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2023-04-18 09:5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登鹳雀楼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登鹳雀楼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篇1: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篇2: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八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启发学生看图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黄、入、海、千、更、层、楼”

三、说教法、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录音、图画、游戏等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

(1)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2)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3)学生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四)课间休息。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这样,在学生休息过后,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篇3:登鹳雀楼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说说教材,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 “欲”:想要。 “穷”:尽。 “目”:眼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字,语言朴素浅显,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能够认读古诗,会写“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并按笔顺描红。

(2)能够流利的朗诵古诗。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意思。

(2)能够默写出所学的新字。

3、情感目标能够通过朗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感受,并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学习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读通课文。难点:能够默写出生字,会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课堂。

五.教学过程

1.理解诗题,简介诗人。这首诗以事为题,朴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鹳雀楼”是一座楼阁的名字,教学时,可简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来。对作者的了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教师(或录音)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抽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为理解作准备。

3.解释句意,理解内容。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观察图画想想诗意。不懂的词或句提出来大家讨论。可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例如“依” 、“尽” 、“欲” 、“穷” 、“更” 、等,在让学生连起来说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让学生把全诗意思连起来说。解释字句意思时,不要过多地发挥,只要求理解内容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咏背诵。在理解诗的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诗句的气势。读时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动作演示,以帮助他们入情入境。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5.建议本课教1课时。

篇4: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 说课稿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关于登鹳雀楼说课稿要如何写呢?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篇5:《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 雀楼》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 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 目远望, 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 后一句宕开一笔, 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 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 “依” :挨 着,靠着。 “尽” :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 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 “欲” :想要。 “穷” :尽。 “目” :眼 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 :再。这两 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 20 字,语言朴素浅显,给 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 意境, 把上下, 远近, 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 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 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认读古诗,会写“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并按笔顺描红,

(2)能够流利的朗诵古诗。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意思。 (2)能够默写出所学的新字。 3、情感目标 能够通过朗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感受,并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读通课文。 难点:能够默写出生字,会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 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课堂。

五.教学过程

1.理解诗题,简介诗人。 这首诗以事为题,朴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鹳雀楼”是一 座楼阁的名字,教学时,可简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来。对作者的了 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教师(或录音)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抽读。要求学生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为 理解作准备。

3.解释句意,理解内容。 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观察图画想想诗意。不懂的词或句提出来 大家讨论。可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例如“依” 、“尽” 、“欲” 、“穷” 、“更” 、等,在让学生连起来说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让学生把全诗 意思连起来说。解释字句意思时,不要过多地发挥,只要求理解内容 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在理解诗的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读 出诗句的气势。读时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动作演示,以帮助他们入情 入境。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5.建议本课教 1 课时。

篇6:《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篇7:王之涣《登鹳雀楼》说课稿

王之涣《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下载登鹳雀楼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登鹳雀楼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1 说教材《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王家河小学 黄红丽 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鄂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古诗诵读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

    校本课程登鹳雀楼说课稿

    校本课程-古韵飘香中华好诗词 《登鹳雀楼》说课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我校校本教材《古韵飘香-中华好诗词》四年级的一首古诗。是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

    《古诗二首》文本:《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

    一,引 1、看图,介绍鹳雀楼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观察观察屏幕的图片,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 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

    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s版第二册 25、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 会认字导课。 1、 板书“登” 2、 师:谁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这个字,发音上需要注意什么?请大家一起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