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2)
课题
植树问题(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设计上比较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更适合学生的素材。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很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教教材、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是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在教师的角色转变上,都有较好的体现。
学习目标
1.了解沿封闭图形植树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解决沿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方法。
3.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沿封闭图形植树问题。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在封闭路线上探讨植树问题。
学习难点
掌握沿封闭图形植树的规律。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5分钟)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们班的植树任务是在一条8米长的小路的一旁,每隔2米栽一棵树,可以怎么栽?
(2)学生汇。.2.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在封闭路线上的植树图)生活中,还有把树、花沿着各种封闭图形种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1.(1)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汇报。
(2)学生交流后汇报:
A.两端都栽:8÷2+1=5(棵)
B.两端都不栽:8÷2-1=3(棵)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我会填。
一根木棒,要锯成6段,需要锯(5)次;如果锯3段需要2分钟,那么锯完这根木棒需要(5)分钟。
二、动手操作,感受新知.(20分钟)
1.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沿封闭图形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2)利用学具中的绳子和牙签,围一个封闭图形,固定在泡沫板上,数一数牙签数和间隔数,汇报你的发现?
(3)师:我们虽然围的图形不同,用的牙签根数不同,间隔数也不同,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发现,那就是:根数=间隔数。
2.应用规律,自主学习108页例3。
(1)自主读题,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1.(1)学生认真倾听、思考。
(2)学生分小组按要求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好后汇报自己的发现。
(3)倾听老师的小结,明确封闭图形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1)完成老师的要求。
(2)学生用发现的规律独自解答例3。
2.学校教学楼和多功能教室的长廊相距24m,每隔3m放一盆花,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4÷3+1=9(盆)
答:一共要放9盆。
3.一个湖泊周围长180m。沿湖泊周围每隔3m栽两棵柳树,湖泊周围栽了多少棵柳树?
180÷3×2=120(棵)
(2)应用规律,独立列式计算。
(3)指名汇报算式,并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3.总结。
通过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进行验证,得出了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
(3)认真倾听,交流算式的意义。
3.倾听老师的总结,明确在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
答:湖泊周围栽了120棵柳树。
4.同学们围绕圆形池塘栽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照这样计算,种15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15×3=45(m)
答:种15棵树的距离是45m。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108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111页13题。
1.学生读题,分析、理解题意,尝试独立解答。
2.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发现此题的规律,独立解答。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植树问题(2)
1.一一对应。
2.化繁为简。
3.棵数=间隔数。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给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自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利用在黑板上画图,分析每一种解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每种解法的理解。学生有了这根拐杖,加上老师的这种不拘泥于课件的使用,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