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追求
吴爱钧
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223700
摘要: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以指数曲线趋势膨胀。语文老师应摆脱思维桎梏,从传统的“语文阅读”中跳脱出来,强化与教师的课堂互动,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内及课堂之外两个方面,阐释如何实践“温度”语文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温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者简介:吴爱钧(1973—),江苏泗阳人,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领航名师,泗阳上海路中学校长,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水平更高,更加全面的发展,课程改革最主要与关键的环节发生在课堂之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素质水平能够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类自古以来实现知识传承的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往往带有自身的目的与主观意识。实现温度教学,能够在情感层面给予学生来自“语文”学科的教学问题,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激发智商开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整,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我们也应看到,如果将学习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之内,很难使得学生扩宽自身视野,获得丰厚的知识储备,具备优秀的个人能力并且形成较强的同理心。因而必须要强调课外教育,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就是语文阅读教学,通过课外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的使得课内阅读教学当中具备的局限得意弥补,促使学生将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参与到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成为具备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努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效实现语文“温度”教学,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亟待突破的一个新课题。
一、语文学科“温度”教学概述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教育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没有温度,何谈唤醒?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是有温度的,她不同于机器的没有情感,没有呼吸,没有灵动,她是有思想的,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1]。
新版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为人文性?“人文”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体现对他人的关注,尊重与爱护,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从这个解读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语文教材中“人物”的重视和学习,更是对身边鲜活的人的推崇和感受,而身边的人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本人,还包括一切可以用来教育的“人”的资源[2]。换言之,语文教学的“温度”就是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即要用 “生本、师本”视野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温度”来自于以人为本。
二、初中语文学科“温度”教学目标及追求
(一)语文学科的“温度”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如此便赋予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温度”渗透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予以学习方法的点拨,学生收获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得到了品性的熏陶,价值观的影响。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人”进行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人”服务的,在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时,把“人”放在了第一位,教学目标才是真正有效的,这就是三维目标中的“温度”。
(二)语文学科的“温度”教学追求
语文是一个充满美育诗意的学科。不少教育学家均认为,语文课堂要有温度,才能让教育更有情怀。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静下心来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厚意蕴与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趣、有个性的人,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有生气、有情怀的语文世界,乃是语文“温度”教学的真正内涵所在[4]。文字温度的展示离不开情感熏陶工作,学生通过使用从老师那学到的阅读方法感悟自己阅读的文字,感受其中蕴含的温度。
文字温度的展示离不开情感熏陶工作,学生通过使用从老师那学到的阅读方法感悟自己阅读的文字,感受其中蕴含的温度。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能否充分领悟文字当中蕴含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当中也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要想成功感受文字的温度,要求教师充分运用自身掌握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解读初中语文课堂之内的“温度”教学
(一)结合新媒体技术,让温度可“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灵活将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将技术手段融入到温度教学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中“语言”的温度,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让文字有味道……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可以感觉的“温度”,则成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5]。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春》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收集有关“春”元素的视频或是音频,或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一个动画版《春》微课作为学习支架推送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观看。如针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具有叠音、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选段,一方面应配合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示“春”的美景图片,另一方面可以相应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播放视频片段,在生动形象的动画世界中聆听课文朗读,让学生对《春》的词语、句子的“温度”有着切实体会[6]。
(二)活用思维导图,让温度“可视”
思维可视化是将思维通过图形等方法展示进行展示的方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思维完成了可视化工作之后能够帮助人们加深理解与印象,降低记忆难度,提高信息加工效率加速信息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给学生阅读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带领学生理解文章深意,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图示化的方式实现学生思维方式与过程的物化,能够以实物方式展示学生的认知过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时调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8]。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进行表达的兴趣,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教师需要采用可视化的方法[9]。
(三)动态及静态教学思维相结合,让温度可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重视静态预设,关注动态生成,后者强调在教育过程中的变数,补充了以往强调事先设定与计划两点存在的缺陷。语文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以及生成和预设的矛盾,首先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具备自己的墓地和计划,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对于自身的行为总是事先做出了相应的计划,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展示了其所具备的预设性[13]。然而没有变化的教学过程,对于其实施当中出现的问题与变化很难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剧教学的局限性与封闭性。
(一)倾听的“温度”
有温度的语文课应该是开放的,是允许各种声音出现的。例如笔者曾以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谦卑的人有福》作为本班的课外阅读活动主题。此次活动中,笔者首先对作品进行作出简介,并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并品评作品的经典选段:
“谦卑是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裕如的冲和。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
——选自《谦卑的人有福》
活动进行到最后,笔者设计了“互动”环节,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由笔者询问学生关于作品的想法,并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此次阅读选文的理解程度。而与此同时,笔者却发现课堂缺少了灵动,可能学生最后会给予能得分的答案,有的学生确实说出心中所感,但是这答案却让人有些心酸,孩子,不像孩子了。
(二)关怀的“温度”
语文阅读课堂上,看见每一个学生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上完课、上好课”这个结果的执着,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是那些高高举起的小手,还有那些“扰乱”我们视线的身影,而这些却只是一个班级学生的少部分,大部分学生是缺少自信,是被父母和老师忽略的学生。而“看见”每一个学生笔者认为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些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被赞赏,首先是被看见。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期待被看见,也都值得被看见。总之,语文阅读课堂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地做到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充分使学生感受到“关怀”的温度,给予学生自信,关心学生的成长情趣,关注学生的性格品质,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品德高尚的人。
(三)理解的“温度”
近年来,语文教学中一直都在提倡一种理念,那就是“理解教学”。哈佛大学“Teaching for Understand”(简称“TFU”),即“为理解的教学”研究中心提出了一种关于理解的观点,即“从行动中理解”。理解活动是理解教学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都应从学生理解的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尝试理解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理解活动,让想法和行动联系起来,让理解层面在理解活动中得以提升。我们因为看见学生而内心柔软,我们因为看见自己而内心滋生力量。以前在课堂上胆小的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中等生”也能够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而对于班里其他学生而言,由于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他们能够更好的、更容易的接受课堂上的知识。
(四)共享的“温度”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关键性的课程。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通常将“讲读”作为核心,然而这会造成教师没有时间去“读”。实际上,在书香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人人阅读。特级教师季科平在进行阅读指导课时,针对《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引入课全新的教学模式——家校共读交流。这是引导学生“读整本书”的首次尝试,其中最重要的是把阅读延伸为家校生;联合的阅读。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在学校有一起阅读的伙伴,有陪伴的老师,同时回到家也可以和父母一起阅读。因为,在阅读指导课中,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都能够参与到“了解概要”“读中感受”以及“深化延伸”的阅读过程中,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有效的将学生、老师与家长联结在一起,形成三者的有效驱动。
六、结束语
一个全新的时代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理解现在的教育吗?时代的突飞猛进里有改变的东西,却也有永远不能替代的东西,比如温度、情感、爱、创新和精神的传承,这些就是我们真正通过阅读教学能给予学生的。笔者特别喜欢《唤醒智慧的教育》里的两句话“智慧伴随着对自笔者的舍弃而来,拥有一颗开放的心灵远远比学习更重要”,“正确的教育意味着唤醒智慧,培养着一种完全的生活,只有这种阅读教育才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以及一个和平的世界”。语文教师要想将“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实现阅读教学服务、服从于人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人性、道德与情感的全面发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心灵,确保语文阅读教学全面展示教师对生命的至爱,实现学生的人性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旺.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106.[2]陈继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21):104.[3]尹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之名著阅读[J/OL].学周刊,2018(30):122-123[2018-12-27].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0.076.[4]祁永进.浅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46.[5]张晓涛.诵引妙联临其境 趣添巧借悟人情——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激趣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