服学习难点,我利用巧妙过渡的进行激疑——“孩子们,究竟谁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雄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启开了思维的闸门。结合学生的讨论,我播放了“七七事变的”视频画面,生动的画面,缩短了时空距离,是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所遭受到的惨痛历史。在对“谁是真正的雄狮”的辩论中,随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我展示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画面,使学生真正明白“真正的雄狮”就是中国人民。此时,我又展现出卢沟桥的狮子,让学生再一次想象:如果你是狮子,经历了战火硝烟,你向世人述说什么,从而回归整体,激扬思维,使语言文字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卢沟桥》教学反思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一、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卢沟桥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从而感受卢沟桥设计之美,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其历史意义。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都应该是平等的,应受到尊重阅读教学最讲悟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人的思维也各有千秋。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要让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只有参与其中,有所感悟,才算学到家。
上完课后,我不仅陷入深思。不要小看学生,这许多问题我备课时怎么就想不到呢?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外阅读来充实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文章背景的了解。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学会思考,有主见而不要人云亦云。只有尊重个性阅读,鼓励不同见解。才能最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通过初步接触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说明,举例说明的好处,并且鼓励学生在今后善加利用。
二、重视观察和想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卢沟桥的造型美观时,先是让学生想象卢沟桥的狮子还会有哪些姿态,交流之后,再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全面形象地了解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在引导学生了解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后,让学生用“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说话,培养学生有序的说话。
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
“七七事变”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并对完成效果好的学生加以肯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学完本课,反思整个教学,我认为还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教学评价力度不到位,教师语言感染力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的语言感染力不强,对学生缺少鼓励性的评价,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够高,课堂教学的气氛有时比较沉闷。
2、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自然段,描写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在这一部分,我在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图片朗读,结合想象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品味。课后,我想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更深的挖掘,从而突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描写狮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时,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狮子进行探究,领会作者想象的妙处,拓宽学生的思维思维。结合省略句的用法,让学生自主展开合理想象。这样的处理更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的理解,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未能及时结合感情朗读进行更深的挖掘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自读中想象,在引读中想象,结合课件中插图的狮子的形态进行练习说话。通过这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不但能理解课文中狮子的形态,而且还能通过想象生活中狮子的其它各种不同的姿态,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步骤调控的力度不够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层次。
4、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化。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指名读、集体读。其实,在学习重点语句时,比如在学习狮子姿态各异这一部分时,就可以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力争避免就文论文,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除了掌握本课内容外,还收获更多怎样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许有许多不足,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