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案及反思

时间:2019-05-12 22:5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居教案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居教案及反思》。

第一篇:村居教案及反思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村、居、醉、烟、童、散、忙”等7个生字。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学习“竖心旁”,写好生字“忙”。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竖心旁”,写好生字“忙”。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春晓》,现在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背诵一下。

2、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诗人高鼎也趁着这美景,写下了一首古诗---《村居》

3、“村”是一个---平舌音,你读……你读……,谁能用好办法记住它?

换一换:对

减一减:树

加一加:木+寸(PPT多种方法记生字)

4、再看这个居字你也能用好办法记住它吗?加一加 尸字头

5、那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谁能给这两个字组组词,村就是---乡村

居就是---居住

村居就是---在乡村居住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看来今天我们要去乡村看看春天的美景了。不过去之前,王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小朋友们是否做好了充足的预习准备。(出示预学单:你点我认,读古诗,读准字音)

2、开火车读生字。(2组 带拼音读)

3、放到古诗中读。(生字不带拼音,指3生读,齐读)

4、小朋友们,读古诗就像我们唱歌一样,读得时候如果能够注意节奏,那就更加美妙了!

5、师范读,请小朋友们认真听,生模仿。(PPT出示断句)

6、请小朋友们学着老师的样子给古诗划节奏,然后自己读一读。(指2生读,男女各一名,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小朋友们读得真不错,快来乡村看看那的春景吧。(出示课文图片)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草、柳树、黄莺、小朋友放风筝(你知道风筝的另一个名字吗?纸鸢 鸢就是鸟,用纸糊的鸟就是风筝)句式:我看到了(什么)(怎么样)

2、多美的景色啊!

师总结:小草发芽了,黄莺在天上自在地飞来飞去。岸边,柳树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摆动。小朋友们早早地放学回来,趁着这冬日的暖风放起风筝来。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春景,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高兴、愉悦、舒畅……请你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指生读)

3、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着这美丽的春景,跟着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画中。(师范读)

4、老师读得美吗?因为老师边读边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走进了这美景中。大家想不想试试?

边想边把这首诗背出来吧。(生自由背)

5、生背诵展示。

四、书写指导

忙 左右结构,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评价

反思:

《村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诗句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春景图,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首先承上启下,从古诗《春晓》引入《村居》顺其自然。再从古诗的题目入手,通过上节课学习的组词方法,让学生组词理解《村居》的含意,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我意图通过课件演示与诗词有关的春景动态图画,使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走进诗歌中,如:小草、黄莺、杨柳、儿童、纸鸢等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来学习诗句,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前,让学生预习本课生字,课堂中通过导学单,让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提高识字的效率,最后由我来检查学生预学情况。在检查单个生字读音时,我发现“村cun”字这个平舌音读错的学生较多,因此重点反复让孩子认读,觉得这个字的读音落实的较扎实。在逐个识字的同时,我还把生字放到诗句中让学生读一读,并让学生有节奏的读出来。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发现诗中有个别生字因为不是本课目标,学生在认读的时候不理想,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若是有难读难认得生字,如果没有要求,也要单独拿出来读一读,以便有更好地朗读效果。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的环节。这个环节在备课中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歌大意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有难度,缺少了学习的兴趣。低段诗歌教学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到情感朗读中来,我设计的动态画面孩子们很喜欢,但是没能利用好。在孩子们看到画面时,首先应让孩子们先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然后再让学生们说说看到这些美景的心情如何,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古诗,情感朗读指导相信效果会更好。最后在背诵部分,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跟着脑海中的画面背诵,加深对课文的感知,背诵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诗词的语言、音韵、意境的美。

第二篇:村居教案

课题:村居 课型:新授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村、居、烟、童、散、忙七个生字,2、会写“忙”字,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村居》。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村、居、烟、童、散、忙七个生字,会写“忙”字,难点 :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村居》。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霄,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顺着腰。谜底是?点名猜。

2,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来了,答案就是风筝(出示风筝)。但是风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纸鸢”(领读纸鸢,齐声读)。是啊,在风景如画的春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乡村放风筝,该是件多么 惬意的事啊,在一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高鼎,他就住在乡村,有一天,他出来散步,看到春天里几个可爱的儿童在这如画的风景里放风筝。高鼎被这么美的画面吸引住了,忍不住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村居”。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书写课题,村居是平舌音,大家可一定要读准确哦,(点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古诗,纠错,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拂堤,散学、趁),3、师范读,领读。

4、点名朗读,齐读。三,结合画面,朗读感悟

1、同学们每首古诗都有他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如果大家能读出韵来,就更美了,下面老师,画出了节奏,同学们试着自己读一读吧。

2、老师配乐朗读。

3、齐读。

4、指名读。

5、大家读的太棒了,下面请同学们闭眼听我读,感受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和画面,生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

6、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观察本课的画面,都看到了什么?

7、师读古诗,生指画面。

8、鼓励背诵。

四、拓展延伸

出示咏柳,欣赏,品读。

五、回归生字,识字写字:

1、同学们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这首诗,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里面的生字,2、出示生字,生自由读,老师教读,指名读,齐读。

3、给生字找小伙伴。

4、指导书写忙字

5、生描红,书空。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趁着周末的时间,和家人一起去公园里,去田野上放放风筝吧,体会一下放风筝的乐趣,谈一谈放风筝的过程。板书设计:

村居

草 莺 杨柳 春烟 景美 忙

儿童 纸鸢 人乐

第三篇:《村居》教案

《村居》教学的新模式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但是,由于古诗含蓄、讲求意境等特点,小学生一提古诗就望而生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想象古诗所特有的意境美,我们用”吟之、歌之、舞之”的方法探求古诗教学的新模式,现以《村居》为例,加以说明。

一、吟之

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最佳方法,当我们想起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在教学《村居》一课时,老师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老师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在自己的头脑中能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二、歌之

艺术之间总有相通之处,天然地形成一种特有的默契。音乐以它特有的节奏美、音律美、流畅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引人穿越时空,构建新形象。在古诗教学中,把古诗配上音乐,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编织美丽的故事。在执教《村居》一课时,老师配上了优美的民族音乐,学生边唱,边打手语。学生神情专注,完全投入到音乐与古诗结合创造的美丽形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与古诗的理解,再创古诗新意境。虽然学生地这份创造无法外显,但是他们的思维的空间拓宽了,情感的倾注更真实,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的古诗艺术形象更具体了。

三、舞之

小学生的善于模仿、善于想象,又爱唱爱跳。他们善于永各种感官来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喜欢通过”编演“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天赋。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吟之、歌之以后,已经基本创建了一个美丽的艺术形象,老师就鼓励学生道:“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自己头脑中创造的这幅美丽的画表演出来,让大家分享?”小朋友们立刻自由组合,拿着道具开始编排他们的舞蹈,在美妙的音乐声,有学生拿起柳枝当柳树,有的戴上头饰演黄牛,调皮的牧童吹着笛子,坐在”牛背“上。一会工夫,学生们就创造了几个《村居》的美丽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在让学生在吟诵中去感悟语言,在歌声中去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去创造图画。学生们学习兴趣盎然,课结束了,但是韵味永存。

第四篇:《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1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只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同学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同学感受美和发明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学设计和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协助同学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在同学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同学深入读悟,结合自身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出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小朋友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同学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沛调动了同学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测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同学丰富的联想,引导同学深入体会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还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同学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同学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依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班级同学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布置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同学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外表,显得程式化了。假如时间布置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同学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村居》教学反思2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进而像辛弃疾一样为之动情呢?

教学中,我依托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透过这个“卧”字,你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境?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剥莲蓬的情境。当学生似乎“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巧妙地出示课文插图——看看插图中小儿的两只小脚丫,它们动起来了吗?伸出你的小手,用两只小指头代表两只小脚丫,咱们也动起来吧!此刻,学生灵光乍现,纷纷伸出小手,比画着、回味着,似乎自己就是词中的小儿,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一时间,课堂上童趣盎然,在学生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小儿的顽皮可爱跃然“手上”。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

《村居》教学反思3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村居》教学反思4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我引领孩子三个阶段的朗读:一读,初读古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自读后,指导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二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本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慢慢进入意境。三读,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直至朗读成诵。这样,大多数学生能熟读成诵,当堂背诵已不成问题。就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图文结合,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

《村居》教学反思5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村居》教学反思6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体会意境之美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XX’时,仿佛看到XX。”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指导直接描写时,再具体详细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村居》教学反思7

昨天与今天的语文课,我与一(1)班的孩子们共同走进了第一单元的第4课《古诗两首》,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另一首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春晓》一诗孩子们似乎十分熟悉,朗读与背诵看上去朗朗上口,面对《村居》一诗,诗人是清代的高鼎,孩子们都瞪大眼睛问我:“老师,清代是什么代?”这个问题出自于一年级,把我问得很是搞笑与奇妙,突然间想到了孩子们可能爱看的影视剧中,会让他们想到清代的一些元素,我问学生:“还珠格格、甄环传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清代宫廷里面的事儿,大家喜欢小燕子吗?”如此一来,学生由电视剧情节想到了清代是什么概念。

语文课堂中面对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们首先要做到不厌其烦,然后认真对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距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会让语文课更加有声有色。

《春晓》一诗,学生们可爱的动作表演读,如听到处处鸟鸣声,小手放在耳朵上,那情景依然浮现;可是谈到诗人为何对院子里的花与草那么心疼时,孩子们再次感到了不解。我趁机与学生联想到了孩子们心爱的玩具或图书,自己或是别人弄坏时,那算不算心疼,学生猛然间也明白了诗人的疼爱,同时我补充了一句:古代诗人多半都是奍花生情富有情趣的才人。

《村居》一诗,最让我感到难忘的情形是,孩子们读到诗句中儿童在春风中放飞风筝,那无比羡慕的眼神、快乐的神情,我趁机让孩子们展开联想,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口语交际,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与父母在春天放飞风筝的事儿,大家说得比较精彩,张书畅说:“老师,我放得风筝是燕子的,它飞得很高,最后都看不见了。”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还说了许多许多......

语文课堂中,文本单方面的素材实在少得可怜,要做好充分地备课,还要抓住有力的时机,让语文的内容真正有效地延伸拓展,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还锻炼了他们乐于表达的信心与能力,这个平台,语文老师说了就算!

《村居》教学反思8

上周五,我教了《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每一首古诗词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村居》教学反思9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媼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媼”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最”字则写出诗人对“小儿”的天真可爱的喜爱和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童趣的赞赏。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基本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觉得在想象画面的这个环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也不够,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可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总之,一堂课下来,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村居》教学反思10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3.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4.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5.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非常有趣。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村居》教学反思11

对于学生来说,我今天的开场白无非是特别的,导入时我直接将手上那个红通通的苹果往桌上一放,让学生说说你所想,一番笑谈之后于课题《一个苹果》随即出现在黑板上。

这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能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线,或内容主线,或情感主线,通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一个苹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个苹果》的教学中,我以先整体了解内容、感知情感,再走进文本,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并体验情感为教学思路,设计了情境教学、情感教学的模式。总体上看,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情感认识。

2.通过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成为多元互动的过程。

3.教学引导中及时点拨学习方法,寓教于无意之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读书的方法。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是出示效果会更好。

《村居》教学反思12

《村居》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境界。

教学中也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是没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没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村居》教学反思13

问言谁“醉”,却道春光明媚诗中的一个“醉”字,真是令我深深地陶醉、沉醉!

一个“醉”字,让我有痛饮酒后的醉醺醺的感觉。

读诗的人醉在其中,试问,诗中谁醉?为何而醉?

一、杨柳醉,醉在春烟里。

二、堤岸醉,醉在柳枝的轻柔的抚摸里。

三、草儿醉,醉在痛痛快快地生长里。

四、黄莺醉,醉在清清脆脆的歌唱里。

五、儿童醉,醉在快快乐乐的放飞里。

六、诗人醉,醉在田园的春光里。

春光明媚,草自由地长,莺自由地飞,柳枝随意地拂动,儿童自由地放飞,诗人自由地散步,在自然的绿色怀抱里,春光明媚得叫人心醉!

《村居》教学反思14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村居》教学反思15

《村居》是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由于这首诗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生记忆背诵很快.学生识字时方法很多样,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让学生用字卡做找字游戏时,学生兴趣非常浓.生字记忆很扎实.

但是.整节课下来,还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在这里我想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在课堂上虽然也有同学谈自己的看法、互相评价,但是所占比例太小。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五篇:《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1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习惯。

《村居》教学反思2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体会意境之美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XX’时,仿佛看到XX。”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指导直接描写时,再具体详细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村居》教学反思3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的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古诗是一副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下课的铃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

情感是古诗的魂。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而喜欢读古诗,在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从情感体验为主线,首先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放纸鸢的乐趣。再引导学生交流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春天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教学反思4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只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同学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同学感受美和发明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学设计和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协助同学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在同学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同学深入读悟,结合自身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出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小朋友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同学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沛调动了同学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测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同学丰富的联想,引导同学深入体会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还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同学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同学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依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班级同学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布置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同学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外表,显得程式化了。假如时间布置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同学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村居》教学反思5

《村居》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境界。

教学中也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是没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没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村居》教学反思6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归隐上饶农村时的作品,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词中的生字,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的意思。三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话说:上课都是在遗憾中度过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节课下来,既有优点,有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节课下来,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这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节省了很多预习和检查的时间,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讲课阶段。课堂的开始很顺利。

二、关于词的介绍,简明扼要,学生理解的很充分。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时候,学生一边读,老师一百年解释,关于“安抚使”的解释,学生都能理解,并能把握这首词是在作者官场不得志归隐乡村时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对于整首词的理解非常关键,为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首词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关于词的讲解,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主要写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绘场景。下阕主要写人,了解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关于课堂气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似乎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举手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但是课堂的后半段,课堂较为活跃,用情和景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五、学生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并能掌握词中的关键词。对于作者的情感,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位,并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义。

对于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词的朗读,引导不是很到位,没有充分地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二、对于板书,在书写时出现了错别字,而且写得不紧凑。

三、关于教学课件,虽然总体上较为清晰、对比鲜明,但是在板块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过于考上,学生会看不清楚,而且课件中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出现了错别字。

四、对于课后要求的作业没有完成,改写小短文要留在课后,占用学生大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补一个小课。这个很不好,没有及时完成教材的课标要求,属于教师失误,教案没有写完整,课没有准备充分。

五、课堂氛围低沉的一段时间,没有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六、讲课声音偏小。

针对这些不足,以后在备课教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一、对于教材要求的任务一定要尽量在当堂完成。

二、多引导学生读课文,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三、在上课之前,一点要自习检查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不允许出现低级错误,一定要认真备课。

四、讲课声音要大,让全班同学都要听清楚。

《村居》教学反思7

《村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景色和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全诗写出了春色的秀丽和孩子们的欢乐。

学习这首古诗,我设计重点是朗读和背诵指导,先范读和放多媒体课件的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就自然地理解课文的诗意。体现了“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理念,也说明了古人们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村居》教学反思8

高鼎的《村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的美丽画面,配上儿童放学归来迎着东风放飞风筝的快乐生活,非常富有情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虽然接触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也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的朗读上,以培养学生对的古诗的兴趣以及对诗意的领悟能力上。

首先我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图引入诗的意境。然后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读准字音。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因此我安排了自由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读,帮一帮,指出哪个字没读准;指名读,及时纠正字音;男女生读;齐读等方式来读准古诗。接着是图文对照,读中感悟。对于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背诵,不要求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因此在诗意的掌握上只要求大致理解。所以我用猜一猜的方式来感悟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如:你们知道诗中哪一句是写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古时候的人把风筝叫什么?诗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放风筝?小朋友们能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前两句我是采用看图说一说的方法,“这幅图中,除了小朋友在放风筝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春天美丽的景色。然后再来美美的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在小朋友朗读不到位的时候,我采用教师配乐朗读的方法请学生欣赏,来说一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来学着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最后是拓展,请小朋友来朗读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进行古诗的积累,同时体会春天的多姿多彩,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古诗。

自己的一点疑惑:关于题意的理解不知需不需要?原本打算通过给生字组词的方式,如:村(村子、山村、村庄)居(居住、居民、邻居)请小朋友理解诗意以后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但实际课堂里没有操作。这一点是原于对要求中提出的不要对古诗作过多的分析这个尺度把握不准。

《村居》教学反思9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

《村居》教学反思10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习《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习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平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习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村居》教学反思11

课中的反思,有利于课堂教学高效高质地完成;而课后的反思,可以批判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使课堂教学心得理论化。看来,课前的反思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课后的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但在2个多月的反思中,我更钟情于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活动,尤其是针对自己较为薄弱的环节──评价,每每回味,时时咀嚼。

记得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课堂教学盛行满堂问,但对学生的回答,我总是表现得很吝啬,不懂得去评价,偶尔评价了,也是简单的“你真棒”“不错”“很好”等。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师生间的交流,就像一个考官,只给最后的分数,不重视学生感受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不是运用评价适时地去引导,而是抛下一句“谁能帮帮他”的话,让另外的学生回答,直到正确答案出现为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则谜语,猜对了?说声好,错了?

请坐下,再猜。学习了新理念后,我逐渐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尤为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是不恰当的评价往往又把学生带入误区。比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读读狐狸对乌鸦说的每一句话,再看看乌鸦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一生说:“狐狸太狡猾了,他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我评价:“嗯,狐狸的确狡猾。”另一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也很有恒心,他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语气,从一开始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她的孩子,赞美她的羽毛,最后直到乌鸦开口。”我又评价:“很有创意,你的感受真是与众不同。”看似观念转变了,但是在鼓励学生独特感悟时,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无形中,把背离诚信的道德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怎么能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江湖骗子假、冒、拐的行径呢?又怎么能为他们的漫漫人生路导航呢?看着学生眼中的疑惑,我也内心也是一片茫茫然。

像这样的尴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可以说不算少,这种时候,我总会回想起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恰当的评价,适时的启发随处可见,点点滴滴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我教学生学习古诗《村居》,其中有这样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学生在朗读这句诗的时候,模仿古人放慢了语速,摇起了小脑袋。但是另一位学生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觉得前面的那个同学读得太平淡,她也想读一读。结果,同学们对她的朗读也不是很满意。这时候,我首先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投入,也对第二位同学勇于尝试的态度加以表扬。接着,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先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但是都不尽人意。于是,我请同学们观察课文的插图,孩子们看到地下的小草,有的刚刚发出幼芽,有的在春风中摇摆着;天上的黄莺有的高飞,有的相互依偎,像是在说什么悄悄话;湖堤的柳树随风舞蹈;空中弥漫着薄薄的春烟,朦朦胧胧,十分迷人。

在学生尽情、尽兴的描述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逐渐沉浸在诗文的意境之中。这时,我又请同学们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诗人,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你现在的感受呢?孩子们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是‘醉’字!”这一次再朗读,大家立刻找到了感觉,有的把“醉”读得很很轻缓,有的把“醉”字读得很轻快,甚至还加上了眼神与形体的动作,争先恐后地把这首诗的意境展现在众人面前。我想,同学们能有如此淋漓尽致的表现,正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了评价性的语言,为他们充满个性的理解和朗读保驾护航。

在不断反思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逐渐领悟到,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除了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还应充分发挥形体语言、表情语言、情感语言等的功能。一个鼓励性的点头、赞许的笑容、由衷地翘起大拇指、慈爱的'抚摸……在实际教学的运用中,确实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从学习了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我一直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渐渐明确了“为什么要评价?”它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明白了“评价什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再次,明白了“怎样评价?”绝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制于一身的因人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的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学生才会在“评价”这盏明灯的导航下,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村居》教学反思12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村居》教学反思13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3.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4.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5.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非常有趣。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村居》教学反思14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习,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政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村居》教学反思15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下载村居教案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居教案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1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

    村居教案5篇

    村 居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

    村居教案(精选19篇)

    篇1:《村居》教案《村居》教案(7)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

    古诗《村居》教案

    《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

    《村居》音乐教案

    《村居》音乐赏析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身体动作的变化感知和掌握《村居》的节奏,节拍和变化规律。 2.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和获得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二、活动准备: 下载曲......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 执教:东海县实验小学姚彩霞 范围:省中青年教师阅读大赛 地点:东海县海陵影剧院 承办:东海县教育局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传世佳作。他给我们描绘......

    《村居》、《咏柳》教案

    1.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