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标识教学反思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精选7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标识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说说、做做,是幼儿了解了标志的不同含意,并学会了运用标志,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标志,使幼儿在生活中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让幼儿知道我们必须要遵守交通安全秩序。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积极性比较高,对各种交通标志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所看到的标志,进行简单的描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的进步,在师幼配合上比较默契,相互之间比较和谐。
本次活动设计,开始以故事引入主题,最后以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结束这两个环节较好,中间在认识各种交通标志时,应该适当加一些图片,让幼儿深刻的交通标志,并能用自己拿到的标志介绍给其他人或是多制作一些图片,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交通标志,向别人介绍自己见过的交通标志,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幼儿参与活动,使活动更有趣,更丰富。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让幼儿提前收集有关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或者图片,使幼儿更深刻的了解交通标志的重要性?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2《安全标识》一课,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安全标识,认识生活中的安全标识,并结合美术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安全标识。
通过课前收集的各种安全标识的欣赏、介绍、讨论,学生对安全标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在他们的设计图上面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他们知道了安全标识要用比较亮的颜色,这样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安全标识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各种安全,因此要做得简单易懂,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深深的体会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安全教育,面对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很自然的就让我想到这是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习安全常识的好机会。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将重点放在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结合上面来,让学生在认识安全标识、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一次很好的安全教育。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3在学习本文时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一、用举例的方法解释疑难问题。
在学习时虽然学生知道了“标识”的意思,但是还是不够明白到底什么是标识。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少先队员的标识是红领巾”;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汽车等等。让学生联系实际真正弄懂它的含义。
二、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问题
同时还要抓住“雷同”的可复制性,可“克隆性”与“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换”等词的区别,进一步明确:树,是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复制,不能被置换的,明白它的“唯一”性,进而产生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欲望,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4(一)本节课成功的方面
1、循序渐进式的课前导入有利于学生对于“标识”这个词语的理解,配上三个极其相似的城市的图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逐步意识到“标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我给出图片一步步的让他们猜城市名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开始慢慢的融入课堂之中。
2、利用色彩卡片分类的形式会很清晰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学习程度各不相同,就拿给文章划
分层次来说,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很准确很快的去划分,而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弱的孩子就有些难度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提示去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也就是我这节课为什么会设计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分类四字词语的缘故。效果确实还不错,当学生自己把找到的同样颜色的词语放在一起时,经过仔细观察,很容易总结出分类的规律,也就是文章的层次了。而且孩子们对于我奖励的卡片很有兴趣,积极性高涨,本身还有点放不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3、教学环节紧凑,知识信息量大,知识点渗透到位
第一部分用反面衬托的写法,起到突出主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讲到这里时我补充进了衬托的知识,讲述了正衬与反衬的区别,并举了很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反衬的作用。
(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课下在组里也做了研讨,要是平时的教学,这样设计可能还没有什么,因为还会有第二课时的讲解。可是如果是正式的公开课,我的这节课就显得不太完整,课堂容量虽然很大,但是却没有学文后的总结和写法归纳、情感升华等部分,这就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了。这一点还是需要改进的,应该将第一课时的字词与课文脉络的简单整理放在一起;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悟重点。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2、在讲授第四部分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时,我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来自己体会出城市的雷同给人带来的'那种茫然无措、无奈的心情,意识到树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能通过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来,也能归纳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可是一部分孩子却变成了通过四字词语去寻找对应的句子了,这就和我的设计初衷不太符合了,对于下一步树的重要性的学习会有所影响。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5《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6作者围绕“标识”,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埋下伏笔。用“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来号召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倡导多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的。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深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单元主题引入本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城市的标识》,提示“识””的读音。“标识”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或符号。与“标志”写法不一样,但音同,义同。介绍作者。就题目质疑(城市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珍惜什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探索性的统一。
总之,追求扎实、朴实、真实的教学风格,成就高效、艺术、完美的语文课堂,不断与时俱进。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7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句优美,词藻华丽,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而且富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其中文句,了解作者的意图,虽然在课前对课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多种设想,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第二课时。
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我利用表格把课文的脉络安排得十分清楚,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原本有许多时间可以用来让学生自读自悟,可是由于我在处理教堂重难点的时候,只注意到那些词句的理解,一再地讲解,而花在读的时间上却太少了,所以虽说是品读,可实际上,我的教学还只是比较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得到内化。通过听课老师的评课,我发现了自已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品读描写各种树的文句段落时,当学生说出那些美丽的句子的时候,而我利用课件展示图片的时候,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看一下图片,而是可以通过图片,结合文中的语句感受每棵树的不同之处,化抽象为直观,这时再进行指导朗读,从而达到品读之境……
看来,要做好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真是一问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下足功夫,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理论中得到解惑,再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第二篇:安全标识教学反思
《安全标识》一课,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安全标识,认识生活中的安全标识,并结合美术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安全标识。
通过课前收集的各种安全标识的欣赏、介绍、讨论,学生对安全标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在他们的设计图上面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他们知道了安全标识要用比较亮的颜色,这样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安全标识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各种安全,因此要做得简单易懂,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深深的体会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安全教育,面对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很自然的就让我想到这是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习安全常识的好机会。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将重点放在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结合上面来,让学生在认识安全标识、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一次很好的安全教育。
第三篇:安全标识教案和反思
课题:安全标识
龚媛
教学目标: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并能够设计出好的安全标识。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认识安全标识的设计要素包括:色彩、图案及形状。
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去设计安全标识 教学难点:设计出的安全标识要既美观又实用。
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与举例子法。教学过程安排:
一、列举实例,警示导入
教师假意在讲台上摔跤,吸引注意,导出安全意识,再联系到小孩掉入水中淹死,导出禁止游泳的安全标识。出示课题:《安全标识》。
二、播放课件,认识安全标识。
问:“同学们见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忆见过的安全标识,并说出作用和外形特点。
教师打开 PPT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识。如:学校门口的禁止停车标识、街道上的禁止鸣笛、校门口的前方学校注意行人等。
让大家来解释标识的意思,并且理性分析其特点。
三、分析标识,提炼出标志三要素。
将课堂上所见过的标识放在一起,进行提炼、分析。
师生共同小结出:标识的色彩、形状、图案。带着这三个要素,进一步去欣赏其他生活中常见的标识。
四、认识安全标识的分类。
PPT欣赏不同种类的安全标识: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提示标识。禁止标识:色彩:红色加黑色;形状:圆形;图案:人物、手、具体的物等。
警告标识:色彩:黑色加黄色;形状:三角形;图案:符号、人物、各种具体图画。
提示标识:色彩:红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形状:方形;图案:符号、箭头或具体图画。
五、发现安全隐患。
列举一些生活中、校园里存在的安全隐患。
PPT显示开水房、消防栓、社区装修的楼道里等,都拥有许许多多的安全隐患。并让学生们找出来,并想想要用哪些安全标识。提示学生们应该注意安全,并想出更多需要张贴安全标志的地方,和不同安全标志的题材,以便更好的为接下来的安全标识的设计做好铺垫。
六、设计标识。
学习建议:为校园或社区设计一个或几个安全标识注意运用好色彩、图案、及形状等美术语言。
七、展示与评价:
教师出示一些典型的学生作业,如:主题不够突出的、画面意思模糊的或者标识运用不恰当的作品,让学生们互相评价,并纠正不足之处;也要出示一些优秀的作品,供大家欣赏。
课后反思:
首先,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犯了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就是在发现安全隐患这个环节上遗漏了一部分,就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校园或者是社区里什么地方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设计相应的什么安全标识,这是由于这个环节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们在设计标识的时候题材单一,缺乏原创性。这各环节原本是预先是设计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被忽略了。
其次,在这次的标识设计中,我并没有将“安全”这两个字很好的强调出来,很多学生设计出来的,并不是安全标识,而是普通的生活标识,使得学生对安全标志中的“安全”二字理解的不好,概念模糊。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太局限在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了,没有更加深层次的挖掘教材的深度,如:安全标志的颜色红、黄、蓝、绿,我只讲出了他们科学的定义光与色彩的三原色,最有穿透力、最醒目的颜色,却差一步没有升华到色彩的视觉情感。
但是,总体而言,这还是一节我较为满意的一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解决的也很好,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尤其是学生们的表现很好,发言也很积极;并且,他们对安全标识的认识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同我一起,很好的完成了这次公开课教学活动。
第四篇:城市的标识 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
第五篇:《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1
作者围绕“标识”,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埋下伏笔。用“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来号召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倡导多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的。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深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单元主题引入本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城市的标识》,提示“识””的读音。“标识”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或符号。与“标志”写法不一样,但音同,义同。介绍作者。就题目质疑(城市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珍惜什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探索性的统一。
总之,追求扎实、朴实、真实的教学风格,成就高效、艺术、完美的语文课堂,不断与时俱进。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2
在学习本文时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一、用举例的方法解释疑难问题。
在学习时虽然学生知道了“标识”的意思,但是还是不够明白到底什么是标识。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少先队员的标识是红领巾”;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汽车等等。让学生联系实际真正弄懂它的含义。
二、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问题
同时还要抓住“雷同”的可复制性,可“克隆性”与“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换”等词的区别,进一步明确:树,是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复制,不能被置换的,明白它的“唯一”性,进而产生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欲望,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3
(一)本节课成功的方面
1、循序渐进式的课前导入有利于学生对于“标识”这个词语的理解,配上三个极其相似的城市的图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逐步意识到“标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我给出图片一步步的让他们猜城市名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开始慢慢的融入课堂之中。
2、利用色彩卡片分类的形式会很清晰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学习程度各不相同,就拿给文章划
分层次来说,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很准确很快的去划分,而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弱的孩子就有些难度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提示去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也就是我这节课为什么会设计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分类四字词语的缘故。效果确实还不错,当学生自己把找到的同样颜色的词语放在一起时,经过仔细观察,很容易总结出分类的规律,也就是文章的层次了。而且孩子们对于我奖励的卡片很有兴趣,积极性高涨,本身还有点放不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3、教学环节紧凑,知识信息量大,知识点渗透到位
第一部分用反面衬托的写法,起到突出主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讲到这里时我补充进了衬托的知识,讲述了正衬与反衬的区别,并举了很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反衬的作用。
(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课下在组里也做了研讨,要是平时的教学,这样设计可能还没有什么,因为还会有第二课时的讲解。可是如果是正式的公开课,我的这节课就显得不太完整,课堂容量虽然很大,但是却没有学文后的总结和写法归纳、情感升华等部分,这就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了。这一点还是需要改进的,应该将第一课时的字词与课文脉络的简单整理放在一起;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悟重点。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2、在讲授第四部分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时,我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来自己体会出城市的雷同给人带来的那种茫然无措、无奈的心情,意识到树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能通过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来,也能归纳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可是一部分孩子却变成了通过四字词语去寻找对应的句子了,这就和我的设计初衷不太符合了,对于下一步树的重要性的学习会有所影响。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4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问题,围绕几个中心问题深入品析课文。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学第一到五段,抓住重点的比喻句学习体会现代城市的雷同现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快速浏览描写“树”的句段,想想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围绕“为什么树被称为城市的唯一标识?各城市都有怎样的标识?”这两个问题品析第二部分内容。这两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脉络,架设了一条引领学生通往深入理解课文彼岸的金桥。接着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相关段落,然后填空再质疑。
最后指导学生欣赏各种作为城市标志的树的图片,连线认识城市一级标志的树。练笔:夸一夸你家乡的树、校园的树。课堂上有静有动,图文互相印证,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的品读,扎实地练笔,使学生达到了人树合一的境界。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总之,这节课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着淡淡地气息。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师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一颗颗“人类的灵魂中”。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5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
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值。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6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句优美,词藻华丽,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而且富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其中文句,了解作者的意图,虽然在课前对课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多种设想,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第二课时。
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我利用表格把课文的脉络安排得十分清楚,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原本有许多时间可以用来让学生自读自悟,可是由于我在处理教堂重难点的时候,只注意到那些词句的理解,一再地讲解,而花在读的时间上却太少了,所以虽说是品读,可实际上,我的教学还只是比较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得到内化。通过听课老师的评课,我发现了自已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品读描写各种树的文句段落时,当学生说出那些美丽的句子的时候,而我利用课件展示图片的时候,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看一下图片,而是可以通过图片,结合文中的语句感受每棵树的不同之处,化抽象为直观,这时再进行指导朗读,从而达到品读之境……
看来,要做好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真是一问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下足功夫,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理论中得到解惑,再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