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村居》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村居》教学反思1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指导识字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指导朗读
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指导理解古诗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学生人人能叙述古诗的大概内容,而是强调个人感受,达到人人可以背诵就可以了。课堂最后,教师进行拓展训练: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写春天的诗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总之,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的调控,语言的组织及教师机智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村居》教学反思2《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的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古诗是一副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下课的铃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
情感是古诗的魂。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而喜欢读古诗,在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从情感体验为主线,首先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放纸鸢的乐趣。再引导学生交流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春天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教学反思3一.关于识字
第一板块的主题是快乐地玩,包括三篇选文。第一篇就是清代高鼎的诗《村居》。这首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上学期的音乐课上他们已经初步感受了古诗的意境,能够配乐演唱。在此基础上学习理解这首诗并不是件难事。教学时依然以读为主线,贯穿全课,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古诗的经验,读书的正确率能达到100%,初读时“拂堤”读得不够准,尤其是“堤”很多同学读成“提”。我想这是很好的'辨析形近字的机会,于是结合动作展开联想让学生了解两个汉字的不同含义,从而正确运用、区分。先让学生“提”书包,“提”东西,想一想还能“提”什么,感受“提”是一个动词,与手的活动有关,所以是提手旁。“堤”字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中见到的堤坝,结合提土旁想一想,学生说修堤坝的时候要用土,所以是提土旁。这样两个汉字就区分开了。接着又拓展识字“题”,了解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我想识字时要将汉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结合起来,让他们动动手感知古人造字的智慧,体会汉字的不同用法和不同含义,展开联想丰富汉字文化的内涵,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识字质量。
二.关于写字
指导写字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临帖效果比较差,经过一个不算漫长的暑假,他们的临帖能力倒退不少,缺乏仔细的观察,跟着自己的感觉写字。第一次落笔写字耗费时间久,效果不明显,书写质量不高。写字指导,学生经验越多难度越大,因为很多学生输在写字的惯性里,习惯基本养成,改变很难,提升更难。他们对汉字的结构、笔画有了基本的了解,度过了看一眼写一笔的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读帖、临帖能力要比从前更有难度。我想教师在写字指导上要跳出来看,“教”的少一点,让学生自己“悟”得多一些,抽出时间多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书写质量也会提高不少。
想起与一位小有名气的教孩子钢琴琴法的老师的交谈,她对我说:“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学过琴法,一个小时100元费用;如果学过琴法的孩子来学习可能费用是没学过的二倍或三倍。”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理解她的话,后来才明白,学过琴法的孩子万一指法不正确,第一印象很可能根深蒂固,老师将耗费更大精力、更多时间帮助他纠正过去的错误。这远远比辅导一个从零开始的孩子要费力的多。惯性、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走向和发展态势。不仅仅是写字教学而已。
三.关于“读”和“背”
由此我又想到了阅读教学,想起另一次对话。一位少年宫的老师专门辅导孩子播音主持,有一次拜托她辅导一个孩子参加演讲比赛,她说:“千万不要让孩子提前把稿子背熟,那就很麻烦了。”我开始不解,后来经她解释懂得:孩子一旦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就很难再去揣摩演讲的技巧,语言在脑海里打下深刻烙印,那一句的后面是哪一句几乎脱口而出,那时孩子只是复述演讲语言的机器,没有了灵性和语感。学语文应该追求这种“水到渠成”的无痕,淡化“教”的痕迹,注重方法的习得,让学习变成自主成长、主动发展的过程。古诗不应该是“背”熟的,应该是在反复咀嚼涵咏的过程中脱口而出的一种生命样态,不是刻意而为,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其他文体的背诵、理解我想也应该如此。“读”的设计要有梯度,有目的,有层次,让学生产生一种“不知不觉”就心领神会的感觉,读着读着就背诵下来,“背”不再是一种苦差,而是个体生命享受与文本对话的美妙过程。
《村居》教学反思4《村居》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境界。
教学中也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是没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没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第二篇:《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1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只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同学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同学感受美和发明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学设计和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协助同学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在同学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同学深入读悟,结合自身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出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小朋友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同学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沛调动了同学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测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同学丰富的联想,引导同学深入体会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还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同学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同学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依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班级同学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布置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同学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外表,显得程式化了。假如时间布置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同学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村居》教学反思2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进而像辛弃疾一样为之动情呢?
教学中,我依托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透过这个“卧”字,你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境?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剥莲蓬的情境。当学生似乎“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巧妙地出示课文插图——看看插图中小儿的两只小脚丫,它们动起来了吗?伸出你的小手,用两只小指头代表两只小脚丫,咱们也动起来吧!此刻,学生灵光乍现,纷纷伸出小手,比画着、回味着,似乎自己就是词中的小儿,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一时间,课堂上童趣盎然,在学生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小儿的顽皮可爱跃然“手上”。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
《村居》教学反思3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村居》教学反思4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我引领孩子三个阶段的朗读:一读,初读古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自读后,指导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二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本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慢慢进入意境。三读,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直至朗读成诵。这样,大多数学生能熟读成诵,当堂背诵已不成问题。就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图文结合,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
《村居》教学反思5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村居》教学反思6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体会意境之美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XX’时,仿佛看到XX。”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指导直接描写时,再具体详细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村居》教学反思7
昨天与今天的语文课,我与一(1)班的孩子们共同走进了第一单元的第4课《古诗两首》,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另一首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春晓》一诗孩子们似乎十分熟悉,朗读与背诵看上去朗朗上口,面对《村居》一诗,诗人是清代的高鼎,孩子们都瞪大眼睛问我:“老师,清代是什么代?”这个问题出自于一年级,把我问得很是搞笑与奇妙,突然间想到了孩子们可能爱看的影视剧中,会让他们想到清代的一些元素,我问学生:“还珠格格、甄环传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清代宫廷里面的事儿,大家喜欢小燕子吗?”如此一来,学生由电视剧情节想到了清代是什么概念。
语文课堂中面对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们首先要做到不厌其烦,然后认真对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距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会让语文课更加有声有色。
《春晓》一诗,学生们可爱的动作表演读,如听到处处鸟鸣声,小手放在耳朵上,那情景依然浮现;可是谈到诗人为何对院子里的花与草那么心疼时,孩子们再次感到了不解。我趁机与学生联想到了孩子们心爱的玩具或图书,自己或是别人弄坏时,那算不算心疼,学生猛然间也明白了诗人的疼爱,同时我补充了一句:古代诗人多半都是奍花生情富有情趣的才人。
《村居》一诗,最让我感到难忘的情形是,孩子们读到诗句中儿童在春风中放飞风筝,那无比羡慕的眼神、快乐的神情,我趁机让孩子们展开联想,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口语交际,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与父母在春天放飞风筝的事儿,大家说得比较精彩,张书畅说:“老师,我放得风筝是燕子的,它飞得很高,最后都看不见了。”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还说了许多许多......
语文课堂中,文本单方面的素材实在少得可怜,要做好充分地备课,还要抓住有力的时机,让语文的内容真正有效地延伸拓展,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还锻炼了他们乐于表达的信心与能力,这个平台,语文老师说了就算!
《村居》教学反思8
上周五,我教了《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每一首古诗词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村居》教学反思9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媼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媼”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最”字则写出诗人对“小儿”的天真可爱的喜爱和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童趣的赞赏。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基本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觉得在想象画面的这个环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也不够,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可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总之,一堂课下来,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村居》教学反思10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3.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4.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5.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非常有趣。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村居》教学反思11
对于学生来说,我今天的开场白无非是特别的,导入时我直接将手上那个红通通的苹果往桌上一放,让学生说说你所想,一番笑谈之后于课题《一个苹果》随即出现在黑板上。
这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能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线,或内容主线,或情感主线,通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一个苹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个苹果》的教学中,我以先整体了解内容、感知情感,再走进文本,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并体验情感为教学思路,设计了情境教学、情感教学的模式。总体上看,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情感认识。
2.通过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成为多元互动的过程。
3.教学引导中及时点拨学习方法,寓教于无意之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读书的方法。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是出示效果会更好。
《村居》教学反思12
《村居》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境界。
教学中也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是没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没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村居》教学反思13
问言谁“醉”,却道春光明媚诗中的一个“醉”字,真是令我深深地陶醉、沉醉!
一个“醉”字,让我有痛饮酒后的醉醺醺的感觉。
读诗的人醉在其中,试问,诗中谁醉?为何而醉?
一、杨柳醉,醉在春烟里。
二、堤岸醉,醉在柳枝的轻柔的抚摸里。
三、草儿醉,醉在痛痛快快地生长里。
四、黄莺醉,醉在清清脆脆的歌唱里。
五、儿童醉,醉在快快乐乐的放飞里。
六、诗人醉,醉在田园的春光里。
春光明媚,草自由地长,莺自由地飞,柳枝随意地拂动,儿童自由地放飞,诗人自由地散步,在自然的绿色怀抱里,春光明媚得叫人心醉!
《村居》教学反思14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村居》教学反思15
《村居》是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由于这首诗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生记忆背诵很快.学生识字时方法很多样,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让学生用字卡做找字游戏时,学生兴趣非常浓.生字记忆很扎实.
但是.整节课下来,还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在这里我想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在课堂上虽然也有同学谈自己的看法、互相评价,但是所占比例太小。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三篇:《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1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习惯。
《村居》教学反思2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体会意境之美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XX’时,仿佛看到XX。”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指导直接描写时,再具体详细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村居》教学反思3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的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古诗是一副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下课的铃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
情感是古诗的魂。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而喜欢读古诗,在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从情感体验为主线,首先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放纸鸢的乐趣。再引导学生交流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春天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教学反思4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只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同学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同学感受美和发明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学设计和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协助同学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在同学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同学深入读悟,结合自身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出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小朋友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同学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沛调动了同学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测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同学丰富的联想,引导同学深入体会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还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同学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同学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依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班级同学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布置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同学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外表,显得程式化了。假如时间布置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同学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村居》教学反思5
《村居》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境界。
教学中也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是没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没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村居》教学反思6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归隐上饶农村时的作品,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词中的生字,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的意思。三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话说:上课都是在遗憾中度过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节课下来,既有优点,有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节课下来,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这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节省了很多预习和检查的时间,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讲课阶段。课堂的开始很顺利。
二、关于词的介绍,简明扼要,学生理解的很充分。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时候,学生一边读,老师一百年解释,关于“安抚使”的解释,学生都能理解,并能把握这首词是在作者官场不得志归隐乡村时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对于整首词的理解非常关键,为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首词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关于词的讲解,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主要写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绘场景。下阕主要写人,了解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关于课堂气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似乎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举手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但是课堂的后半段,课堂较为活跃,用情和景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五、学生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并能掌握词中的关键词。对于作者的情感,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位,并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义。
对于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词的朗读,引导不是很到位,没有充分地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二、对于板书,在书写时出现了错别字,而且写得不紧凑。
三、关于教学课件,虽然总体上较为清晰、对比鲜明,但是在板块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过于考上,学生会看不清楚,而且课件中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出现了错别字。
四、对于课后要求的作业没有完成,改写小短文要留在课后,占用学生大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补一个小课。这个很不好,没有及时完成教材的课标要求,属于教师失误,教案没有写完整,课没有准备充分。
五、课堂氛围低沉的一段时间,没有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六、讲课声音偏小。
针对这些不足,以后在备课教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一、对于教材要求的任务一定要尽量在当堂完成。
二、多引导学生读课文,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三、在上课之前,一点要自习检查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不允许出现低级错误,一定要认真备课。
四、讲课声音要大,让全班同学都要听清楚。
《村居》教学反思7
《村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景色和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全诗写出了春色的秀丽和孩子们的欢乐。
学习这首古诗,我设计重点是朗读和背诵指导,先范读和放多媒体课件的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就自然地理解课文的诗意。体现了“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理念,也说明了古人们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村居》教学反思8
高鼎的《村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的美丽画面,配上儿童放学归来迎着东风放飞风筝的快乐生活,非常富有情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虽然接触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也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的朗读上,以培养学生对的古诗的兴趣以及对诗意的领悟能力上。
首先我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图引入诗的意境。然后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读准字音。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因此我安排了自由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读,帮一帮,指出哪个字没读准;指名读,及时纠正字音;男女生读;齐读等方式来读准古诗。接着是图文对照,读中感悟。对于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背诵,不要求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因此在诗意的掌握上只要求大致理解。所以我用猜一猜的方式来感悟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如:你们知道诗中哪一句是写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古时候的人把风筝叫什么?诗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放风筝?小朋友们能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前两句我是采用看图说一说的方法,“这幅图中,除了小朋友在放风筝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春天美丽的景色。然后再来美美的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在小朋友朗读不到位的时候,我采用教师配乐朗读的方法请学生欣赏,来说一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来学着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最后是拓展,请小朋友来朗读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进行古诗的积累,同时体会春天的多姿多彩,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古诗。
自己的一点疑惑:关于题意的理解不知需不需要?原本打算通过给生字组词的方式,如:村(村子、山村、村庄)居(居住、居民、邻居)请小朋友理解诗意以后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但实际课堂里没有操作。这一点是原于对要求中提出的不要对古诗作过多的分析这个尺度把握不准。
《村居》教学反思9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
《村居》教学反思10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习《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习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平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习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村居》教学反思11
课中的反思,有利于课堂教学高效高质地完成;而课后的反思,可以批判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使课堂教学心得理论化。看来,课前的反思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课后的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但在2个多月的反思中,我更钟情于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活动,尤其是针对自己较为薄弱的环节──评价,每每回味,时时咀嚼。
记得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课堂教学盛行满堂问,但对学生的回答,我总是表现得很吝啬,不懂得去评价,偶尔评价了,也是简单的“你真棒”“不错”“很好”等。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师生间的交流,就像一个考官,只给最后的分数,不重视学生感受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不是运用评价适时地去引导,而是抛下一句“谁能帮帮他”的话,让另外的学生回答,直到正确答案出现为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则谜语,猜对了?说声好,错了?
请坐下,再猜。学习了新理念后,我逐渐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尤为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是不恰当的评价往往又把学生带入误区。比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读读狐狸对乌鸦说的每一句话,再看看乌鸦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一生说:“狐狸太狡猾了,他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我评价:“嗯,狐狸的确狡猾。”另一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也很有恒心,他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语气,从一开始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她的孩子,赞美她的羽毛,最后直到乌鸦开口。”我又评价:“很有创意,你的感受真是与众不同。”看似观念转变了,但是在鼓励学生独特感悟时,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无形中,把背离诚信的道德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怎么能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江湖骗子假、冒、拐的行径呢?又怎么能为他们的漫漫人生路导航呢?看着学生眼中的疑惑,我也内心也是一片茫茫然。
像这样的尴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可以说不算少,这种时候,我总会回想起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恰当的评价,适时的启发随处可见,点点滴滴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我教学生学习古诗《村居》,其中有这样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学生在朗读这句诗的时候,模仿古人放慢了语速,摇起了小脑袋。但是另一位学生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觉得前面的那个同学读得太平淡,她也想读一读。结果,同学们对她的朗读也不是很满意。这时候,我首先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投入,也对第二位同学勇于尝试的态度加以表扬。接着,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先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但是都不尽人意。于是,我请同学们观察课文的插图,孩子们看到地下的小草,有的刚刚发出幼芽,有的在春风中摇摆着;天上的黄莺有的高飞,有的相互依偎,像是在说什么悄悄话;湖堤的柳树随风舞蹈;空中弥漫着薄薄的春烟,朦朦胧胧,十分迷人。
在学生尽情、尽兴的描述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逐渐沉浸在诗文的意境之中。这时,我又请同学们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诗人,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你现在的感受呢?孩子们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是‘醉’字!”这一次再朗读,大家立刻找到了感觉,有的把“醉”读得很很轻缓,有的把“醉”字读得很轻快,甚至还加上了眼神与形体的动作,争先恐后地把这首诗的意境展现在众人面前。我想,同学们能有如此淋漓尽致的表现,正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了评价性的语言,为他们充满个性的理解和朗读保驾护航。
在不断反思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逐渐领悟到,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除了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还应充分发挥形体语言、表情语言、情感语言等的功能。一个鼓励性的点头、赞许的笑容、由衷地翘起大拇指、慈爱的'抚摸……在实际教学的运用中,确实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从学习了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我一直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渐渐明确了“为什么要评价?”它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明白了“评价什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再次,明白了“怎样评价?”绝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制于一身的因人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的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学生才会在“评价”这盏明灯的导航下,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村居》教学反思12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村居》教学反思13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3.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4.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5.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非常有趣。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村居》教学反思14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习,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政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村居》教学反思15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第四篇:《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1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
《村居》教学反思2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发现词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和这首词的意境之美。接着抓住能表现一家人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在学习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把单元目标和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课习得的方法学习别的诗词。在教学中以“词是用来唱的”贯穿首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心灵种下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我认为不足的是: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画面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训练。
《村居》教学反思3
《村居》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境界。
教学中也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是没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没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村居》教学反思4
问言谁“醉”,却道春光明媚诗中的一个“醉”字,真是令我深深地陶醉、沉醉!
一个“醉”字,让我有痛饮酒后的醉醺醺的感觉。
读诗的人醉在其中,试问,诗中谁醉?为何而醉?
一、杨柳醉,醉在春烟里。
二、堤岸醉,醉在柳枝的轻柔的抚摸里。
三、草儿醉,醉在痛痛快快地生长里。
四、黄莺醉,醉在清清脆脆的歌唱里。
五、儿童醉,醉在快快乐乐的放飞里。
六、诗人醉,醉在田园的春光里。
春光明媚,草自由地长,莺自由地飞,柳枝随意地拂动,儿童自由地放飞,诗人自由地散步,在自然的绿色怀抱里,春光明媚得叫人心醉!
《村居》教学反思5
近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近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再比方说,可以围绕“重词”这个现象来讨论,词中哪些地方重词了,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较,也就能解出词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读出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是很好?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点来,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
《村居》教学反思6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3.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4.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5.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非常有趣。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村居》教学反思7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归隐上饶农村时的作品,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词中的生字,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的意思。三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话说:上课都是在遗憾中度过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节课下来,既有优点,有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节课下来,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这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节省了很多预习和检查的时间,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讲课阶段。课堂的开始很顺利。
二、关于词的介绍,简明扼要,学生理解的很充分。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时候,学生一边读,老师一百年解释,关于“安抚使”的解释,学生都能理解,并能把握这首词是在作者官场不得志归隐乡村时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对于整首词的理解非常关键,为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首词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关于词的讲解,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主要写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绘场景。下阕主要写人,了解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关于课堂气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似乎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举手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但是课堂的后半段,课堂较为活跃,用情和景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五、学生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并能掌握词中的关键词。对于作者的情感,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位,并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义。
对于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词的朗读,引导不是很到位,没有充分地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二、对于板书,在书写时出现了错别字,而且写得不紧凑。
三、关于教学课件,虽然总体上较为清晰、对比鲜明,但是在板块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过于考上,学生会看不清楚,而且课件中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出现了错别字。
四、对于课后要求的作业没有完成,改写小短文要留在课后,占用学生大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补一个小课。这个很不好,没有及时完成教材的课标要求,属于教师失误,教案没有写完整,课没有准备充分。
五、课堂氛围低沉的一段时间,没有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六、讲课声音偏小。
针对这些不足,以后在备课教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一、对于教材要求的任务一定要尽量在当堂完成。
二、多引导学生读课文,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三、在上课之前,一点要自习检查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不允许出现低级错误,一定要认真备课。
四、讲课声音要大,让全班同学都要听清楚。
《村居》教学反思8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来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言语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了多处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向课文的更深处行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辛弃疾的退金心愿未了,怎么会流连田园生活?细细琢磨,我对词中的“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全词的中心词,这个醉,究竟是谁的“醉”?我反复诵读,研究资料,有了新的发现:词的上片描写了乡村清秀的景色,
《村居》教学反思9
课中的反思,有利于课堂教学高效高质地完成;而课后的反思,可以批判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使课堂教学心得理论化。看来,课前的反思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课后的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但在2个多月的反思中,我更钟情于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活动,尤其是针对自己较为薄弱的环节──评价,每每回味,时时咀嚼。
记得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课堂教学盛行满堂问,但对学生的回答,我总是表现得很吝啬,不懂得去评价,偶尔评价了,也是简单的“你真棒”“不错”“很好”等。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师生间的交流,就像一个考官,只给最后的分数,不重视学生感受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不是运用评价适时地去引导,而是抛下一句“谁能帮帮他”的话,让另外的学生回答,直到正确答案出现为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则谜语,猜对了?说声好,错了?
请坐下,再猜。学习了新理念后,我逐渐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尤为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是不恰当的评价往往又把学生带入误区。比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读读狐狸对乌鸦说的每一句话,再看看乌鸦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一生说:“狐狸太狡猾了,他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我评价:“嗯,狐狸的确狡猾。”另一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也很有恒心,他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语气,从一开始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她的孩子,赞美她的羽毛,最后直到乌鸦开口。”我又评价:“很有创意,你的感受真是与众不同。”看似观念转变了,但是在鼓励学生独特感悟时,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无形中,把背离诚信的道德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怎么能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江湖骗子假、冒、拐的行径呢?又怎么能为他们的漫漫人生路导航呢?看着学生眼中的疑惑,我也内心也是一片茫茫然。
像这样的尴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可以说不算少,这种时候,我总会回想起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恰当的评价,适时的启发随处可见,点点滴滴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我教学生学习古诗《村居》,其中有这样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学生在朗读这句诗的时候,模仿古人放慢了语速,摇起了小脑袋。但是另一位学生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觉得前面的那个同学读得太平淡,她也想读一读。结果,同学们对她的朗读也不是很满意。这时候,我首先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投入,也对第二位同学勇于尝试的态度加以表扬。接着,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先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但是都不尽人意。于是,我请同学们观察课文的插图,孩子们看到地下的小草,有的刚刚发出幼芽,有的在春风中摇摆着;天上的黄莺有的高飞,有的相互依偎,像是在说什么悄悄话;湖堤的柳树随风舞蹈;空中弥漫着薄薄的春烟,朦朦胧胧,十分迷人。
在学生尽情、尽兴的描述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逐渐沉浸在诗文的意境之中。这时,我又请同学们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诗人,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你现在的感受呢?孩子们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是‘醉’字!”这一次再朗读,大家立刻找到了感觉,有的把“醉”读得很很轻缓,有的把“醉”字读得很轻快,甚至还加上了眼神与形体的动作,争先恐后地把这首诗的意境展现在众人面前。我想,同学们能有如此淋漓尽致的表现,正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了评价性的语言,为他们充满个性的理解和朗读保驾护航。
在不断反思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逐渐领悟到,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除了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还应充分发挥形体语言、表情语言、情感语言等的功能。一个鼓励性的点头、赞许的笑容、由衷地翘起大拇指、慈爱的抚摸……在实际教学的运用中,确实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从学习了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我一直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渐渐明确了“为什么要评价?”它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明白了“评价什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再次,明白了“怎样评价?”绝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制于一身的因人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的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学生才会在“评价”这盏明灯的导航下,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村居》教学反思10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所以在教学这首词时,我采用了乐、演、唱、画、写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课伊始,播放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描述心中意象,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上课时我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后再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可以根据词意让学生画出词中展现的画面,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还要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朗读、唱歌及绘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某些环节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 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才能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村居》教学反思11
高鼎的《村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的美丽画面,配上儿童放学归来迎着东风放飞风筝的快乐生活,非常富有情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虽然接触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也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的朗读上,以培养学生对的古诗的兴趣以及对诗意的领悟能力上。
首先我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图引入诗的意境。然后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读准字音。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因此我安排了自由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读,帮一帮,指出哪个字没读准;指名读,及时纠正字音;男女生读;齐读等方式来读准古诗。接着是图文对照,读中感悟。对于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背诵,不要求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因此在诗意的掌握上只要求大致理解。所以我用猜一猜的方式来感悟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如:你们知道诗中哪一句是写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古时候的人把风筝叫什么?诗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放风筝?小朋友们能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前两句我是采用看图说一说的方法,“这幅图中,除了小朋友在放风筝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春天美丽的景色。然后再来美美的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在小朋友朗读不到位的时候,我采用教师配乐朗读的方法请学生欣赏,来说一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来学着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最后是拓展,请小朋友来朗读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进行古诗的积累,同时体会春天的多姿多彩,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古诗。
自己的一点疑惑:关于题意的理解不知需不需要?原本打算通过给生字组词的方式,如:村(村子、山村、村庄)居(居住、居民、邻居)请小朋友理解诗意以后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但实际课堂里没有操作。这一点是原于对要求中提出的不要对古诗作过多的分析这个尺度把握不准。
《村居》教学反思12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村居》教学反思13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习,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政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村居》教学反思14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体会意境之美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XX’时,仿佛看到XX。”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指导直接描写时,再具体详细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村居》教学反思15
上周五,我教了《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每一首古诗词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第五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在本课的教学中,大致能够实现课前的预计,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为了培养学生重视预习,学会学习,特别在开课伊始进行预习检测与交流。主要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从同学处学到方法。学生已有了很多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是基于学生能够自主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流程。也想试图打破古诗词教学,单纯地进行内容分析,感受情感的人文性教学
2.《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 内容和情感”。为此,本课设定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设计三个层次的诵读(1)读正确;(2)读意味(包括押韵、平仄);(3)读明白(感悟读)。通过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经历读通、读懂,会读的训练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用心感受词的意境,采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
3.也想试图打破古诗词教学,单纯地进行内容分析,感受情感的人文性教学方式,本课教学以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顺学而导。这样一来可用
此线索梳理文本内容,感受村居的意境;二来也是教给学生赏析古诗词及至其他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
本课除了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村居生活之外,也尝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 怀。因此,插入了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并以此为切口,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写出作者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