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样例5]

时间:2022-10-15 04:5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第一篇: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的教研课《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哪几条为什么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第二篇:《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两份

《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早上,有幸聆听了**老师执教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收获很多,启发很大。本节课,李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整节课流畅自如,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这是李老师长期以来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结果。整节课亮点闪烁,我从一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1、体现了三个“凡是”的设计理念

本节课力求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由教师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师说出。”这三个凡是贯穿了全堂课教学的始末,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时间、素材,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李老师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材料,另一方面整节课从头至尾都在动: 猜特征——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每个人身体多种感官的互动:手在动(摆、折、量„„)、脑在动(每做一项活动都要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说)、口在动(小组讨论,使学生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李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并且每次鼓励都另有千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李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一点决定了预设与生成将存在一定的差距,下面我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今天早上李老师在引导学生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首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自主验证。我认为这个环节可以适当调整,可以以提纲的形式先引导学生验证猜

第三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知识目标

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课堂练习设计

(一)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习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

书中的全部练习题都做为基本练习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习,安排了练习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习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大纲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习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中的5、6两道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这个练习层次我设计两道题。

第一道题我设计的是一道可移动框架的计算长方形周长和练习。有条件的话可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长变短,宽不变时,周长缩小。

长不变,宽变短时,周长缩小。

引导学生发现,长与宽是长方形的两个重要因素,长变,周长变;宽变周长变。

第二道练习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这两道练习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发展练习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10+4)×2=28(厘米)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通过自己去尝试练习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习中一题多解的练习,通过练习,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洪耀伟

本节课,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听课评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日期:2006-12-07]

来源: 作者:zhangjy

[字体:大 中 小] 通过听组内研究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我觉得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是: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期课改较一期课改相比,它尤其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提倡让学生在感知、操作中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价值性,提倡知识的活学活用,提倡学习过程的价值。本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尤其是当学生已经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得到时,还提供了一个验证的过程。学生通过任选一个长方形先用面积公式算一算,再用另一种方法验证,确信了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知道它的面积。《新课标》中强调通性、通法,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提倡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模型”,提倡教学应当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整合,建立较严密的知识体系,本堂课教师较好的处理了学数学与做数学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获取新知,提高了学力。仍然值得改进的地方:

1、教学细节关注仍然不够,教学机智和灵活应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由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和教师预期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教师应当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细节急于最大程度的关注,也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制和灵活应变的能力。细节一:

教师在引新过程中,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并提问:“你能不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很明显,有的学生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教师嘎然而止,让学生在小组中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合作完成。

其实,很多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计算公式,但本堂课在学习之前,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肤浅的、非数学意义的,甚至只是在书上看到的。既然有学生想说,教师可让他们先说一说,如果,有人直接说出计算公式,可以直接板书,并有意识的引导:“我们所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水否正确,如果正确它是怎么得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和我们已经熟悉的数图形的方法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在这一细节的处理上,教师如果能在大胆些、开放些,我想学生的学习会折射出意想不到的光芒。细节二:

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探究的第一环节,教师要求小组讨论,如何计算指定长方形的面积,而交流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效果不够理想。

教师作为教学双边活动中最活跃的个体,他在教学中,应当具备更有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或许由于教师的紧张,没有处理得最好,这将直接影响之后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细节三: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汇报时:有的学生说长方形面积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每排的个数×排数=总数),也可以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这是,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之间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随后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

其实,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即在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数格子方法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又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虽然提到了这个关键,但在学生参与面不够广的情况下,直接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所参与的仅仅是班级中的尖子生,忽略了全班学生的参与度。正如顾汝佐先生所言:评课应当先评学生,而评学生的关键是评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显然,在这一细节的处理上,教师如果能给予学生小组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进行探究,其效果将更好。

或许,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是想让学生独立思考,但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一定困难时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因为,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小组合作的价值也在于此。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从本堂研究课所折射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案,不如说是学案。而教学的全过程正式由许多细节过程的,关注细节正式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学力的发展。

2、教师指导语的准确性、精炼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细节一: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非别探究得到后,即进入了实践环节。如果教师能小结:“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知道它的面积。”“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知道它的面积。”对学生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倒后如果能插入单项练习其效果会更好。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边长的平方和边长的两倍、以及周长的计算混淆,所以,新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运用新知,并利用课堂内出现的问题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将直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真正体现通性、通法。

第五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这节公开课收获很大。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下载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案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复习课教案设计 三年级二班徐道欣 龙家圈乡中心小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周长的知识,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2~44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巧设情境 设疑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好不好?(出示幻灯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赛场上赛跑,跑道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幻灯片演示)......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驾岭学校武小芳 (一)概述 课名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案例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案例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微课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微课教案 一、 巧设情境 设疑激趣 师: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师:大家看,美羊羊和喜羊羊在跑步呢。美羊羊说:“我绕着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