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
“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蔡老师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老师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蔡老师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1.借助多媒体,学习生字词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字词,蔡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翻阅式字卡和翻转字卡,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现了“井沿”一词,其中“沿”是这一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井沿”对于他们是陌生的,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口井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直观理解 “井沿”就是井的边沿,了解了“井沿”的意思,学生再来学“沿”字就觉得容易多了。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区别“渴”“喝”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形近字,学生不容易区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两个字,让学生仔细观察,谈发现,从部首入手区别这两个字。之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书写规律,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寓意
要想读懂故事内容,重点字词的理解就是关键。在本课教学中,老师把“大话”“井口大”“无边无际”三个词语作为理解文章的关键,引导学生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读懂故事内容。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出现了“大话”一词。老师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的意思,知道“大话”就是吹牛、说假话。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和青蛙当时的心情。
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为了理解“井口大”,老师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通过圆孔看天花板,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发现天花板变得只有小圆圈那么大,进而理解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天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小鸟都飞过哪些地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这样学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受到启示。
3.入情入境朗读,读中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浅显有趣,十分适合指导学生朗读,在教学时,老师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
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等方式,读出青蛙的疑问,通过抓“一百多里”读出小鸟飞得远。在学习第二次对话时,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大话”“井口大”“无边无际”读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看法,在学生理解完词语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男女生对读,并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学生读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到了第三次对话,老师引导学生同桌间一人扮演青蛙,一人扮演小鸟,演一演它们的第三次对话。在学生同桌练习后,老师请学生戴上头饰来表演,又一次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入情入境,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寓言蕴含的道理,字词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有在每节语文课中,夯实字词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惨剧就这样悄无声音地发生了,我们会怎样?或许我们会哭泣,会痛苦,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当我们的至亲至爱被淹没在瓦砾之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我们会焦急,会心碎,会声嘶力竭地呐喊。当我们丧失了所有的希望的时候,会不会像《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样,永不放弃,因为活下去,自始至终都有人在等待着你。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需要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点燃他们灵魂深处的感动。想要教好,看似容易,其实不易。听了张老师的课,身临其中,我似乎就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感受到了一种父爱如山般的沉重。“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一位父亲的坚定诺言,在这节课里,反复提起。
张老师那激情洋溢的语言使整节课都充满着轻松活泼的氛围,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又是那么的富有感染力。风趣幽默之中,妙语连珠。精妙的提问之中,启发着学生的思维;入木三分的点评之中,透露着慧心的教学机智。教育需要激情的投入,需要带着对文本的感动,对学生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幼小的正在成长的心灵。教育源于心灵的沟通,一个把自己的心灵交给学生的老师,必将赢得学生的拥戴和喜欢。张老师的热情,那真诚的微笑,就似一阵和煦的春风,一股甘甜的泉水,让人欣慰,令人欢喜。
在这节课里,张老师炉火纯青地驾驭着课堂,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课堂内容是那么的充实丰富,从开场的的导入就已经把气氛点燃,再到检查预习,概括文意,品味关键语句,传授阅读方法各个方面几乎无懈可击、天衣无缝,至少在我眼中看来如此。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短短的三十分钟里,想传授孩子们太多太多的知识和能力,而往往无法面面俱到,我们也只能弱水三千,取其一瓢饮,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讲透讲明了,就已经很是成功。张老师就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反复品味语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着一对父子的“了不起”,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又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一奇迹产生的呢?父亲的坚持不懈,父亲的奋不顾身,为你千千万万遍。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一门语言文字应用的学科,在反复品咏语言中,才能感受一位父亲的坚持不懈,为了儿子的生命不惜付出的一切。在张老师课件中呈现的语句,细细品味,抓关键词语,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抓关键词语赏析,自会品味到其中的真意。
张老师在重点语句的把握中抓得非常贴切,也运用了对比,如若直接说明父亲挖掘了36小时,那会好不好呢?这无法感受到一位父亲的焦急,父亲的艰辛过程。也只有在时间地缓慢流逝里,才能体会一个父亲对孩子最为深沉的爱。语言对比之中,一位慈爱的父亲向我们走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们更能透过语言理解文意。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需要做一个引导的摆渡人,传授阅读的方法,更要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自我去感触。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很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听君一席课,胜讲十次。行路重重,路途遥慢,两位老师在我前行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做出了榜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也在努力中。
第二篇:面试15问题
问题一:“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思路:
1、这是面试的必考题目。
2、介绍内容要与个人简历相一致。
3、表述方式上尽量口语化。
4、要切中要害,不谈无关、无用的内容。
5、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6、事先最好以文字的形式写好背熟。
问题二:“谈谈你的家庭情况” 思路:
1、况对于了解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等有一定的作用,这是招聘单位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2、简单地罗列家庭人口。
3、宜强调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4、宜强调父母对自己教育的重视。
5、宜强调各位家庭成员的良好状况。
6、宜强调家庭成员对自己工作的支持。
7、宜强调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问题三:“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思路:
1、业余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招聘单位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2、最好不要说自己没有业余爱好。
3、不要说自己有那些庸俗的、令人感觉不好的爱好。
4、最好不要说自己仅限于读书、听音乐、上网,否则可能令面试官怀疑应聘者性格孤僻。
5、最好能有一些户外的业余爱好来“点缀”你的形象。
问题四:“你最崇拜谁?” 思路:
1、最崇拜的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面试官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2、不宜说自己谁都不崇拜。
3、不宜说崇拜自己。
4、不宜说崇拜一个虚幻的、或是不知名的人。
5、不宜说崇拜一个明显具有负面形象的人。
6、所崇拜的人人最好与自己所应聘的工作能“搭”上关系。
7、最好说出自己所崇拜的人的哪些品质、哪些思想感染着自己、鼓舞着自己。
问题五:“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思路:
1、座右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2、不宜说那些医引起不好联想的座右铭。
3、不宜说那些太抽象的座右铭。
4、不宜说太长的座右铭。
5、座右铭最好能反映出自己某种优秀品质。
6、参考答案——“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问题六:“谈谈你的缺点” 思路:
1、不宜说自己没缺点。
2、不宜把那些明显的优点说成缺点。
3、不宜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工作的缺点。
4、不宜说出令人不放心、不舒服的缺点。
5、可以说出一些对于所应聘工作“无关紧要”的缺点,甚至是一些表面上看是缺点,从工作的角度看却是优点的缺点。
问题七:“谈一谈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思路:
1、不宜说自己没有失败的经历。
2、不宜把那些明显的成功说成是失败。
3、不宜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工作的失败经历,4、所谈经历的结果应是失败的。
5、宜说明失败之前自己曾信心白倍、尽心尽力。
6、说明仅仅是由于外在客观原因导致失败。
7、失败后自己很快振作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以后的工作。
问题八:“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思路:
1、面试官试图从中了解你求职的动机、愿望以及对此项工作的态度。
2、建议从行业、企业和岗位这三个角度来回答。
3、参考答案——“我十分看好贵公司所在的行业,我认为贵公司十分重视人才,而且这项工作很适合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问题九:“对这项工作,你有哪些可预见的困难?” 思路:
1、不宜直接说出具体的困难,否则可能令对方怀疑应聘者不行。
2、可以尝试迂回战术,说出应聘者对困难所持有的态度——“工作中出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但是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事前周密而充分的准备,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问题十:“如果我录用你,你将怎样开展工作” 思路:
1、如果应聘者对于应聘的职位缺乏足够的了解,最好不要直接说出自己开展工作的具体办法,2、可以尝试采用迂回战术来回答,如“首先听取领导的指示和要求,然后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和熟悉,接下来制定一份近期的工作计划并报领导批准,最后根据计划开展工作。”
问题十一:“与上级意见不一是,你将怎么办?” 思路:
1、一般可以这样回答“我会给上级以必要的解释和提醒,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服从上级的意见。”
2、如果面试你的是总经理,而你所应聘的职位另有一位经理,且这位经理当时不在场,可以这样回答:“对于非原则性问题,我会服从上级的意见,对于涉及公司利益的重大问题,我希望能向更高层领导反映。”
问题十二:“我们为什么要录用你?” 思路:
1、应聘者最好站在招聘单位的角度来回答。
2、招聘单位一般会录用这样的应聘者:基本符合条件、对这份共组感兴趣、有足够的信心。
3、如“我符合贵公司的招聘条件,凭我目前掌握的技能、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饿适应能力及学习能力,完全能胜任这份工作。我十分希望能为贵公司服务,如果贵公司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能成为贵公司的栋梁!”问题十三:“你能为我们做什么?” 思路:
1、基本原则上“投其所好”。
2、回答这个问题前应聘者最好能“先发制人”,了解招聘单位期待这个职位所能发挥的作用。
3、应聘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优势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十四:“你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如何能胜任这项工作?” 思路:
1、如果招聘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应聘者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招聘单位并不真正在乎“经验”,关键看应聘者怎样回答。
2、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好要体现出应聘者的诚恳、机智、果敢及敬业。
3、如“作为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经验方面的确会有所欠缺,因此在读书期间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在这个行业里做兼职。我也发现,实际工作远比书本知识丰富、复杂。但我有较强的责任心、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比较勤奋,所以在兼职中均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从中获取的经验也令我受益非浅。请贵公司放心,学校所学及兼职的工作经验使我一定能胜任这个职位。”
问题十五:“你希望与什么样的上级共事?” 思路:
1、通过应聘者对上级的“希望”可以判断出应聘者对自我要求的意识,这既上一个陷阱,又上一次机会。
2、最好回避对上级具体的希望,多谈对自己的要求。
3、如“做为刚步入社会新人,我应该多要求自己尽快熟悉环境、适应环境,而不应该对环境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能发挥我的专长就可以了。”
第三篇:人民公仆心得体会(15)
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扎实开展,根据县委统一部署,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开展“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要抓好“三项教育”、整顿“五风”、争做“五个好”公仆。党委政府部门的职能和性质决定了广大干部队伍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局,以稳定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干部如何才能当好“人民公仆”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在服务大局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服务大局是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本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从思想和工作实践结合上摆正工作的位置,才能确保工作的前瞻性,才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服务发展贯彻工作始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开创新局面。值得强调的是,在服从服务大局上,广大干部要增强坚持党的领导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二、在勤奋学习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有知识不等于有才能,但有才能必须有知识。丰富广博的知识,是当代干部具备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科学不断涌现,新情况、新事物、新课题层出不穷,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当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求知的紧迫感,不能尽快进行知识更新,就难于胜任本职工作。无数事实充分证明,缺乏足够的知识,眼界狭窄,要想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审时度势,有所创新,是难于做到的;相反倒容易步入盲目蛮干的歧途,给工作造成损失。可见,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在求知的道路上也理应是个不知疲倦的开拓者。因此,每个干部要使自己永远不落后,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强化以提高自我、超越自我为目的学习意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掌握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分析处理政法问题的能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切实把学习作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个人追求进步的阶梯,作为健康生活的标志。
三、在为民办实事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为民办实事,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工作中的体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弄清为谁办实事、靠谁办实事、怎样办实事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保证干部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最大程度落实从优待干政策的同时,必须强化从严治干的措施,要用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实质净化干部的灵魂,鼓舞干部的斗志,监督干部的行为,让为民办实事理念融入党委政府这块神圣领地,成为深深植根于每位干部心底坚不可摧的信念,促其自觉崇尚社会公德和良知,牢筑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责无旁贷的做到以程序的公正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社会公正的实现,真正做到把为民办实事的思想贯彻工作始终。党委政府要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行政不作为责任追究制,从内部减少和预防不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问题。干部在执行政策时,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讲究工作艺术,力求社会效果和公众效果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在开拓创新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开拓创新是工作不竭的动力源泉。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能干工作、会干工作、善干工作作为干部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着力培养和坚定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志。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用社会主义依法行政理念指导工作实践,不断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注重学习和探求工作规律,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工作方法、工作策略和工作艺术,通过多想新点子、多出新思路、多创新经验为开拓工作新局面建功立业,为全党、全国、全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
会环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
第四篇:15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
申论考试热点: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过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政府应急职能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消费者主权地位尚未明确。权本位、官本位现象严重。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等现象。
二、概括剖析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六个特征:民主责任。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法治信用。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手段、发展趋向和根本标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有限开放;协调精干;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目前,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履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三、措施对策
第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第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第五篇:第15讲 逻辑问题(
第十五讲 逻辑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常常要求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和推理,而不是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就叫做逻辑推理问题,简称逻辑问题。这类题目与我们学过的数学题目有很大不同,题中往往没有数字和图形,也不用我们学过的数学计算方法,而是根据已知条件,分析推理,得到答案。
例1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夏令营。赛前甲、乙、丙分别做了预测。
甲说:“丙第1名,我第3名。”
乙说:“我第1名,丁第4名。”
丙说:“丁第2名,我第3名。”
成绩揭晓后,发现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你能说出他们的名次吗? 分析与解:我们以“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作为前提,进行逻辑推理。
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丙第1名”是对的,第二句话“我第3名”是错的。由此推知乙说的“我第1名”是错的,“丁第4名”是对的;丙说的“丁第2名”是错的,“丙第3名”是对的。这与假设“丙第1名是对的”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甲的第二句“我第3名”是对的,那么丙说的第二句“我第3名”是错的,从而丙说的第一句话“丁第2名”是对的;由此推出乙说的“丁第4名”是错的,“我第1名”是对的。至此可以排出名次顺序:乙第1名、丁第2名、甲第3名、丙第4名。
例2甲、乙、丙、丁在谈论他们及他们的同学何伟的居住地。
甲说:“我和乙都住在北京,丙住在天津。”
乙说:“我和丁都住在上海,丙住在天津。”
丙说:“我和甲都不住在北京,何伟住在南京。”
丁说:“甲和乙都住在北京,我住在广州。”
假定他们每个人都说了两句真话,一句假话。问:不在场的何伟住在哪儿? 分析与解:因为甲、乙都说“丙住在天津,”我们可以假设这句话是假话,那么甲、乙的前两句应当都是真话,推出乙既住在北京又住在上海,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丙住在天津”是真话。
因为甲的前两句话中有一句假话,而甲、丁两人的前两句话相同,所以丁的第三句话“我住在广州”是真的。由此知乙的第二句话“丁住在上海”是假话,第一句“我住在上海”是真话;进而推知甲的第二句是假话,第一句“我住在北京”是真话;最后推知丙的第二句话是假话,第三句“何伟住在南京”是真话。
所以,何伟住在南京。
在解答逻辑问题时,有时需要将列表法与假设法结合起来。一般是在使用列表法中,出现不可确定的几种选择时,结合假设法,分别假设检验,以确定正确的结果。
例3一天,老师让小马虎把甲、乙、丙、丁、戊的作业本带回去,小马虎见到这五人后就一人给了一本,结果全发错了。现在知道:
(1)甲拿的不是乙的,也不是丁的;
(2)乙拿的不是丙的,也不是丁的;
(3)丙拿的不是乙的,也不是戊的;
(4)丁拿的不是丙的,也不是戊的;
(5)戊拿的不是丁的,也不是甲的。另外,没有两人相互拿错(例如甲拿乙的,乙拿甲的)。
问:丙拿的是谁的本?丙的本被谁拿走了?
分析与解:根据“全发错了”及条件(1)~(5),可以得到表1:
由表1看出,丁的本被丙拿了。此时,再继续推理分析不大好下手,我们可用假设法。由表1知,甲拿的本不是丙的就是戊的。
先假设甲拿了丙的本。于是得到表2,表2中乙拿戊的本,戊拿乙的本。两人相互拿错,不合题意。
再假设甲拿戊的本。于是可得表3,经检验,表3符合题意。所以丙拿了丁的本,丙的本被戊拿去了。
例4甲、乙、丙、丁每人只会中、英、法、日四种语言中的两种,其中有一种语言只有一人会说。他们在一起交谈可有趣啦:
(1)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却请他当翻译;
(2)甲会日语,丁不会日语,但他们却能相互交谈;
(3)乙、丙、丁找不到三人都会的语言;
(4)没有人同时会日、法两种语言。
请问:甲、乙、丙、丁各会哪两种语言?
分析与解:由(1)(2)(4)可得下表,其中丙不会日语是因为甲会日语,且甲与丙交谈需要翻译。由下表看出,甲会的另一种语言不是中文就是英语。
先假设甲会说中文。由(2)知,丁也会中文;由(1)知丙不会中文,再由每人会两种语言,知丙会英、法语(见左下表;由(1)(4)推知乙会中文和法语;再由(3)及每人会两种语言,推知丁会英语(见右下表)。结果符合题意。
再假设甲会说英语。由(2)知,丁也会英语;由(1)知丙不会英语,再由每人会两种语言,知丙会中文和法语(见左下表);由(1)(4)推知,乙会中文和日语;再由(3)及每人会两种语言,推知丁会法语(见右下表)。右下表与“有一种语言只有一人会说”矛盾。假设不成立。
所以甲会中、日语,乙会中、法语,丙会英、法语,丁会中、英语。
例5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
分析与解: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李不是教师,小王不是农民,小张不是农民。由此得到左下表。表格中打“√”表示肯定,打“×”表示否定。
因为左上表中,任一行、任一列只能有一个“√”,其余是“×”,所以小李是农民,于是得到右上表。
因为农民小李比小张年龄小,又小李比教师年龄大,所以小张比教师年龄大,即小张不是教师。因此得到左下表,从而得到右下表,即小张是工人,小李是农民,小王是教师。
采用列表法,使得各种关系更明确。为了讲解清楚,例题中画了几个表,实际解题时,不用画这么多表,只在一个表中先后画出各种关系即可。需要注意的是:①第一步应将题目条件给出的关系画在表上,然后再依次将分析推理出的关系画在表上;②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如果出现了一个“√”,它所在的行和列的其余格中都应画“×”。
在下面的例题中,“√”和“×”的含义是很明显的,不再单独解释。例6刘刚、马辉、李强三个男孩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
第一盘:刘刚和小丽对李强和小英;
第二盘:李强和小红对刘刚和马辉的妹妹。问:三个男孩的妹妹分别是谁?
分析与解:因为兄妹二人不许搭伴,所以题目条件表明:刘刚与小丽、李强与小英、李强与小红都不是兄妹。由第二盘看出,小红不是马辉的妹妹。将这些关系画在左下表中,由左下表可得右下表。
刘刚与小红、马辉与小英、李强与小丽分别是兄妹。
例7张明、席辉和李刚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工作,他们的职业是工人、农民和教师,已知:(1)张明不在北京工作,席辉不在上海工作;
(2)在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
(3)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
(4)席辉不是农民。
问:这三人各住哪里?各是什么职业?
分析与解:与前面的例题相比,这道题的关系要复杂一些,要求我们通过推理,弄清人物、工作地点、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需要两两构造三个表,即人物与地点,人物与职业,地点与职业三个表。
我们先将题目条件中所给出的关系用下面的表来表示,由条件(1)得到表1,由条件(4)得到表2,由条件(2)(3)得到表3。
因为各表中,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所以表(3)可填全为表(4)。
因为席辉不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所以席辉不是工人,他又不是农民,所以席辉是教师。再由表4知,教师住在天津,即席辉住在天津。至此,表1可填全为表5。
对照表5和表4,得到:张明住在上海是工人,席辉住在天津是教师,李刚住在北京是农民。
例8甲、乙、丙每人有两个外号,人们有时以“数学博士”、“短跑健将”、“跳高冠军”、“小画家”、“大作家”和“歌唱家”称呼他们。此外:
(1)数学博士夸跳高冠军跳得高;
(2)跳高冠军和大作家常与甲一起去看电影;
(3)短跑健将请小画家画贺年卡;
(4)数学博士和小画家很要好;
(5)乙向大作家借过书;
(6)丙下象棋常赢乙和小画家。
你知道甲、乙、丙各有哪两个外号吗?
分析与解:由(2)知,甲不是跳高冠军和大作家;由(5)知,乙不是大作家;由(6)知,丙、乙都不是小画家。由此可得到下表:
因为甲是小画家,所以由(3)(4)知甲不是短跑健将和数学博士,推知甲是歌唱家。因为丙是大作家,所以由(2)知丙不是跳高冠军,推知乙是跳高冠军。因为乙是跳高冠军,所以由(1)知乙不是数学博士。将上面的结论依次填入上表,便得到下表:
所以,甲是小画家和歌唱家,乙是短跑健将和跳高冠军,丙是数学博士和大作家。
练习一
1.甲、乙、丙分别是来自中国、日本和英国的小朋友。甲不会英文,乙不懂日语却与英国小朋友热烈交谈。问:甲、乙、丙分别是哪国的小朋友?
2.徐、王、陈、赵四位师傅分别是工厂的木工、车工、电工和钳工,他们都是象棋迷。
(1)电工只和车工下棋;
(2)王、陈两位师傅经常与木工下棋;
(3)徐师傅与电工下棋互有胜负;
(4)陈师傅比钳工下得好。
问:徐、王、陈、赵四位师傅各从事什么工种?
3.李波、顾锋、刘英三位老师共同担负六年级某班的语文、数学、政治、体育、音乐和图画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现知道:
(1)顾锋最年轻;
(2)李波喜欢与体育老师、数学老师交谈;
(3)体育老师和图画老师都比政治老师年龄大;
(4)顾锋、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经常一起去游泳;
(5)刘英与语文老师是邻居。
问:各人分别教哪两门课程?
4.A,B,C,D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人。已知:
(1)A和中国人是医生;
(2)B和法国人是教师;
(3)C和日本人职业不同;
(4)D不会看病。
问:A,B,C,D各是哪国人 5.学校新来了一位老师,五个学生分别听到如下的情况:
(1)是一位姓王的中年女老师,教语文课;
(2)是一位姓丁的中年男老师,教数学课;
(3)是一位姓刘的青年男老师,教外语课;
(4)是一位姓李的青年男老师,教数学课;
(5)是一位姓王的老年男老师,教外语课。
他们每人听到的四项情况中各有一项正确。问:真实情况如何? 6.甲、乙、丙三人,一个总说谎,一个从不说谎,一个有时说谎。有一次谈到他们的职业,甲说:“我是油漆匠,乙是钢琴师,丙是建筑师。”
乙说:“我是医生,丙是警察,你若问甲,则甲会说他是油漆匠。”
丙说:“乙是钢琴师,甲是建筑师,我是警察。”
你知道谁总说谎吗?
7.甲、乙、丙、丁在比较他们的身高,甲说:“我最高。”
乙说:“我不最矮。”
丙说:“我没甲高,但还有人比我矮。”
丁说:“我最矮。”
实际测量的结果表明,只有一人说错了。请将他们按身高次序从高到矮排列出来。8.红、黄、蓝、白、紫五种颜色的珠子各一颗,用布包着在桌上排成一行。A,B,C,D,E五个人猜各包里的珠子的颜色。
A猜:第2包紫色,第3包黄色;
B猜:第2包蓝色,第4包红色;
C猜:第1包红色,第5包白色;
D猜:第3包蓝色,第4包白色;
E猜:第2包黄色,第5包紫色。结果每人都猜对了一种,并且每包只有一人猜对,他们各自猜对了哪种颜色的珠子?
练习一
1.甲是日本人,乙是中国人,丙是英国人。
2.徐是车工,王是钳工,陈是电工,赵是木工。
提示:由(2)(3)(1)可画出下表:
3.李波教语文、图画,顾锋教数学、政治,刘英教音乐、体育。
提示:由(1)(3)(4)推知顾锋教数学和政治;由(2)推知刘英教体育;由(3)(5)推知李波教图画、语文。
4.A是美国人,B是日本人,C是中国人,D是法国人。
提示:由(1)(2)知,A,B都不是中国人和法国人;再由(1)(4)知,D也不是中国人,所以C是中国人,进而推知D是法国人,可得下表。最后由C是中国人及(1)(3),推知日本人是教师,再由(2)知B是日本人。
5.姓刘的老年女老师,教数学。
提示:假设是男老师,由(2)(3)(5)知,他既不是青年、中年,也不是老年,矛盾,所以是女老师。再由(1)知,她不教语文,不是中年人。假设她教外语,由(3)(5)知她必是中年人,矛盾,所以她教数学。由(2)(4)知她是老年人,由(3)知她姓刘。6.甲。
提示:若甲从不说谎,则乙的最后一句、丙的第一句都对,没有总说谎的人,矛盾;同理,若丙从不说谎,则也将推出矛盾。7.乙、甲、丙、丁。
提示:丁不可能说错,否则就没有人最矮了。由此知乙没有说错。若甲也没说错,则无人说错,所以只有甲一人说错。
8.A猜对第3包黄色,B猜对第2包蓝色,C猜对第1包红色,D猜对第4包白色,E猜对第5包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