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平乐 村居》教案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26、清平乐 村居
运河街道办事处顺河小学 孙忠国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3个生字,并且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词,背诵古词。
2、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古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景色,感受古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以及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词上阕从景到人的描写顺序,下阕从远及近的表达顺序的写法。
4、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内容。教学难点:
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词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词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词中的诗眼和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通过反复吟诵古词,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描写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及关于辛弃疾的小故事,制作课件。2.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及课文插图
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词,感知秋色
(一)初读古词,感知词意
大家都预习了《清平乐·村居》,一定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课本图片),老师引入课题:
1、简要介绍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清平乐”是词牌,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村居”是题目概括了词的有关内容。(学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清平乐 六盘山》学生说出词牌和题目)。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因此他创作了《清平乐 村居》。
2、板书:《清平乐 村居》
3、自由读诗,做到读正确。
4、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A、“清平乐”中乐读“yue”不读”le”“ 卧剥”的“剥”读“bao”不读“bo”。“锄”是翘舌音。
B、纠正“翁媪”的读音。
5、逐句默读古词,思考古词大意:每句词描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不理解的词句用问号标出。
6、小组合作学习。每首诗由一位同学说说每词的大意,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
7、指导提示学生读好每句词的节奏,师范读并出示课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小组汇报交流不理解的生词,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茅檐:茅屋。醉里:酒后微醉。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翁媪:老年夫妻。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顽皮。
9、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整体感知词意。教师小结,成新课堂上部分题目,当堂达标。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词,品味意境
师讲故事导入: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不知谁家一对老人正在用好听的吴地方的方言在亲密的交谈。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吃呢。
(二)诵读《清平乐 村居》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问:(1)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句应该如何来读?
这句写出了简朴的乡间生活,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来。
3、师:请大家轻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思考: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仅仅是酒让这老两口醉了吗?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朗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这一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后交流,在图中,我们看到两位老人在聊天,那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然后小组讨论一下。
4、学生交流了老两口聊天的内容,学生汇报:a、老伴啊,今年我们的收成看样子是不错了,等到秋后,给大儿子把婚事办了吧,也了了我们的一翻心事。
b、小儿子不能老在家里玩,等过几天把他送学堂里读书吧。C、老伴啊,你现在做的菜越来越好吃了。不知不觉我酒就喝多了。
„„ „„。
5、师小结:大家讨论的很好,想象的也挺棒。这户人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也过的和和睦睦,让人羡慕:翁媪之间是“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这对白发夫妻简直陶醉了。作者辛弃疾在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却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此情此景不由的让这位一辈子征战沙场的词人一改激情豪放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这首田园风格的词《清平乐 村居》。
6、创设情境,感情诵读。
从这首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满含激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播放古筝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交流,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吗? 教师出示:
《破阵子》,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让我们把两首词放在一起读一读。同样是辛弃疾所作,在风格上是迥乎不同。
2、请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3、拓展感悟:辛弃疾一生征战沙场,可惜抱负无法实现,在退隐上饶以后,看到了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以及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轻松和谐的画面。不由的写出了这首词,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练习设计
1、背诵古词。
2、继续搜集阅读辛弃疾的词,想一想他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上阕 环境
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下阕 叙事
附预习单:
26、《清平乐 村居》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读写生字词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用习字册),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然后读正确。
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三、思考
1、一边读词一边思考:这首词那些景色?想一想,在书上画一画。
2、请你也来搜集辛弃疾的词,写下来,读一读。
3、收集有关辛弃疾在什么情况下写得这首词,并读一读。
4、记下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词”是五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的独特的文学形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词人、主题探索、融情诵读、激情延伸、对比诵读来完成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文本的学习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中将《清平乐 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的背景下,重在熏陶引领——引入文化因素,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在渗透文学教育,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一扇浏览文学宝库的窗户,让他们进入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文学作品是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应设身处地的站在词人的角度,体味词人酸甜苦辣的生活,更好、更准地把握诗词韵感。
不足之处:对词人的情感理解上,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对辛弃疾的创作的背景了解的不深入,对词的情感感悟上还需加强。
使用建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迁移旧的知识来学习这种新见文体,是摆在课前的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想了好久,决定发挥教材优势,迁移原来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生:读“村居”。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师:引读《村居》。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媪
卧 剥
莲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生:放流水声。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生:叮咚地流着。生:潺潺地流着。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生:爽。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生:醉。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谁记得关于莲叶的诗句?
江
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生:溪头趴剥莲蓬。师: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板书:安居乐业 作业
写话
第三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
村居
执教:东海县实验小学
姚彩霞 范围:省中青年教师阅读大赛 地点:东海县海陵影剧院 承办:东海县教育局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传世佳作。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快、风景秀丽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一户农家五口人温馨、和谐、宁静、美好的生活情趣。内容浅显,语言清新,耐人回味。
但是,这首词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第一、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远。如何让学生能体会到7百多年前这位爱国词人写这首词时的情感,这是教学应该关注的一点。第二,学生的生活与词中所描绘的一家五口的生活也相距遥远。如何让生活在城市的现代儿童去感受到古时候人们在乡村田园生活中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的情感,这也是我的教学关注的一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如果教学中,能寻找到也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将学生与作者辛弃疾、学生与农家的心连在一起,教学就能贴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给儿童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启迪。
这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就是——不论现代人还是古人,也不论是大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渴望家园美好、生活幸福。
抓住这一根情感线去设计教学,让课堂逐渐走向深入,是我本节课的框架构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初步感受诗与词的不同特点,并体悟这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感受爱国词人辛弃疾对乡村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4.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追求幸福生活、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顺,了解词的特点 1.导入:(课前播放唐诗联唱)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唐诗改编成的歌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唐诗、宋词、元曲,都是璀璨的明珠。2.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请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清平乐
村居)指导读好课题中的“乐”,并注音。3.比读。
看到村居,我们就想起曾经背过的一首诗也叫《村居》。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读一读,比较一下,诗和词有哪些不同?
清平乐,是词牌名。每一首词都是配着一定曲调唱的,人们给这些曲调取个名字,就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词的题目。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有长有短。
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两段,叫上片和下片。4.读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宋词,把字音读准。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停顿,上片和下片之间有停顿。
指生读词。
指导读好“翁媪”“剥”“莲蓬”。给“剥”注音。齐读。
第一张图片: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北方已被金兵所占。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21岁的他,就参加了抗金义军。
第二张图片: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但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他出色的才干,遭奸臣嫉妒。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南方的江西上饶过着隐居生活。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北方,在金人压迫下的受苦受难的人民。
二、词境对话,体悟田园情趣 1.释疑。
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一定弄懂了一些词的意思。现在默读这首词,画出你不懂的地方,等会交流。
生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句子,再互相解疑,师适当点拨。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卧剥等词语重点强调。2.赏景。
有位大诗人说:“诗,是永远的生活牧歌。”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南宋时期的这个农村去看一看。出示课件:没有人的画面 你喜欢这里的环境吗?为什么?
作者给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读一读词,说一说。
有一处景物,作者是最欣赏的,你能知道是哪个景物吗?(提示:作者多次提到了这个景物)有人说:写诗要避免语言重复,可是作者却多次写到小溪,你知道为什么吗?(播放:小溪声音)
多次写到小溪,让这首词有了声音,有了动感。读一读这首词,读得有声有色。3.对话。
作者不仅给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还刻画了一户农家五口人的生活画面。(出示课件:有人的画面)
这家五口人,他们都在忙什么?读一读词,说一说。
我们坐上时空机,穿越700多年的时空隧道,到他们身边和他们聊一下,好吗?你打算和谁聊?聊些什么?生生互相表演对话。重点引导学生聊老夫妻俩: 他们因为什么喝酒?想象。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也许他们并没有喝醉,还有什么会让他们陶醉呢? 这老夫妻俩感情怎么样?从哪句词看出来?他们亲热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 老公公说:“老婆子,你和我过了一辈子的穷日子,真是委屈了你了。” 老婆婆说:“
。” 老公公又继续夸老婆婆说:“
。” 老婆婆也夸老公公:“
。” 老公公说:“
。” 老婆婆说:“
。”
总结:看着这家人的生活,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师板书:幸福
美好)
三、走出词外,感受词人情怀 的确,“诗,是永远的生活牧歌。”我们透过这首词,感受到了恬静温馨的乡村生活。辛弃疾看到这一家人幸福甜蜜的生活,心里会想到什么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多么美好的理想啊!我们再来读这首词,深深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回归生活,追寻诗意人生
我们是新时代的儿童,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也会有所感触。先来看一段现代生活的画面。环境: 战争:
在利比亚米苏拉塔法院医院,失去了一条腿的小女孩马勒克抱着玩具娃娃。她的家在战争中被导弹击中。
在利比亚米苏拉塔,人们准备在穆赫辛·阿里·谢赫的葬礼上安葬其遗体。一岁半的穆赫辛·阿里·谢赫在利比亚支持卡扎菲部队与反对派的武装冲突中不幸丧生。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名儿童在烈士广场祈祷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诗人,孩子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诗的语言。你们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今天再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仅读懂作者的心声,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整个地球村家园美好,全世界的人民幸福。
板书:
宋词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地球)家园美好
(世界)人民幸福
第四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
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1. 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齐读。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这是一首词。3. 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 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有许多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就是词牌名。(板书:清平乐,指名读。正音。注意“乐”的读音)“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板书:村居)这首词有两片,分为上片和下片(词是分片的,如果分两片,就有上下阕,如果不分片,就没有,如果分三片四片,就叫三叠,四叠.只有分两阕的词,才有上下阕)5.村居:就是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像你们这些孩子就是在乡村里居住。那么这首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是读读这首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清平乐 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好韵脚。(1、小 草 好 媪 ao
2、东 笼 蓬 ng)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插图,说说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情景?哪些画面?
(一)、词中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相媚好:温柔、美好、亲热、说悄悄话)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1、让我们连起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美好景象。(解释词句)
2、再次诵读。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B、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第五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一、导入:
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学习一首词?→预设:读正确,翻译、读出意境、了解背景
二、读词。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谁来读课题?为什么不读lè?(1清平乐是词牌名2古代乐曲名)
2.再读课题,从“村居”感受到什么?有了自己的感受,这个词就有了形象,有了画面,有了生命......齐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觉。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读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根据学情聚焦生字新词)
(1)翁媪(wēng
ǎo)
意思:老年夫妇
(2)剥bāo:用手去皮,剥香蕉、剥花生、剥橘子。
苹果:削xiāo,用器具去皮。两个字连读:剥削,bōxuē,白白地占有别人的东西。)
二、想画面。
.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再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交流)
(1)茅草房子放在我们城市的大街上合适吗?放在什么环境合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美)
(2)教师引读:作者走到乡村,远远的看,看到了什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作者走近一看,看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作者环顾四周,看到了——(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提问理解。
.在理解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
(1)醉里吴音相媚好:
①媚,出示文字媚,喜欢;相媚,相互喜欢;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谁?(年轻夫妇、男女朋友)在文中形容谁?他们在干什么?(交流)
相媚好:
像这样喝着小酒,说着家常,唱着小曲,过着小日子,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吴音:诗人写到的地方(江西上饶)古代属于吴国,吴语软柔。辛弃疾是山东人,觉得吴地的方言非常好听,就觉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我们还可想象辛弃疾喝了点酒,路过这样一个村居,村居前有一对不知是谁家的老夫妇,用吴地方言说着家常,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最后一句,无赖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很多人微笑着读这句话?为什么这个表情?体会“无赖”
②卧:趴,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顽皮,可爱)
四、寻找词眼。
.理解之后,再读课文。(指名读,配乐齐读)②配乐朗读。
2.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自由说)诗情画意,令人向往.......3.词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词人和你们所说的感情?
①小组讨论
②教师点评
醉点评:
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这里的“醉”还指词中老夫妇俩“沉醉”了。
体会得真好!老两口陶醉在和睦、和美、和谐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作者辛弃疾!
(点播“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补充“诗眼”“文眼”„)点拨:词眼、诗眼、文眼
五、体会情感。
.通过读书,我们看到一个村居老人辛弃疾。其实,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常用的几个字。
2.补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你看到了怎样的辛弃疾?(爱国,英勇,无奈)
教师过渡:辛弃疾梦里的战场再也回不去了,他只能把自己的心寄托在那安静和谐的村居里。
3.回到“清平乐”,配乐朗读。
教师总结:清平乐村居这个声音从九百多年前的南宋传来,这个声音还将继续传诵下去......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