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课件
篇一:《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及课件操作说明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件操作说明
余江县第四小学 柴根兰
课件适用范围: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件操作说明: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懂得做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虚心听
取别人意见。
教学重点:识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学生懂得做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咱们来个有趣的拍手游戏,好吗?(齐玩拍手
(师:点击打开演示文稿,放映幻灯片2)谁来和它打打招 呼?(生拼读“葫芦”)轻声读得真准,咱们一起试试。
2、听,小葫芦有悄悄话要对我们说(师:点击幻灯片2右下角“”,当听葫芦说到“可是没过几天,我就变得又黄又丑,浑
身难受”时,点击幻灯片2左下角前进箭头,播放变黄了的葫芦图片。)
3、那就让我们学习14课(师:点击幻灯片2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课题),来,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书写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记部分生字
1、孩子们,课堂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请大家翻开课文,好好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谁要是能又准又快地摘到葫芦,我就送给谁,好吗?(摘葫芦读词游戏)
3、去掉拼音小帽,还会读吗?(会)这么自信,每个词语读两遍(师:放映幻灯片3,出示若干词语)
4、孩子们的声音真响亮,瞧生字宝宝也想和你们交朋友,咱们开上小火车读读吧。(师:放映幻灯片4,出示若干生字)
5、瞧,这两只小葫芦多像呀!你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师:继续点击幻灯片4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哇”、“挂”)
6、真是爱动脑筋,认真的你还想记住哪个生字(师:继续点击幻灯片4左下角前进箭头,引导生用多种方法识记余下生字)
7、其实,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猜字谜也是其中一个,接着老师出几则字谜,小朋友猜猜是哪个生字,好吗?宝岛台湾下小雨(治);秋天树上结果果(棵)。真聪明,咱们继续,我给母亲戴草帽,学做一个乖宝宝(每)
8、指导书写“每”(师:放映幻灯片5,出示“每”)
三、品读文本,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1节
1、孩子们写得真认真,小葫芦可高兴了,决定带咱们去它的葫芦园参观参观呢!(师:放映幻灯片6,孩子们欣赏葫芦园美景)哎,你们眼睛亮晶晶,快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其实,这么美丽可爱的葫芦园就藏在课文第1自然段,小朋友,快去读读,想想你从哪儿读出了葫芦园的美丽可爱,拿起笔,用横线画下来
3、画好了吗?请你来说。生汇报
4、你找得可真准,咱们一起读读(师:放映幻灯片6,点击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可爱的小葫芦哇!”语句。)
5、孩子们,读到了这些优美的词语吗?(师:放映幻灯片7,出示“细长的葫芦藤”)卡片出示“葫芦藤”,后鼻音谁能读准?(生读)除了葫芦藤,你还见过什么藤?
6、咱们接着读,(师:继续点击幻灯片7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雪白的小花”)你还会说雪白的什么?
7、来,读读这个词(师:继续点击幻灯片7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可爱的小葫芦”)你还会说可爱的------
8、是呀,可爱的事物太多了,小朋友说得都很好,瞧,小葫芦都在冲你咧嘴笑呢!谁来夸夸他?(师:放映幻灯片6,点击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可爱的小葫芦哇!”语句,点击右下角“”,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指导朗读)
9、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喜欢吗?你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师:放映幻灯片8)是呀,每天清晨,太阳刚升起,那个人就从床上爬起来,去看他的小葫芦;中午,刚准备吃饭,又想起了那可爱的葫芦,于是他又去园子里看了看;傍晚,太阳公公就要下山,他还是忍不住去看他的小葫芦,那个人就是这样生:每天 都要去看几次。
(二)学习第4节
可是有一天,葫芦园发生了变化,大家瞧,认真的你都看到了什么?(师:放映幻灯片9)
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读(师:继续点击幻灯片9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没过几天„„一个一个都落了”语句)
1、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2、谁能读出这种感受?
(三)学习2、3节
是呀,可爱的小葫芦怎么都落了呢?请小朋友认真读读2、3节,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1、为什么小葫芦都落了?生汇报
2、是的,当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也就是说-------。孩子们,瞧瞧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师:放映幻灯片10,继续点击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有几个虫子不可怕。”两句话)
3、是的,标点不同,语气不同,可它们的意思却(生:相同)。谁能读好呢?
4、真是群会读书的好孩子,从你们的读中,我明白种葫芦的人根本不在乎蚜虫,他只在乎他的(生:小葫芦)。瞧,他是怎样看着他的小葫芦的?(师:放映幻灯片11)像这样,认真地一动不动地看就叫做“盯”,指导读准“盯”
5、哎,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师:继续点击幻灯片11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有关语句)生汇报。种葫芦的人,他在和谁说话?(生:自己)像这样自己和自己说话,我们称为
6、是呀,种葫芦的人光盯着葫芦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不光
7、哪位邻居来劝劝他呢?(师:放映幻灯片12,点击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一治吧”语句)生1读。
8、可种葫芦的人却一点儿也不着急,他说:(师:继续点击幻灯片12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语句)生2读。
9、师:哎,我是邻居,谁是那个种葫芦的人愿意和我合作读一读?
10、真是用心读书的孩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在种葫芦的人看来,他认为--------瞧瞧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师:放映幻灯片13,点击左下角前进箭头,出示相关的两句话)
四、拓展延伸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方案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二年级语文 胡蓓
教材说明: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二年级上p63页的一篇课文。(教材附后)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且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正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课选自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讲述的是有个人种了一课葫芦,他一心盼望葫芦快快长大,但是却全然不顾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最终导致蚜虫越长越多,那些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全落下来的结果。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习生字和积累词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并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特点:
对于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初步识字、朗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有待逐步提高,需要老师加以积极有效的引导。尤其是认识的字特别容易混淆,很快反生.而本课的生字大多是形声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采用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葫、芦、哇”等生字,并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小 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准备:
《我要的是葫芦》相关图片、字卡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
1.齐读课题,板书:葫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出“芦”单独读时是第二声,比如芦苇的芦.但和葫交朋友时放在后面,我们就读轻声。齐读词语:葫芦。
2.那么这小葫芦长在什么上面呢?有个人他就种了一棵葫芦,咱们快快拿起书本翻到6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吧!
二、随文识字
1.读完后谁来说一说这小葫芦长在什么上面?(板书:葫芦藤)其中“藤”字是后鼻音,指导读准。知道葫芦藤长什么样吗?瞧,老师这就有一(棵)葫芦。(课件演示“一棵葫芦”的图片,引导:“棵”是木字旁,表示的是植物)
再出示一个小葫芦,同学们这能说是一棵葫芦吗?对,这是一个葫芦。
2. 学生自由说一说:在图中你看到的这棵葫芦它有着怎样的葫芦藤,怎样的叶子和小花?
还可以怎么说?课件出示:()的葫芦藤、()的叶子、()的小花。3. 请同学们到书中找找课本上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葫芦的?
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指导读该句。
4. 是啊!这葫芦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上面,真有意思。(点击:“挂”)老师这也有个小
葫芦,谁能帮帮我把它挂上去呢?其他小朋友注意他的动作。(引导“挂”要用手,所以“挂”字是提手旁)这个字你还会记吗?(引出:哇、蛙、洼??)师相机板书。5. “哇”,这是个语气助词。你们知道还有哪些语气助词吗?(啊、呀、吧、呢??)相
机板书。
6. 小结:咱们能想到这么多字,可真了不起。以后我们也要多多观察,善于积累,这对我们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7.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吗?种葫芦的人喜欢吗?你从课文中哪句感觉到的?
出示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指导读该句。
8.还有哪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这些小葫芦呢?
出示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从哪个字、词或句感受到了他十分喜爱这些小葫芦? a.“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大南瓜有多大?学生比划一下。那赛过大南瓜又有多大呢?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可加上动作。b.“快长啊,快长啊!”
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价。指导读出急切的语气。c.“盯”字。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演一演,该怎么看这个小葫芦才叫“盯”?说说你是怎么看的?其他同学也学着他的样子盯着这葫芦看,并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引出:要用上眼睛所以这个字是目字旁)再次齐读该句。9.这个种葫芦的人是冲着葫芦大喊吗?他是怎么说的?“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师引说:当我写作业时遇到难题时,我会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这么难啊?”??)当我一不小心踩进了水坑,溅得满身是泥时,我会(自言自语地说:“真倒霉。”??)当我看见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时??(我会自言自语地说:“妈妈忘带雨伞这该怎么办啊”??)引导 学生说。10.现在你们就是那种葫芦的人,自己和自己小声地说一说吧!
接着,老师读该句的旁白,同学们边盯着这葫芦边自言自语的说。11.(播放课件:蚜虫的图片)糟糕,叶子上开始生蚜虫了,那些可怕的蚜虫顺着藤慢慢地爬了上去,而且越来越多。这些可怜的绿叶就这样被蚜虫一口一口的撕咬着,在他们的身体上已逐渐形成了多少千疮百孔!而这种葫芦的人并不是没有发现。当他起先看到叶子上出现一些蚜虫时他的反应如何?(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12.看到这样,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者你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焦急吗?那你会怎么说或者怎么做呢?同桌之间互演。之后汇报练习成果。
13.书上也有一个好心人来劝说他了,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句子:“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这个好心人是谁呀?(课件出示:邻居)如果把“邻”字的偏旁去掉是个“令”字,这个基本字它还可以跟其他哪些偏旁交朋友?(随机出示字卡:令、零、铃、玲、领??)这个基本字和大多数偏旁加在一起组成新字后他的读音都是后鼻音。咦,这和邻居的邻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谁发现了?(它是前鼻音)齐读词语三遍:邻居 14.邻居是什么意思?(住处附近的人家)这位同学就坐在他旁边的位置。这叫??(邻座),隔壁班叫(邻班),在我们附近的国家叫(邻国)
15.对于邻居好心的劝告,种葫芦的人听了没有?因为他认为?? 出示句子:“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谁能给他换种说法但意思不变?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不用治。齐读这两句话。
16.叶子上的虫就真的不用治吗?(课件出示:文中两副插图,形成对比)你发现了有些什么变化?学生自由说。
17.为什么这些长得好好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学生自由说。
观看动画:养分传送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葫芦的生长和它的根、叶是密不可分的,它要靠根、叶给它传送养分)所以叶子都被蚜虫吃掉了,小葫芦还能长得成吗?
18.当种葫芦的人看到那么可爱的小葫芦结果全都落了,他的心情会怎样,你能感受到吗?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当万物复苏时那人他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这时如果叶子上又出现了蚜虫,他会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打好语文这个基础,而识字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关。但是面对繁重的识字任务、繁琐的识字,怎样省时高效地使学生掌握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
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再如:教学生字“邻”时,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换哪些偏旁,学生回答有“领、零??”然后通过字卡演示出他们的读音。很快他们就发现“令”这个基本字和大部分偏旁交朋友时都是后鼻音,而邻居的“邻”却是前鼻音。当学生对该字的特殊读音有了认识后,再通过扩词“邻座、邻国”等来加深对义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孩子们顺其自然地识字,并在识字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环节。如:“当看到那么多蚜虫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了葫芦的可爱,蚜虫的可怕等,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部分生字还可以让学生多组词从而加深对义的理解。而且在教学中,学生随时都可能有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够好。我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加磨练,并多多汲取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教与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希望经过努力,学生能在我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进入语文这个灵动而充满激情的世界!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种葫芦 落葫芦 篇三:《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了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需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
教学理念:
《我要的是葫芦》通过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读书实践—发现与探究
1、加强读书实践。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接受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指导学生的朗读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
在读中感受语言,在读中理解语言,在读中发展语言;在读中抒发感情,在读中训练思维,在读中养成习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议,读中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通过文本的再认识,再创造,从而达到理解、积累、感悟文本之目的。
2、讨论—理解与深化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以“以图引文,比较质疑——朗读品悟——理解寓意”的教学过程,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以两幅插图的鲜明对比,引起学生的质疑:(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谁喜爱葫芦?(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的头脑中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然后请学生围绕两个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中心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3、表演—积累与创造
表演就是要求学生辅以表情、动作,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
学生都来做演员,都来做导演,在表演中,使学生的语感得到了训练,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2、图文并茂,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句、词、字层层递减,有规律地巩固识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培养孩子喜欢阅读,主动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葫芦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课件,一个葫芦
学生:课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收集有关叶子作用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质疑,提示课题
1、课件出示画面:“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绿叶葱茏,小葫芦可爱;再出示画面:“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通过两幅图对比,引导质疑: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都变黄了,落了呢?
2、提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我要的是葫芦)
3、齐读“我要的是葫芦”;默读,边读边想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指的是谁?”“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那要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师:答案就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多读两遍。
③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1、再读课文,联系生字前后的词语或句子读谁字音。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评议。指名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卡片。
师:学到现在,小朋友一定有点儿累了。咱们到果园里摘“葫芦”,放松放松,好吗?(出示课件——摘“葫芦”。主要是学生读对一个词语,教师单击该词语,它就会消失,就表示摘到了。)
(2)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师: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全班交流。
4、用生字口头组 词,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
第二篇:葫芦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崇仁县江重实验小学 丁明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不久葫芦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那个人心里非常高兴,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一段讲葫芦先伸藤长叶子,后开花再结果。这说明葫芦藤能结出小葫芦,跟长满了绿色的叶子有关系。叶子能制造充分的养料,茎叶长得好,才能开花结果。
第二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长了蚜虫,不以为然,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第三段讲邻居劝那个人治虫,他不肯治。他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他要的葫芦没关系。
第四段讲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一个个都掉落了。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四两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葫芦长得好是因为有绿油油的叶子;葫芦变黄了,都落了,是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把叶子吃光了。从而使学生知道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管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设计理念】
抓住课本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这一特点,编写学生喜爱的连环画,用讲连环画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在学习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去体会感悟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不必过于苛求千篇一律的朗读效果。【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挂”和“哇”两个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可爱”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4.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挂”和“哇”两个字。2.抓住文中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具准备】课件、葫芦贴画等。【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师生交流互动,唱歌。2.教师吹奏一小段葫芦丝乐曲。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认读“葫芦”
师:同学们知道葫芦丝是用什么做的吗?引出“葫芦”一词,指导认读,注意轻声。
2.认读“葫芦藤”
师:你们见过挂在藤上的葫芦吗?引出“葫芦藤”一词,指导认读,注意“藤”是后鼻音。
3.师简介葫芦丝的作用,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可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2.指名说说,读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你们知道吗?这篇课文还可以变成一本有趣的连环画呢!
(一)画插图,指导朗读
出示连环画,学生观察指出缺少了一幅图,师生合作边讲故事边画插图。1.师: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那个人的葫芦到底长得怎么样呢?你先读读这段话吧!
2.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3.指名读,评价。4.教师板画。
师:看,老师已经把葫芦架搭好了,还要在上面画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再读读这段话,商量一下,把要画的东西像老师这样在书上圈出来。
5.指名说还要画什么,师板画葫芦藤、叶子和小花。师:老师画的叶子够了吗?为什么?
6.通过不断添加叶子,来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在画中理解“长满了”。7.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读出喜爱的感觉。
师:花谢以后,藤上挂着几个小葫芦。(出示小葫芦)你们喜欢他们吗?谁来夸一夸?
8.学习用“多么”说话。
师:谁能像这样用“多么”来夸一夸葫芦藤、叶子、小花? 10.练习朗读。
师:我们再把这些连起来夸一夸这棵小葫芦吧!
(二)随文识字“挂”和“哇”
1.学生找出这段话中长得特别像的两个字宝宝。
2.指名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区分他们,引导从字形上结合动作去理解。3.学唱儿歌,拓展区分其它形近字。
(三)学写“挂”和“哇”
师:我们认识了“挂”和“哇”,那你们能不能把他们的名字写漂亮呢? 1.生观察,指出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师范写,生书空。
3.生练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回到故事中,去看看那个人的葫芦怎么样了吧!
(一)重点学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体会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1.出示:有一天„„,指名读。
2.大家讨论那个人的想法,得出: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3.指导读出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那个人不以为然的态度。
(二)学习“盯着”,指名认读,注意后鼻音,结合动作理解字义。
(三)理解“自言自语”。
师:那个人盯着小葫芦在跟谁说话呀?像他这样自己跟自己说话就叫做“自言自语”。
(四)通过个别读、加动作读、比赛读等方式指导朗读种葫芦人自言自语说的话,体会那个人急切的心情。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出示: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 1.学习“邻”字,认读“邻居”,理解词义。2.指导朗读:个别读、分男女邻居读,学当热心邻居。
(二)出示: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
1.指名读,讨论那个人认为叶子上的虫要不要治,得出:他认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2.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那个人感到奇怪的感情。
(三)分角色演读邻居与种葫芦人的对话。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那个人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怎样呢? 1.出示图片,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2.那个人的心情如何?
3.出示课文,指导读出伤心的感觉。
4.看到落在地上的小葫芦,他会想些什么呢?
5.听小葫芦的自述,了解植物生长过程,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七、拓展延伸
我会编: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
第三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定稿)
篇一: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2、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作家作品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四、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2、读课文2-6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
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
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
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
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第一,使情节更丰满。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
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明确: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
5、引入摇摆的概念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7、小结“摇摆“的作用: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
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的?0.1=50=600? 明确: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
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
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安排这个结局有何用意?
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
五,总结本文主题 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
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父亲帮助下,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表达训练: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你们有没有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
七、结语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八、练笔:续写
篇二:《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本单元探讨的话题为“情节”,《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细节”和“摇摆”。其中“摇摆”为较前沿的理论,对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较大难度。
【学情分析】
1.本文文笔简洁清新,学生在整体感知方面不会有较大难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人性、尊重个性的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处见奇景,小说大乾坤。”平日里,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常常惊叹于作家的天才构思。生活经作家妙笔的点化,生发出曲折动人的情节之花,结出丰富深刻的思想之果。
二、整体感知
这一单元我们要欣赏的是外国小说的情节。这节课我们以日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探究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好的故事往往包含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情节。所谓“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一、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二、情节的概念和运行的基本模式。
三、自主探究
示例:小说的开头,即第一段是概述,用简练自然的语言概括全篇,把整个情节线索勾勒出来,但惟独留下一个缺省──“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这个有意的语焉不详,就是一个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注】“自主探究”部分主要解决“情节好在哪里”的问题。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重点探究,通过生本、师生间的对话,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预设】
2.小说自发生部分始就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生动有趣,满含意味,一定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对其作出赏析。要求“按情节运行的顺序”,发言符合阅读的规律,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
3.对于情节运行过程中的摇摆,学生将会较少关注,而且对概念也难以理解。探究问题中的“对不认同的情节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为解决这一矛盾埋下的伏笔。教师可承接学生赏析细节这一话题,从对一两个典型细节的作用的理解中,引出“摇摆”这一概念。
四、合作探究
【注】“合作探究”部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教学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间的对话,借助板书上的关键词,总结归纳,在认知层面上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五、写作实践
设计一个巧妙而恰当的情节,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是认知的一个完整过程;从个人体验到小组合作再到个人实践,是能力与素养的一次提升。他人的作品是自己写作的示范,而续写是自身对于原作品的再创造,是更深刻的个性解读。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有一个巨大的收获——震撼。我震撼于同学们天才的想象力与深厚的语文素养,我震撼于同学们认真钻研的治学能力,我更震撼于同学们团队合作、精诚团结的精神。
我想,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收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归纳的认知飞跃中摸索出一个艺术创作的规律,从与作家、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到对人性的尊重。也许这个过程还不那么完善,但我们已然领会到关注生活的点滴,艺术地栖息于大地。
【注】用激励性的语言突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注】完成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强调一个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对话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他们之间平等交流的核心当然是人格上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哪一方放低姿态或不卑不亢即可达成。师生间平等交流在课堂上最大的阻碍是知识储备的差异。全知全能的教师与所知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问,其结果不难想象。将这种对话的不成功完全归咎于学生,则反映的是教师的无知与无能。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主动搭建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上与之对话的平台。
对话为教学服务,高效课堂必然要求师生间的对话紧密围绕有效教学展开。脱离教学目标一味迎合学生,或紧抓标准答案一味逼迫学生的对话都于教学无益。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学生感兴趣的也许是主题,是情感,是人物;但单元欣赏的重点是情节。对于这篇小说的情节,学生也许觉得平淡无奇,也许觉得错漏百出,也许觉得别有滋味。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事先不下足功夫,一旦在课堂对话中爆发出来,教学便成为尴尬的一刻。因此,很有必要课前印发学案,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了解大体的交流过程。
准确把握学情,科学设计方案,是教师预设成功的保障;适时恰当地引导,则能让生成更为有效。
篇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安陆一中 王丽秀)
志贺直哉
教材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
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
教学目的 结合单元话题,赏析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细节与情节、情节的摇摆等知识;
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
教学方法设想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作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
节。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伊始,我想先了解一些情况,同学们,你们玩过手机、mp5、篮球或足球
吗?你们喜欢看体育类、军事类、影视类、文学类的杂志吗?这些东西被老师收
缴过,被父母毁坏过吗?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和老师家长的做法的呢?日本
作家志贺直哉的笔下,有一位叫清兵卫(课件)的少年,疯狂地喜欢一样东西,那就是葫芦(课件),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故事,今天请随我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清兵卫与葫芦》(课件)
三、情节运行模式
(一)导入本课时中心内容: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小说的理论知识,如
读中却都感受到,决定一篇小说引人入胜的是?(?情节?)今天,我们一起通
(二)引入问题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 有序幕和尾声。这篇可问还是遵从基本的模式。
灯片)
(三)(学生讨论)教师明确(边放幻灯片):课文主要写了 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 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
内容写: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葫芦被高价转卖
说明:这篇小说有两处与一般小说不同,一是发生部分很长,尤其是7-20段花
四、情节之细节
(一)导入设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那
么请问大家,这个叫清兵卫的孩子对葫芦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学生答:热爱
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技法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的? 教师引入?细节?话题:细节是也是情节,它是细小的情节,或者说情节的 清兵卫制作葫芦
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
呆看葫芦
收拾葫芦
看过所有的葫芦
清兵卫沉默了
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
连哭也没哭一声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二)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幻灯)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正是这些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可组成小说的骨架,细节则是小说的血肉,正如一个人,有血有肉才能活起来,五、情节之摇摆
(一)导入设问:清兵卫有这样的爱好,他能否发展自己的爱好,顺利成才
呢?而且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如果故事总是顺利地发展下去,那小说就
缺少变化,所以,高明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不让情节毅然决然地向前突
奔,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
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 或者说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
清兵卫:痴迷葫芦
客人父亲:喜欢葫芦没出息
小说出现矛盾,出现摇摆
⒉作用:①揭示矛盾,使小说的运行具有张力(动力)
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
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④威胁(欲抑先扬法)[俄]契诃夫
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
施。
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
高兴。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
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三)设问:据此判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幻灯)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 先写这个教员的爱好,再写家访(为什么?可以让学生重点讨论此次?摇摆?,⑸葫芦出乎意料的归宿
(1)对比(清兵卫与其他人)、衬托、铺垫;
山峰;不是宽阔平坦的大道,而应是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是奔腾直下的瀑布,而
应是九曲回环的黄河。
六、情节与主题
(一)导入设问:小说的情节设计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据上
面的情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幻灯片)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
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
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呼唤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幻灯片);
解释: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
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
玩,毫无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
一个美好的梦想
爱着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地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
说在那遥远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们身边的父母又何其多呢!可
有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许多测验连及格都很困难,然而他却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
家。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母亲带他到郊外去游玩,别的亲友家的孩子,有的爬山,坦的母亲:?您的孩子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可是爱因斯坦
(二)小说在整体上给我们的突出的,鲜明的印象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
性?其实,小说带给我们的思考还不止这些,那么,十二岁少年清兵卫的故事又
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幻灯片)
①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
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
③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
欢打篮球,就可以24小时玩吗?你爱上网,就能不分时间,不选内容,无节制的上吗?你爱看小说,就可以上课看吗?这样还能要求家长老师理解支持吗?发
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⑤清兵卫与常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
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⑥危机爆发后的最终结果,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
第四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应健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体会本篇小说情节的特点 2.结合单元话题,掌握摇摆的作用。
4.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思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介绍: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二、初步感知:“摇摆”初认识
提问:“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在情节的叙述上是什么顺序?
明确:
投影:“‘摇摆’一词,应成为我们了知小说艺术的一个关键词。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所在。……小说的运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摇摆的过程。”
——曹文轩 摇摆就是在小说中,作者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起先设定的终点。
——课文话题
提问:《变色龙》的情节是怎样的? 明确:
“ 情节运行着,几乎是这样一个数学的加减过程:0+1-1+1-1……当然会有连续相加的情况或连续相减的过程。”
提问:《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摇摆体现在哪里?
明确:
三、深入探究
(一)“摇摆”再认识
提问:“摇摆”的幅度越大,自然越能体现情节的变化。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摇摆?
明确:关于清兵卫爱好葫芦、喜获葫芦等情节是往上摇摆。关于客人、教员、父亲等情节是向下摇摆。
提问:往上摇摆情节的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描写清兵卫痴迷葫芦? 明确:从清兵卫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展开分析。
提问:向下摇摆情节的分析:请分别分析客人、教员、父亲为什么反对清兵卫玩葫芦?
补充材料:
关于教员:1.武士道: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等。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不允许个性意志的存在。
作品发表于1913年1月1日,当时整个日本社会都信奉武士道精神,甚至连学校的修身可也被利用来鼓吹忠孝皇道。
2.云右卫门:是明治时代后期风靡一时的说唱艺人,以鼓吹武士道为旗帜,所唱曲目以歌颂武士道居多。
关于父亲:1.志贺直哉对父亲的独裁专制、不苟言笑极为叛逆,再加上父亲对志贺直哉文学创作的极力反对,使父子关系走向了决裂。……
志贺直哉大学中退学加入了白桦派,每天都要聚会,探讨文学,生活作息时间更是黑白颠倒,这更加引起了父亲的不满。父亲认为志贺直哉不学无术,并且一文不值,因为父亲的观念就是让志贺直哉继承他庞大的家业,并且发扬光大。志贺直哉却认为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潜力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离家出走后,志贺直哉在尾道开始静心写作,回顾与父亲的冲突,便写出了《清兵卫与葫芦》一文。
——《志贺直哉的人文思想》 2.“如果孝行就是对长辈的话唯命是从,那么这种孝行不要也罢!”
——志贺直哉《一个早晨》
提问:父亲喜欢谁的葫芦? 明确:马琴
补充材料:
清兵卫的父亲喜欢马琴的葫芦即源自父亲直温爱读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这一爱好,来尾道之前,父亲质问我:“每天都写小说,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马琴也可以算是小说家,但只不过属于末流。我会成为更出色的小说家。”我知道父亲喜欢马琴的《八犬传》,故而这样说。
——《论志贺直哉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明确:从表面看他们不喜欢清兵卫的葫芦,客人是因为不好看;教员是因为喜欢武士道;父亲是因为没出息。其实三者都象征着一种强权、霸权和压抑个性的专制。
(二)“摇摆”深认识
提问: 在情节中,“摇摆”幅度最大的是哪些情节?
明确:最后葫芦卖了高价,却没人知道真相。
提问:客人、教员、父亲反对清兵卫玩葫芦,但葫芦偏偏卖了高价,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讽刺,作者对扼杀孩子天性的不满,对这种专制的反抗。
提问:没人知道真相的背后又蕴含着什么含义? 明确:悲哀。扼杀了别人的才华却不知道。空有才华而被扼杀,不自知。
(三)“摇摆”比较读
文章描写清兵卫喜欢葫芦的句子:
1.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2.走过……卖葫芦……挂着葫芦的铺子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着。3.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4.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多少钱?
5.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回去了 文章描写别人粗暴对待清兵卫时,清兵卫的表现的句子:
1.听见这样的话,偷偷地发笑。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3.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4.……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明确:
最悲哀的是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
投影:“小说的深刻性,与摇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我们抱有的使小说写出深度与力度、写出光彩与精神之类的期望,若要得以实现,几乎要求助于摇摆。”
——《小说门》
四、拓展探讨
“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_____,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______,又在开始嘀咕了。”
明确:不管清兵卫热衷什么,都会遭到反抗。这就是摇摆的力量。我想:“无论这个结尾是否定之后的一次肯定,还是肯定之后的一次否定,作品最终又回到零,而这个零,却是一个无穷大的数字。”
结句:“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这也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五、作业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关于他的新爱好,我们来猜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的?请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这篇小说的情节。
提问:请你填入一个新的爱好,读一读,体会一下。
第五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
教学目标:
1.积累与运用:品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继续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青少年个性,反对粗暴干涉孩子兴趣的思想倾向。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2.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1元=50元=600元 这个等式是否成立?
在文学上它能成立,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志贺直哉写的《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中会成立;请学生复述相关故事情节,论证这个等式如何成立。
(清兵卫只花一毛钱买下的葫芦,由于在修身课上摩擦着玩,被教员没收,也导致父亲砸碎了清兵卫收藏的所有葫芦。而那只没收来的葫芦竟然被校役以50元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600元的价格将葫芦卖给了当地的富家。)
2.介绍作者有关资料。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他也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该流派对当时日本文坛的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思潮不满,举起理想主义的旗子,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
二、检查预习。
1.结合练习册的积累运用掌握文中生字词
呵斥(hēchì)
熠熠(yìyì)乖觉(guāijué)哆嗦(duō)名伶(líng)热衷(zhōng)补充:卤(lǔ)檐廊(yánláng)战战兢兢(zhànjīng)
2.积累词义:热衷 熠熠 呵斥 乖觉 战战兢兢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悟文章的情节结构。
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那么文章的线索很明显就是---葫芦,围绕着它依次写了哪些故事情节---清兵卫痴迷葫芦;清兵卫发现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2、情节之细节分析。
思考一:课文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是通过哪些细节来体现的,这些细节描写有何作用?(1)第2段:清兵卫制作葫芦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此道的痴迷和聪明智慧
(2)第3段: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的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他对葫芦的痴迷。
(3)第4段:清兵卫每次上街必看葫芦的神态描写,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4)第5、6段:清兵卫每天除了吃饭上学,时间都花在葫芦身上的动作描写,表现他喜欢 葫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思考二: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呢?小说还向我们讲述了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的细节,有何作用呢?
他周围的人:客人、父亲与教员对清兵卫的爱好所持的态度是 相同 的。——都是反对!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情节中,清兵卫是——喜欢周正平凡的葫芦;客人、父亲——喜欢又大又长、奇特的葫芦,运用对话描写对比、突出清兵卫独特的个性,也为下文发现那个小葫芦作铺垫。
思考三: 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发现当清兵卫花一毛钱买下的葫芦上修身课玩 “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即使有独特的个性,清兵卫也不得不面对来自父亲和教员的压制了。文中用哪些细节表现他的反应?这些细节说明了什么?
(1)哭也没哭一声、脸无人色、发呆、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后,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坚持自己的爱好了。
思考四:可是那只被教员没收的葫芦呢?它竟然被校役以五十块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六百块钱的价格将葫芦卖给了当地的富家。大家进一步想想,0.1元=50元=600元,这个等式成立有什么意义呢?
(一方面说明清兵卫鉴赏葫芦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与大人对他的批评形成对比,突出大人们的无知、蛮横和自以为是。)
3、尽管如此,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关于他的新爱好,我们来猜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的?——新的爱好继续被扼杀!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安排结局?——(1)再次展示故事悲剧性的结局,留给人们深思,言尽而意未尽。(2)前后呼应,体现精巧的结构特点。
四、拓展探究。
1、你如何评价清兵卫的父亲和教员的行为?
(他们的做法是对孩子美好天性的扼杀,是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扼杀)
2、清兵卫的悲剧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令人感到悲哀!但更令人悲哀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并且毫无怨恨。一个曾经有着天才般独到审美力的孩子,可能会没有了甚至永远地消失了自己的创造火花。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所以,这小说也让我们明白对自己正当的爱好兴趣,要敢于去争取,维护,并勇敢的坚持下来。
(2)这些细节说明清兵卫长期以来受到压制,这种压制让他感到了反抗的无力,以致在经历
五、总结主题:本文通过清兵卫的个性被扼杀的故事,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练习册。
(板书)故事情节:清兵卫痴迷葫芦;清兵卫发现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