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能力分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能力分析的心得体会
呼兰五中
牟歌
假期里,进修校组织我们学习“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能力分析”,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赋”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我们作为教师,以后在工作中应做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第二篇: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篇二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第三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自主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备受教育界关注。自主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在此,以笔者的课堂教学为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中进行自觉、主动地学习的各种能力。而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自主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因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终身教育成为必然趋势,而学习型社会已经形成。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教育和自主课堂基础上的。自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自主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思想启迪,激发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行动。自主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感受,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进行主动探索,自主成长。
二、自主学习的课例分析
在此,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生活中的分一分”为例,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笔者开门见山地向学生出示了本课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图、读题,找到题目中的有用信息。例如: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为了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笔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在自主试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试学工具。工具一是28个橘子学具,学生可以利用学具通过摆一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工具二是印有28个橘子的题卡,学生可以在图中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两种试学工具并加以运用,每个人都找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题思路。之后,笔者又进行了试学提示:请你用学过的圈一圈、画一画、列算式、画表格或其他你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分橘子的过程表示出来,让别人看明白你分橘子的过程。
此时,试学工具的使用就显示出了一定的开放性,教师仅提供了28个橘子,并且再不干预学生的操作和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但教师没有完全放手,又借助试学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圈、画、写、算,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追溯从“不由自主”到“独立自主”的过程,自主学习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教师的“不自主”,而后才是学生自主能力的不足。因此,只有教师勇于放手,才能给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学习环境,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及态度。教学情境可以贯穿全课,也可以起于课前,或穿插于课中;教学情境可以源于生活,用于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可来源于某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使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拓展思维广度。教学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进行辨析;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2.放手去做,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操作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渠道。对于学生来说,借助动手操作进行思考,能获得较为全面的感知与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与条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3.培养“小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教师可请理解能力强、有想法的学生担当“小老师”与其他学生分享交流,并调动其他学生对其发言进行质疑或补充。这主要体现在“同伴互助,分享补充”和“交流讨论,精讲点拨”的环节中。
“小老师”学习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念,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小老师”模式给了学生一定的课堂组织权,通过“小老师”的组织,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互动反馈,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构建与能力的提升。同时,“小老师”的发言也成为教师精讲点拨的基础,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学生共同成长。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在两个环节进行指导。一是课前布置试学任务,课上分享。教师在上课前将学习任务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与体验、分析总结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小老师”汇报环节做好准备。在“小老师”展示环节,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通过研讨将采集信息、整理数据、课上交流等环节进行分工,再在课上进行小组团队分享。二是课上独立自主试学,互动交流。自主试学环节完成后,“小老师”再说明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针对“小老师”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进行补充,如果“小老师”在分享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可以请其他“小老师”协助讲解。课上“小老师”的分享源于学生思考后的即时生成,学生的发言可能缺少一些条理性,但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自主试学,故“小老师”分享的某些观点也会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同,进而启?l学生深入思考。
4.教师在“小老师”学习模式下的作用
学生的核心素养始于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而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建立与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干涉学生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不是教师完全放任不管,只让学生自己学习,而是教师应起到舵手的作用,以保证学生前进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因此,教师在恰当的时间进行适度的点拨十分关键。但要注意是“点拨”而不是“包办代替”,应采取带有一定目的、启发式的提问形式。这样,既能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又能不揭示“庐山真面目”,将悬念留给学生去揭开。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教师充分相信、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过程中,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并在开放、自主的课堂中有所收获,逐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出发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文化性、自主性、社会性。从这三个维度看,它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体现的是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的特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即全面发展的人要有的综合素养:(1)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即个体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如自尊自律、孝亲敬长、热心公益、规则与法治意识、公平正义,国家认同如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爱党护党,国际理解如全球意识人类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如尊重劳动、具有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即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或工程思维。
(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包括乐学、善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信息意识数字化生存能力;健康生活即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包括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3)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即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即人文领域基本知识、成果及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即以人为本,审美情趣及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科学精神即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各学段、分学科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组,实施创新,评价改革。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我们必须调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学校各种活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树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大课程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让我们都一起投身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石,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该孜孜不倦,努力奋斗。
第五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优质文档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
相信能就一定能
优质文档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健康文档 放心下载 放心阅读 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相信能就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