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大全五篇)

时间:2022-08-22 04:2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1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听了葛老师讲的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葛老师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明确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况的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1、导入新课的形式新颖,教师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伸出双手,找出手指之间的间隔,理解间隔的概念,以及间隔数,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学生易学、易懂,开了一个好头。

2、葛老师上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她先提炼出数学模型(间隔数+1=棵数),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与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

3、课堂教学体现系统性。葛老师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种”的情况。

4、课堂练习设计合理,如采用表格的形式出现不同的已知的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植树问题服务于生活,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葛老师还注重了利用例题的教学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交流,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2

今天听了老师的`植树问题一课,对我的启发很大。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1、开课的导入采用手指谜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手指后,有利用手指帮学生初步理解间隔的意思,很直观。但这里出现间隔长有些早。

2、情景问题出示后,用选择题的形式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观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3、教师质疑问题及时且很有数学的味道。如帮工人想象办法,隔几米栽一棵,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理解了等距离的含义。

4、体现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要求明确、准备充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桌的还是很好的。

5、教师表格的设计很方便学生发现诸多的数学问题。比单纯的图形要好找规律好表达。但这里讲解交流时,如能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从数字中发现的规律的话,学生对其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会更容易,从而灵活的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6、练习中对比练习及时出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但对两边与两端的区别我认为更加直观一些会好些,借助教室两边加以解释。

7、练习紧扣本节教学目标,形式多样,尤其选择问题我认为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8、歌谣的结尾给本节课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第二篇:植树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施艳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施老师这节课目标非常明确,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提供了乐学条件,引发了学生乐学的动机,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一、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在例题探讨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照顾到后20℅的学生,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施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例题探究中施老师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据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施老师上这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画线段图,提炼出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到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 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下面来谈谈蒋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蒋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例1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3、学生方面,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蒋老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复杂问题---简单问题--找出规律,再用规律来解决复杂问题。

第三篇: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评课稿

溪子口小学 刘宏英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雷玉英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雷玉英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就和学生玩起了剪纸条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容易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生学习更主动。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注重小老师的培养。

在上这节课时,非常成功的应用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之后让小老师上台,对自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且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小老师来解答。雷玉英老师这样做,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很优秀的。

3、充分体验,夯实学习基础。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段数与点数的关系,雷玉英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雷玉英老师又追加了一问,“若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4、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结合剪纸条,创造性地设计植树方案问题,进而比较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例题结束后,雷玉英老师紧接着设计了一道有坡度的题(两边都要栽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雷玉英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用。最后给学生充分反馈本节课知识的空间。

5、注重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

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的规律的基础上,雷玉英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总长=段数X间距”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效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雷玉英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这种植树的模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植树、折纸、路灯等不相关联的事件中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直切本节课的主旨,直接突破难点。总之雷玉英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升华。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单纯的看法,说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植树问题》评课稿

溪子口小学 莫焕水

雷玉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雷玉英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雷玉英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1、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雷玉英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习,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的尴尬后果。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雷玉英老师让学生猜这样的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不说话。当学生猜出是“手”后,雷玉英老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张开小手,五个手指中间有四个间隔,在数学上把这个“4”叫“间隔数”,五个手指就表示五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又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中雷玉英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设计中,也是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8个同学排队有几个间隔,6面彩旗有几个间隔,一件衬衫钉了8粒纽扣有几个间隔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雷玉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植树问题的题型又是灵活多变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因此,雷玉英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练习这样一道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当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雷玉英老师不是就此结束了事,而是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义,12÷2=6(个)表示有6个间隔,6+1=7(个)表示一共有7个车站,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相邻的两站距离在植树问题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几个车站就是求什么?这道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植树问题这一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4、关注细节,注重评价。雷玉英老师是我们铜陵市的名师,名师自有名师的风范,雷玉英老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中,雷玉英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启发和激励学生,既关注细节,又注重评价,使她的课堂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中习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雷玉英老师在这堂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学生在独立练习时,雷玉英老师首先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两端都栽的问题,并且提问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练习时,雷玉英老师还不断地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地提示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提示。另外,雷玉英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雷玉英老师也十分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时,雷玉英老师要求学生要把一句话说完整;当学生板演算式忘记写单位名称时,雷玉英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算式的完整性;当学生板演不工整时,雷玉英老师又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工整;当学生口头答题忘记说答语时,雷玉英老师还是及时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雷玉英老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地关注,无疑为我们在关注细节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值得商榷的是: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例题可否设计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植树的方案。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这一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大胆设想,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风筝》评课稿

溪子口小学 向光珍

《风筝》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的课文,被安排在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的位置,是一篇精读课文。

胡冉老师上的是本文的第1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同时要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读通读顺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听了胡冉老师上的《风筝》一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或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听课后的几点感受,做如下评价。

一、教材处理上,大刀阔斧,取舍恰当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在如此多的内容中,胡冉老师可以说是大刀阔斧,非常准确地给自己的第1课时的内容进行定位,那就是选择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内容,从中体会“快乐”。正是因为胡冉老师对教材的取舍得当,使得听课者对“快乐”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了。

二、词语教学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词、句训练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而中段的阅读教学和高段的阅读教学是不同的,主要是通过词句教学加以区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着一个个词语,深入学习。在胡冉老师执教的《风筝》一课中,她就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精心”一词,林老师问:“什么叫精心?”学生回答有“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其实教师就是采用了“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并进行语言的积累。又如教学“憧憬”一词。“憧憬”这个词,如果说它在字典里的意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越说越糊涂,如何能让孩子知晓这个词的意思呢?教师就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说想做什么样的风筝,通过孩子说一系列想象中风筝的样子后,教师告诉孩子这就是“憧憬”。如此理解词语,水到渠成,铭记于心。还比如教学“翩翩”一词,就是让孩子运用自己的生活背景进行理解的,让孩子看到这个词,想象到了什么,如此就很好理解了词语。

三、朗读教学上,富有层次,形式多样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胡冉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指名轮读课文时,要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胡冉老师在给了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的体会的快乐心情,抓典型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而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读课文,这时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的语言。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胡冉老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轮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以评促读等,使得整个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当然,这堂课也有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胡冉老师在教学做风筝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说做风筝的时候在想些什么。照理说,做风筝时什么都不能想,一想,风筝就做不好了,一定要专心地做。另外,在这里进行想象,也没有体会到“快乐”的内容。这不就想是胡君老师说的挖坑不见井,白费力气呢?何不把时间用在更值得用的地方。但我认为胡冉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不看别的,看执教教师的自如,看上课学生的愉悦,看听课老师的轻松,足以证明。

《植树问题》评课稿

溪子口小学 敬泽健

上次,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全县教学研讨活动。听了雷老师和长沙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颇有心得,下面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与看法。

这两节课的共同点是: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开始,两位一约而同的利用五指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紧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间隔,如插红旗,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2、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徐老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王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3、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我们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研究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在此,王老师设计了一道数字较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样没法解决。从而启发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数字小的来画一画。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复杂问题要先想简单的。从而化繁为简,步步深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徐老师则通过列表让学生去算一算,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值得商榷的地方:

1、两节课上的都非常顺利,效果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两种栽树方法的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通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突出“分隔问题”,以“植树问题”为背景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木问题、爬楼问题等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让学生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式。

3、多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的公式不只是用于植树问题,两位老师在练习中渗透了很多相关的问题。练习时先让学生判断此问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一类,然后直接套用“公式”不假思索的说出答案。我觉得这样不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的科学,不是一个死记硬套的科学,这样不利于他们的数学思维。我觉得教师没必要特别强调这三种情况的区别以及每个练习属于哪种情况,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每种植树问题的差别,也可以更深的体会为什么“加一,减一”,从而,学生既能实现公式的应用,又能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篇: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我听了盛老师的这节课,受益匪浅。

盛老师上课的思路清晰,她先提炼出数学模型(间隔数+1=棵数),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与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

亮点之处:一.系统性。盛老师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种”的情况。

二.开放性。盛老师例题的设计是在20米长的校道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一个植树的方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意义的,是富有挑战性的。

盛老师还注重了利用例题的教学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交流,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第五篇:陈立植树问题评课稿(本站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评课稿

唐代兵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陈里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堂,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导入新课时,陈立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问发现了什么。生1:5根手指;生2:空隙。陈老师追问:几个空隙?生:4个空隙。陈立老师指出:数学上我们把空隙叫做间隔。然后得出手指数和间隔的关系,接着揭示课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陈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例题探究中陈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列式,接着请学生上黑板板书,对于到底5棵树还是4棵树的问题,或者者3棵树,陈老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通过交流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少1的关系。栽树的棵数要和段数(间隔数)相等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下面来谈谈张老师的亮点之处:

1、陈老师上课语言幽默,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十分喜欢这位老师,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 2

2、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课中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陈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做题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4、整堂课中,陈老师注重了一一对应学习方法的渗透,特别是讲到棵数和间隔数关系的时候,课件演示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然后最后一棵树没有相对应的间隔,很形象的让学生明白“+1”的道理。

值得商榷的地方:

1、陈教师在画线段图我觉得这一环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几次更改间隔距离,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公式,构建数学模型。

2、新课学习后,课堂巩固练习是不是适当要增加,设计层次练习。

/ 2

下载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1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材料 听了李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1、选材丰富多样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评课稿 我参加了学校开展的青蓝互助“同课同讲”活动,听了张*和李**两位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给我的感受很深,本......

    数学评课稿

    品生社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们知道《品德与生活》是一们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

    数学评课稿

    首先感谢四位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这四节课我们的观课点侧重于有效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探究。 先说两节《秒的认识》。 一、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评课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评课稿 开发区滨兴小学朱颖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

    四年级数学评课

    四年级数学评课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属于概率的一个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讨......

    植树评课稿(共5则范文)

    《植树》评课稿 三(7)班 李建玲 一、 评课堂结构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我校“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遵循了“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新课改思路力求体现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