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5篇)

时间:2019-05-11 21:0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

第一篇:第三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

第 三 单 元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用尺画角。

单元教学难点: 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单元教学措施: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但对于抽象的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教材单元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规律。单元课时安排: 共分7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用三角尺拼角„„„„„„„„„„„„„1课时 单元测试小结„„„„„„„„„„„„„3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 学会辨认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 角。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单元主题图:同学们,请你认真观察这个校园都有些什么?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图中有正在锻炼的学生,正在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尺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都与角有关。

问: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图形吗?

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三角尺上呈现色线,表示出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这些图形叫做“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结合情境,认识角

你们瞧!刚才那位老师的三角尺上也有。谁上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

在学生指角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告诉学生正确地指角的方法。

大家手里都有三角尺,请拿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像这样指一指,再用手顶一顶、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请你指出这些物品上有角吗?

课件出示例1,让学生指角,每指完一个角,用红色线表示出角。大家指的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隐去这些物品。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这三个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在学生发现角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并得出结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课件出示)

2.实际操作,丰富认识

昨天老师让你们准备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请拿出来。下面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这些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学生动手做活动角。都做完了吗? 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要使你做得角和你同桌做得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

(得出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老师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请你想一想,要把你手中的角变得比我的角大,你该怎么办?

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向老师这样张开活动角,然后逐渐合拢活动角,并且认真思考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后,全班汇报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刚才我们用纸条做了活动角,你能用纸折出自己喜爱的物品吗?(老师对你折的物品有一个要求,就是你折的物品中要有角。)

学生折纸后,指明其中的角。3.在生活中找角

同学们都很有创造力,而且也都正确地指出了角,值得表扬。其实啊!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就请你和同桌一起,在我们教室中找一找,看看那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学生自由找角后汇报。4.画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学生思考后全班汇报,并说说理由。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角的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练习画角。学生反馈。

三、巩固练习

练习八第1---4题(课件逐一出示)引导学生完成。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过程与方法

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点吗? 指名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拿出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学生动手做角。教师分别选取不同大小的三个角画在黑板上,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和边,教师一一板书。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与其它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直角。(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3 1.认识直角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角吗?(学生交流)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

学生观察老师画的角。

问:刚才老师用三角尺上的哪个角画的直角?(学生回答)

现在请你拿出你们的三角尺,找一找你们尺上的直角。

学生寻找,并指出直角。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

(3)你能用纸折一个直角吗?

学生动手折一折。

指出折出直角的学生说一说折直角的方法。

2、判断直角

(1)怎样才能检验我们折的角是不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师讲解比的方法:先将三角尺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与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没有重合在一起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起就是直角。

(2)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检验自己折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动手比一比,进行检验。

再让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二)教学例4

1、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你现在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吗?

学生动手尝试画直角。全班评价小结:画直角难度比画一般的角要难一点,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画,只能根据三角尺上直角来决定怎么画,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40页的做一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2.完成练习八第5、6、7、8题。(课件逐一出示,教师引导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对顶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重合就是直角。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过程与方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指名学生回答)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与直角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1)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到生活中找锐角和钝角。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说、摆、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突出拼角活动的内涵。过程与方法

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的要求,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教学难点: 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尺,钉子板、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1.先观察,说说每个角是什么角。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汇报时,问:你是怎样验证的?

2.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形成的角,同样大吗? 指名学生上台用三角尺在钟面上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3.出示一副三角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寻找锐角和钝角时,我们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寻找的。

出示一副三角尺,看来三角尺的用处还真大,那么,三角尺上还藏着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用一副三角尺拼一拼(1)比较两个三角尺。

观察两个三角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相同:两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不同:一个三角尺两个锐角是一样的,另一个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是不一样的。

(2)你能用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吗? 同桌合作,交流展示。

交流:钝角比直角大,我们在拼的时候可以怎么想?(利用直角,在直角上加一个锐角)

展示不同的拼法,指名交流,拼出的是直角吗?怎样验证?

小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钝角。

三、拓展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

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2.练习八第12、13、14题。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在拼一拼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用三角尺拼角

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八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内容: 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5课时左右

1.搭配„„„„„„„„„„„„„„„„„„1课时 2.组合„„„„„„„„„„„„„„„„„„1课时 3.单元测试小结„„„„„„„„„„„„„„3课时

第1课时 搭配

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搭配。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教学难点: 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学习目标:会简单的进行排列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给你们推荐一种最好的方法,叫排头法:先用最小的数字1来做头,即摆在十位,个位摆2是一种,再换成3成为另一种。

然后选数字2排在十位,个位上依次选1,3.最后用数字3摆在十位,个位上依次选1,2.便得到了6个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板书学生的方法。(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组合

教学内容:组合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 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能够通过游戏,感受与顺序无关的搭配—组合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自学指导:自学书98页例2 1.从例题中你知道了什么。2.将表格填写完整,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自学,教师进行巡视)

学生汇报:

师追问:摆数字卡片用3个数摆两位数可以摆出6个数,但求和只有3中可能,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吗? 指出: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关系。自学检测: 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二、游戏二: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二年级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识字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神、州”等十一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言语形式感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神、州”等十一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

1.认识“神、州”等十一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自渎课文,收集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和图片。

2.展示交流:

把自己收集到的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和图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交流。3.看影片,引出生字

播放祖国风光,名胜片段,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引出本课要认的生字(课件出示)

4.自主探索,学习生字

(1)利用拼音自由小声读出字词,不会读的请同学帮忙。(2)去掉拼音读词语。

(3)隐去熟字,读生字。

(4)指名读,注意正音。“神、州、川”是翘舌音,要读准。

5.学生拿出自带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以不同方式认读生字,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与学习伙伴分享。

6.教师抽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之后做总结。换偏旁:伸——神 勇——涌

减一减:写——与 眠——民

加一加:夹——峡

猜谜语: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7.朗读感悟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四名学生每人读一句。

(3)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再练一练。

(4)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请把你喜欢的一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自由交流:请走出座位,看看哪个同学的图片能配上你喜欢的这句话

小组展示:请拿着相应的图片,把课文里的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第二课时

1. 复习巩固:

(1)出示图片,学生找相应的词语卡片,贴卡片,并做小老师领读。(2)老师出示图片,学生举起对应生字卡片一起读。(3)老师读生字,学生举起生字卡片一起读。

(4)创设情景,朗读课文。

看课件或影片朗读句子

先自己练读全文,再同桌互读互听。

鼓励学生背诵

2. 质疑解词

(1)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教师随机点拨。

“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你是哪个民族的?认识课文后“读读认认”中的四个少数民族,再说说自己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神州”和“华夏”意思可直接告诉学生。

其余问题可以利用影片,图片相机指导。如,“耸”字。播放珠穆朗玛峰图。让学生感悟。

3. 指导写字

自己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

结合学生的分析,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争,民,族”三个字。

“争”的第四笔要写长一些,这一笔正好在横中间上,竖钩要在竖中线上起笔。“民”的斜钩不要写成竖弯钩。“族”的方字旁要写得长而窄,右边稍大,“矢”不要写成“失”。

学生描红,临写。

4.拓展活动

上网或从书上查一查少数民族的资料。5.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探索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识字三

换偏旁:伸——神 勇——涌

减一减:写——与 眠——民

加一加:夹——峡

9.欢庆

教材分析: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2.十月一日是祖国61岁的生日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

看一看吧,板书《欢庆》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

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

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

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 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 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 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习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 只---帜 南---献 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

“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

“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

“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3.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9、欢庆

——祖国妈妈的生日

田野(图)

献上

果实

枫林(图)

举起

旗帜

蓝天(图)

飞着

鸽子

大海(图)

奏起

乐曲

10.北京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还记得一首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

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板书课题:北京,学生跟着书写。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用这十个词分别组词。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学生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在教室里展示。

2、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11.我们成功了

教材分析:

《我们成功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三册第十一课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北京终于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人们得知喜讯聚集在一起欢庆北京成功的情景。因此,在教学申不宜采用理性研读的方式,甚至对文章的结构也无需梳理,而是应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第„„”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1993年我们北京就申办过奥运会,但却以两票之差失败了,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当这喜讯传来,人们都怎样?(人们不约而同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①“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没有事先约定却做了同一件事)

②出示小黑板,比较

北京变成欢乐的海洋。

北京立刻变成欢乐的海洋。

③老师读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闭上眼晴想象当时的北京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5.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 1)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2)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3)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4)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5)、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板书设计:

我们成功了

天安门

中华世纪坛

几十万群众

人如海

欢呼

歌如潮

北京

欢乐的海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已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已欣赏后的感受。即: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2.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已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学生练读课文。

3.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带着你们的想象齐读二、三自然段。

①出示课件,我们想了,读了,再来看一看北京的夜晚。

②人们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用动作表演)

③当你们成功了,梦想变成了现实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呢?(请同学表演)

④让我们一起加入北京庆祝的人群中,一起去欢呼,去跳跃吧。(学生自由表演)

4.“我们成功了”,不仅是北京成功了,申奥成功了,更是中国成功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有关奥运的资料,请展示,让我们一起了解

(1)1894年6月,巴黎举行的国际体育会议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

(2)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至15日在雅典举行,中国接到邀请,但未派人参加。

(3)1924年开始举办冬季奥运会……)。想想,你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5.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6.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四、实践活动:

“我为2008年奥运会出力”

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再想想我们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12.看雪

教材分析:

<<看雪>>这篇课文,讲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商堆仗银讲毯景洁店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台湾省商店洁白惊奇

情景打雪仗银装堆雪人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生字表和词语表,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课文的生字及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说一说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什么?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二自然段写过春节的时候,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小朋友只能通过橱窗看见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讲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见雪的情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玩雪的情景。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孩子们渴望到北京去看雪,说明北京的雪景已经深深的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3.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绘了哪幅图的内容。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描写的是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2)齐读这一自然段。

你还读懂了什么?(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这两个自然段为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4)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我们按照这种步骤学习课文第三至八段。

1)自己小声读,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这几段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台湾孩子们对雪(北京)的渴望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几段。

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问句的语气。体现出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和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4)再读这段课文,体会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中,老师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他们渴望见到的雪景,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的挂图。

让学生在图上指一下谁在堆雪人,谁在打雪仗。

雪毯,说明雪大,把地盖得很严实,像铺上地毯一样。

3)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配上音乐)

4.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A 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谈谈怎样理解的,然后读一读,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再加以范读。

什么时候/ 能带我们/ 到北京去/ 看看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 正盼着你们去/ 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B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时要注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要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5.观看北京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早日和台湾小朋友团聚,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六、布置作业:

1.与同学交流台湾的有关资料。

2.要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反义词,发现新识字方法

2.复习近平义词,练习说句子。

3.做个小导游,练习说话。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是让学生发现反义词在词义上的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

1.让学生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共同点(每组的两个词意思相反)。

2.教师示范读和师生对读这几组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3.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互相检查是否每个同学都认识并能读准九个生字。教师可抽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4.给生字找朋友。

5.用“我说你说”的方式,师生或生生之间对说反义词,先说教材里的六组反义词,再扩展说其他反义词。

二、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包含选近义词、说句子、读短诗等三项内容。

1. “我会选”是让学生仿照示例(中心、中央)给“著名、特别、漂亮”选择近义词。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近义词。可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自己发现这些词语在词义上的联系,然后选词配对,再读一读。

2.“读读说说”是让学生仿照例句说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句式特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要注意,前后两句话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比如,“我要把它拍下来”,是因为“花坛真漂亮”。第一次仿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限制(说北京),第二次则没有限制。不管哪一次,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雷同。

3.“我会读”是朗读《我爱祖国》这首短诗,主要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同时受到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熏陶感染。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的意思不必讲解。可鼓励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展示地点可设在教室,也可设在宽阔的操场,甚至野外。让学生在展示出的资料中了解自己关心的风景名胜,并在此过程中选择好自己的交流对象,完成分组。注意在选择交流对象过程中的交往方法和注意事项。

2.分组交流

这是这次口语交际活动的重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商量,选择下面的交流方式。

1)“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2)“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3)“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认为有必要讲的情况。

3.全班交流

各组推选最好的“导游”,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并进行交流。如时间不允许,可先让各组代表简单说说自己准备介绍的内容,让大家选出两三个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像小组交流一样,也可以变换方式,注意体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

4.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可一起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交际的经验,也可评“最受欢迎的‘导游’”,“最受欢迎的‘游客’”等。

二、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提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展示课外识字成果,展示自己搜集的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明信片,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可以把展示活动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

第四篇: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第三册 第三单元教案 课文目录 荔枝蜜 猫 斑羚飞渡 心中的鹰 鹤群翔空

荔枝蜜

教学目的:

1、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道德情操。

2、引导学生了解线索的组织功能和语言标志。

3、体会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注重感悟。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从“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放映出唐诗《过华清宫》绝句的字幕及画面,学生齐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它辛辣地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荔枝是极难保鲜的,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让人快马加鞭,从千里之外的广东进贡荔枝,以致马都累死了。由此可见荔枝的美妙可口。而著名作家杨朔不但感受到荔枝的美妙可口,更感受到荔枝蜜的美妙可口。(板书课题、作者。)

2、介绍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或播放录音带)。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序号,并划出难字生词。

2.解决字词障碍。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并给加点的字注音。轻易 疙疙瘩瘩 黑黝黝 出众 中看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蠕 提防

3.思考一: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所包含的感情是什么?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点拨: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1自然写我从小不大喜欢蜜蜂,第19自然写我变成小蜜蜂,体现赞美之情。这样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本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结合课后练习一。不难把握感情变化的过程: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

思考二: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点拨: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依据作者感情的变化,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过去对蜜蜂怀有成见,感情隔膜。

第二部分(2--4段),写荔枝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第三部分(5-18段),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第四部分(第19段),产生联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三、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在听读的同时,画出有关对蜜蜂的感情的词句。

2.思考一:文段中表示对蜜蜂感情的词句有哪些?“我”为什么总不大喜欢呢?

点拨:表示感情的词语有“总不大喜欢”“疙疙瘩瘩”“可怜”“原谅”“总不大舒服”等。因为小时候上树格花,被蜜蜂蜇痛了,所以“总不大喜欢”。注意“总不大喜欢”“总不大舒服”中的两个“总”字,说明“我”是一直没有好感。

思考二:课文以“不大喜欢”蜜蜂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记叙,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点拨: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且起笔舒徐,不觉突然。

四、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思考一: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点拨:这里是理解上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自然段的重点,进行讨论。教师总结归纳: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不觉动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思考二:请一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问:作者是如何写荔枝林的?为什么会这样?

点拨:作者把荔枝林写成“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因为到达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这样写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

思考三:请女同学朗读第3自然,讨论作者怎样写荔枝的鲜美的。

点拨:讨论后教师引导理解,学生回答后阐释,作者先叙述自己对荔枝的看法,用“也许”,是可能而不肯定,语气婉转,避免主观武断。其次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最后写自己吃不上荔枝的惋惜心情。其中“偏偏”“等不及”等词语精妙地表达了这种惋惜心情。

思考四:请男同学朗读第4自然,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文章用哪些方法来介结荔枝蜜?

点拨:文章先写蜜蜂采花粉的繁忙,次写荔枝蜜的特点,最后从闻到、吃到、想到等各个方面写蜜好香甜。

思考五: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荔枝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呢?

点拨: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香甜作渲染,为吃荔枝蜜铺垫。写荔枝蜜的甜香,才联想到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着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引出下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将“中看、出众、提防、疙疙瘩瘩”连词造句,写成一段话。

2.背诵第一段及苏武的《惠州一绝》

3.预习第三、四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沸沸扬扬、嘤嘤嗡嗡、蠕蠕、疙疙瘩瘩。中看。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由诵读第三部分,要求划出赞美蜜蜂的词语和句子,以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思路。

2.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①参观“养蜂大厦”,直接写蜜蜂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这些 词句说明了蜜蜂的什么特点?②在作者与老梁的问答中,写蜜蜂的语句有哪些?说明了蜜蜂的什么品质?③此时作者对蜜蜂是什么感情?作者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画出抒情段中的主要动词和形容词,加以体会。

点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①直接写蜜蜂的词句有“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蜂王等。这些语句说明了蜜蜂的辛勤、无私。②在“我”与老梁的三问三答中,写蜜蜂的语句有“~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整日整月不辞辛 苦”“活三年”“最多活六个月”等。通过三问三答,突出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和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③此时作者是由衷的赞美蜜蜂。第17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感情,认为它“多可爱”。一个“颤”字表明我内心震撼之深。

二、三句话从蜜蜂和人的关系上说明。第四句又进一步赞颂它“多么高尚”的品德。此时,作者已经把蜜蜂人格化了,并且运用了三组对比赞美蜜蜂。

3.思考并体会: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点拨:“渺小”是从蜜蜂的体形而言的,“高尚”是从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品德而言的,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比中,赞美了蜜蜂的美德。

4.齐读并背诵第17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三、讲读第四部分。

1.请同学们齐读第四部分。

2.思考一: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的?这种联想合理吗?

点拨:①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作者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②这种联想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和蜂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自己,为别人”,酿造生活的蜜,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崇高美好的品德。

思考二:第18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而直接把第19自然段紧接在第17自然段后?为什么?

点拨:如果将第18自然段去掉,从语意上看,前后可以连贯,但文章意境大不一样。因为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人,感情也由赞美蜜蜂到赞扬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这样画龙点睛,意境开阔升华,深化了主题。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意图已很明显。如无策18自然段,则仅仅为赞扬蜜蜂的一般散文了。

思考四:第四9自然段包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

点拨:作者的梦境,是作者心中强烈愿望的表现。它的含意很深:不仅在赞颂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而且要加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来。

四、课文总结。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讨论:文章需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一中心的?

点拨:本文的中。动思想是通过对香甜的荔枝和无私奉献的蜜蜂赞美,热情赞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强烈抒发了作者愿意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感情。为了表达这一中心,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层层推进,由荔枝蜜的甜美联想到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意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助联想,由物及人,借物喻人,水到渠成.他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2.学生齐声背诵第17、18、19自然段。

3.教师总结:

杨朔是当代一位享有盛誉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材料,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他的作品构思别具一格,常采用借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语言精美、含蓄、精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第1、且71819自然段。

2、思考完成“练习三、四”。

3、借鉴课文的写作技法,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猫》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座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锋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锋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蜂(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五、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目标2)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情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二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时光?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六、小结本课。(目标3)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A)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B)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C)

《猫》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内容。

2、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3、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二、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3分钟)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三、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目标1)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额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③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目标1)1.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找家仍是一只老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 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3.学生齐读第 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五、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目标2)

(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对于课文的主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六、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A)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B)

3、写一篇读后感。(C)

<<斑羚飞渡>> 教案

教学目的

1、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2、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

3、了解作者热情赞扬的动物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本文故事性强,扣人心弦,学生自然会有浓厚兴趣,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三、学生齐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同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目标1)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迥然不同: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娴熟:熟练。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2.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3.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目标2)明确: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门一叶段):写斑羚身陷进退两难的绝境。第二部分(5--9段):彩虹出现,斑羚准备飞渡。

第三部分(10一16段):写斑羚飞渡,重点写试跳成功。第四部分(17-18段):写头羊从容走向深渊。

五、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目标3)

1.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2.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学生阅读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老斑羚”和“半大斑势”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讲解后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3.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明确: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4.组织讨论本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意思。讨论时教师引导: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六、课堂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引导学生体会所讲故事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备学生)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上,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的生动词语、优美句子,整理到笔记本上。(A)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C)

3、完成课后练习二。(B)

〈〈心中的鹰〉〉 教案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文章 的内容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领悟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的画面切人,或者选取草原上雄鹰展翅翱翔的镜头,让学生在诵读中或欣赏中直观地感受鹰的雄姿。

三、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1.给加点的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翱()翔 回旋()侥幸()眺()望 黝黑()颓()然 清澈()犀()利 巢()穴 玛瑙()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悄无声息:形容寂静无息。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颓然:形容败兴的样子。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本文形容鹰的目光锐利。

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分组讨论以下思考题。

(1)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2)如果把标题中“心中的”几个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3)本文写了有关鹰的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

①文章一开头就起笔惊人,“天上再也看不到翱翔的鹰了”,恰有石破天惊的效果,悬念顿生;结尾用“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飞翔的鹰了”,遥相呼应。开头和结尾反复咏叹,使全文笼罩了~种惆怅和遗憾的情调。这样写的意图是,说明自己写的是心中的鹰,同时对鹰的消亡表示深深的感慨和遗憾,对这种了不起的鸟表示深深的怀念和崇敬。②去掉不好。“心中的”三字点明文章写作对象并非实在的鹰,而是寄托着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的鹰,是对具有着尊严的鹰的呼唤和敬佩,省去“心中的”便没有这种味道,更没有如此深远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③为了具体刻画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五件事:展翅翱翔于空中,带小鹰学飞,“扎进瀑布冲泻的深潭”,鹰的生存艰难,丧生于战士的枪下。第五件是详写,其余是略写。

2.精读课文,深入钻研。

精读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多种方法诵读相关段落。讨论理解如下问题。(1)文章开头写鹰在空中翱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怎样理解“鹰是空中的音乐”?

(2)为什么当“我”得知战士们要打鹰时,“我”要“破坏性的向着天空大喊”?战士们明明知道鹰是“最了不起的鸟”,为什么还要打呢?(3)作者在写战士打鹰的过程中,着重写了一位“小猎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的?你认为“小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作者是怎样描写鹰被子弹击中后的情形的?

(5)“我从那次才知道,人的脑子受了伤,会留下剧烈的头癌症,老鹰的脑子是最好的药品!”句中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好不好?为什么? 各个问题要点解说如下:

(1)文章开头写鹰在空中翱翔,着重塑造鹰的矫健的雄姿,给人一种视觉美。鹰的飞翔具有音乐的节奏感,使天空富有生气,洋溢着音乐的美感。因而说“鹰是空中的音乐”。

(2)“我”破坏性的大喊,是因为我崇拜和敬佩鹰,并神往着能像鹰一样。而战士要打鹰是为了给班长治头痛症。

(3)对“小猎人”的评价可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但要注意“小猎人”扮演的角色:打鹰的人。

(4)注意“波浪状的斜线”“慢慢”“保持”“看”“睁”“清澈”“明亮”等。

(5)不好。正因为“老鹰的脑子是最好的药品”,才使鹰成为枪下牺牲品,人类自私的爱最终导致老鹰的消失,这当中带有强烈的感情,甚至是一种谴责。改为句号则平淡得多。

2. 跳出课文,综合评价。

3.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整体回想,思考讨论如下问题。(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2)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3)文中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选择一二处谈谈。(4)选择文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以上问题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所学词语,并摘抄文中其他优美的词句。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

〈〈鹤群翔空〉〉 教案

教学目的

1、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

3、理解作者赞颂鹤的群体精神。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

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象,以导入新课。

三、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也可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

四、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备学生)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教师作适当点拨即可。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目标1)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立 绮()丽 湮()没 剽悍()盘旋()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

第五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大山的孩子”为题材组织的音乐学习内容。主要有以下栏目:开心一刻、唱歌、聆听、创编。

教学内容: 开心一刻:喊山

歌: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

听: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创

编:节奏对话

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民族吹管乐器力度记号。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2、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

3、学习并了解管子、笛子、笙、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并通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感受唢呐独特的音乐及表现力。

4、通过音乐学习力度记号弱、中弱、强、中强。教学重难点:

1、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2、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

3、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感受唢呐独特的音乐及表现力。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电钢琴 课时划分: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做“开心一刻”的音乐游戏式的发声练习“喊山”。教学目标:

通过喊山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在大山中呼喊时伴有回声的感觉。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喊山的练习,体会在大山中呼喊时伴有回声的感觉。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喊山”。

“喊山”是为结合本单元主题设置的一个音乐游戏式的发声练习。

二、开心一刻“喊山”。

1、播放一些相关的音响,请学生感受大山回声的效果。

2、在听音响的基础上,让学生做高声呼喊及小声回应的回声练习。

3、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高声演唱,另一组学生做小声回声。

4、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对回声有所体验和表现。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开心一刻:“喊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教学目标: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心一刻“喊山”。

二、导入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我是幸福的山娃娃》是一首当代创作的儿童歌曲,曲调轻快、流畅。歌词生动地刻画出山间那美丽、多姿的景象,富有动感。

三、学习新歌。

1、师范唱歌曲。

2、学生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印象。

3、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跟唱。

4、指导学生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

四、巩固新歌。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1、分组唱。

2、分组唱。

3、男女生比赛唱。

4、有感情演唱。

五、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创编“节奏对话” 教学目标:

创编“节奏对话”,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大家的配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大家的配合能力。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放牛山歌》。

二、导入。出示节奏。

三、创编“节奏对话”。

1、先拍击节奏谱,做到节奏正确,逐步达到熟练。

2、为节奏谱加上强、弱记号进行拍击。

3、说说节奏谱加上强弱记号后拍击有什么效果?

四、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鼓励学生的创作,要求学生根据强、弱记号的要求正确地拍击节奏。

五、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创编“节奏对话”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采山》 教学目标: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二、导入歌曲《采山》。

三、学习新歌。

1、师范唱歌曲。

2、学生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印象。

3、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跟唱。

4、指导学生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巩固新歌。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1、分组唱。

2、男女生比赛唱。

3、有感情演唱。

六、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采山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山娃娃》 教学目标:

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教学重难点:

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采山》。

二、导入。

《山娃娃》是孙国胜作词、晓鸥作曲的一首合唱曲。全曲结构简练、清晰。

三、聆听《山娃娃》。

1、初听这首歌曲,请学生谈谈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对表现歌曲起到了什么作用?

2、再听歌曲,简要地描述出听到歌曲后联想到的景象。

3、让学生尝试着演唱二声部,用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中回声的情境。

4、再次完整地听全曲,与前面的“喊山”练习结合在一起。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聆听《山娃娃》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教学重难点:

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百鸟朝凤》。

二、导入。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全曲共分八段,是一首循环体结构的乐曲。

三、聆听《百鸟朝凤》。

1、初听《百鸟朝凤》感受其热情欢快的旋律,想象百鸟争鸣、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2、复听《百鸟朝凤》,师生共同分析、交流,哪部分音乐分别表现的是山雀啼晓、林间嬉戏、百鸟齐鸣。

3、复听乐曲的第二部分,感受唢呐的丰富表现力。

4、完整地听全曲,让学生想象百鸟争鸣、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聆听《百鸟朝凤》

教学反思:

下载第三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单元教案

    《春》教案 设计:于晓红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学习动笔读书: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本文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景方法。 3.感受春天......

    第三单元教案

    汉语拼音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3课,还有一个复习。都是以情景图导入,借助图画教学复韵母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er发音及记住其形状,课文中还出现了短语......

    第三单元教案

    第()周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

    第三单元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案 一、教学教材分析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地语言,有的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主动优......

    第三单元教案

    生活处处有真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单元由《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咤闹海》、《习作3》、《练习3》组成。 二、教材分析: 《蒲公英》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

    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 9 ai ei ui 教学目的1、学会复韵母ai ei 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

    第三单元教案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