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教学心得体会2
“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我镇于上午组织全镇语文教师观摩“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以二年级的《坐井观天》和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两节语文课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案例,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张老师精心设计的导语,课堂开场地震灾后视频,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阅读过程在阅读中主动开拓思维,深刻理解和感悟文章的精髓,享受审美的乐趣,地震灾后视频,给孩子们以直观的视觉,听觉触动,明白地震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灾难,房屋倒塌,家园毁灭,到处是受伤的,去世的灾民,直击心灵,孩子带着对地震的认识与感触,学习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情绪,学习以后,孩子的情感能得以升华;《坐井观天》一课,蔡老师把课前热身活动加入课堂,借助简笔画,视频,生字开花等多种形式,让课堂生动有趣,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一件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蔡老师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蔡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从整体上看,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本课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井沿”、“无边无际”等词句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让同学们通过课件亲临井底,感受青蛙的眼光狭小。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了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的原因。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这样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紧扣“读”,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充分发挥导学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方法、带着要求来读书,读得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
识字教学也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采用独具特色的翻阅式字卡和翻转字卡,让孩子们清晰感受汉字乐趣,并能有趣高效识记生字。
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蔡老师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让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这节课无疑是精彩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张老师抓住“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带着学习目标再次读课文,深入探究,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很不错。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就是抓着“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在分析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时,老师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句子。特别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因为曾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和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对这两句话,张老师重点通过朗读来归纳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让学生在朗读中明白父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一位坚韧不拔的父亲,文章的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些环节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训练点,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的运用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用运的能力,获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这次“问题教学”的研讨活动,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指出不足,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为今后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第二篇:教学心得体会2
教学心得体会
我通过两周以来的学习,感受颇多。作为一名资质颇浅的新教师,同时又赶上新教材的使用,对于新教材,大家都处于摸索探索阶段,但于此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许多前辈老师丰富资深的经验。很幸运能拜闫正斌老师为师。闫老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工作积极认真的态度,并且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所获得的各项成就常常让我在感动之余获得了很多学习及工作动力,使自己能更好的投入到这份事业中去。在闫老师的指导下,虽然只有短短两周时间,我感觉颇有收获,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通过两周以来的学习,首先,我认为新教师应不断丰富、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尤其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努力丰富专业知识也是教师本人的需要。教师只有在平常的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当中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准确的教授给学生。对于专业技能,作为一名新教师应不断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上课技能与方法。教师应该努力研究课本,做好备课工作。第二,多思、多写,积累教学经验。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平时还应注意反思、积累经验。学无止境,教无止境,面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永远需要学习,需要研究,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第三,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不断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备课、上课。备课要切合实际,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有成就感。从而慢慢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学习。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备学生同时也要备教法,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令学生和老师获益匪浅,列如Unit7,这单元主题是学习衣服,单词多,如果一个个教授单词,枯燥乏味,为此我准备自己的衣服,并让学生也带来自己的衣服,学习词汇就较生动形象,又可模拟商场购物,这样学生就积极参与,并且很快能将售货员与顾客间对话背出来。
第四,在教学中,应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除了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全面的掌握知识以外,更重要是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爱的阳光去打动学生的心灵。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更愿意自觉、主动的学好这门学科。如果我们课堂上给孩子适当表扬奖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充满自信。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哪怕老师表扬学生的话,也是莫大的鼓励。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第五,多学、多问,更新教育观念
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课改步伐,才能以全新的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我认真听课学习,阅读教学书籍和相关杂志来获取课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我还经常和闫老师交流研究如何突破每单元的重难点,共同备课,感受“教学相长”。除此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师父及其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老师们都非常热情帮我解答,获益匪浅,从中明白了知识和经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东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第六,在听课、评课中成长
在听闫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闫老师灵活的课堂组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言,不仅能深深吸引学生,连听课老师也备受感染。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师父和英语组其他老师的课,在几周之内,我听了二十多节课,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教师们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笔记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比较,修改,以后可以将他们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
以上是我在学习、听课中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加强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个人魅力,更要不断地反思自我,积累经验,做到为人师表。通过两周以来的学习,我深感自己还有许多地方不足,同时我也感谢其他教师对我的帮助。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三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万安县芙蓉小学 游小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上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照片引发的思考。
①出示建设路的照片:看到建设路的照片,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②理解棵数、间隔与间隔数:植树应该考虑到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棵数、间隔与间隔数,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③引出课题:植树中的棵数和间隔数还存在着数学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万安的建设路为素材,引出植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围绕植树这个话题,理解棵数、间隔与间隔数这些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①课件: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的,同学们从3个不同角度考虑,出现了3种可能种植的情况。)
②展示学生的猜想。③课件:
(两端都种,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2棵)理解:两端
④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解答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使全体学生体验到在不封闭的直线上植树会出现的三种常见类型。让学生在大背景下学习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运用分类与整合思想研究植树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引出、开展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一看到建设路的照片就想到了要植树,现在老师就给你提供一些有关建设路植树的具体信息。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建设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请你猜一猜。(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101;102)
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大胆的猜想一下!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可以怎样研究? 能用直观的图示方法来研究吗?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感觉怎样?
(学生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师: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
师:同学们通过用画线段图的办法研究,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看来,画线段图确实能帮助我们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这是数学上常用的一种好方法。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让学生思考回答)师:看【课件】仔细观察
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整个研究过程,还记得我们是通用怎样的研究得出这条规律的吗?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
那两端都种:10棵树有多少个间隔?20棵、50棵呢?
10个间隔有多少棵树?20个、100个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建设路的植树问题
在全长1000米的建设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过渡语:为了方便人们行走,我觉得还应该给建设路安装一些路灯,能用我们今天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吗?为什么?)
2、解决建设路的路灯安装问题
在全长1000米的建设路一边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如果要安装21盏路灯,那么每隔多远安装一盏路灯?
(过渡语: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其他问题)
3、做课间操时,10名学生站成一排,每两个同学之间相距2米,那么从排头到排尾一共有多少米?
(过渡语:在我们生活中,不仅物体与物体之间有间隔,时间与时间也有间隔。)
4、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通过不同层次的四个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就在课本上,打开看一看!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请你回忆一下,在研究植树问题时,我们经历了怎样一个学习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3、拓展延伸。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研究家的研究兴趣。
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课件】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 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比获一个结论本身要重要。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梳理研究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这个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世界著名三大难题之一的“20棵树问题”结尾,引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美的一种惊叹与追求,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的极大兴趣。
第四篇: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2
贴近学生生活,激发真情实感
-----听作文课的一些感悟
宽沟小学 孔宪萍
2013年6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民盟江苏省委“烛光行动”天祝县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午观摩了壮亚芬老师和高国玲老师的两节作文教学课,下午聆听了壮亚芬老师的专题讲座,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但都不乏一个共同特点:注重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和主动意识,进而使学生产生表达的兴趣和愿望,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争相表达,下笔滔滔不绝,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理念。
通过这听两节课和讲座,我有以下收获:
一、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要想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一定要做足热身工作,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或者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或者是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壮亚芬老师《游戏作文》的教学中,首先从现今学生们最熟悉和常见一双筷子入手,将学生的思维自然的吸引住,进一步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国玲老师《习作讲评》教学中,老师课前的准备很好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较快进入学习情境,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就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贴近生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让学生说真实、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真实的生活还原给学生,当真实的生活情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他们会倍感亲切,自然纷纷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的发言就会变得灵活,生动起来,壮老师的这一课就是这样,他由学生们喜欢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先玩游戏,再引导学生写出游戏过程,一切水到渠成了,高老师则是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入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贴近了学生们的生活,才能让他们真正做到有话可说,表达真情实感。
三、关注细节,有效引导,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当学生将真实的生活还原到课堂中时,只是一个个零散的片断,怎样让这些片断化成生动的文字呢?需要老师们的正确引导,应该把握住这些细节,以语言、行为、动作上的鼓励,引导帮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像,例如壮老师的这一课有这样一个环节:在轻快的音乐中,老师用语言引领,学生想象用一双简单的筷子做什么呢?在想象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充分大胆的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接下来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并让同桌轮流开始游习,互相监督,之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再动笔去写,就早已成竹在胸了,老师们的有效引导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习作能力。
有了鲜活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学生不会再无话可说,但写作还需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有意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积累好词佳句,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语言材料来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文采飞扬,同时,要想给学生有效的引导,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要不断加强,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自己成为一条涓涓细流,才能保证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生活源泉。
综上所述,我想在实际教学中,只要能贴近生活,注重有效引导,挖掘真实感受,作文教学将不再可怕。
第五篇:教学心得体会2
教学心得体会
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作为一名资质颇浅的青年教师,刚好又赶上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感觉挑战更大。对于新教材,大家都处于摸索探究阶段,但于此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许多前辈教师丰富资深的经验。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一学期下来,我觉得备课和听课尤为重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以前学的基本上是纯理论的知识,只知道学生是主体,但如何落实呢?最初接触新教材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使学生易接受。我以为这样学生会很好的理解我讲过的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我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有时会高估他们的水平,想不到他们可能会出的错误。听过许多老师的课,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他们总是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出来,循序渐进的,一切都好象是水到渠成的,这还需要我一段时间去学习。课堂上还有一点很重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教学,当有学生因课程难而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把他带入教学中,让正常的讲课没有受到冲击,也没有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深入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我们班有个叫胡蓉的女同学,学习成绩十分的不理想,一开始我也是训她,可我发现一点也不管用,反而是越训越差,好象让我给训“傻”了,后来我就对她从友善开始,先从她爱劳动这一优点着手,重用她,和她谈心,鼓励她,现在她自己知道学习了,成绩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4、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6、备学生同时也要备教法,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今学生和老师获益匪浅。
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青年教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数学组其他老师的课,同年段居多。本学期,我听了十多节课,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教师们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他们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老师们都非常热情帮我解答,获
益匪浅,从中明白了知识和经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东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学习数学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必须课后辅导,在督促学习方面,还要多努力,抓得不够实,比如说,对中等生把关不严,数学强化小组没有完全做起来等。
一学期的教学,深感自己还有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勤问、勤思考、勤总结,取得好成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等。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