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Xxxx中学 xxx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得有充足的准备。公开 课 对 我来 说是锻炼与提升的机会,从公开课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它让我品尝着课堂带给我的那份快乐与思考。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课标要求,把握上课精神。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认真去学习、领悟上课
理念,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更有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开课之前,我认真阅读了本课学习目标,领会和把握上课精神。
二、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增强自身课前准备的体会。我上公开课之前的准备工作由自己独立完成,如预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课 堂 中 的 材 料、实 验的 器 材 准 备 与 实 验、反 复 尝 试 这 一 节 课 的 课 件,准 确的把握好时间关等。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就是在备课,不仅仅是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通过自己这样一个反复思考与准备的过程,自己对要上的课基本能做到心领神会了。当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吸取有经验教师的经验思想运用到课堂中。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将它看作一堂普通的课,一堂能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一堂真正把自己推向前台的课,“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实力决定命运”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开课任务,思想上决不麻痹大意,踏踏实实去做事情,强调开课的每一个细节,绝不心存
侥幸,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开课实力,自己从焦虑紧张到心无旁骛的调整过程,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四、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一个老师的教学不
应该只是定数更应该有汲取新鲜血液而融入自我的一些变数不应该只有有规律的“有理数”,还应该有不断尝试自我的未定论的无理数”。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为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素材,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
整 理 出 来,认 真 思 考、分 析、概 括 和 总 结,探 究 教 学 中 出 现 问 题 的 解 决 途 径 和方 法,可 以 很 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作为教师,不能怕挫折和困难,、敢于面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再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善良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并达到学以致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去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我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习目标。
二、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将一周的课文学习由五节课压缩为三到四节,专门留出一到二节来阅读,每天下午时间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课内阅读
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课文的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四、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课标提出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有资料显示上课学生听课的效果只有5%,而学生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学会马上应用,教别人。所以我尽量把课前复习回顾、课前小故事等一切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也尽量将任务分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老师要讲得少,但也要讲得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课标的要求,专讲考点,不考不讲。比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只需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对于不同体裁的现代文,新课标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会少讲,才会轻松。
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内容,我仍在学习。一切革新也在实践中摸索,我会不断努力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3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4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5
散文因其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丰富多彩、语言精美、内涵深刻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宠儿。尤其是叙事散文倍受人们喜爱。课标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我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本着既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服好务。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课堂气氛,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紧扣课文,不横生枝蔓,就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一定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句的品味是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注重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他们日复一日地低头去记老师讲给他们的答案。在他们的内心,早已产生了倦怠之心,学习的热情开始消退。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苦事。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价值,收获知识。或许开始的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真正走向会学乐学的终点。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次机会,也给我们的教育一次机会。正如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难免会摔跟头,但我们相信孩子总有一天可以大步向前一样。相信学生们在这一课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能力,还有生活与成长的启迪,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散文阅读的有效性一定会在这种信任、开放、独立自主的个性学习中得到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6
一、要满腔热情地、精益求精地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再者,有人认为,中招阅卷采用“承包制”,阅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书写,看卷面,看开头,看结尾,唯独不看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没时间看。所以,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感兴趣,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本人认为,且不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学这个果子有多硬、多涩,我们都还要“啃”,还要“嚼”。否则,就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在怎样写的问题上,把他们“领进门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早晚会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比较得心应手。
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如“快速作文”之类,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几?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乡村的娃娃,他们虽有乡村儿童生活的一些积累,但他们读书很少,习作机会又不多,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仅仅靠学那么几篇课文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作文训练,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作文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作文教学。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众所周知,虽“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文贵有法”之说。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连“站马步”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习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想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书上说: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无可非议。但是,这话太空了——“读”,怎样去读,才算打好了基础?“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弊端。
到了初三,在学生已掌握这一“套路”的基础上,应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向学生明确,“读后感”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应按议论文的要求去构思。再从技巧上告诉学生,读后感与原文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写原文内容,末尾来个“我感到……”;“不离”就是紧扣原文,不能与原文不脱节,否则那就不是读后感了。
也许有人担心,照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岂不是“千篇一律”?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同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可能一模一样。另外,在论证时,所用论据也不可能“如出一辙”南阳名师张惠灵先生曾这样说:“把所读内容作为第三个论据最为合适”,难道他就不担心“千篇一律”?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教给学生习作的一般“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种体裁的作文指导要点
(一)说明文的指导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点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侧面”这六个字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话可说”。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这个教室与其他教室不都一样吗?四壁、桌凳、黑板,还写啥呀?其实不然。先说“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采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说“侧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环境……看,这不就有话可说了。
其二、要写出特征。这是个难点。以《我们的学校为例》,写花园式学校,不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花园式”;写“师资雄厚”,写“光辉历史”,写“环境宜人”……都不妥。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从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征,就是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就原英庄二中吧,她在古代遗址“淯阳城”之畔,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没有的。
再就“胡营”为例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但你仔细考察,它就“与众不同”啦:一个不到两千人的自然村,既非乡镇政府所在地,也非集贸市场。但它特殊呀!这里竟有十几家酒楼饭店,商铺林立,生意火爆,光糖烟酒、副食批发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简直就是个“小上海”。抓住这些去写,胡营的特征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多角度,多侧面”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说明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推敲、甄别之后,“特征”也就有了。
(二)写人文章的指导
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文中是大量出现的。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照此思路写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绝无特色。按文学概论的理念,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的“特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写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个“三仙姑”。闺女就要谈婚论嫁,他还头顶花手帕,脚穿绣花鞋,脸上呢,赵树理真会写,擦了粉的脸,就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学生写人,以写老师为例,无非是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领学生去卫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谁喜欢读?换换口味吧。例如,我校原来有一位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他虽在二中的时间不长,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咋不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材料呢?她,往讲台上一站,嗬!时尚新潮,玉树临风,一个个简直被迷住了。更加让人家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所吸引,而进入忘我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视野当开阔些,我们的观点当更新些。总用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去指导学生,一来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种“经验式”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鉴于此,本人的观点是,在指导学生写“人”时,务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写教师,写他精心备课,背学生去卫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实苍白无力。
(三)写事文章的指导
写事,实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能把事写成的,廖廖无几。为何?
其一,不会写事。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写事,往往是“一……就……”式结构。换言之,不知道写出事情的“经过”,而这“经过”才是表现主题的最关紧的内容。谁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但为什么写不出“经过”呢?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少,只能写“大概”,不能写“细节”。而“细节”才是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学生写“经过”是教写事记叙文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科学地写好环境。时间、地点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写出。同时,交代时间、地点还应尽可能地显现“社会环境”,使所写之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对于“自然环境”,也要为主题服务。自然环境能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几笔----“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现紫色阴影”就是典范之例。告诉学生,不可无目的地写蓝天白云、小鸟歌唱、小树招手之类。
其三、引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十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什么大事。虽然所写之事小,但要表现出一个较深刻的主题。如表现农民的纯朴,民族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等。
其四、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主题,不要往作文上贴标签。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是靠具体、生动的事例去表现,而忌讳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指导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搞好知识积累。
其次,是学生无话可说的问,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在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这样一结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作为教师,不妨多读些经典的论文,如鲁迅和毛泽东的论文,品味他们的语言特色。有了这一功夫,再去指导学生少点“学生腔”、“娃娃调”,多点新鲜、泼辣----就议论文的语言而言,形象点说,“十三香”不如“麻辣鲜”。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构思。如,“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7
经过这段的教学工作,让我获益匪浅,既增长了知识又让我认识了许多新的教师朋友。使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一开始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幸运的是,学校各位领导和许多老师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多的关心和帮助,使我获取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一年级的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管理上比较困难,特别是因为我是一名新教师。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那就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等学生不应总是摆出教师的架子,把自己摆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不服,从而不愿听教师的课,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除此之外,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他们才能接受你,从而去听你的教育的指导。
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我认识了我的角色。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当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职业活动中,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意图使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
虽然这段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可我的心得体会却颇深。
1、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于是,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滤布对照单元学习要求,找出重点、难点,并把各个知识点列出来按重要程度排列,进而组织安排上课的思路。同时,我还经常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经她们一点拨,我茅塞顿开。此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除了准备课本上要求的内容外,还尽量多收集一些有趣的课外资料作为补充,提高学生的听课的兴趣。
2、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教学实践。
辛苦的备课归根到底还是为上课作准备的。重视课堂的40分钟,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内容丰富充实,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活泼,并且每天都以愉悦、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舒适的氛围。在讲课过程中,应留心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针对不同的后进生的具体情况要有计划地进行课后辅导。我对他们经常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有时在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多听不同老师的课,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认真用心学习和领会。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力争做到。
5、热爱学生。
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些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等,做到“唐僧”式心肠来培养教育我们的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让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与老师的接触用心体会,从中感悟。我们教授学生的同时,多与他们交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同学们也会尊重这样的老师,愿意上他的课。
6、献身教育事业。
教师被誉为“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教师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一位平凡的教师,要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7、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社会满意的教师。
争取在最短的工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时刻准备着,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用愉快的心情应对每一天的工作。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8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是初中语文的灵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 ,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例如《春》,《我爱这土地》。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习,才会创造高效课堂。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
二、诵读可谓是以身作则,感同身受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老师先泛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读可以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语感,使其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从入眼到多方感知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诵读活动只争朝夕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教《黄河颂》、《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听,多读,多练,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诵读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长此以往学生的诵读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另外文言文,诗歌背诵也不容忽视,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诗歌教学中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在学习中不断背诵,在背诵中不断进步,故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浓。我想: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诵读,教学中又能恰当引导、正确指导,并能检查落实到位,我们的学生是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诵读任务的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9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教中得失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本人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教中得失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御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地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令自己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 2010-7-12 10:45:00 | By: gjhua123 ]
每次走上讲台,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总是问自己,这节课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问着自己,就觉得身上的担子千钧重.其实,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沉闷的灌输型的课堂学生不喜欢,老师也是声嘶力竭而不得一丝乐趣;热闹的课堂学生喜欢,一张张小嘴说得天花乱坠,可一到真刀真枪动笔写作,就笔如千斤,江朗才尽了.该怎样解决这一个矛盾?难道这真是不可调和的问题.几年下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不太喜欢语文课,因此上课也是漫不经心的;另外一些学生很认真,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每句话,板书的每个字,他们都会记录下来,可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一经调查才发现,奥妙原来很简单,前者爱看书,而后者却把看书当成了任务,努力完成,体味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我们要充当引路人,引领我们的每个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你把阅读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么?所以,面对初一的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讲给学生听,语言不一定很优美,但是一定要现代,这里的现代是说将过去的观念用现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说出来.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的去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荐,声色俱厉的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其二,分析课文时,我要求自己在备课时一定要找这篇课文中的“发笑点”.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板着脸的严肃说教,孔子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找到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
其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我绝对认同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这个观点.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一些浅见,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语文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以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为前提.若忽视这一点,教语文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3
通过此次学习,我心中感触很深。首先,增强了我的责任意识。俗话说: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是我们直接的教育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想教育好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强烈责任心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会给其他环节构成困难,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我们教师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负起我们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我们祖国千秋大业负责。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懂得尊重和激励学生。尊重和激励学生,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思维。的心理学家雷耳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与别人。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培训,我体会到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上课的教师自身素质要高,驾驭课堂能力要强,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及时予以讲解。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的放矢;幽默、流畅、优美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每一节课,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我逐渐明白: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练习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阅读教学重视“表达”,的方法是结合课文教学,设计各种形式的表达练习,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多赢。
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位同志都是一颗螺丝钉,担负着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失误,都可能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影响,造成学生终生遗憾,甚至酿成事故。为此,对待每一项工作,学校每位教职员工都要努力做到小心示范,认真育人。永远记住: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样样做楷模。其次,我们还应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联系各界教育力量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才能够早日造就我们宿迁教育的“高山”。教育改革的浪潮正向我们涌来,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愿意在小学教育这块充满生命力的园地里努力耕耘,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流,快乐成长。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说,教师的工作是最需要良心的。这颗良心就叫责任。我们将永远凭着这颗良心,把无私的爱和无限的责任奉献给学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第三,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是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通过这次优质课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总之,通过此次国培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今以后,我会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圣神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4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教中得失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5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是初中语文的灵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 ,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例如《春》,《我爱这土地》。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习,才会创造高效课堂。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
二、诵读可谓是以身作则,感同身受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老师先泛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读可以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语感,使其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从入眼到多方感知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诵读活动只争朝夕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教《黄河颂》、《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听,多读,多练,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诵读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长此以往学生的诵读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另外文言文,诗歌背诵也不容忽视,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诗歌教学中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在学习中不断背诵,在背诵中不断进步,故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浓。我想: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诵读,教学中又能恰当引导、正确指导,并能检查落实到位,我们的学生是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诵读任务的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6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课堂提问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模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质疑、释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质疑,老师的引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以一节节生动的课例阐述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次精彩的引领让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解决一切问题,而是“未完成”,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问题的自主生成。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自主发展;有学者说过:“语文是字词句篇,是听说读写;是生活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生活;是“月上柳梢情”,是“清泉石上流”;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是余光中的乡愁,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应徜徉于教师培训的河流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 “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教师的十二项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他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他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他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他崇尚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自我反思,精益求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讲座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对我们课堂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语文教学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任务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交流,但效果不是很好,最后交流的成果不是全组的意见,而是组长或组内精英的意见。其次,语文教学要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的高效性语文教学也要注意课堂的高效性,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少讲,给学生自主思考、互助解疑的时间,注重当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语文学科虽然不像理科有太多的练习题,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反复检测、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注重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短短两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在培训中逐步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善良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并达到学以致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去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7
通过这次远程教育培训学习,既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使我受益匪浅。
一、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
我们在培训的同时,恰逢上要求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在边培训边学习的过程中,增长了不少知识。打开远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同步学堂”、“示范课”等栏目,全国著名语文教师新的语文教学思想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体现了当今我国语文教学的最新理念。我在网上认真学习他们的理论文章,研究“同步学堂”、收看“示范课”,也慢慢悟出了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我也大胆地摒弃了那种千篇一律的课文分析,突破了每课都要落实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三部曲,”开始全面接受这些优秀教师的新思想,逐步形成自已新的语文教学观。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真正用心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通过系统培训后,在我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二、教材理解得更深入。
现行语文教材变动较大,增加了很多新课文,一时半会儿还把握不准,驾驭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就可以查找“教学资源”中的“教案示例”、“同步学堂”或“示范课”、“课文分析”,把自已含糊的.地方弄明白。即或是以往的保留篇目,自已也是照参考书备课,很少有新意。但是在网上查资料,有时就能找到理想的教学案例。
三、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网上示范课,很多堪称经典,展示了这些优秀教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他们的语言精练恰当,他们的启发有方,他们的课堂结构紧凑而脉络清晰……我开始鹦鹉学舌,全部照着模仿。尽管形似神不似,但总比我原来那种毫无章法的教学要强得多,从生硬模仿到熟练掌握,慢慢地就基本形成了自已的风格。再也不是满堂讲、满堂问、满堂抄了,而是尽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已指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毫不夸张地说,在网上学习语文对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是一次在职进修。,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中学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使教学方式方法更精益求精,丰富多彩,声色具备。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自我需求的不满足和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满意,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四、提供了相关的教学资源。
通过我对远程教育学习和应用,使我感受到这是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能让农村的孩子同其它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要形式,而且从备课、讲课、练习到知识检测都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分各种教育模式的关键性标志。在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转变的过程中,授课的方式和授课的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特别是给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大量现成的课件,山区学校制作课件较难,特别是我们这些信息技术较为落后的语文教师,制作课件就更难。现在网上一些现成的课件和媒体展示,真是太方便广大师生了,完美的音像效果满足了师生们的视听享受,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再就是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视野,与课文相配套的“扩展资料”为师生网上学习语文起到了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作用。“习题精选”、“测试题”等都为语文教师提供了重要参考,减轻了许多劳动量。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还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8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9
散文因其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丰富多彩、语言精美、内涵深刻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宠儿。尤其是叙事散文倍受人们喜爱。课标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我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本着既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服好务。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课堂气氛,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紧扣课文,不横生枝蔓,就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一定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句的品味是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注重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他们日复一日地低头去记老师讲给他们的答案。在他们的内心,早已产生了倦怠之心,学习的`热情开始消退。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苦事。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价值,收获知识。或许开始的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真正走向会学乐学的终点。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次机会,也给我们的教育一次机会。正如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难免会摔跟头,但我们相信孩子总有一天可以大步向前一样。相信学生们在这一课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能力,还有生活与成长的启迪,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散文阅读的有效性一定会在这种信任、开放、独立自主的个性学习中得到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
一、要满腔热情地、精益求精地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再者,有人认为,中招阅卷采用“承包制”,阅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书写,看卷面,看开头,看结尾,唯独不看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没时间看。所以,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感兴趣,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本人认为,且不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学这个果子有多硬、多涩,我们都还要“啃”,还要“嚼”。否则,就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在怎样写的问题上,把他们“领进门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早晚会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比较得心应手。
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如“快速作文”之类,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几?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乡村的娃娃,他们虽有乡村儿童生活的一些积累,但他们读书很少,习作机会又不多,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仅仅靠学那么几篇课文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作文训练,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作文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作文教学。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众所周知,虽“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文贵有法”之说。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连“站马步”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习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想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书上说: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无可非议。但是,这话太空了-------“读”,怎样去读,才算打好了基础?“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弊端。
到了初三,在学生已掌握这一“套路”的基础上,应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向学生明确,“读后感”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应按议论文的要求去构思。再从技巧上告诉学生,读后感与原文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写原文内容,末尾来个“我感到……”;“不离”就是紧扣原文,不能与原文不脱节,否则那就不是读后感了。
也许有人担心,照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岂不是“千篇一律”?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同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可能一模一样。另外,在论证时,所用论据也不可能“如出一辙”南阳名师张惠灵先生曾这样说:“把所读内容作为第三个论据最为合适”,难道他就不担心“千篇一律”?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教给学生习作的一般“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种体裁的作文指导要点
(一)说明文的指导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点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侧面”这六个字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话可说”。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这个教室与其他教室不都一样吗?四壁、桌凳、黑板,还写啥呀?其实不然。先说“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采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说“侧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环境……看,这不就有话可说了。
其二、要写出特征。这是个难点。以《我们的学校为例》,写花园式学校,不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花园式”;写“师资雄厚”,写“光辉历史”,写“环境宜人”……都不妥。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从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征,就是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就原英庄二中吧,她在古代遗址“淯阳城”之畔,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没有的。
再就“胡营”为例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但你仔细考察,它就“与众不同”啦:一个不到两千人的自然村,既非乡镇政府所在地,也非集贸市场。但它特殊呀!这里竟有十几家酒楼饭店,商铺林立,生意火爆,光糖烟酒、副食批发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简直就是个“小上海”。抓住这些去写,胡营的特征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多角度,多侧面”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说明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推敲、甄别之后,“特征”也就有了。
(二)写人文章的指导
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文中是大量出现的。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照此思路写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绝无特色。按文学概论的理念,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的“特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写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个“三仙姑”。闺女就要谈婚论嫁,他还头顶花手帕,脚穿绣花鞋,脸上呢,赵树理真会写,擦了粉的脸,就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学生写人,以写老师为例,无非是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领学生去卫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谁喜欢读?换换口味吧。例如,我校原来有一位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他虽在二中的时间不长,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咋不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材料呢?她,往讲台上一站,嗬!时尚新潮,玉树临风,一个个简直被迷住了。更加让人家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所吸引,而进入忘我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视野当开阔些,我们的观点当更新些。总用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去指导学生,一来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种“经验式”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鉴于此,本人的观点是,在指导学生写“人”时,务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写教师,写他精心备课,背学生去卫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实苍白无力。
(三)写事文章的指导
写事,实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能把事写成的,廖廖无几。为何?
其一,不会写事。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写事,往往是“一……就……”式结构。换言之,不知道写出事情的“经过”,而这“经过”才是表现主题的最关紧的内容。谁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但为什么写不出“经过”呢?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少,只能写“大概”,不能写“细节”。而“细节”才是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学生写“经过”是教写事记叙文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科学地写好环境。时间、地点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写出。同时,交代时间、地点还应尽可能地显现“社会环境”,使所写之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对于“自然环境”,也要为主题服务。自然环境能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几笔----“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现紫色阴影”就是典范之例。告诉学生,不可无目的地写蓝天白云、小鸟歌唱、小树招手之类。
其三、引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十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什么大事。虽然所写之事小,但要表现出一个较深刻的主题。如表现农民的纯朴,民族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等。
其四、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主题,不要往作文上贴标签。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是靠具体、生动的事例去表现,而忌讳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指导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搞好知识积累。
其次,是学生无话可说的问,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在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这样一结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作为教师,不妨多读些经典的论文,如鲁迅和毛泽东的论文,品味他们的语言特色。有了这一功夫,再去指导学生少点“学生腔”、“娃娃调”,多点新鲜、泼辣----就议论文的语言而言,形象点说,“十三香”不如“麻辣鲜”。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构思。如,“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1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我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习目标。
二、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将一周的课文学习由五节课压缩为三到四节,专门留出一到二节来阅读,每天下午时间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课内阅读
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课文的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四、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课标提出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有资料显示上课学生听课的效果只有5%,而学生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学会马上应用,教别人。所以我尽量把课前复习回顾、课前小故事等一切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也尽量将任务分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老师要讲得少,但也要讲得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课标的要求,专讲考点,不考不讲。比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只需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对于不同体裁的现代文,新课标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会少讲,才会轻松。
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内容,我仍在学习。一切革新也在实践中摸索,我会不断努力的。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得有充足的准备。公开课对我来说是锻炼与提升的机会,从公开课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它让我品尝着课堂带给我的那份快乐与思考。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课标要求,把握上课精神。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认真去学习、领悟上课理念,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更有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开课之前,我认真阅读了本课学习目标,领会和把握上课精神。
二、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增强自身课前准备的体会。我上公开课之前的准备工作由自己独立完成,如预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课堂中的材料、实验的器材准备与实验、反复尝试这一节课的课件,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关等。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就是在备课,不仅仅是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通过自己这样一个反复思考与准备的过程,自己对要上的课基本能做到心领神会了。当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吸取有经验教师的经验思想运用到课堂中。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将它看作一堂普通的课,一堂能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一堂真正把自己推向前台的课,“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实力决定命运”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开课任务,思想上决不麻痹大意,踏踏实实去做事情,强调开课的每一个细节,绝不心存侥幸,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开课实力,自己从焦虑紧张到心无旁骛的调整过程,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四、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一个老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定数更应该有汲取新鲜血液而融入自我的.一些变数不应该只有有规律的“有理数”,还应该有不断尝试自我的未定论的无理数”。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为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素材,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作为教师,不能怕挫折和困难,敢于面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再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3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4
一、要满腔热情地、精益求精地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再者,有人认为,中招阅卷采用“承包制”,阅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书写,看卷面,看开头,看结尾,唯独不看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没时间看。所以,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感兴趣,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本人认为,且不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学这个果子有多硬、多涩,我们都还要“啃”,还要“嚼”。否则,就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在怎样写的问题上,把他们“领进门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早晚会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比较得心应手。
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如“快速作文”之类,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几?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乡村的娃娃,他们虽有乡村儿童生活的一些积累,但他们读书很少,习作机会又不多,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仅仅靠学那么几篇课文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作文训练,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作文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作文教学。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众所周知,虽“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文贵有法”之说。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连“站马步”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习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想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书上说: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无可非议。但是,这话太空了-------“读”,怎样去读,才算打好了基础?“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弊端。
到了初三,在学生已掌握这一“套路”的基础上,应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向学生明确,“读后感”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应按议论文的要求去构思。再从技巧上告诉学生,读后感与原文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写原文内容,末尾来个“我感到……”;“不离”就是紧扣原文,不能与原文不脱节,否则那就不是读后感了。
也许有人担心,照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岂不是“千篇一律”?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同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可能一模一样。另外,在论证时,所用论据也不可能“如出一辙”南阳名师张惠灵先生曾这样说:“把所读内容作为第三个论据最为合适”,难道他就不担心“千篇一律”?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教给学生习作的一般“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种体裁的作文指导要点
(一)说明文的指导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点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侧面”这六个字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话可说”。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这个教室与其他教室不都一样吗?四壁、桌凳、黑板,还写啥呀?其实不然。先说“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采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说“侧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环境……看,这不就有话可说了。
其二、要写出特征。这是个难点。以《我们的学校为例》,写花园式学校,不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花园式”;写“师资雄厚”,写“光辉历史”,写“环境宜人”……都不妥。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从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征,就是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就原英庄二中吧,她在古代遗址“淯阳城”之畔,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没有的。
再就“胡营”为例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但你仔细考察,它就“与众不同”啦:一个不到两千人的自然村,既非乡镇政府所在地,也非集贸市场。但它特殊呀!这里竟有十几家酒楼饭店,商铺林立,生意火爆,光糖烟酒、副食批发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简直就是个“小上海”。抓住这些去写,胡营的特征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多角度,多侧面”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说明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推敲、甄别之后,“特征”也就有了。
(二)写人文章的指导
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文中是大量出现的。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照此思路写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绝无特色。按文学概论的理念,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的“特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写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个“三仙姑”。闺女就要谈婚论嫁,他还头顶花手帕,脚穿绣花鞋,脸上呢,赵树理真会写,擦了粉的脸,就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学生写人,以写老师为例,无非是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领学生去卫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谁喜欢读?换换口味吧。例如,我校原来有一位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他虽在二中的时间不长,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咋不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材料呢?她,往讲台上一站,嗬!时尚新潮,玉树临风,一个个简直被迷住了。更加让人家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所吸引,而进入忘我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视野当开阔些,我们的观点当更新些。总用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去指导学生,一来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种“经验式”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鉴于此,本人的观点是,在指导学生写“人”时,务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写教师,写他精心备课,背学生去卫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实苍白无力。
(三)写事文章的指导
写事,实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能把事写成的,廖廖无几。为何?
其一,不会写事。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写事,往往是“一……就……”式结构。换言之,不知道写出事情的“经过”,而这“经过”才是表现主题的最关紧的内容。谁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但为什么写不出“经过”呢?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少,只能写“大概”,不能写“细节”。而“细节”才是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学生写“经过”是教写事记叙文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科学地写好环境。时间、地点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写出。同时,交代时间、地点还应尽可能地显现“社会环境”,使所写之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对于“自然环境”,也要为主题服务。自然环境能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几笔----“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现紫色阴影”就是典范之例。告诉学生,不可无目的地写蓝天白云、小鸟歌唱、小树招手之类。
其三、引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十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什么大事。虽然所写之事小,但要表现出一个较深刻的主题。如表现农民的纯朴,民族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等。
其四、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主题,不要往作文上贴标签。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是靠具体、生动的事例去表现,而忌讳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指导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搞好知识积累。
其次,是学生无话可说的问,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在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这样一结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作为教师,不妨多读些经典的论文,如鲁迅和毛泽东的论文,品味他们的语言特色。有了这一功夫,再去指导学生少点“学生腔”、“娃娃调”,多点新鲜、泼辣----就议论文的语言而言,形象点说,“十三香”不如“麻辣鲜”。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构思。如,“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5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课堂提问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模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质疑、释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质疑,老师的引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以一节节生动的课例阐述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次精彩的引领让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解决一切问题,而是“未完成”,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问题的自主生成。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自主发展;有学者说过:“语文是字词句篇,是听说读写;是生活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生活;是“月上柳梢情”,是“清泉石上流”;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是余光中的乡愁,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应徜徉于教师培训的河流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 “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教师的十二项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他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他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他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他崇尚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自我反思,精益求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讲座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对我们课堂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语文教学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任务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交流,但效果不是很好,最后交流的成果不是全组的意见,而是组长或组内精英的意见。其次,语文教学要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的高效性语文教学也要注意课堂的高效性,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少讲,给学生自主思考、互助解疑的时间,注重当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语文学科虽然不像理科有太多的练习题,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反复检测、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注重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短短两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在培训中逐步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善良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并达到学以致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去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6
散文因其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丰富多彩、语言精美、内涵深刻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宠儿。尤其是叙事散文倍受人们喜爱。课标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我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本着既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服好务。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课堂气氛,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紧扣课文,不横生枝蔓,就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一定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句的品味是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注重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他们日复一日地低头去记老师讲给他们的'答案。在他们的内心,早已产生了倦怠之心,学习的热情开始消退。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苦事。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价值,收获知识。或许开始的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真正走向会学乐学的终点。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次机会,也给我们的教育一次机会。正如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难免会摔跟头,但我们相信孩子总有一天可以大步向前一样。相信学生们在这一课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能力,还有生活与成长的启迪,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散文阅读的有效性一定会在这种信任、开放、独立自主的个性学习中得到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7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是初中语文的灵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 ,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例如《春》,《我爱这土地》。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习,才会创造高效课堂。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
二、诵读可谓是以身作则,感同身受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老师先泛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读可以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语感,使其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从入眼到多方感知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诵读活动只争朝夕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教《黄河颂》、《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听,多读,多练,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诵读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长此以往学生的诵读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另外文言文,诗歌背诵也不容忽视,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诗歌教学中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在学习中不断背诵,在背诵中不断进步,故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浓。我想: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诵读,教学中又能恰当引导、正确指导,并能检查落实到位,我们的学生是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诵读任务的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8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我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习目标。
二、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将一周的课文学习由五节课压缩为三到四节,专门留出一到二节来阅读,每天下午时间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课内阅读
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课文的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四、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课标提出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有资料显示上课学生听课的.效果只有5%,而学生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学会马上应用,教别人。所以我尽量把课前复习回顾、课前小故事等一切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也尽量将任务分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老师要讲得少,但也要讲得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课标的要求,专讲考点,不考不讲。比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只需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对于不同体裁的现代文,新课标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会少讲,才会轻松。
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内容,我仍在学习。一切革新也在实践中摸索,我会不断努力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9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教中得失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